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於(yu) 仁義(yi) 守望相助
——由“伯牛有疾”說起
作者:於(yu) 建福(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三月初七日壬申
耶穌2020年3月30日
新冠肺炎病毒來襲,舉(ju) 國奮起抗疫。宅居閉戶的日子裏,必聞“窗外事”,且讀諸如《論語》之類“聖賢書(shu) ”。《論語》中不乏直麵病疫的鮮活事例,茲(zi) 由“伯牛有疾”說起。《論語·雍也》載:“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疫情防控的日子裏,反複品味其內(nei) 涵,感慨於(yu) 師徒情深,感動於(yu) 其中所包含的尊重與(yu) 關(guan) 愛之心。
一
《孔子家語》《史記》明言:伯牛“有惡疾”。古之所言“惡疾”為(wei) 何?《說文解字·疒部》釋:“癘,惡疾也。”《淮南子·精神訓》斷言:“冉伯牛為(wei) 厲。”“厲”即“癘”,先儒以為(wei) “癩”,類似麻風病,或謂“大風”。《黃帝內(nei) 經·素問》諸典籍描述患者症狀大致為(wei) :氣不精,氣與(yu) 人,骨節重,麵色敗,皮膚傷(shang) ,鼻柱壞,須眉落。遂可知,伯牛所患“癘”即“癩”,極具傳(chuan) 染性且為(wei) 當時難以治愈,須隔離居住。
“癘疫”古已有之。癘疫一旦暴發,由於(yu) 難以治愈而引發眾(zhong) 多病亡者。《周禮·天官》載,孔子所處的周代,“四時皆有癘疾”;唐人賈公彥就此疏曰:“癘氣與(yu) 人為(wei) 疫”。《公羊傳(chuan) ·昭公二十年》載有衛靈公之兄輒不被立為(wei) 國君緣由,隻因輒有“惡疾”,東(dong) 漢經學家何休注此惡疾“不逮人倫(lun) 之屬也”,即不能生育兒(er) 女,難行夫妻之禮。《易經·兌(dui) 卦》即有“介疾有喜”之辭。“介”即隔,隔離患者以阻斷傳(chuan) 染渠道,以保他人性命。伯牛自知其疾有傳(chuan) 染之虞而苦不堪言,為(wei) 確保孔子探視安全,也為(wei) 避免恩師見狀過於(yu) 傷(shang) 感,故“不欲見人”,隻讓業(ye) 師從(cong) 窗口探視。晚而喜《易》且讀《易》韋編三絕的孔子,深諳隔離之理,亦深明弟子倍受隔離之苦。
二
細讀《論語》便可略知:孔子養(yang) 生有道,飲食自有戒律。如“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魯國大夫季康子饋藥,孔子因不清楚藥性而拒絕服用。《孝經》中孔子開宗明義(yi) ,“身體(ti) 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shang) ”,愛惜生命如此,自然愛惜自己。然而,當伯牛處境可憐且無助、孤寂而愁苦之心需要慰藉之時,孔子不可能避而遠之,何況其病情之重之惡亟待探知。義(yi) 當所為(wei) ,毅然為(wei) 之。一生講仁愛重情誼的孔子,執意看望伯牛,走近窗戶,不忍視其慘容,從(cong) 窗口伸進手去,慈父般地拉著伯牛那枯瘦乏力的手,其微弱的脈息,讓孔子頓覺回天乏術,愛莫能助,唯有心痛而無奈的哀歎:“亡之,命矣夫!”
