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斌】象山書院心學之源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道場係列、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20-04-25 13:21:48
標簽:象山書院

象山書(shu) 院心學之源

作者:王立斌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四月初二日丁酉

          耶穌2020年4月24日

 

象山書(shu) 院位於(yu) 江西省貴溪市,亦名“象山精舍”,為(wei) 南宋四大書(shu) 院之一。其創始人為(wei) 陸九淵,世人稱其為(wei) “象山先生”。象山書(shu) 院作為(wei) 中國心學的發源地,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和重要的文化價(jia) 值。

 

談及心學,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王陽明,其實,王陽明是陸九淵的再傳(chuan) 弟子,經甬上四賢楊簡、袁燮、舒璘、沈煥到饒魯、吳與(yu) 弼、吳澄、婁諒再傳(chuan) 王陽明。王陽明在繼承象山心學思想的基礎上,把心學發揚光大,形成比較完備的哲學體(ti) 係,世稱“陸王心學”。王陽明在《陸九淵文集》序中說:“聖人之學,心學也……自是而後有陸象山氏,簡易直截,真有以接孟氏之傳(chuan) 。故吾嚐斷以陸氏之學,孟氏之學也。”其言辭充分肯定陸氏心學。

 

(一)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陸九淵沿著貴溪彭灣鄉(xiang) 西南部的應天山路蜿蜒向上,“陵高而穀邃,林茂而泉清”,他見山形似巨象,環境清幽,欣然樂(le) 之建象山精舍,在此“音讀清響”,從(cong) 容授學,終日不倦。

 

陸九淵創辦的象山書(shu) 院,不僅(jin) 建築“氣象萬(wan) 千,格調益偉(wei) ”,而且教學和管理都頗具特色。陸九淵規定象山書(shu) 院的辦學宗旨是:明理、誌道、做人。其“做人”包括三層含義(yi) :一是做一個(ge) 堂堂正正的人;二是做一個(ge) 能“備道”的聖人;三是做一個(ge) “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超人”。

 

有趣的是,象山書(shu) 院不建齋舍,不供飲食,不立學規。全憑象山先生本人的精神感化、影響學徒。正如其所說“有本自然有末”“可略略順風,隨時建立,但莫去起爐作灶”。天氣暢和之日,象山先生帶著弟子登上山之高崖,與(yu) 白雲(yun) 平視,大聲誦讀經訓,或麵對瀑布,逸興(xing) 遄飛地吟誦楚辭和古詩。

 

陸九淵在象山書(shu) 院的教學活動,後人概括有如下形式:其一是嚴(yan) 肅認真的升堂講說;其二是頗似禪宗“機鋒”的談話;其三是切己自反、遷善改過的修養(yang) ;其四是重專(zhuan) 精、勤創新的讀書(shu) 指導;其五是寓教於(yu) 樂(le) 的優(you) 遊山林。

 

禪師入靜,在鬆靜自然中清洗倒空自我,心就澄明洞開,陸九淵很看重這種狀態。心智之光純淨如燭,萬(wan) 物回到原初的本性,讓人看到事物的真諦,寂靜也到了最透徹的狀態。

 

陸九淵教學授徒貫穿著儒家“誌於(yu) 道、據於(yu) 德、依於(yu) 仁、遊於(yu) 藝”和“興(xing) 於(yu) 詩、立於(yu) 禮、成於(yu) 樂(le) ”的精神,融藝術於(yu) 人生,使人生藝術化,從(cong) 學者逾數千人,使象山書(shu) 院有了“非從(cong) 學象山不得為(wei) 邑寓賢”的盛譽。清人全祖望在《答石癡征士問四大書(shu) 院帖子》中將象山、白鹿洞、嶽麓、麗(li) 澤並稱中國四大書(shu) 院。

 

(二)

 

陸九淵一生輝煌在於(yu) 創立學派,從(cong) 事教學與(yu) 學術活動,但為(wei) 什麽(me) 說“心學”是他在象山書(shu) 院教學期間形成的,其中有何機緣,這與(yu) 他的經曆密不可分。正所謂“古今自有易簡理,經注皆同日月明”。

 

南宋高宗紹興(xing) 九年(1139年),陸九淵出生於(yu) 青田村道義(yi) 裏。雖然家庭經濟不寬裕,但陸家宗法倫(lun) 理卻很嚴(yan) 整,因而受到南宋孝宗帝的讚揚:“陸九淵滿門孝弟者也。”三四歲時,他就向父親(qin) 提出“天地何所窮際”的問題,其父笑而不答。從(cong) 此,陸九淵就一直苦苦思索這個(ge) 哲學難題。13歲時,他在典籍中讀到關(guan) 於(yu) “宇宙”二字的解釋時,覺得茅塞頓開,忽大省曰:“原來無窮,人與(yu) 天地萬(wan) 物,皆在無窮之中者也。”於(yu) 是書(shu) 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青年時期的陸九淵,是儒家思想的深入理解和特殊體(ti) 驗階段,這時期,他促進了儒家理論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對作為(wei) 儒家核心的封建倫(lun) 理的根源提出新的論證。不同於(yu) 漢代董仲舒的“王道之三綱,可求於(yu) 天”,即“天”是最後根源。也不同於(yu) 北宋二程“萬(wan) 物皆隻是一個(ge) 天理”,即理是最後的根源。陸九淵從(cong) 另一個(ge) 新的角度——“心學”,提出對這一根源的論證,切問近思。

