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耀懷 杜華偉】古代書院個體德性培育及其當代啟示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20-01-16 17:24:10
標簽:個體德性、古代書院
杜華偉

作者簡介:杜華偉(wei) ,女,西元一九七五年生,甘肅慶陽人,中南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蘭(lan) 州交通大學副教授。主要從(cong) 事中國書(shu) 院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著有《涵養(yang) 德性——中國古代書(shu) 院教育研究》。

古代書(shu) 院個(ge) 體(ti) 德性培育及其當代啟示

作者:呂耀懷 杜華偉(wei)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文刊於(yu) 《甘肅社會(hui) 科學》2012年第3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臘月廿二日戊午

          耶穌2020年1月16日

 

[摘要]個(ge) 體(ti) 德性培育過程實質上是社會(hui) 普遍價(jia) 值體(ti) 係個(ge) 體(ti) 化的過程。我國古代書(shu) 院作為(wei) 私學發展的最高形式和官學的重要補充,秉承儒家“德育為(wei) 先”的教育理念,通過特殊的道德知識教授方法、幽雅的道德環境浸潤以及積極的道德行為(wei) 踐履,為(wei) 實現傳(chuan) 統社會(hui) 普遍價(jia) 值體(ti) 係個(ge) 體(ti) 化進行了有益的嚐試,為(wei) 社會(hui) 輸送了一大批“明乎人倫(lun) ”、“傳(chuan) 道濟民”的優(you) 秀人才。努力挖掘古代書(shu) 院個(ge) 體(ti) 德性培育的途徑和方法,對於(yu) 當前我國高校進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教育,將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內(nei) 化為(wei) 大學生個(ge) 體(ti) 德性和行為(wei) 準則,並把他們(men) 培養(yang) 成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yi) 。

 

[關(guan) 鍵詞]古代書(shu) 院;個(ge) 體(ti) 德性;培育;啟示

 

由於(yu) 最早起源於(yu) 私人讀書(shu) 治學的書(shu) 齋,所以書(shu) 院教育秉承了私學自由探討、平等交流與(yu) 自我完善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尤其在個(ge) 體(ti) 德性培育問題上,古代書(shu) 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途徑、方法和機製,這些途徑和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yi) 。

 

一、古代書(shu) 院之“德育為(wei) 先”教育理念

 

注重德育是以儒家為(wei) 代表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與(yu) 本質,儒家追求的“聖人”是自身有著崇高德性並能由此而經世濟民的理想人格。古代書(shu) 院秉承儒家“德育為(wei) 先”的教育理念,實際上就是為(wei) 培養(yang) 聖賢之人提供學識基礎與(yu) 德性保障,這也是書(shu) 院教育更高的人生價(jia) 值追求。所有書(shu) 院從(cong) 山長選聘、生徒考核、日常教學管理到學規製度建設以及書(shu) 院環境設置,始終把個(ge) 體(ti) 德性培育作為(wei) 其首要目標。

 

著名書(shu) 院教育家張栻認為(wei) 個(ge) 體(ti) 德性培育是書(shu) 院教育的首要任務,他指出:“孩提之童,莫不知愛其親(qin) ;及其長也,莫不知敬其兄……遷於(yu) 物欲而天理不明,是以處之不盡其道,以至於(yu) 傷(shang) 恩害義(yi) 者有之。此先王之所以為(wei) 憂而為(wei) 之學以教之也”。[①]在他看來,人由於(yu) “天理不明”才會(hui) “不盡其道”而“傷(shang) 恩害義(yi) ”,所以必須通過品德教育培養(yang) 明乎人倫(lun) 綱常之理、擔負修齊治平之責的理想人才。古代書(shu) 院“德育為(wei) 先”的教育理念,主要是通過強調明人倫(lun) 的課程設置、強調日用倫(lun) 常滲透和強調學生道德實踐來貫徹的。

 

