花洲書(shu) 院與(yu) 《嶽陽樓記》
作者:張軍(jun) (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副主任)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四月廿三日戊午
耶穌2020年5月15日
花洲書(shu) 院是我國著名書(shu) 院之一,位於(yu) 河南省鄧州市古城東(dong) 南隅,為(wei) 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範仲淹所創建。其為(wei) 世人所熟知的千古名篇《嶽陽樓記》即創作於(yu) 此。花洲書(shu) 院也因此而千古流芳。
(一)
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人,生於(yu) 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唐代宰相範履冰之後,其父範墉於(yu) 太平興(xing) 國三年(978年)從(cong) 吳越王錢俶歸宋。範仲淹2歲而孤,生母謝氏改嫁朱文翰,從(cong) 宦湖南安鄉(xiang) 、淄州、長山等地。少年時期,他勤奮力學,“斷齏畫粥”的故事廣為(wei) 後人所傳(chuan) 頌。可謂“少有大節,慨然有誌於(yu) 天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範仲淹進士及第,開始踏上仕途。曆任幕職官、地方官和朝官,其間亦曾為(wei) 將,經略陝西,主持抗擊西夏戰爭(zheng) ,後為(wei) 宰相,執朝政,開始變法,史稱“慶曆新政”。
範仲淹知鄧州是在慶曆新政失敗之後。新政失敗後,他自請外放,任陝西四路宣撫使兼知慶州。一年後,以疾請解邊任,遂以給事中、資政殿學士的身份知鄧州。鄧州為(wei) 中州名郡,出任鄧州者,多為(wei) 中央要員。在範仲淹知鄧州之前,宰相張永德、趙普先後任武勝軍(jun) 節度使,蘇易簡、寇準、陳堯谘、劉筠、謝絳等曾任鄧州知州。在鄧州3年,範仲淹不以毀譽累其心,不以寵辱更其守,求民疾於(yu) 一方,分國憂於(yu) 千裏。他重農(nong) 桑,興(xing) 水利,清積案,懲貪官,孜孜民事,政平訟理,關(guan) 心人民疾苦,與(yu) 民休戚與(yu) 共,深為(wei) 百姓擁戴。
範仲淹是一代儒宗,極為(wei) 重視教化,尤重書(shu) 院講學。錢穆曾雲(yun) :“北宋學術,不外經術、政事兩(liang) 端。”並將“宋學精神”概括為(wei) “革新政令”和“創通經義(yi) ”兩(liang) 方麵,認為(wei) “宋學精神”之所寄則在書(shu) 院。範仲淹的曆史功績不僅(jin) 在於(yu) 政事革新,於(yu) 創通經術和書(shu) 院講學方麵亦是開風氣之先。早在天聖年間,他就曾主持睢陽學舍的教育,並有判國子監的宦曆,其教學思想和實踐影響一代人。知鄧州後,他深感鄧州學校不興(xing) ,遂創辦書(shu) 院以昌學術與(yu) 文教。因書(shu) 院東(dong) 側(ce) 有百花洲,故名花洲書(shu) 院。書(shu) 院成立後,範仲淹親(qin) 自到書(shu) 院講學,為(wei) 學子們(men) 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此後,鄧州文運大興(xing) 。
(二)
花洲書(shu) 院為(wei) 世人所知,不僅(jin) 因為(wei) 其創辦者為(wei) 一代名臣範仲淹,還因為(wei) 範仲淹的千古名篇《嶽陽樓記》也誕生於(yu) 此。
《嶽陽樓記》是範仲淹應好友滕宗諒之請而寫(xie) 的。滕宗諒與(yu) 範仲淹是同年進士,在仕宦之途中多有交集。考察範仲淹的交遊,可以說與(yu) 其相知最深,關(guan) 係最緊密之人,無疑首推滕宗諒。二人可謂是一生之摯友。滕宗諒曾與(yu) 範仲淹同在邊疆與(yu) 西夏作戰,他臨(lin) 危不懼,有非凡之才。後為(wei) 禦史彈劾,知嶽州,遷知蘇州,逾月而亡。滕生平好學,為(wei) 文長於(yu) 奏議,尤工古律詩,積書(shu) 數千卷。範仲淹對其“名以召毀,才以速累”的坎坷深為(wei) 惋惜,對其因“禦史風言”,“投杼之際,遷於(yu) 巴陵”的遭遇,極為(wei) 感慨。但滕在逆境中並未沉淪。在嶽州,“政通人和,百廢俱興(xing) ”之餘(yu) ,重修嶽陽樓,將唐宋前賢關(guan) 於(yu) 此樓的詩賦匯為(wei) 一編,刻於(yu) 其上。範仲淹應其之請,寫(xie) 了千古名文《嶽陽樓記》。
