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姚中秋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陝西人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現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yi) 傳(chuan) 統》《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yi) 之省思》《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論語大義(yi) 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大義(yi) 》等,譯有《哈耶克傳(chuan) 》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cong) 》等。 |
我眼中的曾國藩
作者:姚中秋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
原載“暑期研習(xi) 營”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三月初二日丁卯
耶穌2020年3月25日
我們(men) 今天講講曾國藩,曾文正公。曾文正公這些年也是大紅人,我們(men) 有很多人學習(xi) 中國文化,都非常欽佩曾文正公,尤其有很多企業(ye) 家。尤其是作家唐浩明,寫(xie) 了一部關(guan) 於(yu) 曾國藩的小說之後,這個(ge) 曾文正公大行於(yu) 天下,像《曾文正公家書(shu) 》等都是特別流行國學讀物。曾文正公確實是近世非常重要的思想和政治人物!他也是一位處在轉型期的士大夫的典範,很好地體(ti) 現了士大夫“以天下為(wei) 己任”,應時而變的人格精神。
△曾國藩(照片信息來自於(yu) 網絡)
太平天國興(xing) 起的背景
曾文正公生活在19世紀中期,那個(ge) 時候中國正在走下坡路。我們(men) 要簡單地跟大家講一下,中國為(wei) 什麽(me) 會(hui) 中衰。曾文正公的第一件功業(ye) 就是平定“洪楊之亂(luan) ”,這可能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來自農(nong) 民底層的叛亂(luan) 。規模之所以大,可能有兩(liang) 個(ge) 原因:一個(ge) 原因是到了清朝中期,經過康乾盛世以後,人口達到了空前的規模,可能叛亂(luan) 的人口就同比例的增長,這是一個(ge) 原因。另外一個(ge) 原因,洪、楊利用了從(cong) 歐洲傳(chuan) 來的宗教,作為(wei) 他動員叛亂(luan) 者的工具。所以我們(men) 也可以說這個(ge) “洪楊之亂(luan) ”是西方文化對中國第一次產(chan) 生深刻的影響。是一種很扭曲的方式——作為(wei) 底層叛亂(luan) 的一個(ge) 動員工具。
(照片信息來自於(yu) 網絡)
當然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wei) 中國社會(hui) 本身內(nei) 在出現了問題。簡單的說,是原有的經濟形態,沒有辦法解決(jue) 那麽(me) 多人的吃飯問題。實際上底層的叛亂(luan) ,從(cong) 康乾盛世結束後就開始此起彼伏。那19世紀初期比較大規模的叛亂(luan) ,如白蓮教的起義(yi) 也爆發於(yu) 陝西、四川、湖北。這一帶山區中有很多流民起義(yi) 。後來有“洪楊之亂(luan) ”,再後來又有撚匪……。總之底層的暴亂(luan) 持續了19世紀的大半個(ge) 世紀,很顯然社會(hui) 是出問題了。
這個(ge) 問題恐怕主要就是沒能夠實現經濟形態的突破。因為(wei) 底層的叛亂(luan) 的原因很簡單,他也沒啥高調的理想,他就是想找碗飯吃。他沒有或者失去了土地,就成為(wei) 流民。流民隻要有人煽動就會(hui) 起來叛亂(luan) 。所以可以說康乾盛世標誌著我們(men) 傳(chuan) 統社會(hui) 達到了巔峰狀態。我們(men) 都知道盛極而衰,到了巔峰狀態就開始要走下坡路了。人口在乾隆後期已經到了三億(yi) 多。這麽(me) 多人口要吃飯,其實是個(ge) 大問題。就此而言工業(ye) 化是中國的大救星。其實在中國過去幾千年的曆史中,底層的沒有飯吃而叛亂(luan) ,一直周期性地發生。傳(chuan) 統社會(hui) 就有這個(ge) 問題。就此而言,我們(men) 要感謝英國人,他們(men) 率先完成了工業(ye) 革命,這樣為(wei) 人類更好地生存,找到了一個(ge) 解決(jue) 方案,當然中國本身轉向工業(ye) 化還是經過一番曲折。所以“洪楊之亂(luan) ”爆發是有內(nei) 在的原因的。但西方的宗教對這場暴亂(luan) 的規模以及它持續的時間,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清朝士人的處境
