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傑】再論“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以孔子、子貢師生關係為中心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20-03-25 20:31:10
標簽:《論語》、子貢、孔子、性與天道

再論“性與(yu) 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以孔子、子貢師生關(guan) 係為(wei) 中心

作者:林東(dong) 傑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貴州文史叢(cong) 刊》2020年第一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三月初二日丁卯

          耶穌2020年3月25日

 

摘要:對於(yu) “性與(yu) 天道”,孔子很少談起。故子貢雖然才智卓絕,且與(yu) 老師感情深厚,也不能親(qin) 聆孔子對此的充分闡釋。子貢學有所得後,引以為(wei) 憾。本文圍繞孔子與(yu) 子貢師生關(guan) 係這一中心,擬對孔子所言“性與(yu) 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進行新的考察。

 

關(guan) 鍵詞:《論語》、性與(yu) 天道、孔子、子貢

 

《論語·公冶長》記載了子貢這樣一句話:“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yu) 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對此章的解釋,從(cong) 漢代至清代兩(liang) 千多年,眾(zhong) 說紛紜,莫衷一是,尤其後一句之“夫子之言性與(yu) 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更是爭(zheng) 論焦點。對此,已有學者做了係統梳理。[①]在古人注疏基礎上,今人對此做出了多種解讀,代表者有三:其一,楊伯峻先生認為(wei) 此句應當解釋為(wei) “老師關(guan) 於(yu) 性和天道的言論,我們(men) 聽不到”;[②]其二,有說此句應當理解為(wei) 孔子關(guan) 於(yu) “性與(yu) 天道”的見解是其個(ge) 人的創見與(yu) 心得,學生們(men) 在其他人那裏是聽不到的;[③]其三,有認為(wei) “聞”是“知曉”、“領會(hui) ”之意,此句意思是孔子所談的“性與(yu) 天道”,學生們(men) 不能得其真傳(chuan) 而領會(hui) 它。[④]這些解釋都側(ce) 重從(cong) 文句釋義(yi) 入手,對具體(ti) 的曆史情境考慮不足。如果仔細梳理相關(guan) 文獻,對子貢抱一種“了解之同情”,[⑤]圍繞孔子、子貢的師生關(guan) 係進行考索,則得出的解釋與(yu) 此不大相同。

 

一、夫子曾言“性”

 

“夫子之言性與(yu) 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此句中“言”字大多認為(wei) 是動詞,但亦有以“言”字為(wei) 名詞者,如南梁皇侃、唐代李翱。皇侃《論語義(yi) 疏》中道:“夫子之言即謂文章之所言也。性,孔子所稟以生者也。天道謂元亨日新之道也。言孔子六籍乃是人之所見,而六籍所言之旨,不可得而聞也。所以爾者,夫子之性與(yu) 天地元亨之道合其徳致,此處深遠,非凡人所知,故其言不可得聞也。”據此可知,在皇侃看來,“言”為(wei) 名詞,而非動詞;“與(yu) ”字同樣為(wei) 動詞,意思為(wei) “與(yu) ……合”。故按皇侃解釋,“性”並非孔子所“言”之內(nei) 容,而是孔子言說時之“性”,它與(yu) 天道相合。依皇侃之疏,此句當標點為(wei) :“夫子之言,性與(yu) 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類似的,李翱在《論語筆解》中說:“天命之謂性,是天人相與(yu) ,一也。……人隻知仲尼文章,而少克知仲尼之性與(yu) 天道合也,非子貢之深藴,其知天人之性乎?”由此可見,李翱也以“與(yu) ”為(wei) “合”之意。[⑥]此二人的觀點,古籍中有一些文句可做論據支持,如《後漢書(shu) ·管輅別傳(chuan) 》:“苟非性與(yu) 天道,何由背爻象而任胸心”,《晉書(shu) ·紀瞻傳(chuan) 》:“陛下性與(yu) 天道,猶複役機神於(yu) 史籍”。

 

