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杜華偉作者簡介:杜華偉(wei) ,女,西元一九七五年生,甘肅慶陽人,中南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蘭(lan) 州交通大學副教授。主要從(cong) 事中國書(shu) 院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著有《涵養(yang) 德性——中國古代書(shu) 院教育研究》。 |
古代書(shu) 院品德教育對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研究
作者:杜華偉(wei) ,徐懷玲[*]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文刊於(yu) 《南昌師範學院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2019年第2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臘月十三日己酉
耶穌2020年1月7日
摘要:古代書(shu) 院堅持“德育為(wei) 先”的教育理念和“傳(chuan) 道濟民”的教育宗旨,在長期教育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係統有效且獨具特色的品德教育模式。研究古代書(shu) 院品德教育對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是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hui) 議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精神的具體(ti) 實踐,也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舉(ju) 措。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製定明確的終極目標、設立全麵的評價(jia) 製度、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打造優(you) 質的育人環境等措施,使外在道德規範真正內(nei) 化為(wei) 大學生自己的道德意識、道德需要與(yu) 道德信念,並最終促成他們(men) 自覺的道德行為(wei) ,以提升大學生的道德自覺性、進而提升全社會(hui) 的道德水平。
關(guan) 鍵詞:古代書(shu) 院;品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啟示
作者簡介:杜華偉(wei) (1975-),女,甘肅慶陽人,哲學博士,蘭(lan) 州交通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cong) 事中國書(shu) 院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徐懷玲(1998-),女,甘肅慶陽人,蘭(lan) 州交通大學2017級思想政治教育專(zhuan) 業(ye) 碩士研究生。
古代書(shu) 院最早源於(yu) 私人治學的書(shu) 齋與(yu) 朝廷整理圖書(shu) 典籍的衙門,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它揚棄了官學沉迷科舉(ju) 與(yu) 私學製度化不足之弊端,成長為(wei) 一種特殊的教育組織,確立了“傳(chuan) 道濟民”的教育宗旨和“德育為(wei) 先”的教育理念,將德育置於(yu) 整個(ge) 教育活動的重心與(yu) 首位,形成了係統有效且獨具特色的品德教育模式。
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明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guan) 係著高校“培養(yang) 什麽(me) 樣的人、如何培養(yang) 人以及為(wei) 誰培養(yang) 人”這個(ge) 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wei) 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e) 發展新局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cong) 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它不同於(yu) 一般的知識教育或技能培訓,不能僅(jin) 僅(jin) 停留在學術研究層麵,也不能隻是一味地“宣講”與(yu) “灌輸”,其根本意義(yi) 在於(yu) 通過批判性的學理分析,將全社會(hui) 普遍的、一般的價(jia) 值觀念與(yu) 規範體(ti) 係真正下降到學生個(ge) 體(ti) 中去,使他們(men) 自願並樂(le) 於(yu) 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不斷進行自我省察與(yu) 反思,不斷提升自身道德水平並輻射影響身邊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已經取得很多成績,但仍然存在著“教育目標理想化、教育評價(jia) 抽象化、教育方法知識化、教育環境刻板化”等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沒有達到對學生人格培養(yang) 和道德提升的預期目標,學生甚至會(hui) 有排斥和反感情緒,這是一個(ge) 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也是一個(ge) 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的係統工程。