 

陸九淵基於(yu) 對充塞於(yu) 宇宙萬(wan) 物之理即在心中,發自心中的認識,別出心裁地提出“心即理”,即認定“心”是最後的根源。既然“心即理”,因此求知修養(yang) 更要“立心”“盡心”“明其本心”。何謂本心?在陸九淵看來,就是人本來就具有的倫(lun) 理道德品性和是非觀念。

 

晚年,在貴溪象山書(shu) 院講學期間的陸九淵,提出了“明理、立心、做人”這個(ge) 心學的最終目標,以及“辨誌”“剝落”“優(you) 遊讀書(shu) ”“反求深思”等一整套修養(yang) 方法。就這樣陸九淵創立了新的哲學思想體(ti) 係——“心學”。因他姓陸,故稱陸學,陸學作為(wei) 南宋理學的主要一翼,和程朱理學共同構成中國思想和儒家思想發展史上一個(ge) 新的裏程碑。

 

可以說,陸九淵在象山書(shu) 院的五年,是非同尋常的五年,它不僅(jin) 是陸九淵一生講學授徒的最盛時期,也是陸學成熟和確立、象山心學形成和奮起的重要曆史階段。

 

(三)

 

象山心學,著眼於(yu) 心,立足於(yu) 人。在陸九淵看來,人是與(yu) 天地並生、與(yu) 天地等才的強大主體(ti) 力量。聖人與(yu) 凡人是一樣的,堯舜的大道,並不是什麽(me) 高難行的事,聖人做得到的事情,凡人同樣能做到。他期待人們(men) 認識自己、看取自己、“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昂揚奮發,自強自立、堂堂正正地做人,轟轟烈烈地幹出一番有作為(wei) 的事業(ye) 來。象山看取人,在於(yu) 看取和肯定人的巨大心理潛能。這就是象山書(shu) 院心學教育的靈魂。

 

陸九淵以他的博學卓識吸引學生,從(cong) 而使象山書(shu) 院成為(wei) 當時全國著名書(shu) 院之一。朱熹曾寫(xie) 信給陸九淵說:“聞象山墾辟架鑿之功益有緒,來學者亦甚,恨不得一至其間觀奇攬勝。”

 

陸九淵不僅(jin) 對王陽明的思想產(chan) 生了重大影響,他的象山學派秉承陸學,在貴溪辦學為(wei) 當地培養(yang) 了一大批人才。據初步統計,僅(jin) 陸九淵一人就培養(yang) 了33名進士。南宋撫州太守葉夢得,南宋民族英雄謝枋得,明朝著名的水利專(zhuan) 家徐貞明都是象山的數傳(chuan) 弟子。陸九淵在辦學方麵諸如因材施教、尊師重教、注重品德教育、倡導學術辯論等等,對後世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yi) 。

 

紹熙三年(1193年)十二月,陸九淵去世。但直到三年之後,陸九淵的門人如彭世昌等還在象山堅守陣地。慶元二年(1196年),時任貴溪知縣的劉啟晦,在象山精舍的“方丈”建造了象山先生祠,春秋致祭。官方的行為(wei) 也激發了學生的激情,於(yu) 是象山門人約定每年正月九日登山會(hui) 祭,場麵十分壯觀。紹定三年(1230年),江東(dong) 提刑趙彥悈又重修象山精舍。紹定四年,江東(dong) 提刑袁甫在三峰山建造了象山書(shu) 院,專(zhuan) 門在書(shu) 院裏祭祀陸九淵三兄弟。據史料記載,元順帝至元年間(1335—1340年),貴溪人祝氏又建祠於(yu) 山間精舍遺址,聚徒講學。

 

昔日的象山書(shu) 院舊址,今日是貴溪一中的校園。校園的正中心地帶,象山先生陸九淵手執一卷、誨人不倦的塑像豎立於(yu) 此。當地莘莘學子經過此處,仿佛都能看到先生衣袂飄飄,迎風誦讀,望之如神;校園裏的每一個(ge) 人,都能感受到先生博大智慧的潤澤與(yu) 精神的感染。貴溪為(wei) 弘揚“心學之源,象山書(shu) 院”,將恢複修建象山書(shu) 院,精心打造心學之源的文化品牌,使中國心學發源地發揮出更大的文化作用。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