首先,古代書(shu) 院將“明人倫(lun) ”作為(wei) 德育課程設置的依據。中國封建社會(hui) 以血緣家族為(wei) 本位的特點,決(jue) 定了儒家傳(chuan) 統文化首先注重“人倫(lun) ”建設,將家族內(nei) 部的核心關(guan) 係----父子關(guan) 係置於(yu) 道德規範的首位。維護血緣家族關(guan) 係和等級統治的孝親(qin) 忠君,始終是社會(hui) 道德規範的基本原則。作為(wei) 儒家文化重要傳(chuan) 承基地的書(shu) 院,以“明人倫(lun) ”作為(wei) 其辦學宗旨,強調“學之有本”,這個(ge) “本”就是儒家的倫(lun) 理綱常。張栻主持嶽麓書(shu) 院時就說:“凡天下之事,皆人之所當為(wei)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際,人事之大者也……學所以明萬(wan) 事而奉天職也”。他認為(wei) 學習(xi) 日用倫(lun) 常之事是生徒“奉天職”之事,是必須要做的事。著名書(shu) 院教育家朱熹始終堅持“明人倫(lun) ”的教育宗旨,認為(wei) 書(shu) 院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yang) 個(ge) 體(ti) 明乎儒家倫(lun) 理綱常,努力將外在道德規範轉化為(wei) 自身內(nei) 在道德觀念與(yu) 道德需要,並且自覺自願達成具體(ti) 的道德踐履。

 

其次,強調將德性培育滲透在日用倫(lun) 常之中。“中國古代用以培育個(ge) 體(ti) 品德的基本道德規範,隸屬於(yu) 社會(hui) 一般的價(jia) 值體(ti) 係,這些一般的道德原則隻有經過一係列的中間環節和邏輯中介而具體(ti) 化,讓其回歸現實並融入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才能夠被現實生活中的個(ge) 體(ti) 所接受,才可能內(nei) 化為(wei) 受教個(ge) 體(ti) 的道德信念和生活信條,並外在成個(ge) 體(ti) 慣常的道德言行”。[②]古代書(shu) 院在這方麵做了有益的嚐試,將個(ge) 體(ti) 德性培育要求滲透於(yu) 人們(men) 的日用倫(lun) 常之中。如宋代呂祖謙在《麗(li) 澤書(shu) 院學約》中就對生徒日常學習(xi) 生活提出嚴(yan) 格要求,有下列行為(wei) 之一者處以懲罰:親(qin) 在別居;親(qin) 沒不葬;因喪(sang) 婚娶;宗族訟財;侵擾公私;喧噪場屋;遊蕩不檢。在著名的《白鹿洞書(shu) 院揭示》中,朱熹更是將“父子有親(qin) 、君臣有義(yi)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列為(wei) “五教”之目,認為(wei) 書(shu) 院應該以最基本的倫(lun) 常原則與(yu) 道德規範來教育生徒。徐元傑在延平書(shu) 院則“親(qin) 扣每日所習(xi) 何事,所讀何書(shu) ,所作何文”,他將教學、考試貫徹到每天的“日習(xi) 常式”之中,要求生徒“凡所講習(xi) ,當先就本心本身上理會(hui) ”,使其自覺而改不善、自知而充自覺、自愛而守所知。而泰洲學派開山鼻祖王艮在《次先師》中更是以通俗淺顯的語言闡釋高深的“致良知”:知得良知卻是誰?良知原有不須知。而今隻有良知在,沒有良知之外知。如此朗朗上口的淺近語言、明白通俗的闡述解說,非常適合“愚夫愚婦”識道、體(ti) 道。古代書(shu) 院正是利用日常生活的具體(ti) 化、形象化與(yu) 生動化特點,將儒家深邃的思想理論與(yu) 嚴(yan) 格的道德要求融於(yu) 生徒日常飲食起居、灑掃進退之間,易於(yu) 生徒理解體(ti) 悟與(yu) 認同接受。

 

