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識之辨——現代新儒學青年學者論壇在湖北大學舉辦

欄目:會議講座
發布時間:2020-01-02 17:57:24
標簽:智識之辨、現代新儒學青年學者論壇

原標題:智識之辨——現代新儒學青年學者論壇

來源:湖北大學哲學學院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臘月初六日壬寅

          耶穌2019年12月31日

 

2019年12月28日至29日,由湖北大學哲學學院主辦、中國哲學教研室承辦、哲學一流學科&國學研究所資助的“現代新儒學青年學者論壇”,在湖北大學逸夫人文樓D2008會(hui) 議室順利召開,是次論壇以“智識之辨”為(wei) 主題,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單位的20餘(yu) 位青年學者齊聚一堂。本論壇一共分為(wei) 七場討論,以及最後的自由交流環節,為(wei) 使學術交流能夠得到有效進行,每場討論都預留了充分的論文宣讀與(yu) 討論時間。

 

28日上午8點,我院肖雄老師主持了本次論壇的開幕式,周海春、姚才剛兩(liang) 位老師先後代表學院與(yu) 中國哲學教研室致辭,並對各位老師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特邀嘉賓、華中科技大學的張廷國教授亦為(wei) 開幕式致辭。29日上午,學院書(shu) 記戴茂堂教授出席了兩(liang) 場討論並致辭,表示非常支持本次論壇及類似的學術活動,與(yu) 會(hui) 學者受到很大鼓勵,並感謝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提供的交流機會(hui) 。

 

 

 

 

 

由周海春老師主持的第一場討論於(yu) 28日上午8:30準時進行,來自首都師範大學的盛珂老師從(cong) 知識與(yu) 智慧、經學與(yu) 理學、政治與(yu) 哲學等層麵闡釋了智識之辨可能具有的多重意義(yi) ,揭示其現代性反思的意涵;來自南京林業(ye) 大學的韓立坤老師則具體(ti) 地梳理了唐君毅的儒學與(yu) 科學關(guan) 係觀,並認為(wei) 相較於(yu) 熊十力的“存在的體(ti) 用論”、牟宗三的“本體(ti) 生成論”,唐氏的“價(jia) 值的體(ti) 用論”更加圓融;來自華東(dong) 師範大學的盧盈華老師提交了一篇英文報告,該文從(cong) 道德情感的視角談論了王陽明的知行問題。

 

 

 

 

 

由韓立坤老師主持的第二場討論在10:30開始,來自湖南科技大學的張晚林老師談論了任何學科之所以可能都是基於(yu) 直觀,而哲學之所以可能亦必須基於(yu) 對本體(ti) 的直觀,故不可停留於(yu) 康德,而要以儒家的四端之心為(wei) 基礎;來自湖北省社會(hui) 科學院的賈繼讓老師梳理了熊十力哲學中“心”的三個(ge) 維度,即本心、宇宙的心與(yu) 習(xi) 心;上饒師範學院的任新民老師則梳理了熊十力《原儒》的外王思想,指出熊十力借民主之事言天下為(wei) 公之義(yi) 、借社會(hui) 主義(yi) 之事明大同之義(yi) ,體(ti) 現了《春秋》“借事明義(yi) ”的方法論。針對上午的兩(liang) 場討論,特邀嘉賓、現象學研究專(zhuan) 家張廷國教授進行了點評,並談論了西方哲學中的智識之辨:“努斯”(Nous)代表智慧,追求永恒不變的一般對象;而“邏各斯”(Logos)則代表知識,追求抽象的一般對象。又謂西方哲學中的metaphysics可以譯作“物理學之後”或“元物理學”,這與(yu) 作為(wei) “倫(lun) 理學之後”(meta-ethics)或“元倫(lun) 理學”的東(dong) 方“形而上學”不同,希望中國哲學的研究者表述更加清晰。

 

由盛珂老師主持的第三場討論於(yu) 下午2:30開始,來自深圳大學的薑明澤老師分析了發生在現代新儒學內(nei) 部的那段關(guan) 於(yu) 良知是個(ge) 假設還是呈現的公案,認為(wei) 兩(liang) 者並無本質差異,這一論斷引起了爭(zheng) 論。來自河北大學的董誌威老師通過對“辨”本身意義(yi) 的思辨考察,得出四種基本類型的“辨”之意義(yi) ,並以此為(wei) 基礎給出了關(guan) 於(yu) 本論壇主題“智識之辨”的一種回應。來自重慶市委黨(dang) 校的徐昇老師則從(cong) 金-馮(feng) 學脈的開展反思了牟宗三“智識之辨”的貢獻與(yu) 不足,認為(wei) 後者存在智知來源不明與(yu) 存在分裂的問題,而前者通過走向身心一體(ti) 、回歸生活世界而可以彌補這一缺憾。

 

 

 

第四場討論由武漢理工大學的楊傑老師主持,來自武漢大學的謝遠筍老師討論了牟宗三的現代性反思;來自湖南大學的介江嶺老師則梳理與(yu) 分析了牟宗三對王夫之論史形態的現代詮釋;來自蘇州科技大學的杜永寬老師則討論了從(cong) 王國維到馮(feng) 友蘭(lan) 、牟宗三對中國哲學的近代化與(yu) 民族化所作的努力,認為(wei) 兩(liang) 者之間的張力一直存在,而未來的工作是如何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部尋找超克方法——杜老師的相關(guan) 說法引來了持不同意見的與(yu) 會(hui) 學者的討論。