然而,古籍中亦有例句反對此觀點。如《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道:“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聞也。夫子言天道與(yu) 性命,弗可得聞也已’”;《漢書(shu) ·張禹傳(chuan) 》顏師古注:“《論語》雲(yun) :‘夫子之言性與(yu) 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謂孔子未嚐言性命之事及天道”;《後漢書(shu) ·桓譚傳(chuan) 》:“凡人情忽於(yu) 見事而貴於(yu) 異聞,觀先王之記述,鹹以仁義(yi) 正道為(wei) 本,非有奇怪虛誕之事。蓋天道性命,聖人所難言也。自子貢以下,不得而聞,況後世淺儒能通之乎”。這三句中,以“言”為(wei) 動詞顯而易見,故若無充足證據,則以“言”為(wei) 動詞較為(wei) 合適。

 

那麽(me) ,夫子到底有無“言性與(yu) 天道”?檢閱《論語》,可找到一條夫子談“性”的記載,即“子曰:性相近也,習(xi) 相遠也。”(《論語·陽貨》)有學者認為(wei) 天命即是天道,[⑦]則論語中亦有言及“天道”者,茲(zi) 舉(ju) 兩(liang) 例: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yu) 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cong) 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wei) 政》)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論語·季氏》)

 

據此可知,孔子對於(yu) “性與(yu) 天道”是有言及的。鑒於(yu) 《論語》中記載:“子不語:怪、力、亂(luan) 、神。”(《論語·述而》)“子罕言利與(yu) 命與(yu) 仁。”(《論語·子罕》)則可推斷孔子對“性與(yu) 天道”講得不多。[⑧]而從(cong)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wei) 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yu) 二三子者,是丘也。’(《論語·述而》);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兩(liang) 句,不難得出孔子對於(yu) “性與(yu) 天道”當有“以行釋義(yi) ”,[⑨]即通過身教告訴弟子自己對此二者的體(ti) 悟。

 

二、子貢當聞“道”

 

孔子曾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那麽(me) ,是否子貢才智不足,故不得聞“性與(yu) 天道”。從(cong) 眾(zhong) 多文獻資料看,子貢乃不可多得的俊傑,且深得老師倚重,子貢當是聞孔子講“道”的弟子。《史記》有記載:

 

孔子曰“受業(ye) 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語:宰我,子貢。文學:子遊,子夏。師也辟,參也魯,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yi) 則屢中。(《史記·仲尼弟子列傳(chuan) 》)

 

同樣的,《論語》中也記載子貢是孔子“言語”科的高徒:

 

子曰:“從(cong) 我於(yu) 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論語·先進》)

 

在外人看來,子貢也是孔門弟子中最傑出的幾人之一,楚國令尹子西建言楚王不要給孔子封地時,列舉(ju) 的孔門傑出弟子中首提子貢即是明證,《史記》曰:

 

昭王將以書(shu) 社地七百裏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諸侯有如子貢者乎?”曰:“無有。”“王之輔相有如顏回者乎?”曰:“無有。”“王之將率有如子路者乎?”曰:“無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無有。”“且楚之祖封於(yu) 周,號為(wei) 子男五十裏。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業(ye) ,王若用之,則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數千裏乎!夫文王在豐(feng) ,武王在鎬,百裏之君,率王天下。今孔丘得據土壤,賢弟子為(wei) 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其秋,楚昭王卒於(yu) 城父。(《史記·孔子世家》)

 

當孔子於(yu) 陳、蔡之間被圍於(yu) 野且“不得行,絕糧。從(cong) 者病,莫能興(xing) ”時,他派去楚國求援的弟子是子貢,子貢也不負老師的信任,說動楚昭王興(xing) 師來迎孔子,化解了孔子的危機(《史記·孔子世家》)。當“田常欲作亂(luan) 於(yu) 齊,憚高、國、鮑、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魯”時,孔子發話讓弟子去解救魯國之難,子路、子張、子石等人主動請纓,都不得到孔子允許,直到子貢請纓,才獲得同意,而子貢很好的完成了老師的任務,所謂“子貢一出,存魯,亂(luan) 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史記·仲尼弟子列傳(chuan) 》)。

 