最後,強調德性培育以生徒道德實踐為(wei) 歸宿。道德認識、道德修養(yang) 的最終目的就是為(wei) 了達成個(ge) 體(ti) 具體(ti) 的道德實踐,而道德踐履本身又是檢驗道德認識正確與(yu) 否、道德修養(yang) 成敗與(yu) 否的標準,是整個(ge) 書(shu) 院個(ge) 體(ti) 德性培育的最終歸宿。所以,古代書(shu) 院教育無論是知識的學習(xi) 、思維的培養(yang) ,還是問題的辯論、疑難的解答,都以生徒個(ge) 體(ti) 德性提升為(wei) 最終目標。著名書(shu) 院教育家張栻主張要進行“務實之學”,也就是“於(yu) 踐履中求之。仁之實,事親(qin) 是也;義(yi) 之實,從(cong) 兄是也。日用常行之際,無非實用”。[③]朱熹也說:“某此間講學時少,踐履時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會(hui) ,自去體(ti) 察,自去涵養(yang) ,某隻是作得個(ge) 引路的人,作個(ge) 證明底,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④]他認為(wei) 在日常求學問道、修身養(yang) 性過程中,老師隻是“引路人”而已,其主要職責在於(yu) 指點迷津、解疑答惑,而生徒個(ge) 體(ti) 自己理會(hui) 、自己體(ti) 察、自己涵養(yang) 並且身體(ti) 力行才是最重要、最關(guan) 鍵的,這是個(ge) 人成長與(yu) 社會(hui) 有序發展的重要保證。

 

二、古代書(shu) 院個(ge) 體(ti) 德性培育之知識教授

 

道德知識的獲取是個(ge) 體(ti) 實現道德自覺的前提,也是個(ge) 體(ti) 道德行為(wei) 踐履的保證。古代書(shu) 院以《四書(shu) 》《五經》等儒家經典為(wei) 主要教學內(nei) 容,輔之以曆史典籍與(yu) 書(shu) 院大師的著作、語錄,對生徒進行知識教育與(yu) 德性培養(yang) 。《四書(shu) 》《五經》作為(wei) 儒家主要經典,盡管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但是就其主要方麵而言,畢竟反映了那個(ge) 時代的基本精神和要求,體(ti) 現了儒家積極入世、“內(nei) 聖外王”的價(jia) 值追求。

 

古代書(shu) 院作為(wei) 當時官學教育的重要補充,盡管在個(ge) 體(ti) 德性培育內(nei) 容上與(yu) 官學教育相近,都是以儒家經典《四書(shu) 》《五經》為(wei) 藍本,但在教授方法上則根本不同於(yu) 傳(chuan) 統官學,主要采用會(hui) 講討論、質疑問答等形式進行,並且非常注重生徒的自學自悟。

 

會(hui) 講作為(wei) 古代書(shu) 院一種重要的講學製度,由乾道三年“朱張會(hui) 講”開其先河,當時朱熹與(yu) 張栻二先生僅(jin) 討論《中庸》即“三日夜而不能合”。兩(liang) 人的辯論探討主要結合講學進行,因此大批學者慕名前來聽講,以至“學徒千餘(yu) ,輿馬之眾(zhong) 至飲池水立竭,一時有瀟湘洙泗之目焉”。[⑤]書(shu) 院的會(hui) 講製度使得各書(shu) 院打破門戶之見,取他家之長、補自家不足,如主張“理”“氣”二元論的朱熹和主張“心即是理”的陸九淵在淳熙二年“鵝湖之會(hui) ”上未能就相關(guan) 問題達成一致見解。但朱熹不持門戶之見,於(yu) 淳熙八年延請陸九淵到白鹿洞書(shu) 院主講“君子喻於(yu) 義(yi) ,小人喻於(yu) 利”一章,並請其將講稿書(shu) 寫(xie) 下來,他親(qin) 自撰寫(xie) 了《跋》,這便是後來著名的《白鹿洞書(shu) 堂講義(yi) 》。古代書(shu) 院教育非常重視生徒通過質疑問難取得學識長進與(yu) 德性提升,呂祖謙認為(wei) 剛開始讀書(shu) 之時,並不覺得有疑問,但隨著漸次展開,疑問越來越多,等讀書(shu) 更加深入與(yu) 細化之時,疑問又漸漸解開以至最終融會(hui) 貫通。教師隻有充分了解生徒個(ge) 體(ti) 對道德理論的理解程度,了解每個(ge) 生徒內(nei) 心的疑惑,才能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朱熹在白鹿洞書(shu) 院時就常常親(qin) 自與(yu) 學生往複詰難,使生徒在不斷思考中深化道德知識、增強道德情感,為(wei) 正確的道德踐履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古代私學在個(ge) 體(ti) 德性培育方麵提出了循序漸進的教育理念,書(shu) 院作為(wei) 私學的重要發展階段,充分吸取了私學辦學經驗,書(shu) 院教育家進一步提出“分年”教育法,即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生徒不同的認知水平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朱熹根據受教生徒的年齡及心理特征、理解能力將德育劃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階段,即“小人之學”和“大人之學”:

