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石林】清明祭祖,沒文化者會輕慢禮俗,認為繁瑣,譏為形式主義,詆之為封建迷信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0-04-07 23:58:13
標簽:分享、功德、女上墳、式祭、掃墓
許石林

作者簡介:許石林,男,陝西蒲城人,中山大學畢業(ye) ,現居深圳。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副主席、深圳市雜文學會(hui) 會(hui) 長、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專(zhuan) 家、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客座教授,曾獲首屆中國魯迅雜文獎、廣東(dong) 省魯迅文藝獎、廣東(dong) 省有為(wei) 文學獎。主要作品:《損品新三國》《尚食誌》《文字是藥做的》《飲食的隱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風明月舊襟懷》《故鄉(xiang) 是帶刺的花》《每個(ge) 人的故鄉(xiang) 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編叢(cong) 書(shu) 《近代學術名家散佚學術著作叢(cong) 刊·民族風俗卷》《晚清民國戲曲文獻整理與(yu) 研究·藝術家文獻》《深圳雜文叢(cong) 書(shu) ·第一輯》。

清明祭祖,沒文化者會(hui) 輕慢禮俗,認為(wei) 繁瑣,譏為(wei) 形式主義(yi) ,詆之為(wei) 封建迷信

作者:許石林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許石林”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三月初十日乙亥

          耶穌2020年4月2日

 

【一】功德

 

每逢清明節,都會(hui) 把那篇拙作《最好的風水是人品》找出來轉發一下。這是我根據父親(qin) 的口述寫(xie) 的一篇小文兒(er) ,很受歡迎,流傳(chuan) 也廣,這是我目前寫(xie) 的最“爆款”的文字,也被很多人用各種方式專(zhuan) 業(ye) 術語叫“洗稿”改編成各種形式了。

 

父親(qin) 說的故事,被我記錄下來,如果能流傳(chuan) 下去,這就是做功德,父親(qin) 去世了,但他依然還在做功德,這應該就是不朽吧?

 

我家連續十幾年來清明節五服以內(nei) 闔家上墳祭祖、分享聚餐,非常和睦融樂(le) 。

 

我受了父親(qin) 的啟發,每年總是精心為(wei) 所有參加祭祖的小朋友準備一些特別的禮物,挖空心思尋找進口的糖果之類,為(wei) 的是給孩子們(men) 留下回老家祭祖的念想——父親(qin) 說他一直記得小時候跟著大人去富平美原龍門村祭祖,回來每個(ge) 小孩子能分一根油炸大麻花。

 

“禮從(cong) 宜”、“禮之用,和為(wei) 貴”,考慮到疫情影響,今年清明節不回老家祭祖了,請在老家的父兄弟侄們(men) 上墳祭掃。盡量減少給別人帶來麻煩和不方便,農(nong) 村人愛臉麵,不讓別人背後埋怨、猜測、非議。

 

【二】掃墓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祭祀之事,正如冰心先生早年對小讀者所說:“清明掃墓,雖不焚化紙錢,也可訓練小孩子一種恭肅靜默的對先人的敬禮。”可以說,掃墓祭祖,是最強大有效的行為(wei) 教育。許多對傳(chuan) 統禮儀(yi) 領會(hui) 不到位的人,會(hui) 輕慢禮俗,認為(wei) 繁瑣,譏為(wei) 形式主義(yi) ,詆之為(wei) 迷信雲(yun) 雲(yun) 。

 

攜帶祭品於(yu) 祖先墳塋展省祭掃,化紙燒香,培土植樹,表達對祖先的懷念和感恩。在人的視覺裏,屢屢香煙,嫋嫋升騰,從(cong) 有化為(wei) 無,飛向飄渺的天空,仿佛能將人綿綿的孝思,傳(chuan) 遞到另外一個(ge) 時空。這裏有個(ge) 常識:焚化紙錢,絕對不是紙未發明之前的古人比如先秦人發明的,但為(wei) 什麽(me) 後世的人會(hui) 選擇或者說增添這種焚香燒紙的行為(wei) ?因為(wei) 這種行為(wei) 和方式,最能讓人寄托感情,是人表達祭祀禮儀(yi) 最恰當的門徑。中國喪(sang) 祭之禮,有這個(ge) 規律和機製;根據禮的旨意增添新的方式和載體(ti) 。就是說,方式和載體(ti) 雖然非先秦之事物,但卻是先秦的思想。

 

燒紙焚香,表達誠敬,“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即禮不能沒有節製,否則淪為(wei) 對祖先的賄賂和收買(mai) ,曾見有人用小推車裝燒紙於(yu) 城市馬路邊熊熊焚燒,十分危險,汙染、擾民。這種無節製而失禮儀(yi) 的焚燒,就流於(yu) 淫濫了,嚴(yan) 格說,恰恰是對祖先的褻(xie) 瀆和不敬,聖人說孝子“不辱其身”,即不讓人埋怨辱罵你的先人,才可能稱得上孝。