通觀《論語》,孔子探視有疾者的記載唯此一處。愛徒顏回死,“子哭之慟”,也未見病重探視的描述。《論語》惜字如金,在“伯牛有疾”處不惜筆墨,耐人尋味。在古代社會(hui) ,人一旦患了“惡疾”,就被視為(wei) 不潔,就會(hui) 受到厭棄,人們(men) 避之不及。若婦女染上“惡疾”,就成為(wei) “七出”理由之一。“惡疾”帶來的“身體(ti) 發膚”毀傷(shang) ,則成為(wei) 不可饒恕的“孝道”缺憾。就此而言,孔子的出現,非同小可。孔子曾為(wei) 魯國大司寇,辭官周遊列國後,奉為(wei) “國老”,自稱“從(cong) 大夫之後”,居然拖著年邁的身軀,冒著染病的風險與(yu) 世俗的偏見,伸出溫暖的手,握向身患“惡疾”者之手。孔子之舉(ju) ,看似平常的小動作,卻給深受惡疾之苦的伯牛以莫大慰藉。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疫情當前,敬畏生命為(wei) 先,互愛互敬為(wei) 要。但願處於(yu) 隔離中的人們(men) 和不幸染病的患者,自愛自重自強並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與(yu) 關(guan) 愛,獲得充分的尊嚴(yan) 感,也莫忘感恩並致敬守護蒼生的醫者及所有防控疫情的奉獻者。
麵對因癘疫而隔離的愛徒,背負著“亡之”之痛,孔子與(yu) 伯牛依依惜別,連連發出悲歎:“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其哀傷(shang) 惋惜之情溢於(yu) 言表,如今讀來宛如眼前。
伯牛即冉耕,因字伯牛而世稱“冉伯牛”,尊稱“先賢冉子”,春秋末魯國陶(今山東(dong) 菏澤市定陶區)人,少孔子七歲。《論語》言及伯牛僅(jin) 兩(liang) 處,並無其本人隻言片語,但透過典籍可略尋其身世履曆。《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稱冉雍乃“伯牛之宗族。”據《冉氏族普》,相傳(chuan) 冉氏是黃帝長子少昊之後裔,周文王之子武王封叔振鐸為(wei) 曹國君,都城陶丘(亦今定陶),傳(chuan) 十四代至冉離,世居“菏澤之陽”,以牧為(wei) 業(ye) ,人稱“犁牛氏”。“離娶顏氏,生長子耕,次子雍。”伯牛與(yu) 冉雍兄弟共同從(cong) 學孔子。孔子稱冉雍為(wei) “犁牛之子”。孔子自稱“吾少也賤”,亦有榮耀的先祖,後家道中落。孔子與(yu) 伯牛均具同情憫人之心、質樸勤勉之品、謹慎待人處事之道。孔子與(yu) 伯牛既有師徒之誼,又為(wei) 仕途同道之人。據《文獻通考》載,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中都宰孔子因政績顯赫而晉升魯國司空,同年升任大司寇,45歲的伯牛便接任中都宰。伯牛師法孔子,以仁惠民,以德化民,講信修睦,深得民心;後隨孔子周遊列國,廣施教化,深受尊敬。天妒英才,伯牛伴隨孔子周遊列國歸來便罹患惡疾。
伯牛出眾(zhong) 的德行最為(wei) 孔子所讚賞。《論語·先進》載,孔子晚年談到弟子優(you) 長時,將伯牛列為(wei) “四科十哲”之德行科:“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孟子·公孫醜(chou) 上》也稱伯牛“善言德行”,其德行“具體(ti) 而微”。《白虎通義(yi) 》《孔子集語》《論衡》紛紛稱讚伯牛“危言正行”,為(wei) 人端莊正直;“節小物”,善於(yu) 處理日常事務;不僅(jin) 堪與(yu) 顏淵、閔子騫相提並論,而且“聖人可勉成”,已達稱“聖”程度,隻是未若孔子那樣博大精深。伯牛因其德行出眾(zhong) 而贏得後世推崇,配享於(yu) 孔廟大成殿。此可謂“生則命寡,沒則道宣”。
眼見誌同道合、德行賢能卻患凶疾的得意弟子不久於(yu) 人世,孔子發出“斯人”“斯疾”的連連哀歎,既歎其命運,更惜其賢才,其痛心疾首,不亞(ya) 於(yu) 喪(sang) 子之痛,也不亞(ya) 於(yu) 顏淵死時“天喪(sang) 予!天喪(sang) 予!”之歎息。孔子善待弟子若此,對朋友哪怕是陌生人或弱勢者也莫不善待有加。《論語·鄉(xiang) 黨(dang) 》載,有朋友去世,得知沒有親(qin) 戚斂埋,孔子說“於(yu) 我殯”,主動為(wei) 其送終;孔子遇見身著喪(sang) 服者,遇見盲人,即便年少也會(hui) 起立,走過其身旁時必趨而過之。若食於(yu) 有喪(sang) 者之側(ce) ,孔子未曾吃飽過,並於(yu) 當日哭而不歌。其惻隱之心若此!孔子以“悲天憫人”的情懷,“為(wei) 仁由己”的擔當,躬行《禮記·禮運》中自己倡導的“人不獨親(qin) 其親(qin) ,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ang) ”之宏願。
數千年人類文明史,不時有瘟疫肆虐,人類與(yu) 瘟疫病毒的較量從(cong) 未停息,或將繼續。醫學“妙術”固然是戰勝病毒之利器,而百姓“仁心”尤不可缺席。願疫情中的普羅大眾(zhong) ,依於(yu) 仁義(yi) ,患難與(yu) 共,同舟共濟;願芸芸眾(zhong) 生,居安思危,凝心聚力,守望相助。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