 

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yu) 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zhong) 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yu) 凡民之俊秀者,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⑥]

 

“小學”階段生徒的認知水平與(yu) 思維水平相對較低,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知其然”,使他們(men) 對最基本待人接物、言談舉(ju) 止、飲食起居的道德禮儀(yi) 規範從(cong) 心理上認可接受,就會(hui) 成為(wei) 其畢生的道德信念與(yu) 行為(wei) 準則,時時規範約束受教育者的言行舉(ju) 止。到了“大學”教育階段,生徒身心發展已經成熟,具備了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則要“窮其理”,知其所以然。通過對小學教育階段的德育內(nei) 容進行條分縷析、深化擴充,以完成“古之學者,始乎為(wei) 士,終乎為(wei) 聖人”的德性培育目標。

 

三、古代書(shu) 院個(ge) 體(ti) 德性培育之環境浸潤

 

書(shu) 院大師深知環境育人之理,故非常注重書(shu) 院自然環境、建築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建設。唐以來的書(shu) 院大都建於(yu) 名勝風景之區,如嶽麓書(shu) 院處在山水絕佳之處,曲澗鳴泉、碧沼觀魚、花墩坐月、竹林冬翠、柳堤煙曉、桃塢煙霞、風荷晚香、桐蔭別徑等“書(shu) 院八景”使生徒在感知自然之美的過程中得到心靈滌蕩與(yu) 精神提升。回雁峰下的石鼓書(shu) 院在蒸水、湘水、耒水三水匯合之處,“衡州八景”中的“石鼓江山錦繡華”、“朱陵洞內(nei) 詩千首”和“青草橋關(guan) 酒百家”三景就集聚於(yu) 此。還有諸如應天府書(shu) 院、麗(li) 澤書(shu) 院等,都處在依山榜水、風景秀雅之地。生徒遠離塵世喧囂與(yu) 利欲之爭(zheng) 而讀書(shu) 其中,深刻體(ti) 驗自然之美、感悟欲利之鄙、存養(yang) 天命之性、變化氣質之性,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精神超越的境界。古代書(shu) 院的建築設施也充分體(ti) 現出注重個(ge) 體(ti) 德性培育的特點,講堂、祠堂和藏書(shu) 樓作為(wei) 書(shu) 院主體(ti) 建築,三者的空間排列嚴(yan) 格按照中軸對稱原則逐次遞進,以體(ti) 現儒家“居中為(wei) 尊”的理念。同時,為(wei) 了方便書(shu) 院自由靈活的講學與(yu) 會(hui) 講討論,講堂被設計成一邊開敞式軒廊結構,以容納更多的聽講者與(yu) 參與(yu) 者,這種開敞的建築風格昭示著古代書(shu) 院“有教無類”的開放辦學宗旨與(yu) “學術自由”的治學問道精神。書(shu) 院講堂內(nei) 部高懸的匾額、楹聯,以及堂內(nei) 簡潔的雕飾、素雅的色彩,都充分體(ti) 現出教育的神聖性與(yu) 莊重感。如嶽麓書(shu) 院“地接衡湘,大澤深山龍虎氣;學宗鄒魯,禮門義(yi) 路聖賢心”的門楹就蘊涵著書(shu) 院宏偉(wei) 的治學氣魄與(yu) 高遠的教育追求,使身在其中的學生深受影響與(yu) 感化。

 