我們(men) 先講這個(ge) 背景。曾文正公的經曆想大家多少都了解一些,我隻想強調一點,曾文正公在清朝的儒學發展史上,也是一個(ge) 非常重要的人物。滿清入關(guan) 以後,一方麵高度地尊孔,道理很簡單,因為(wei) 它是異族,不光漢人這麽(me) 看,它自己也對此很自覺。雖然我們(men) 前頭講了,滿清的皇太極,順治啊這些統治者的中國化程度,事實上是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中水平最高的,基本上可以算大半個(ge) 漢人。但畢竟衣冠、信仰各個(ge) 方麵,跟漢人還是有區別。所以對漢人有猜忌之心。
(照片信息來自於(yu) 網絡)
為(wei) 了緩解與(yu) 漢人之間的矛盾,籠絡人心,清朝的皇帝就異乎尋常地尊孔。他以此想博得士人對它的肯定,所以像康乾隆,他們(men) 都屢次到國子監,甚至到曲阜。比如乾隆南巡都要經過曲阜,刻意地去祭孔。而以前的皇帝是沒有的。他們(men) 也沒有那麽(me) 頻繁地南巡,所以大概沒有機會(hui) 到曲阜。乾隆好像還把他女兒(er) 嫁給衍聖公,這好像也是以前沒有過的。
所以一方麵,他們(men) 特別地尊孔,但另一方麵,他們(men) 又對士人嚴(yan) 加防範。順治就做了一個(ge) 碑,對士人的警告或者說要求,可以稱之為(wei) 士人規範。他下令全國都把這個(ge) 刻石置於(yu) 學宮,於(yu) 是每一個(ge) 孔廟都有這麽(me) 一個(ge) 碑,現在有些孔廟還有。碑上對士人有各種要求。比如說不得私自講學,不得私自刊印文集,不得議論國事,不得上書(shu) 皇帝等等。總之跟李斯、秦始皇所采取的政策有點接近,雖然更溫和一點——嚴(yan) 防士人論政。
(照片信息來自於(yu) 網絡)
與(yu) 這個(ge) 配合,大家都知道,他屢興(xing) “文字獄”,目的是震懾士人群體(ti) 。尤其是“文字獄”,主要都是抓江南的文人。因為(wei) 江南從(cong) 中唐以後,人文淵藪,文人最多,尤其在明朝江南文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所以清朝皇帝對此予以打擊。這樣就使得清朝的士氣比較低落。
這個(ge) 士我們(men) 是特指儒家士人,都比較老實。所以做學問就做到乾嘉漢學去了,一門心思搞考據,鑽到故紙堆裏麵,做一些文字考據的工作。當然我們(men) 從(cong) 長遠的文化發展史的角度來講,它也是有意義(yi) 的。我們(men) 今天所看到的大多數的古書(shu) ,其實都經過清儒的整理,我們(men) 才能夠看它,才會(hui) 比較有條理。有很多書(shu) ,比如《墨子》,有一兩(liang) 千年間沒人理睬,但清儒把它倒騰出來,進行文字校勘,這樣我們(men) 今天能夠讀得通它。有不少書(shu) ,其實都如此。所以我們(men) 客觀的說,是有貢獻的。但是這樣的工作,對於(yu) 儒家士人來說隻是職責的一部分。《大學》說得很清楚,士人你就要齊家治國平天下呀,對不對?哪能埋頭故紙堆啊?你讀經史,也要明大義(yi) ,要行道於(yu) 天下,對不對?這才是一個(ge) 完整的士人的職能。但清朝中期,乾隆年間的這些漢學家,他們(men) 大概把這都忘了。所以學問很好,但人品極差。當時有好幾位比較有名的考據學者人品都比較差。出現了精神分裂。所以就不能說他是儒家士人了。那麽(me) 這樣一來對整個(ge) 社會(hui) 政治,都產(chan) 生了負麵的影響。
因為(wei) 中國從(cong) 漢武帝更化以來,社會(hui) 的好壞取決(jue) 於(yu) 士大夫有沒有道德自覺。包括國家要進行製度變革,也得需要一群士大夫起而承擔責任。如果士大夫也沒有這個(ge) 責任感、是非感、沒有道德自覺,那這社會(hui) 就會(hui) 往下掉,往下墜落。所以乾隆年間以及往後,世風日下。這也是民變一次一次爆發的原因,因為(wei) 基層社會(hui) 發揮領導作用的士紳,在一定程度上叫劣紳化。大家都知道後來共產(chan) 黨(dang) 革命就是打倒土豪劣紳。其實從(cong) 清朝中期士紳就開始劣質化。因為(wei) 沒有道德自覺就沒有自我約束,肆意的侵害小民的利益。這就會(hui) 引起社會(hui) 矛盾的尖銳。所以曾國藩的意義(yi) 就在於(yu) 自覺地要扭轉這種風氣。曾文正公寫(xie) 過一篇很短的文章叫《原才》。可能有不少人都讀過,是不是這個(ge) 語文課本裏麵都收錄了這篇文章?是吧。他提出了一個(ge) 很重要的命題,他一開篇就說:“風俗之厚薄奚自乎?”一個(ge) 時代的風氣好還是壞取決(jue) 於(yu) 什麽(me) ?那曾文正公自己回答說,“自乎一二人之人心。”