不僅(jin) 如此,子貢與(yu) 孔子師生間甚為(wei) 相得,如子貢曾向孔子這樣請教: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le) ,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yun)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yu) ?”子曰:“賜也,始可與(yu) 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

 

子貢還曾委婉地打聽孔子的心意,如以下兩(liang) 次:

 

冉有曰:“夫子為(wei) 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wei) 也。”(《論語·述而》)

 

子貢曰:“有美玉於(yu) 斯,韞並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論語·子罕》)

 

兩(liang) 個(ge) 含蓄的一問一答,師徒都了然會(hui) 意,可見師徒之間默契甚深,而正是如此,孔子才開子貢的玩笑:“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論語·公治長》)

 

從(cong) 相關(guan) 記載,我們(men) 還可以知道,子貢與(yu) 夫子感情很深:

 

孔子病,子貢請見。孔子方負杖逍遙於(yu) 門,曰:“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因歎,歌曰:“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謂子貢曰:“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殯於(yu) 東(dong) 階,周人於(yu) 西階,殷人兩(liang) 柱間。昨暮予夢坐奠兩(liang) 柱之間,予始殷人也。”後七日卒。(《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年七十三,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醜(chou) 卒。哀公誄之曰:“旻天不吊,不憖遺一老,俾屏餘(yu) 一人以在位,煢煢餘(yu) 在疚。嗚呼哀哉!尼父,毋自律!”子貢曰:“君其不沒於(yu) 魯乎!夫子之言曰:‘禮失則昏,名失則愆。失誌為(wei) 昏,失所為(wei) 愆。’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稱‘餘(yu) 一人’,非名也。”孔子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sang) 畢,相訣而去,則哭,各複盡哀;或複留。唯子贛廬於(yu) 塚(zhong) 上,凡六年,然後去。(《史記·孔子世家》)

 

從(cong) 上文中,孔子臨(lin) 終前責怪子貢來得晚和子貢到來七天孔子即去世,可以推斷子貢在孔子心中有重要地位。孔子去世後,魯哀公為(wei) 孔子誄文,子貢為(wei) 老師生前不得魯國重用而直接表達對魯哀公的不滿,更是唯一為(wei) 老師守墓六年的弟子,則師徒感情深厚可見一斑。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一書(shu) 中,據統計,與(yu) 子貢相關(guan) 的有三十五章,子貢的名字出現五十七次,都遠遠高於(yu)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則子貢當經常追隨老師左右當無疑問。到孔子晚年,子貢仍經常陪在老師身邊,[⑩]故子貢當“聞”孔子有關(guan) “性與(yu) 天道”的論述。[11]

 

三、子貢何以嗟歎

 

對於(yu) “夫子之言性與(yu) 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有人釋其中的“聞”為(wei) “領會(hui) ”、“知曉”之意,[12]確有一番道理,但《論語》中“聞”字還有明顯應當釋為(wei) “聽聞”的時候,如下一例: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

 

從(cong) 這幾句話,可知在《論語》中“聞”並非一定要解釋為(wei) “領會(hui) ”、“知曉”,還可看出孔子教育弟子時注意到了弟子們(men) 各自的差異,即因材施教。故從(cong) “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史記·仲尼弟子列傳(chuan) 》)和孔子以“先行其言而後從(cong) 之”回答“子貢問君子”推斷(《論語·為(wei) 政》),在孔子看來,子貢有言過其行的不足之處,而孔子恰恰是重行且批評空言的,《論語》中有許多體(ti) 現,茲(zi) 舉(ju) 數例: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zhong) ,而親(qin) 仁。行有餘(yu) 力,則以學文。”

 

(《論語·學而》)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yu) 事而慎於(yu) 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裏仁》)

 

子曰:“君子欲訥於(yu) 言而敏於(yu) 行。”(《論語·裏仁》)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

 

因此,盡管子貢不但才智超群且深得老師倚重,但由於(yu) 其自身踐履功夫的不足,[13]故孔子出於(yu) 對子貢的愛護,為(wei) 防止其耽於(yu) 空談,顯然不可能和其充分談論“性與(yu) 天道”。盡管如此,子貢依然孜孜以求: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yu) 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ang) 黨(dang) 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wei) 次矣。”曰:“今之從(cong) 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論語·子路》)