書(shu) 院還非常重視人文環境的道德教育功能,其突出表現就是積極發揮典範的引領激勵作用。山長作為(wei) 書(shu) 院的核心人物,其學識水平與(yu) 道德修養(yang) 直接影響甚至決(jue) 定著整個(ge) 書(shu) 院的教學研究水平及道德精神氛圍。所以,山長必具“經明行修”之特點,如號為(wei) 天下書(shu) 院之首的嶽麓書(shu) 院首任山長周式,因其“學行兼善,尤以行義(yi) 著稱”而受宋真宗召見,並賜對衣鞍馬,授官國子監主簿,享有書(shu) 院史上亙(gen) 古未有的殊榮。書(shu) 院教育家認為(wei) “經明行修”的山長就是生徒身邊可感可知的道德典範,他的一言一行時時影響感染著生徒,使生徒個(ge) 體(ti) 自覺注重德性修養(yang) 。除了充分發揮山長、教授對生徒的榜樣示範作用,古代書(shu) 院還通過祭祀先聖先師、樹立理想人格來達到激勵後學之目的。“古代個(ge) 體(ti) 品德培育不僅(jin) 在於(yu) 個(ge) 體(ti) 求真、求善、求美,還在於(yu) 為(wei) 人提供了精神發展的方向,使人始終受到理想的召喚和鼓舞,從(cong) 而能夠避免世俗的沉淪,不斷追求並實現精神的升華”。[⑦]由於(yu) 祭祀對象都是德明行修之人,生徒們(men) 在祭祀中“高堂虛室,若有聞乎其音聲;贍前忽後,若有見乎其儀(yi) 刑。思其居處,思其嗜好,思其言語,雨露之沾濡,焄篙之升降,觀感而化之者,莫斯之為(wei) 近也”。[⑧]所以,敬獻的祭品、祭祀的禮儀(yi) 加上頌讀的祝文等,創設出一種嚴(yan) 謹肅穆的氛圍,生徒個(ge) 體(ti) 在整個(ge) 祭祀活動中通過對先賢先師的頂禮膜拜,以生動形象的方式領受先賢先師的生平業(ye) 績、思想品格以及人格魅力,將所教道德規範轉化為(wei) 遵守儒家綱常倫(lun) 理的堅定信念並落實在具體(ti) 行動上。

 

四、古代書(shu) 院個(ge) 體(ti) 德性培育之躬行實踐

 

書(shu) 院教育要實現其“明乎人倫(lun) ”“傳(chuan) 道濟民”的辦學宗旨,不僅(jin) 要注重對生徒的德性教化,更重要的是加強生徒個(ge) 體(ti) 道德踐履,因為(wei) 道德實踐是展開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既是深化道德認識的重要方法,又是檢驗道德認識、道德修養(yang) 成敗的標準。書(shu) 院教育家朱熹認為(wei) “窮理”固然重要,但“力行”才是根本,“致知力行,論其先後,因當以致知為(wei) 先。然論其輕重,則當以力行為(wei) 重”,[⑨]生徒通過具體(ti) 的道德實踐,進一步體(ti) 認道德規則、增強道德情感,將外在的道德規範最終凝結為(wei) 自身的道德信念與(yu) 行為(wei) 習(xi) 慣。他認為(wei) 書(shu) 院教育的目的在於(yu) 使生徒通過“明理”而“修身”進而“躬行”,將真正的義(yi) 理落實在具體(ti) 的道德行為(wei) 上。為(wei) 此,他專(zhuan) 門製定了後來成為(wei) 書(shu) 院學規典範的《白鹿洞書(shu) 院揭示》,將儒家傳(chuan) 統“五倫(lun) ”----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立為(wei) “五教之目”,強調所有學者都必須認真學習(xi) 體(ti) 悟,並對生徒的為(wei) 學、處事、修身和接物都提出了具體(ti) 詳細的要求。這說明他把教生徒“做人”當作書(shu) 院教育的首要目標,因為(wei) “做人”是做學問的基礎,也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每個(ge) 人無時無刻不處於(yu) 人倫(lun) 關(guan) 係之中,而書(shu) 院以此為(wei) 目標與(yu) 場景對生徒進行德性培養(yang) ,則真正能夠以小見大、於(yu) 細微處見精神,易於(yu) 生徒領會(hui) 接受社會(hui) 道德規範要求並且最終身體(ti) 力行以踐之。

 