這“一二人”當然是指士人、士君子,就是讀聖賢書(shu) 的人。你聖賢書(shu) 的人如果向上,就能影響你周圍的人,以至於(yu) 影響整個(ge) 社會(hui) 都向上。如果讀聖賢書(shu) 的人都往下掉,那整個(ge) 社會(hui) 肯定就會(hui) 向下沉淪。曾文正公當時看到自己的這個(ge) 時代就是一個(ge) 比較沉淪的世界。已經引起社會(hui) 的大動蕩了,那麽(me) 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士人就要勇敢地承擔自己的責任。所以曾文正公當時代表了一小批士人,開始有了道德自覺。當時他們(men) 一起讀書(shu) ,一起切磋,互相監督,也互相鼓勵。這樣在他的周圍,就形成了一小群讀書(shu) 人群體(ti) 。就跟我們(men) 今天一樣,辦個(ge) 讀書(shu) 會(hui) 、共學小組,互相提醒,互相督促。這些人後來變成了清朝中興(xing) 的骨幹,中流砥柱。所以我們(men) 可以說曾文正公,以一人之力,得眾(zhong) 人之助,扭轉了滿清士氣低落的潮流,推動士人群體(ti) 開始向上走。然後才有了後來的各種各樣的變法、製度變革,尋求富強。你想想如果士人群體(ti) 沒有道德自覺,那麵對西方列強的入侵,就不可能去認真地找對策。所以這是曾文正公的第一個(ge) 曆史貢獻。
號召讀書(shu) 人平天下
我們(men) 簡單地講了一下曾文正公帶動當時讀書(shu) 人的風氣。我們(men) 稱之為(wei) 精神準備,其實後來馬上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因為(wei) 很快地投入到編練湘軍(jun) ,平定“洪楊之亂(luan) ”的事業(ye) 中,湘軍(jun) 的將領就是跟他共同讀書(shu) 、相互激勵精神的這些士人。所以湘軍(jun) 比較特殊的地方就在於(yu) ,它的基本組成是秀才為(wei) 將領,農(nong) 民為(wei) 士兵。所以這支軍(jun) 隊就是秀才加農(nong) 民。最後,他平定了“洪楊之亂(luan) ”。秀才為(wei) 什麽(me) 願意跟著曾文正公去平定“洪楊之亂(luan) ”。這裏麵當然也有原因,就是我們(men) 前頭講過的。“洪楊之亂(luan) ”可以把它視為(wei) 西方文化對於(yu) 中國文化的一次大破壞。
因洪、楊所借助的這個(ge) 動員的工具,就是劣質化的基督教。所謂拜上帝教,其實是自己改編的基督教。因為(wei) 當時也沒有機會(hui) 係統全麵地了解基督教的教義(yi) ,都是道聽途說,簡單地了解一下,發現這東(dong) 西,有很大的動員作用。
△楊秀清(照片信息來自於(yu) 網絡)
為(wei) 什麽(me) 楊秀清在這個(ge) 太平軍(jun) 中享有那麽(me) 崇高的地位?因為(wei) 楊秀清相當於(yu) 教士,他是可以降神的,隻有他可以和上帝溝通。所以就此而言,這個(ge) 太平天國,拜上帝教,實際上是這個(ge) 基督教所衍生出來的各種新興(xing) 宗教的一種。我們(men) 也簡單地可以了解一下基督教的背景。
在歐洲曆史上我們(men) 都知道,大多數時間,是羅馬教會(hui) 統治。羅馬教會(hui) 後來就把它稱之為(wei) 天主教,其實早期進入中國的都是天主教,天主教的教義(yi) 我們(men) 不講,但是它有一點,天主教不會(hui) 生出邪教。因為(wei) 天主教的基本教義(yi) ,是隻有羅馬教皇才可以與(yu) 神溝通,教義(yi) 最終隻能由羅馬教皇來解釋,任何其他人都無權解釋經文的大義(yi) 。就杜絕了其他人亂(luan) 講教義(yi) ,但基督教把這一條推翻了。基督教義(yi) 講人人都可以讀《聖經》,人人都可以解釋《聖經》,這就麻煩了。所以新教從(cong) 它誕生開始就伴隨著邪教,各種各樣層出不窮的邪教。我們(men) 溫和一點說叫新興(xing) 宗教,這個(ge) 拜上帝教就是其中的一種。楊秀清他宣稱自己可以跟神溝通,對教義(yi) 是什麽(me) ,他們(men) 可以自己解釋。這樣他就可以亂(luan) 解釋了,是吧,但這樣一個(ge) 宗教在當時底層社會(hui) 普遍看不到希望的時代,有很大的這個(ge) 號召力。
(照片信息來自於(yu) 網絡)
然後他們(men) 就起事,從(cong) 廣西開始向北一路發展,進入湖南以後,他們(men) 采取了很多破壞的行動。從(cong) 這個(ge) 地方我們(men) 能看出,基督教和中國文化的衝(chong) 突,沿途所經之州縣的文廟都被它破壞了。後來他們(men) 又進一步發展到把所經之處的道觀、佛教的寺廟全部破壞。因為(wei) 在他們(men) 這個(ge) 教義(yi) 中,說這是偶像崇拜,還殺了很多士人。因為(wei) 他們(men) 覺得這些士人,都是偶像崇拜的信眾(zhong) 。這其實是曾文正公之所以能夠號召秀才,跟隨他平定叛亂(luan) 的主要原因。所以曾文正公的《討粵匪檄》,是我們(men) 近世以來非常重要的一篇文化和政治的文獻。
