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與(yu) 複古之間徘徊的現代新儒家
作者:張分田(南開大學曆史學院)
來源:《曆史評論》2020年第1期(創刊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三月十一日丙子
耶穌2020年4月3日
現代新儒家試圖在古代中國“尋找”現代西方價(jia) 值的源種,因此不得不在“崇洋”與(yu) “複古”的兩(liang) 個(ge) 方向上左支右絀。
現代新儒家的一些人主張“中國必須再儒化”,意圖在現代中國“繼承發揚儒家的核心價(jia) 值觀”,以儒學構建現代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一些人甚至將儒學奉為(wei) “國粹”“國魂”“國學精神”,主張立儒學為(wei) “國學”“國教”,由孔孟之學主導現代中國的國家意識形態,“重建儒教社會(hui) ”。嚴(yan) 格地說,這樣的現代新儒家不是一種單純的學術思潮,他們(men) 的根本目的是論證唯有孔孟之學可以解決(jue) 現代中國麵臨(lin) 的重大問題。
這一主張在論證上是麵臨(lin) 困難的。現代新儒家必須設法把孔孟之學從(cong) 封建專(zhuan) 製的意識形態及官方學說中解脫出來,將孔孟之學的本質屬性及核心價(jia) 值觀與(yu) 封建專(zhuan) 製曆史切割開來,論證孔孟之學天生具備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現代因素,讓人們(men) 相信孔孟之學是解決(jue) 中國問題乃至世界問題的靈丹妙藥,甚至讓人們(men) 相信“儒學實際上就是‘中華文明與(yu) 中國之學’,是名正言順的中國‘國學’”。然而,這種論證曲解了儒學的本質屬性,也過於(yu) 誇大了儒學的曆史價(jia) 值和現代意義(yi) 。
現代新儒家沿襲、重複乃至“發揚”古代儒者虛構曆史的方法和觀點。通過虛構曆史來論證並張揚己說,乃是傳(chuan) 統儒學一大流弊。這導致儒者“經”“傳(chuan) ”中多有不實之詞和虛妄之論。東(dong) 漢王充對此有著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在《刺孟篇》指出,孟軻關(guan) 於(yu) “聖王”的言論是“論不實事考驗,信浮淫之語”。唐代劉知幾也一針見血地指出,《堯典》《論語》關(guan) 於(yu) 堯舜禪讓的記述是“徒虛語耳”,孟軻多有“烏(wu) 有之談”和“虛美”之言。一批尊崇四書(shu) 的儒者建構“道統”之說,以抬高孔孟之學的曆史地位,堪稱虛構曆史的典型例證。現代新儒家沿襲“孔孟道統”之說,進而演繹所謂的“中華道統”,沿著古代儒者虛構曆史的道路愈走愈遠。牟宗三主觀設定“中華道統”的“內(nei) 在超越”路向。麵對質疑,他辯稱:“即令沒有,我們(men) 也應當使它有。這是我們(men) 作曆史的回顧時,作為(wei) 黃帝的子孫所應當有的責任。”錢穆聲稱不對本國曆史秉持“溫情與(yu) 敬意”,就會(hui) 被“文化征服”,為(wei) 此,他極力證明帝製是“君主立憲”而“絕非君主專(zhuan) 製”。然而,無論是“使它有”的“責任”還是“溫情與(yu) 敬意”,都與(yu) 史學“不虛美、不隱惡”的基本遵循相違背。
一些主張在現代中國推行“儒家憲政”的人,明知“古今‘三統’非一脈相承”,且“道不同”,卻基於(yu) “如果儒家想在現代社會(hui) 贏得生存權利,就必須有效地吸納民主”的考慮,宣稱要以“引進民主憲政要素”的方式,“彌補古典儒家的不足”,將“儒家”和“民主”整合在一起,以“重建中華道統”。顯然,這是要將儒家“虛美”成與(yu) 其本質屬性截然相反的東(dong) 西。