古代書(shu) 院不但注重教導與(yu) 指示生徒的道德踐履,而且通過嚴(yan) 格的課考製度進行公正評價(jia) 與(yu) 合理獎懲,以保證生徒道德踐履的實效性。課考分為(wei) 學業(ye) 課考與(yu) 德業(ye) 課考兩(liang) 種,分別對肄業(ye) 生徒的學業(ye) 與(yu) 德行進行考核、評定優(you) 劣以確定升降並給予獎懲,以促進生徒德性養(yang) 成。對於(yu) 學業(ye) 優(you) 秀、德性高尚的生徒,既有物質獎勵如增發膏火費,也有精神獎勵如積分升級、優(you) 者書(shu) 德業(ye) 薄、進入生徒自治機構參與(yu) 書(shu) 院日常管理等。而對於(yu) 違反書(shu) 院規定或學業(ye) 怠惰者,則給予一定的懲罰,如扣除膏火費或者驅逐出書(shu) 院。

 

五、古代書(shu) 院個(ge) 體(ti) 德性培育之現代啟示

 

個(ge) 體(ti) 德性培育就是“社會(hui) 普遍的道德規範和價(jia) 值原則內(nei) 化為(wei) 個(ge) 體(ti) 道德品質的過程,是一個(ge) 以精神傳(chuan) 播和精神再生產(chan) 為(wei) 活動內(nei) 容的德性人格生成過程”。[⑩]在這一過程中,社會(hui) 普遍價(jia) 值原則作為(wei) 一般如何下降到作為(wei) 個(ge) 別的個(ge) 體(ti) 之中去是問題的關(guan) 鍵。古代書(shu) 院作為(wei) 封建社會(hui) 的產(chan) 物,必然有其時代的烙印;古代書(shu) 院用以進行個(ge) 體(ti) 德性培育的藍本——《四書(shu) 》、《五經》也有其封建性的糟粕;中國古代過於(yu) 重視道德教育、輕視知識教育以及重視道德義(yi) 務,輕視道德權利等也有其不足之處。但瑕不掩玉,古代書(shu) 院堅持“德育為(wei) 先”的教育理念,以及采取較為(wei) 特殊的方法,如會(hui) 講製度、分年教育、環境浸潤、個(ge) 體(ti) 踐履等,以實現傳(chuan) 統價(jia) 值體(ti) 係個(ge) 體(ti) 化,在個(ge) 體(ti) 德性培育方麵,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首先,隨著當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學職能發生了重大變化,人才培養(yang) 、科學研究、社會(hui) 服務已經成為(wei) 現代大學的重要職能,這種職能變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但是,我們(men) 不能不看到,隨著大學職能的變化,也可能會(hui) 導致人們(men) 對大學主要職能認識和理解的誤區,並導致大學育人功能的弱化。所以在新形勢下借鑒古代書(shu) 院“德育為(wei) 先”的教育宗旨,進一步確立現代大學“育人為(wei) 本”、“德育為(wei) 先”的理念,是當代中國高等學校必須慎重麵對的問題。“育人為(wei) 本”是大學對自我職能的進一步明確定位,“德育為(wei) 先”是對人才培養(yang) 過程中知識教育與(yu) 德性養(yang) 成關(guan) 係的定位。之所以在知識教育與(yu) 德性養(yang) 成的關(guan) 係上強調“德育為(wei) 先”,是因為(wei) 德性培育關(guan) 涉到學生學會(hui) “做人”的問題,而知識教育則關(guan) 涉到學生學會(hui) “做事”的問題。盡管對一個(ge) 人來說會(hui) “做人”與(yu) 會(hui) “做事”都很重要,但是在育人過程中,就“先後”而言,“德育”應放在優(you) 先的地位,因為(wei) “德育”是一個(ge) 道德挺立的前提,“德育”所包括的人生觀、價(jia) 值觀教育,對一個(ge) 人的價(jia) 值選擇、人格完善和人格的持久性、穩定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現階段,“德育為(wei) 先”就是將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教育放在優(you) 先位置,“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科學含義(yi) 和根本要求,及時有效地做好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是堅持‘育人為(wei) 本、德育為(wei) 先’的教育理念,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課題”。[[11]]

 