這篇文獻非常清楚地揭示出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衝(chong) 突。曾文正公的檄文裏麵羅列了洪、楊他們(men) 一路北上,在湖南對孔廟,佛教寺廟的破壞,中國周、孔,名教人倫(lun) 一旦掃地將如何如何。所以我們(men) 今天要起來抵禦和平定叛亂(luan) ,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保衛朝廷,首先是為(wei) 了保衛周、孔,保衛中國文化,這是他的號召力。那讀書(shu) 人嘛,當然,你一看,哇這幫孫子,竟然把這個(ge) 孔子的書(shu) 都燒了,“五經”全燒了,把這孔子像都推倒了,那不就要了命了嗎,是不是?這是要挖中國文化的根啊,當時很多士人也信佛教,太平軍(jun) 把佛像也都推倒了。所以太平軍(jun) 跟曆史上其他的農(nong) 民叛亂(luan) 不同,有非常明確的文化訴求。因為(wei) 原來其他的叛亂(luan) ,還是中國本土的新興(xing) 宗教作為(wei) 它的動員工具,所以基本上不會(hui) 去破壞文廟,也不會(hui) 破壞什麽(me) 寺廟,不會(hui) 去搞這個(ge) 破壞,基本上隻是殺紳士,殺官府的官員。
(照片信息來自於(yu) 網絡)
但是太平軍(jun) 不同,它在沿途所經之地,對我們(men) 中國文化進行了一次掃蕩。這就是曾文正公能夠號召士人與(yu) 他一起平叛的原因,所以《討粵匪檄》這篇文章很重要。它跟韓愈當年的《諫迎佛骨表》比較類似,都是起而要保衛中國文化,捍衛中國文化,當然這個(ge) 艱苦卓絕的鬥爭(zheng) ,最終贏得了這個(ge) 勝利!那取得勝利之後清朝的軍(jun) 政格局其實就發生了變化。
晚晴時局的變化
戰爭(zheng) 的經過我們(men) 沒講,其實戰爭(zheng) 過程中,發生了很重大的變化。變化是什麽(me) 呢,就是滿蒙貴族賴以建國並且維護特權地位的八旗綠營軍(jun) 隊,已經被證明是衰朽不堪。所以才會(hui) 有鄉(xiang) 勇的興(xing) 起,還有漢人編練的團練作為(wei) 平定叛亂(luan) 的主力。先有湘軍(jun) ,後來又有李鴻章編練的淮軍(jun) ,所以這是滿清曆史發展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滿人蒙人靠什麽(me) 東(dong) 西統治中國?底子上是靠他的八旗軍(jun) 隊、綠營的軍(jun) 隊。現在軍(jun) 隊不行了,軍(jun) 隊掌握在誰手裏?掌握在漢人手裏。掌握在曾文正公,掌握在李鴻章手裏。從(cong) 此以後,滿清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時候漢人就在滿清的權力結構中,地位迅速上升。像曾文正公、李鴻章以及他們(men) 的眾(zhong) 多門生將領被任命為(wei) 總督巡撫,而且都是在要地,最重要的地方都是這些人了。
這樣清朝的政治格局,就發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變化。滿人、蒙人,他們(men) 再也不能為(wei) 所欲為(wei) 了。後來我們(men) 政治變革以及各方麵的現代化建設,得以展開的一個(ge) 很重要的前提。因為(wei) 滿蒙貴族還是比較顢頇無能,畢竟底子不好,尤其他們(men) 因為(wei) 都是生活在北方,生活在東(dong) 北,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眼界不行,認識不到海洋文明,對於(yu) 中國要自強的重要意義(yi) 。而漢人這方麵,要比滿蒙好得多。
△曾國藩(照片信息來自於(yu) 網絡)
接下來給大家簡單講一下,曾文正公是一個(ge) 非常典型的儒家士大夫,我們(men) 在他身上也能夠看到儒家士大夫麵對這個(ge) 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絕不可能是守舊,對吧。如果有一個(ge) 大臣或一個(ge) 士君子、士人,讀聖賢書(shu) 的人,在這個(ge) 時代守舊,那就說明他就沒有讀通聖賢書(shu) 。為(wei) 什麽(me) ?因為(wei) 聖賢講的道理,就是“君子而時中”,對不對?