 

【三】分享

 

由於(yu) 祭祖,敦睦親(qin) 族,讓人在血緣的感召下,能夠見麵交流,在感念祖先功德的同時,刷新彼此的情感。此真所謂中華美俗——古人早就認識到這對國家的重要,士大夫就有:“治隆於(yu) 上,俗美於(yu) 下”,“美法不如美俗”的治世理想。所以,將深厚博大的中華文化稀釋成淺近易行的《朱子治家格言》中說:“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祭祖的祭品,是為(wei) 享,獻也,如“享於(yu) 祖考”、“是用孝享”、“以享以祀”。關(guan) 中民間清明祭祖,有用時令刺薊做的麵條的,涼麵為(wei) 祭品,其他點心果品為(wei) 輔助,此風俗又合於(yu) “寒食節”之說。祭祖結束後,於(yu) 墳前分食祭品,這就是“分享”的來曆。民間相信吃祭過祖敬高神的祭品,能獲得神明保佑,大吉。

 

見有的人到公墓祭祖,所攜帶祭品奢華豐(feng) 盛,祭完就放在墳墓前,像垃圾一樣扔掉了,這也是失禮失敬,未被禮儀(yi) 的,這樣祭祖,還不如不祭。祭品不需要帶太多,表達誠敬即可。當著先人的麵浪費,暴殄天物,讓祖先能放心後人?

 

【四】式祭

 

現代城市人,多數先人墳塋在老家鄉(xiang) 下,許多人會(hui) 回鄉(xiang) 掃墓。仍然有許多人,由於(yu) 各種原因,無法年年清明回老家掃墓,逐步發明了許多現代寄托孝思的辦法,如鮮花祭掃、網上祭掃,微信時代二維碼祭掃等等。這也很值得讚美。如果給這種祭祀尋找一個(ge) 古老的文化依據和禮儀(yi) 邏輯的話,就應該類似古人的“式墓”——古人所乘車,除戰車外,車上有一個(ge) 安裝在前麵的橫木,方便乘車人抓扶,這就是軾,通式。《禮》雲(yun) :“入裏必式。”式,也是行禮的一種方式。古人身在外地,不能於(yu) 清明節親(qin) 自祭掃先塋,但是,會(hui) 衝(chong) 著故鄉(xiang) 祖先墳塋的方向,內(nei) 心充滿誠敬,這就是式墓,式墓之誠,等於(yu) 親(qin) 自到墳墓前祭掃一樣。

 

“禮從(cong) 宜,使從(cong) 俗”——中華偉(wei) 大的祖先,製禮作樂(le) ,其嚴(yan) 密整飭,不僅(jin) 在於(yu) 能曲盡人情,更在於(yu) 能察微得情,圓融變通。這給了今天不能親(qin) 自到祖先墳塋前祭掃的城市人以文化禮儀(yi) 依據,人們(men) 因此能感受到中華先賢的通達與(yu) 體(ti) 貼。

 

【五】女上墳

 

關(guan) 中清明節舊例“女不上墳”。

 

不少人見“女不上墳”一說,有憤怒的,這可以理解。但是,女人上墳祭祖,別說今天已不是問題,就是從(cong) 前,也有。

 

前人既有此習(xi) 俗,相信不是為(wei) 了故意與(yu) 人為(wei) 難,必然有它的諸多原因。考諸舊籍,我孤陋寡聞,“女不上墳”一說,似不見明文禁止。

 

“女不上墳”既不可考於(yu) 往籍,似可循情而追溯之:一、清明節隻一天,主婦各自在家主持備祭品,不宜走親(qin) 戚回娘家,否則會(hui) 亂(luan) 套。二、在純農(nong) 業(ye) 時代,男丁外出墓祭較女性方便。黃河流域,清明天氣尚寒冷,野外尤甚。婦女外出不方便。加之,農(nong) 村多於(yu) 春節前娶親(qin) ——倘若新婦即此坐胎,等孩子出生,正值麥子收獲不久,秋糧在望,在糧食緊缺的年代,產(chan) 婦和嬰兒(er) 都有了起碼的食物保障。而新婦若春節前懷孕,清明時尚不明顯,為(wei) 保護新婦起見,慢慢地不讓所有婦女外出掃墓。這正是“女不上墳”的實質性原因。

 

今天,女性上墳,正是“禮從(cong) 宜”,也是“禮之用,和為(wei) 貴”。今天如果生硬地堅持“女不上墳”,則恰恰是違背“禮由義(yi) 起”與(yu) “和為(wei) 貴”,是壞禮害俗的。

 

2020年4月1日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