其次,用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武裝當代大學生,培育當代大學生的個(ge) 體(ti) 德性,也存在著一個(ge) 將社會(hui) 普遍價(jia) 值原則個(ge) 體(ti) 化的問題。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按照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要求來組織課程內(nei) 容、選擇教學方法、安排活動形式、評價(jia) 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wei) 對大學生進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一定“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作為(wei) 教學的靈魂,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要把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共同理想作為(wei) 教學的主題,引導大學生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要把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wei) 教學的精髓,培養(yang) 大學生的愛國主義(yi) 情懷和改革創新精神;要把社會(hui) 主義(yi) 榮辱觀作為(wei) 教學的重要基礎,促進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12]]在抓好課堂教學主渠道的同時,必須借鑒古代書(shu) 院個(ge) 體(ti) 德性培育之知識教授方法,使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理論知識緊密聯係社會(hui) 實際、大學教育實際和大學生思想實際,注重教師學生之間通過舉(ju) 辦講座、交流討論、知識競賽、問答釋疑,多方麵、多角度增強大學生對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認同感和接受度,從(cong) 而使他們(men) 自覺調整自身原有價(jia) 值觀念結構,重新思考自己在社會(hui) 中的價(jia) 值定位,並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

 

第三,大學生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教育還可以積極借鑒古代書(shu) 院“分年”教育法,采用分層次教育。有關(guan) “大學生對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認知程度”調查數據顯示:在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提出初期,大學生對“社會(hui) 主義(yi) 榮辱觀”認知情況最高(47.7%),對“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核心的民族精神”、“馬克思主義(yi) 指導思想”及“以改革創新為(wei) 核心的時代精神”次之,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共同理想”認知度最低(23.6%),[[13]]這說明大學生對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認知和接受,是一個(ge) 隨著心理成熟程度和對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的理解程度逐步深入的過程。所以,大學生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教育要遵循“循序漸進、依次遞增”的規律,分年級、分階段進行。對於(yu) 低年級學生,由於(yu) 他們(men) 尚處在生理心理、思想觀念及知識結構的過渡期和成長期,主要通過課堂宣傳(chuan) 教育及勤工儉(jian) 學、關(guan) 愛弱勢群體(ti) 等道德實踐活動,開展社會(hui) 主義(yi) 榮辱觀教育;通過組織重大紀念日活動、觀看紅色影視作品、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等活動了解中國革命的艱難曆程以及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驕人成績,增強他們(men) 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深化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而高年級學生經過一定知識積累與(yu) 生活曆練,分析判斷能力進一步增強,價(jia) 值觀念也趨於(yu) 成熟穩定,可通過專(zhuan) 題講座、學術論壇等深層次教育活動深化他們(men) 對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精髓的理解與(yu) 思考;通過就業(ye) 見習(xi) 、調查研究等實踐活動增加其社會(hui) 閱曆,對他們(men) 進行以改革創新為(wei) 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共同理想教育,堅定走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信心。

 