 

 

 

論壇第二天上午的議程在湖北大學學術交流中心會(hui) 議室舉(ju) 行,由張晚林老師主持的第五場討論於(yu) 8:30開始,來自西南財經大學的曾帆老師與(yu) 寧波大學的葉雲(yun) 老師皆涉及宋明理學中心學一脈的智識之辨,或直接以之作為(wei) 討論對象,或以之作為(wei) 現代新儒學的先聲而論之,而為(wei) 後者正名。來自深圳大學的王順然老師以“良知的知識轉向與(yu) 道德動力困境”為(wei) 題,探討了當代新儒家從(cong) 徐複觀“憂患意識”到杜維明“體(ti) 知(embodied-knowing)”再到黃勇“動力之知(knowing-to)”的問題意識及理論發展脈絡,他認為(wei) 新儒家保持對時代問題的關(guan) 切,是“活在當下”的思想者。

 

 

 

第六場討論由盧盈華老師主持,我院周海春老師分析了馮(feng) 友蘭(lan) 的中國哲學觀而自覺地“抽象繼承”之,並對如何定義(yi) 中國哲學和中國哲學史表達了獨到的見解和看法,進而要求走向自覺的中國哲學。可謂呼應了杜永寬老師的報告。我院劉元青老師的報告以熊十力的智識之辨為(wei) 題,認為(wei) 熊氏的體(ti) 用論從(cong) 本體(ti) 論上肯定了“量智”、知識的必要性。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廖曉煒老師比較了西穀啟治與(yu) 牟宗三對形而上學的反思,兩(liang) 者分別借助海德格爾與(yu) 康德的哲學來詮釋東(dong) 方思想,認為(wei) 牟宗三“透支”了康德哲學,以之來闡釋其無法容納的內(nei) 容而顯得別扭,似乎不及西穀啟治借助海德格爾哲學詮釋東(dong) 方哲學來得順適。

 

 

 

本論壇的最後一場報告於(yu) 下午2:30繼續轉到哲學學院D2008進行,由謝遠筍老師主持,來自蘇州科技大學的李昕老師討論了梁漱溟通過對柏格森的批判來界定其自己的直覺概念,以及從(cong) 直覺概念到理性概念的演變。來自西北大學的李強老師探討了牟宗三早期的民族建國思想,這與(yu) 任新民老師對熊十力外王思想的討論相呼應。最後,我院肖雄老師基於(yu) 智識之辨的視野,對現代新儒家的政治哲學做了一番梳理和反省,凸顯了這一學派對民主政治的獨特看法與(yu) 睿識,並嚐試著勾勒梁漱溟、唐君毅與(yu) 牟宗三之間的思想史脈絡。

 

 

 

論壇的最後一個(ge) 環節是自由討論,該環節又細分為(wei) 兩(liang) 項,第一項是就最近的學習(xi) 心得、熱點問題發表看法並討論,第二項是討論“現代新儒學青年學者論壇”的運營及下一屆論壇的接力問題。第一項中被討論的有現代新儒學與(yu) 現象學、新梁啟超主義(yi) 、形而上學等議題;第二項討論中被建議的有是否正式注冊(ce) 或掛靠、出版論文集、定期舉(ju) 辦論壇等問題,關(guan) 於(yu) 下一屆論壇的舉(ju) 辦方,雖然已有學者申請,但仍需進一步的確定。最後,在論壇結束前,肖雄老師對本次論壇進行了總結性發言,並再次感謝各位老師的參與(yu) ,各位老師亦期待下一屆論壇的到來,以報告各自的新思考與(yu) 接受他人的建議。

 

本次論壇報告既有對智識之辨本身的概念分析、內(nei) 涵揭示,亦有對現代新儒家諸巨匠智識之辨的梳理與(yu) 省思,涉及形而上學、知識論、倫(lun) 理學、政治哲學、現代性省思、中國哲學史的方法論以及具體(ti) 的哲學史詮釋等子題,與(yu) 會(hui) 學者皆重視文本梳理與(yu) 比較研究,體(ti) 現了紮實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與(yu) “較真”的為(wei) 學態度。出席本論壇的學者其學緣背景既有當代新儒學的、亦有清華學派的,正好互為(wei) 攻錯。本次論壇的成功召開加強了各個(ge) 高校之間關(guan) 於(yu) 現代新儒家“智識”問題的學術交流,同時也使得參會(hui) 的各位老師不僅(jin) 對“智識”問題的理解又提升了一個(ge) 層次,而且可以更好地把握和平衡兩(liang) 者間的關(guan) 係,從(cong) 而彰顯了智識之辨的後現代意義(yi) 。本次論壇雖然為(wei) 每位老師的論文選讀與(yu) 討論預留了充分時間,但是幾乎每場討論都不可避免地拖延了,學者們(men) 的熱情讓我們(men) 感佩,為(wei) 期兩(liang) 天的青年學者論壇在此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