現代新儒家以“隱惡揚善”美化儒學,刻意掩蓋孔孟之學服務於(yu) 封建專(zhuan) 製統治的本質屬性。為(wei) 了論證《孟子》的“民貴君輕”為(wei) “世界民主論之先驅”,乃是“民主政治思想根源之所在”,他們(men) 隻字不提《孟子》主張王權至上的“天作君師”和“民無二王”之論。又如,為(wei) 了論證“天人合一”是“國學精神”,他們(men) 也隻字不提《禮記》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論證人類社會(hui) 實行君主製度、宗法製度、等級製度是天地之必然。又如,為(wei) 了論證“仁者愛人”是“傳(chuan) 統美德”,他們(men) 隻字不提四書(shu) 五經還有“仁者殺人”的命題和“聖王之誅”的理論。
被學術界歸入“文化保守主義(yi) ”的現代新儒家,深受文化決(jue) 定論影響。他們(men) 濫用“文化基因”“文化之根”之類的概念,熱衷論說似是而非的“文化識別”,進而用儒學定義(yi) “民族性”,用“儒學即國學”定義(yi) “中國學術”,用孔孟之學作為(wei) 判定“中國文化本位”的基準,然後打著“弘揚國學”和“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的旗號“複興(xing) 儒學”,乃至將許多現代中國學術排斥在所謂“中國學術”之外,甚至將中國的現代化說成是“自我夷狄化”。更有甚者,一些人聲稱中國革命導致“中國沒文化了”,唯有“重振儒學”才能挽回,乃至有人竟然主張在現代中國弘揚封建社會(hui) 的“三綱五常”。為(wei) 了論證“中國文化本位”這個(ge) 偽(wei) 命題,現代新儒家不惜篡改生生不息、與(yu) 時俱進的中國文化及其演化過程,甚至徹底否定新文化運動的積極意義(yi) 及20世紀中國革命道路。
曆史潮流,浩浩湯湯。在創造中國現代文明的過程中,出現主張守舊、反對革新的偽(wei) 學術不足為(wei) 怪。值得我們(men) 思考的是:為(wei) 什麽(me) 主張複古倒退的謬論影響了許多人的曆史認識和道路選擇,一些人甚至將封建道德一概視為(wei) “傳(chuan) 統美德”,將《孝經》《弟子規》等一字不易地奉為(wei) 涵養(yang) 道德的圭臬?一個(ge) 重要的原因是:在認識傳(chuan) 統、揚棄傳(chuan) 統、創新傳(chuan) 統方麵,學術界還做得不夠充分,部分學者甚至跌入了“盲目弘揚”或“盲目批判”的非黑即白式的認識窠臼。這表明,客觀、全麵、準確地認識和評價(jia) 中國古代文明的演化過程、中國現代文明的創造過程及相關(guan) 的各種思想文化現象,為(wei) 人們(men) 正確地認識和對待中華民族的曆史傳(chuan) 統提供優(you) 質的學術資源,進而促使人們(men) 作出正確的道路選擇和文化資源選擇,這是中國學術界特別是中國曆史研究者義(yi) 不容辭的責任。
中華文化發展繁榮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重要條件,而推動中華文化的推陳出新和繁榮發展,需要處理好兩(liang) 個(ge) 關(guan) 係。一是正確看待曆史中國和當代中國的關(guan) 係,要堅持“古為(wei) 今用”的原則,用發展和進步的眼光,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二是正確看待中國文明與(yu) 外國文明的關(guan) 係,要堅持“洋為(wei) 中用”,立足中國、借鑒外國,既不能閉目塞聽也不能崇洋媚外。而做到這兩(liang) 點,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尊重中國的曆史和現實。然而,現代新儒家卻本末倒置,企圖在古代中國“尋找”現代西方價(jia) 值的源種,所以他們(men) 不得不在“崇洋”與(yu) “複古”的兩(liang) 個(ge) 方向上左支右絀,強證己說,這是不足為(wei) 訓的。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