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初建】孔子像與曲阜教堂的博弈
欄目:曲阜建耶教堂暨十學者《意見書》
發布時間:2011-01-22 08:00:00
孔子像與曲阜教堂的博弈
作者:高初建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2011-01-20
大約10天之前,一尊孔子塑像在天安門東麵的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亮相。盡管這次亮相沒有舉行什麽隆重的儀式,沒有哪位要人為之剪彩。但這尊總高9.5米的孔子塑像出現在天安門廣場旁,足以說明其某種特殊的象征意義。
今天立起一座孔子像,遠非一座藝術雕塑或一尊“文化豐碑”那麽簡單。雖然有許多支持者認為,正如塑像以國家博物館作為背景那樣,它代表著中國5000年文化的“積聚”,展示著中華民族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蘊,可以成為“跨時空的精神坐標”。而反對者則認為,立於天安門廣場的孔子像本身在視覺語言上就與現代建築格格不入,孔子“符號”為代表的封建文化,又將給人們傳遞一種什麽信息?
放下孔子像這事先不說,說說另一個事。據媒體報道,在孔子的故裏曲阜,幾年前已經有一塊基督教聖三一堂的奠基石樹立起來。後來,因為這座籌建中的教堂位置敏感,引起一場軒然大波,至今尚未開工。有人考證說,前清那時候就有美國傳教士想在曲阜建基督教堂,但朝野上下儒家“衛道士”強硬抵製,建教堂這事也就不了了之。現如今,曲阜那邊又有建教堂的動議,反對的聲音同樣強硬,而且,北京這邊孔聖人的塑像已經巍峨聳立了。
在我看來,這已經是一種非常明確的博弈信號了。一方麵,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價值觀多元化的進程,外來文化、包括外來宗教文化長驅直入,各種教義都在想方設法擴大影響。不少中國人開始自稱是某一教派的信徒,或者準備成為信徒。對此,有人甚至稱之為“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宗教複興運動的開端。”
然而另一方麵,宗教在中國究竟以何種方式“複興”,實在是一件很費解的事。比如,某個人宣稱掌握了什麽法術,“開了天眼”,擅長“點化”,能夠“渡人”,再包裝一些宗教詞匯,儼然成為“大師”,於是,信者雲集。發展到極端的時候,各種“養生術”,怎麽“吃綠豆”,都打著“宗教複興”的旗號招搖而來,讓人目不暇接又難辨真偽。
但最重要的一個方麵是,中國人還有沒有信仰?有什麽樣的信仰?過去30多年中,中國的經濟發展確實增長了,同時,中國人從某種意義上也迷失了。當很多人忘了什麽是信仰,也因為沒有信仰而感到困惑時,突然發現經濟增長的價值已經不那麽令人興奮了。即使中國人在宗教問題上始終秉持一種非常包容的態度,願意與人為善,同意以和為貴。但是,我們畢竟還要思考,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我們的文化文明之根是什麽?孔子所代表的東西,真的就是我們需要的嗎?我們以包容寬厚之心對待外來文化,那其中有什麽能夠為我所用?諸如此類的問題,不能不求出一個答案。
所以,從這個意義說,天安門廣場邊的孔子雕塑與曲阜擬建的教堂之間引發的故事,是曆史文化的對應,是時代精神的演變,甚至事關國家發展戰略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