第四,在大學生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教育中,高校應充分挖掘校園環境育人功能,使大學生多層麵、多空間、多角度接受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教育。應該將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滲透到學校物質文化建設中,通過優(you) 美整潔的校園環境及圖書(shu) 館、校史館、雕塑標語等各種建築物熏陶和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營養(yang) ,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將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滲透到學校製度文化建設中,通過公正公平的製度引導和規範學生日常行為(wei) ,形成學生公平競爭(zheng) 意識和遵紀守法的道德觀念;將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滲透到學校精神文化建設中,通過學術研討、知識講座等豐(feng) 富多彩的校園活動進行信仰信念、民族精神教育,塑造大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特征;將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滲透到學校價(jia) 值文化建設中,通過校園廣播、報紙和網絡等多種渠道宣傳(chuan)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內(nei) 涵與(yu) 本質,形成學生積極健康、求實創新、和諧公正的價(jia) 值觀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作為(wei) 黨(dang) 的理論政策、路線方針的宣講者、大學生思想成長的引領者、大學生德性修養(yang) 的示範者,必須增強教書(shu) 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學習(xi) 和深刻領會(hui)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本質內(nei) 涵和基本要求,不斷增強自身理論水平和道德素質修養(yang) ,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所以,高校專(zhuan) 業(ye) 課教師也應該自覺學習(xi) 和掌握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基本內(nei) 容,自覺加強道德修養(yang) ,積極挖掘課程中的人文內(nei) 涵,增強科學知識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滲透,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意識、堅定學生的是非榮辱觀念,為(wei) 大學生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教育營造積極的精神氛圍。同時,高校還可以通過“我最喜愛的老師”、“優(you) 秀輔導員”、“道德標兵”等評選活動,在校園樹立道德典型,使大學生時時處於(yu) 一個(ge) 積極向上、文明健康、公平和諧的環境中,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第五,積極引導與(yu) 科學評價(jia) 學生的日常行為(wei) 。任何外在的道德規範都要最終通過具體(ti) 的道德踐履落實到個(ge) 體(ti) 生命之中,成為(wei) 個(ge) 體(ti) 真實擁有的德性,才能發揮其調控個(ge) 人行為(wei) 與(yu) 社會(hui) 運行的功能。當前由於(yu) 社會(hui) 市場經濟與(yu) 就業(ye) 壓力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大學生群體(ti) 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化、理想信念模糊化、價(jia) 值取向功利化、道德修養(yang) 不足化、奮鬥精神淡薄化等問題。因此,高校在進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教育過程中,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豐(feng) 富多彩的下基層、進企業(ye) 、入社區等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深入社會(hui) ,真切感受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所取得的新成就、正確認識社會(hui) 轉型時期出現的新問題,深刻領悟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在統一人們(men) 思想認識、鞏固馬克思主義(yi) 指導地位、全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加快構建社會(hui) 主義(yi) 和諧社會(hui) 方麵所具有的積極引領作用和巨大推動作用,從(cong) 而促使大學生自覺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指導自己的價(jia) 值觀念構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並堅定地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wei) 。

 

對於(yu) 大學生的實際行為(wei) ,積極引導固然重要,科學評價(jia) 同樣不可缺少。在我國現行教育體(ti) 製下,道德評價(jia) 體(ti) 係忽略了個(ge) 體(ti) 道德發展的階段性與(yu) 連續性特點,習(xi) 慣於(yu) 用既定的道德標準去評價(jia) 處於(yu) 不斷發展中的個(ge) 體(ti) ,用統一的道德標準去評價(jia) 處於(yu) 不同發展層次的個(ge) 體(ti) ,因而難以對個(ge) 體(ti) 道德行為(wei) 進行有效監督和合理獎懲,最終使道德教育變成了虛妄的說教與(yu) 刻板的灌輸,極大地削弱了道德教育的實效性。我們(men) 應該積極借鑒古代書(shu) 院道德考評方法,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為(wei) 指導,建立科學的道德教育體(ti) 係和有效的道德評價(jia) 標準,充分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對於(yu) 大學生思想行為(wei) 的導向功能、製約功能、激勵功能和促進功能,使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最終轉化為(wei) 大學生自身價(jia) 值觀念與(yu) 行為(wei) 準則,以內(nei) 在的高尚德性支配日常行為(wei) 踐履。

 

注釋:
 
[1]張栻.南軒集(卷十五)[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7冊:546.
 
[2]陳新專,符得團.傳統家訓道德培育的當代啟示[J].甘肅社會科學,2011,(5):52.
 
[3]陳穀嘉,朱漢民.中國德育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82.
 
[4]白新良.中國古代書院發展史[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5:22.
 
[5]鄧洪波.中國書院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128.
 
[6]王炳照,閻國華.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三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248.
 
[7]陳曉龍,趙興虎.古代個體品德培育的價值目標及實現理路[J].甘肅社會科學,2011,(5):42.
 
[8]虞集.道園學古錄(卷三十六)[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7冊:514.
 
[9]陳穀嘉,朱漢民.中國德育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609.
 
[10]馬建欣.古代家訓培育個體品德的方式和途徑[J].甘肅社會科學,2011,(5):48.
 
[[11]]吳潛濤.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大學生成長成才[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11):29.
 
[[12]]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13]]於海,鍾曉華.2006—2007年上海大學生發展報告綜述[J].複旦教育論壇,2008(1):24.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