對於(yu) 《嶽陽樓記》的寫(xie) 作,有一論題為(wei) 文史學界討論之熱點,即範仲淹是否到過洞庭湖。有人說去過,也有人認為(wei) 沒有去過。持未到論的觀點有三:一是說滕宗諒寫(xie) 給範仲淹一封《求記書(shu) 》,並附寄一副《洞庭秋晚圖》,範據此信中的介紹及畫意,“神遊物外,心與(yu) 景接”,揮毫寫(xie) 就;二是說範仲淹是模擬太湖而寫(xie) ;三是說根據鄱陽湖風光加以聯想而描繪以成。其實這一問題並不難解決(jue) ,通讀關(guan) 於(yu) 範仲淹的文獻自可明了。有史家業(ye) 已指出,範仲淹的很多詩文中都描寫(xie) 過洞庭湖,應是其到過洞庭湖的明證。比如《聽真上人琴歌》雲(yun) :“隴頭瑟瑟咽流泉,洞庭蕭蕭落寒木。”又如,《和延安龐龍圖寄嶽陽滕同年》詩雲(yun) :“優(you) 遊滕太守,郡枕洞庭邊。幾處雲(yun) 藏寺,千家月在船。疏鴻秋浦外,長笛晚樓前……”這首詩與(yu) 《嶽陽樓記》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視為(wei) 到過洞庭湖的力證。還有,景祐元年(1034年)範仲淹謫守桐廬,赴任途中寫(xie) 下《新定感興(xing) 》詩五首,其第四首有雲(yun) :“去國三千裏,風波豈不賒。回思洞庭險,無限勝長沙。”這是將洞庭之險,比作政治風波的險惡。類似詩作不勝枚舉(ju) 。除詩歌外,還有文獻資料亦可援引。如宋末著名地理學家王象之在《輿地紀勝》卷70中寫(xie) 道:“範文正公讀書(shu) 祠堂,在安鄉(xiang) 縣。仲淹幼孤,從(cong) 其母歸朱氏,朱宰安鄉(xiang) ,與(yu) 俱來讀書(shu) 此地。”祝穆《方輿勝覽》卷30亦有類似記載。更加生動地記載範仲淹在安鄉(xiang) 生平行實的書(shu) 為(wei) 康熙《安鄉(xiang) 縣誌》。縣誌卷11有《重修範文正公書(shu) 台記》。這是關(guan) 於(yu) 範仲淹安鄉(xiang) 遺跡的最早記載,詳實地敘述了安鄉(xiang) 範文正讀書(shu) 台的來龍去脈。所以我們(men) 可以認為(wei) ,誌學之歲以前的範仲淹,在縣三麵皆大湖的澧州安鄉(xiang) 縣度過了其少年生涯。他對洞庭湖細致入微的觀察,使他對洞庭風光留下極為(wei) 深刻的印象。40餘(yu) 年之後,他應滕宗諒之請時,文思如泉,以如椽之筆寫(xie) 下了千古絕唱《嶽陽樓記》。
(三)
在鄧州3年,範仲淹寫(xie) 下了大量詩文,迎來了一生中的創作高潮,很多名作就是描寫(xie) 花洲書(shu) 院與(yu) 百花洲的。
據傳(chuan) ,位於(yu) 城東(dong) 南隅的百花洲,由謝絳在1039年任知州時所建。迄今這裏仍保存有鄧州最完好的一段古土城牆。後來,範仲淹在此基礎上修建成書(shu) 院園林。百花洲“樓閣春深、池塘人靜、花情柳意、月彩波光”,範仲淹對此情有獨鍾,時去賞玩且流連忘返。他曾把百花洲的諸景點畫成圖,並寫(xie) 詩一首寄給判陳州的故相晏殊,此詩即為(wei) 《獻百花洲圖上陳州晏相公》。這是範仲淹寫(xie) 得最好的一首山水詩,堪稱令人賞心悅目的神來之筆。洲南有菊台,而城上有覽秀亭,是前任謝絳所營造,範仲淹又重修一新。九月九日重陽節,他登亭覽勝,“盡覽洲中秀,曆曆銷人憂”,頗有寵辱皆忘的意境。更難能可貴的是,範仲淹並未將此風光秀麗(li) 的園圃據為(wei) 己有,而是辟為(wei) 公園,與(yu) 民同樂(le) 。嘉靖《鄧州誌》雲(yun) :“公餘(yu) 營花圃,為(wei) 台榭之勝,許民遊樂(le) 。”
總之,解除機政和邊防重任的範仲淹,鄧州之任在“幕中文雅盡嘉賓”的友情和諸子隨侍的親(qin) 情中,度過了一生中極為(wei) 難得的愜意時光。他利用罕有的空閑,“亦且讀書(shu) ,涉道貴深,退即自樂(le) ,非升沉之可搖也”。其“惟道可依,日扣聖門”的向學之心,投老彌堅。後來,鄧人在州治建“景範樓”,懷念他在鄧州的政績和遺澤,在百花洲又建範祠祀之。元豐(feng) 元年(1078年),黃庭堅陪客人遊百花洲,詠詩雲(yun) :“範公種竹水邊亭,漂泊來遊一客星。神理不應從(cong) 此盡,百年草樹至今青。”陳與(yu) 義(yi) 也有《鄧州西軒書(shu) 事十首》,其九雲(yun) :“範公深憂天下日,仁祖愛民全盛年。遺廟隻今香火冷,時時風葉一騷然。”詩人認為(wei) ,範仲淹的進退,身係趙宋王朝的興(xing) 衰,這可謂推崇備至了。
從(cong) 範仲淹之後,一直至晚清,花洲書(shu) 院雖屢遭戰火焚毀,又曆經修葺,但學術薪火傳(chuan) 承不斷。2002年至2005年,鄧州市曆時3年對花洲書(shu) 院進行全麵修複。現書(shu) 院多為(wei) 清代遺構及近代擴建格局,園林風格崇尚自然,寧靜淡雅,嚴(yan) 謹的形製中交織著飄逸,書(shu) 院內(nei) 厚重的曆史文化氣息不減當年。書(shu) 院空間於(yu) 小中見大、簡中寓繁,史境、詩境、寓境皆得,宜思宜居宜遊,頗能體(ti) 現儒家“樂(le) 和”的精神涵義(yi) 。步移景異,意象深遠。今日,遙想當年範仲淹知鄧州希望殷殷而創辦書(shu) 院,修百花洲而與(yu) 民同樂(le) ,或飲酒覽勝或講學會(hui) 友之情景,真讓人感慨係之!斯人已去,精神長在。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