古代書(shu) 院品德教育盡管有其曆史局限性,但仍對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特定的啟示與(yu) 借鑒意義(yi) 。
一、製定明確的終極目標
古代書(shu) 院遵循個(ge) 體(ti) 身心發展規律及道德教育漸次性規律,生徒在不同發展階段學習(xi) 的道德內(nei) 容、達到的具體(ti) 目標有針對性地確定,小學階段主要是“學其事”教育,大學階段主要是“窮其理”教育,“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yu) 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zhong) 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yu) 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①但最終是為(wei) 了實現成為(wei) “經明行修”、“傳(chuan) 道濟民”優(you) 秀人才的品德教育目標。
“任何一種能夠在現實中深刻地根植於(yu) 人們(men) 內(nei) 心深處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範,它首先都在內(nei) 容上為(wei) 人們(men) 確立一個(ge) 能夠反映現實生活狀態並能夠統攝人生意義(yi) 和價(jia) 值的終極目標,這是一個(ge) 帶根本性的問題,是德育中的靈魂和核心,任何德育工作,一旦離開了這個(ge) 根本點,就不可能樹立起堅定的信念和塑造真正的人格。”②在當代社會(hui) 轉型期,多元化價(jia) 值觀念衝(chong) 擊著傳(chuan) 統的、統一的價(jia) 值觀念體(ti) 係,而新的價(jia) 值判斷尺度又沒有完全確立或被賦予應有的權威。當社會(hui) 原有的傳(chuan) 統價(jia) 值體(ti) 係與(yu) 新的價(jia) 值觀念都不能有效地、令人信服地解釋實際生活現象時,個(ge) 體(ti) 更願意選擇以當下的社會(hui) 現實作為(wei) 道德評價(jia) 標準與(yu) 個(ge) 體(ti) 行動指南。然而,社會(hui) 現實本身的多元性與(yu) 發展的複雜性,又使得這種標準具有非常明顯的矛盾性和不確定性。所以,當代高校應該積極借鑒古代書(shu) 院以終極價(jia) 值目標統領具體(ti) 培育方法的理念,堅持製定明確而持久的道德教育目標。這個(ge) 目標必須要對個(ge) 體(ti) 有著終極關(guan) 懷與(yu) 指引,不能朝令夕改、急功近利,要注意用主旋律去規範引導各種非主流思想觀念,使主旋律與(yu) 多樣化兼容互補、共生互動、有機統一。而且不能隻是一成不變地灌輸說教,也不能是拔苗助長式地高談闊論,而是應該充分尊重學生個(ge) 體(ti) 的尊嚴(yan) 、價(jia) 值、權利、義(yi) 務和責任等,充分發揮其個(ge) 體(ti) 主觀能動性,通過自覺內(nei) 化社會(hui) 道德規範以形成穩固的道德品質,以達到提升學生道德素質與(yu) 社會(hui) 道德水平的目的。
二、設立全麵的評價(jia) 製度
古代書(shu) 院對生徒的評價(jia) 按內(nei) 容分為(wei) 德業(ye) 與(yu) 學業(ye) 兩(liang) 部分,德業(ye) 評價(jia) 主要針對“德育”,檢點生徒的道德品性、日常行為(wei) 是否符合社會(hui) 道德規範要求。道德教育在書(shu) 院教育中非常重要,德業(ye) 是書(shu) 院首要考核內(nei) 容,也是書(shu) 院評價(jia) 生徒的重要標準,如王守仁把書(shu) 院每天的課程定為(wei) 五節,其中“考德”置於(yu) 首位,“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書(shu) 誦書(shu) ,次習(xi) 禮,或作課仿,次複誦講書(shu) ,次歌詩”。③學業(ye) 評價(jia) 主要針對“智育”,檢查生徒是否掌握所學內(nei) 容,有日課、月課、季課、春課、秋課等多種形式。對生徒的評價(jia) 按方法分為(wei) 他評法與(yu) 自評法,他評法是由書(shu) 院選定的主考官對生徒學業(ye) 成就與(yu) 道德品行進行鑒定,其基本形式是書(shu) 院主考或與(yu) 學生直接交談,或訪問學生的老師、同窗,以幫助生徒客觀全麵認識自己的優(you) 缺點並分析原因,注意隨時查缺補漏、不斷長進。自評法指生徒對自己的學業(ye) 功課和道德言行自我檢點、自我評價(jia) ,以發現不足之處,鞭策自己不斷進取。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習(xi) 慣以一成不變的道德標準去要求、評價(jia) 不斷變化的主體(ti) ,以既定的道德評價(jia) 標準去否定個(ge) 體(ti) 的實際道德發展狀態,所以很難對個(ge) 體(ti) 道德行為(wei) 進行合理有效的監督與(yu) 評價(jia) 。“道德規範以文化符號的形式,成為(wei) 人類共同的記憶,延續著人類的道德成果。後人在對於(yu) 前人價(jia) 值批判的基礎上,繼承和重構自己時代的道德價(jia) 值體(ti) 係”。④所以,我們(men) 應該根據當代社會(hui) 發展的具體(ti) 情況,根據90後、00後學生的實際特點,在批判接受原有道德規範的基礎上,改變現行的模糊籠統的道德評價(jia) 標準,製定出具有導向功能、製約功能、激勵功能、促進功能和監控功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評價(jia) 製度。這一評價(jia) 製度應該充分關(guan) 注學生個(ge) 體(ti) 道德實踐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以此作為(wei) 衡量主體(ti) 道德發展的標準,作為(wei) 評估思想政治教育成敗得失的標準。