《周易》在後世被視為(wei) 群經之首,它講的就是變化之道。什麽(me) 叫“易”啊?易就是變易啊,對不對?就是變化呀,如果是一個(ge) 讀聖賢書(shu) 的人,生活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當然首先就是要求變。當然天不變,道亦不變,“王者有改製之名,無易道之實”,道是不能變,但是製度必須得變呀,是吧?經濟形態必須得變,曾文正公就是典範。他一方麵保衛中國文化,另一方麵又是“師夷長技”。所以中國現代化的軍(jun) 事工業(ye) ,是從(cong) 曾文正公開始。他興(xing) 建了製造槍炮、輪船最早的工廠,同時他也是我們(men) 第一批留學生的主事者。他在任上,就組織選拔和派遣留學生去美國學習(xi) 。
(照片信息來自於(yu) 網絡)
道理很簡單,你要保衛中國文化,必須手裏有大棒子,堅船利炮,對不對?現在西方人就是用堅船利炮來侵略你、壓迫你啊。那國家要滅亡了,文化就沒了,對不對?你不要說滅亡,國家如果不能自主,文化就沒了。如果國家上你不能自主,教育都是西方傳(chuan) 教士給你興(xing) 辦,那你哪有中國文化呀,對不對?所以必須要先求富強,先造出大炮,造出軍(jun) 艦,那麽(me) 我有東(dong) 西能夠捍衛我的獨立自主,這樣文化才有發展或轉型的一個(ge) 從(cong) 容的機會(hui) 。
所以其實都是相通的,保衛中國文化和學習(xi) 西方的技術,都是一體(ti) 之兩(liang) 麵,互相支持,這些完美地在曾文正公身上結合起來了。所以曾文正公應該說是樹立了一個(ge) 士大夫身處轉型時代的一個(ge) 典範。其實後來晚清的諸多變法,可以說都是從(cong) 曾文正公開始。像“自強運動”、“洋務運動”,其實就是從(cong) 曾文正公開始。因為(wei) 當初的戰爭(zheng) 中,他最深切的感受到了西洋的槍比原來的土槍要好,所以他才會(hui) 興(xing) 建那些軍(jun) 事工業(ye) 。
附:
《原才》
作者:曾國藩
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1)皆是也。有一二賢且智者,則眾(zhong) 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眾(zhong) 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義(yi) ,則眾(zhong) 人與(yu) 之赴義(yi) ;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則眾(zhong) 人與(yu) 之赴利。眾(zhong) 人所趨,勢之所歸,雖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撓萬(wan) 物者,莫疾乎風。”(2)風俗之於(yu) 人之心,始乎微,而終乎不可禦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賢者皆當路在勢,其風民(3)也皆以義(yi) ,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謂一二人者不盡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勢不能不騰為(wei) 口說而播為(wei) 聲氣。而眾(zhong) 人者,勢不能不聽命,而蒸為(wei) 習(xi) 尚。於(yu) 是乎徒黨(dang) 蔚起,而一時之人才出焉。有以仁義(yi) 倡者,其徒黨(dang) 亦死仁義(yi) 而不顧;有以功利倡者,其徒黨(dang) 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濕,火就燥,(4)無感不讎(5),所從(cong) 來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勢者,輒曰:“天下無才。”彼自屍於(yu) 高明之地(6),不克以己之所向,轉移習(xi) 俗,而陶鑄一世之人;而翻(7)謝曰:“無才。”謂之不誣,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義(yi) 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則轉移習(xi) 俗而陶鑄一世之人,非特處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8)以上,皆與(yu) 有責焉者也。
有國家者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慎擇與(yu) 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惴惴乎謹其心之所向,恐一不當,而壞風俗而賊人才。循是為(wei) 之,數十年之後,萬(wan) 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9)已。
【注釋】
(1)戢戢(jí):聚集、眾(zhong) 多貌。
(2)撓:攪動,動搖。疾:急速、猛烈。這二句出自《易說卦傳(chuan) 》。
