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朱學勤:舉報抄襲者若認錯會原諒
欄目:思想動態
發布時間:2011-01-17 08:00:00
上海大學教授朱學勤:舉報抄襲者若認錯會原諒
2011年01月14日06:04 南方都市報
上海大學教授朱學勤
南都訊 記者馮翔 曆時半年,昨日,上海大學曆史係教授、知名學者朱學勤博士論文抄襲案終於有了結果。複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對此作出的結論是:他的那篇論文確有缺點,但並非抄襲。
令朱學勤身陷抄襲風波的,是他近20年前於複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論文———《道德理想國的覆滅———從盧梭到羅伯斯庇爾》。這篇論文於2003年後兩次出版成書。
2010年7月8日,一名自稱為在歐洲讀博士的年輕學者(ID為“Isaiah”)在網上發帖,稱朱此書多處抄襲了美國學者Blum的專著《盧梭與德性共和國》。其指出:“朱學勤先生在博士論文中對盧梭等人的原著缺乏第一手的熟悉,絕大多數標明法語原著,引文可能都並非出於原著,而大量利用了Blum等西方學者的研究和引用,卻並未加以注明。”
同年7月13日,朱學勤致函複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要求“啟動調查機製,辨明是非,還我清白”,獲得受理。一個月後,他又向複旦學術規範委員會提交了一份9000字的陳詞。
曆時近半年的調查結束後,今年1月12日,複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成員,複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代表委員會公布結論:《道德理想國的覆滅———從盧梭到羅伯斯庇爾》的相關章節,的確存在一些注釋不規範(如漏注、誤注、將間接引文注為直接引文等)之處,還存在外文翻譯上的一些錯誤或不確切之處。但朱文在《序》中已對國內外相關的學術史作了概述,對前人的貢獻與已有論著基本都已說明。而舉報的網友在此過程中,一直未曾出現。
葛劍雄強調,學術規範委員會的調查,僅針對舉報涉及的內容部分。由於本案中並無舉報人,調查意見已先送達朱學勤本人並征求其意見。由於朱學勤不是該校員工,調查結論又否定了剽竊嫌疑,因此也不涉及處理建議。
複旦大學校方表示,尊重學術規範委員會獨立調查的權力。
對話
朱學勤:
舉報人如願認錯會原諒他
南都訊記者馮翔 昨日,就複旦公布調查結果一事,南都記者電話采訪了朱學勤,其稱“接受這一結論,感謝複旦,還我清白”。
南都:您是什麽時候知道這個結論的?有沒有提意見?
朱學勤:大約是這周一(1月10日),複旦學術規範委員會方麵用特快專遞發給我一份結論,內容就是現在公布的那些。我接受這一結論,感謝複旦,還我清白。
論文再出版將附調查結論
南都:當時您寫作這篇論文時,是否存在著不嚴肅、不規範的情況呢?
朱學勤:恰恰相反,很小心,當時我在政治上和學術上是雙重逆境。可是你再小心謹慎,20年後回頭看,客觀上肯定還是會有瑕疵、有缺點、有錯誤。這次複旦提出這篇論文有瑕疵和錯誤,說得很對,有利於我再版時修訂提高,精益求精。
南都:您引用Blum那本《盧梭與德性共和國》,結果被指控抄襲。真實情況是怎樣的?
朱學勤:B lum是個美國學者,這本書是八十年代中後期出版的。我從沒接觸過這個人。1991、1992年左右,我去北大訪學,當時正好是寫作博士論文期間,我從北京圖書館或者是北大圖書館看到這本書,覺得很多史料對我有啟發,但他的基本思路、框架跟我的沒什麽雷同。當時複印了很多西方學者的著作帶回來,這是其中的一本。這一點我在給複旦的陳述中說得很清楚。複旦經過多方調查、驗證,推翻了抄襲與剽竊的指控,說得也很清楚。
南都:這場指控您抄襲的風波,對您的生活和學術研究有沒有影響?
朱學勤:應該說,一開始影響很大。不少學者朋友包括國外的都打來電話,問我怎麽回事。我跟他們解釋說,我已經提請複旦方麵介入調查了。報紙上說了不算,我說了也不算,靜候調查結果吧。
去年7月已有出版社與我接洽,要出第三版。我正在做修訂,排一個勘誤表,這個事突然發生,不得不暫時擱置第三版,等待複旦調查結論。8月給複旦的9000字陳述中,我已經說到自檢發現的種種疏漏,準備修訂。現在,我準備把這個修訂、勘誤繼續做下去,一些錯誤之處比如我對人名拚寫的錯誤、頁碼的錯誤、漏注的地方,確實需要改的就改,需要補上的就補上;但章節結構與基本思想是不會改的,它已經屬於曆史。複旦這次給出的結論,我肯定要附在第三版後麵。這對讀者也是個交代,是好事。20年之後再回過頭來看這第三版,還是會發現有很多不足之處,這在學術生活中是很正常的。
一直等待舉報人露麵
南都:如果您不自請複旦調查,複旦方麵您覺得會介入、啟動調查嗎?
朱學勤:當然不會。我們這個學術調查方麵跟(民事)法院一樣,屬於不告不理的。
南都:如果現在有機會見到指控您抄襲的人,您想對他說些什麽?
朱學勤:我想,他既然有勇氣寫這樣的文章,就應該同樣有勇氣承擔這樣寫的責任,我也不必查他是誰,一直在等待他自己出來。他一直沒有露麵。我能說的是,一個年輕人,應該珍惜自己進入學術界的第一步。他如果願意認錯,我完全可以原諒他。
網址:https://news.sina.com.cn/c/2011-01-14/0604218139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