三、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
“中國古代用以培育個(ge) 體(ti) 品德的基本道德規範,隸屬於(yu) 社會(hui) 一般的價(jia) 值體(ti) 係,這些一般的道德原則隻有經過一係列的中間環節和邏輯中介而具體(ti) 化,讓其回歸現實並融入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才能夠被現實生活中的個(ge) 體(ti) 所接受,才可能內(nei) 化為(wei) 受教個(ge) 體(ti) 的道德信念和生活信條,並外在成個(ge) 體(ti) 慣常的道德言行”。⑤古代書(shu) 院並不把品德教育當作具體(ti) 知識去講解傳(chuan) 授,而是將其滲透於(yu) 人們(men) 的日用倫(lun) 常之中。如宋代呂祖謙在《麗(li) 澤書(shu) 院學約》中就對生徒日常學習(xi) 生活提出嚴(yan) 格要求,有下列行為(wei) 之一者處以懲罰:親(qin) 在別居;親(qin) 沒不葬;因喪(sang) 婚娶;宗族訟財;侵擾公私;喧噪場屋;遊蕩不檢。在著名的《白鹿洞書(shu) 院揭示》中,朱熹更是將“父子有親(qin) 、君臣有義(yi)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列為(wei) “五教”之目,認為(wei) 書(shu) 院應該以最基本的倫(lun) 常原則與(yu) 道德規範來教育生徒。徐元傑在延平書(shu) 院則“親(qin) 扣每日所習(xi) 何事,所讀何書(shu) ,所作何文”,他將教學、考試貫徹到每天的“日習(xi) 常式”之中,要求生徒“凡所講習(xi) ,當先就本心本身上理會(hui) ”。古代書(shu) 院正是利用日常生活的具體(ti) 化、形象化與(yu) 生動化特點,將儒家深邃的思想理論與(yu) 嚴(yan) 格的道德要求融於(yu) 日常飲食起居、灑掃進退之間,易於(yu) 生徒理解體(ti) 悟與(yu) 認同接受。
任何外在的道德規範最終都要通過具體(ti) 的道德踐履落實到個(ge) 體(ti) 生命之中,成為(wei) 個(ge) 體(ti) 真實擁有的內(nei) 在品質,才能發揮其調控個(ge) 人行為(wei) 與(yu) 社會(hui) 運行的功能。所以,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jin) 僅(jin) 注重道德知識的理論傳(chuan) 授,在課堂上一味“灌輸”與(yu) “宣傳(chuan) ”,而要激發學生的道德需求與(yu) 道德意識,在課堂上就某些社會(hui) 熱點問題和與(yu) 學生學習(xi) 、生活息息相關(guan) 的話題展開討論,吸引每一個(ge) 學生積極參與(yu) 其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wei) 真正走入學生內(nei) 心的、深受學生喜愛的活動,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並自覺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wei) 。
四、打造優(you) 質的育人環境
古代書(shu) 院特別注重通過書(shu) 院選址、書(shu) 院建築使生徒擁有幽靜風雅的自然環境,通過教師言傳(chuan) 身教以及師生間平等交流創設寬鬆自由的人文環境。“嶽麓書(shu) 院的形製,嚴(yan) 謹中交雜著飄逸,奔放中透射著穩重。既有禦書(shu) 樓和文廟的宏偉(wei) 莊嚴(yan) ,又有赫曦台和汲泉亭的活潑生動,更有講堂和百泉軒的簡潔樸實”。⑥如此優(you) 美肅靜的環境,與(yu) 書(shu) 院知識傳(chuan) 授、製度約束以及生徒自覺努力相結合,從(cong) 多方麵、多層次加強了個(ge) 體(ti) 品德教育的實際效果。乾嘉漢學大師阮元創辦的詁經經舍采用非常靈活自由的教學方法,教師除定期月課之外,主要進行答疑問難,而且學術氛圍非常活躍,“諸君議論風生,有不相能者,輒吵攘麵赤”,⑦這種自由寬鬆的教學環境與(yu) 氛圍,大大增強了生徒學習(xi) 與(yu) 修身的自由度和自覺性。