(3)風民:教育感化人民。
(4)二句出自《易經·乾卦》。
(5)讎(chǒu):應答,響應。
(6)屍:主持,居於(yu) 。高明:地位尊貴。
(7)翻:反。
(8)一命:命,官階。周代時官階從(cong) 一命到九命,一命為(wei) 最低級別。後泛指官職低微。
(9)逆睹:預見。
【參考譯文】(摘自百度)
社會(hui) 風尚的淳厚和浮薄是從(cong) 哪裏產(chan) 生的呢?產(chan) 生於(yu) 一兩(liang) 個(ge) 人的思想傾(qing) 向罷了。百姓們(men) 中間,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兩(liang) 位賢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會(hui) 擁戴他們(men) 並聽從(cong) 他們(men) 的教導;特別賢能有智能的人,擁戴他的人就特別多。這一兩(liang) 個(ge) 人的心傾(qing) 向仁義(yi) ,眾(zhong) 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義(yi) ;這一二個(ge) 人的心傾(qing) 向名利,眾(zhong) 人便和他一起追逐名利。眾(zhong) 人所奔赴的,就是大勢所趨向的,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沒有誰敢違背它,所以說:“搖撼天下萬(wan) 物的,沒有比風來得迅速強勁了。”社會(hui) 風尚對於(yu) 個(ge) 人的思想影響來說,起初很微弱,最後將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賢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職、掌權勢,他們(men) 教化人民也都用仁義(yi) 道德,所以那時社會(hui) 規範統一而風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後,前麵所說的那一兩(liang) 個(ge) 人並不全在重要的職位上,因此他們(men) 的誌向主張,勢必不能不從(cong) 口中極力宣揚出來、廣為(wei) 傳(chuan) 播而造成聲勢。那麽(me) 眾(zhong) 人也勢必不能不聽從(cong) 他們(men) 的號召而漸漸形成習(xi) 俗風尚。這樣,他們(men) 誌同道合的跟隨者就聚集增多,一時的人才就從(cong) 這裏產(chan) 生出來了。倡導仁義(yi) 的人,他的追隨者會(hui) 為(wei) 仁義(yi) 而死,義(yi) 無反顧;號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隨者也會(hui) 為(wei) 功利而犧牲,決(jue) 不回頭。“水向潮濕的地方流,火接近幹燥的東(dong) 西燒。”沒有什麽(me) 感召是得不到回應的,這種情況已經由來很久了。
現在掌握權勢的君子,往往說:“天下沒有人才。”他們(men) 身居高位顯貴,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轉變風尚、造就當代人才,卻反而推辭說“沒有人才”,認為(wei) 這不是自欺欺人的話,行嗎?不行的!十戶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義(yi) 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變十個(ge) 人,就一定能選拔十人中的優(you) 異者栽培成材;如果他的智能能夠改變一百個(ge) 人,就一定能選拔一百人之中的優(you) 異者栽培成材。然而移風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並非僅(jin) 僅(jin) 是身居顯貴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職的人,都有責任參與(yu) 此事。
主宰國家行政的人如果采取我的主張並且身體(ti) 力行,就會(hui) 謹慎選擇能共同維護帝位的人才;士大夫如果采取我的主張並且身體(ti) 力行,就會(hui) 認真小心謹慎自己的誌向,擔心稍有閃失,就會(hui) 敗壞風尚摧殘人才。照這方法去做,幾十年以後,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這就不是我所能預見的了。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張鳳篪】疫中雜記(十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