 

子貢問曰:“鄉(xiang) 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ang) 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ang) 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論語·子路》)

 

子貢好廢舉(ju) ,與(yu) 時轉貨貲。喜揚人之美,不能匿人之過。常相魯衛,家累千金,卒終於(yu) 齊。孔子卒,原憲遂亡在草澤中。子貢相衛,而結駟連騎,排藜藿入窮閻,過謝原憲。憲攝敝衣冠見子貢。子貢恥之,曰:“夫子豈病乎?”原憲曰:“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子貢慚,不懌而去,終身恥其言之過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chuan) 》)

 

以上材料顯示出子貢努力向學,而其他材料還表明子貢時時以傳(chuan) 承、弘揚孔子學說為(wei) 念,以下數例即為(wei) 明證:

 

夫使孔子名布揚於(yu) 天下者,自貢先後之也。(《史記·貨殖列傳(chuan) 》)

 

自吾得賜也,遠方之人日至。(《孔叢(cong) 子·論書(shu) 》)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yu) 朝,曰:“子貢賢於(yu) 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yun) ,不亦宜乎!”(《論語·子張》)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wei) 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shang) 於(yu) 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論語·子張》)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wei) 恭也,仲尼豈賢於(yu) 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wei) 知,一言以為(wei) 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論語·子張》)

 

行文至此,可知“夫子之言性與(yu) 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一言,乃是子貢學問較為(wei) 精深後,對孔子所“言”之“性與(yu) 天道”漸有體(ti) 悟而發,貶抑自己而突顯孔子,蘊含著對老師的崇慕之情。

 

四、結論

 

“性與(yu) 天道”問題乃是中國本體(ti) 論哲學的基本思想資源,[14]結合孔子與(yu) 子貢師徒言說的曆史情境,理清“性與(yu) 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的文義(yi) ,不但有助於(yu) 對孔子學說乃至先秦儒學的理解,而且有助於(yu) 評判子貢在儒學史上的地位。由以上論證可知,孔子曾言“性與(yu) 天道”,子貢曾聞“性與(yu) 天道”。子貢貶抑自己而突顯孔子,故言“不可得而聞”。

 

注釋:
 
作者簡介:林東傑,男,福建安溪人,廈門大學國學博士,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中國思想史、中國社會文化史。
 
[①]甘祥滿:《<論語>“性與天道”章疏證》,載《中國哲學史》2012年3期。
 
[②]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5頁。
 
[③]樊彩萍:《<論語>辨惑或三則》,載《孔子研究》1999年第2期。
 
[④]曹海東:《“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別解》,載《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
 
[⑤]所謂“同情之了解”,乃陳寅恪先生提倡:“凡著中國古代哲學史者,其對於古人之學說,應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筆。蓋古人著書立說,皆有所為而發;故其所處之環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則其學說不易評論。”他進一步解釋道:“所謂真了解者,必神遊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而對於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見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附錄《審查報告一》,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891頁。
 
[⑥]甘祥滿:《<論語>“性與天道”章疏證》,載《中國哲學史》2012年3期。
 
[⑦]傅隸樸:《夫子之言性與天道》,載《孔孟學報》1974年第27期。
 
[⑧]吳光:《探討性與天道<郭店儒簡>的作者歸屬及其思想辨析》,載《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⑨]參見李承貴:《以“行”釋義:儒家詮釋文本的特殊方式》,載《哲學研究》2014年第11期。
 
[⑩]楊朝明:《子貢在孔門弟子中的特殊地位》,載楊朝明、修建軍主編:《孔子孔門弟子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版,第442、446頁。
 
[11]參見吳瑾菁:《何以“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載《齊魯學刊》2014年第4期。
 
[12]曹海東:《“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別解》,載《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
 
[13]參見郭美星:《孔子“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探察》,載《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
 
[14]參見向世陵:《“性與天道”問題與宋明理學分係》,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