當代高校應該充分借鑒古代書(shu) 院寄情山水的環境觀、樸素典雅的建築觀以及意境高遠的人文觀,貫徹“寓教於(yu) 景、環境育人”的教育思想,創設優(you) 美整潔的校園環境、布局合理的校園建築群落、文化底蘊深厚的圖書(shu) 館、校史館、博物館以及反映學校曆史淵源、地域特征與(yu) 辦學特色的校訓標語等,以此來熏陶和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營養(yang) ,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情感支持。錢穆先生創辦的新亞(ya) 書(shu) 院學規中曾說:“課程學分是死的,分裂的。師長人格是活的,完整的。你應該轉移自己目光,不要僅(jin) 注意一門門的課程,應該先注意一個(ge) 個(ge) 的師長”。⑧可見,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教師的影響力一方麵來自於(yu) 他的地位、職務、資曆和年齡優(you) 勢等外在因素,這種影響力能夠形成學生的服從(cong) 感、敬畏感和敬重感,但它隻是一種強製性和被動性影響,其效果短暫且容易使師生產(chan) 生對立情緒。而教師影響力的另一方麵則來自於(yu) 他的人格魅力、知識修養(yang) 和道德水平等內(nei) 在因素,能使學生自然而然產(chan) 生敬佩感、信賴感和親(qin) 切感,使其自願自覺地受其影響。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在2019年3月18日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與(yu) 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並不隻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的職責,學校所有工作人員都應該充分認識到“全員育人、全科育人、全過程育人”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己的專(zhuan) 業(ye) 水平與(yu) 道德素養(yang) ,成為(wei) 學生可感、可知、可學的榜樣,科學地發揮權力性和非權力性影響力的作用,給學生以積極向上、平等自由和健康道德的影響。良好的校園文化以其潛在的無形力量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觀念、價(jia) 值觀念及道德品行,對受教育者有著直接影響和導向作用。所以,學校還應該通過學術研討、知識講座、演講比賽,通過文藝體(ti) 育等各種學術性、知識性、藝術性社團活動,進行信仰信念和民族精神教育,塑造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特征。通過報刊廣播和校園網絡、公眾(zhong) 號等多種現代化宣傳(chuan) 渠道,形成公正良好的學風校風,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健康、求實創新、和諧公正的價(jia) 值觀念,培養(yang) 他們(men) 嚴(yan) 謹務實、刻苦勤奮的意誌品質。
結語
書(shu) 院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中國大學文化構建需要在繼承中國書(shu) 院文化優(you) 秀傳(chuan) 統基礎上,對其精華部分加以現代化轉化,使其現代大學文化呈現出明顯的中國氣派。”⑨發揚古代書(shu) 院德育為(wei) 先的教育理念、質疑辯難的會(hui) 講精神,傳(chuan) 承古代書(shu) 院全麵的評價(jia) 製度、注重個(ge) 體(ti) 踐履的實踐精神,營造融洽的師生關(guan) 係與(yu) 雅致寬鬆的學習(xi) 環境,讓書(shu) 院教育在新的曆史時期重新煥發生機,必能為(wei) 當代高校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新時代人才提供重要理論支撐與(yu) 實踐指引。
注釋:
①(宋)朱熹:《四書(shu) 章句集注——新編諸子集成》,《大學章句序》,中華書(shu) 局2012年版,第1頁。
②邱吉:《曆史視野中的道德內(nei) 化思想及其現實德育的啟示》,《集美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③(明)王守仁:《教約》,載陳穀嘉,鄧洪波《中國書(shu) 院史資料(上冊(ce)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56頁。
④魏則勝:《在德性與(yu) 規範之間》,《哲學研究》2011年第1期。
⑤陳新專(zhuan) ,符得團:《傳(chuan) 統家訓道德培育的當代啟示》,《甘肅社會(hui) 科學》2011年第5期。
⑥萬(wan) 書(shu) 元:《簡論書(shu) 院建築的藝術風格》,《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2004年第2期。
⑦轉引自楊布生,彭定國:《中國書(shu) 院與(yu) 傳(chuan) 統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39頁。
⑧錢穆:《新亞(ya) 學規》,載鄧洪波《中國書(shu) 院學規》,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74頁。
⑨朱漢民:《“成人之教”的書(shu) 院精神及現代啟示》,《新閱讀》2019年第3期。
[*]基金項目: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會(hui) 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古代書(shu) 院個(ge) 體(ti) 品德培育對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研究”(編號:18YJA710010)。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