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台】論語中級讀本:泰伯第八

欄目:經學新覽
發布時間:2019-12-27 17:54:32
標簽:泰伯第八
陳緒平

作者簡介:陳緒平,男,字子茂,號爾雅台,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北陽新人。長期從(cong) 業(ye) 於(yu) 互聯網科技界,曾任阿裏巴巴資深架構師,現任某上市公司高管。

論語中級讀本:泰伯第八

作者:爾雅台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臘月初二日戊戌

          耶穌2019年12月27日

 

論語乃孔門聖經也。惜時下注本雜亂(luan) ,血脈難接,迫切需要標準讀本。而學以階聖,當有次第,故這個(ge) 讀本又需要分級。少兒(er) 讀經以理解語境語意為(wei) 主,是為(wei) 初級。及其稍長,則需要以通義(yi) 理為(wei) 主的讀本,是為(wei) 中級。未來則需要以通公羊大義(yi) ,進而以六藝之教而通貫之的讀本,是為(wei) 高級。

 

本中級讀本以通義(yi) 理為(wei) 主,故以朱注為(wei) 底本而編製。其特色有三:其一是以黑體(ti) 突出經文,略加音注,以利誦讀;其二是參考最新之文字訓詁成果,回到孔子的語境,體(ti) 貼聖人之本來意思;其三是義(yi) 理發微,以朱子集注為(wei) 主,以明清以來的成果作補正。編者之意,不在一時之時髦,而在能曆久彌新,以接引時人,優(you) 入聖域。爾雅台謹按。

 

正義(yi) 曰:此篇論禮讓仁孝之德,賢人君子之風,勸學立身,守道為(wei) 政,歎美正樂(le) ,鄙薄小人,遂稱堯舜及禹文王武王。以前篇論孔子之行,此篇首末載賢聖之德,故以為(wei) 次也。凡二十一章。

 

8.1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〇泰伯,周太王之長子,次弟仲雍,少弟季曆。季曆賢,又生子昌,有聖瑞,太王曰:我世當有興(xing) 者,其在昌乎?泰伯知太王欲傳(chuan) 位季曆以及昌,即與(yu) 仲雍逃之荊蠻。於(yu) 是太王卒季曆立,傳(chuan) 國至昌,而三分天下有其二,是為(wei) 文王。初,太王雖未有翦商之誌,而始得民心,王業(ye) 之成,實基於(yu) 此。故自泰伯讓王季而有四方者,《詩》稱其以天下讓也,故孔子稱之曰至德。無得,猶無從(cong) 、沒辦法。蓋文王至德人皆知之,泰伯之至德,其行甚高,所謂知我其天也,其跡又泯,所謂蕩蕩無名也,民雖欲舉(ju) 一端而頌之,不可得耳。

 

〇本章論泰伯之讓,闡揚潛德也。三代聖人,皆以天命人心為(wei) 重,有天下為(wei) 輕。行一不義(yi) ,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所不為(wei) ,太王、武王同也。得百裏之地,皆足以朝諸侯、有天下,泰伯之所同,而泰伯不為(wei) ,此泰伯之所以為(wei) 至德也。故太王剪商,武王伐紂,與(yu) 後世取天下心腸,天地懸隔。豎儒先看得翦商伐紂與(yu) 後世取天下無異,故朱子與(yu) 陳同甫論漢唐之君,不可以接三代,寧可千年架漏,正為(wei) 此也。蓋古之興(xing) 衰,論德不論勢,德盛而歸之者多則為(wei) 興(xing) ,德失而歸之者少則為(wei) 衰。文王三分有二,原是紂之天下,未嚐割據而有也,然則太王德盛而人歸之而已矣。善乎朱子之言曰:泰伯之心即夷齊之心,天地之常經也。太王之心,即武王之心,古今之通義(yi) 也。聖人未嚐說一邊不是,須見得二者並行而不相悖乃善。(呂留良)

 

〇君臣之義(yi) ,原為(wei) 天下而有。太王為(wei) 天下而翦商,武王為(wei) 天下而伐紂,泰伯為(wei) 天下而讓位,王季為(wei) 天下而受命,其義(yi) 一也。故詩曰:“帝作邦作對,自泰伯王季,維此王季,因心則友。則友其兄,則篤其慶,載錫之光。受祿無喪(sang) ,奄有四方。”作邦作對而曰自泰伯,則泰伯之宜有天下可知;稱王季則曰友兄錫光受祿,言承泰伯之意,能篤周之慶而受天命,以彰其知人之明,為(wei) 讓德之光,則翦商亦為(wei) 泰伯所遺也。泰伯自不欲為(wei) ,且見王季之足以有為(wei) ,故三讓以自全耳。三讓則讓之誠,以天下則讓之大,而又隱晦其跡,非有為(wei) 名之累,所以為(wei) 至。逃父紋身本非正理,必須行權乃為(wei) 得中,故曰處君臣父子之變,此變字言禮之變,非變故之變也。聖人之德之至,皆是從(cong) 變處看出,蓋人之處變每易有不盡分處,而能變而不失其權,此聖人之所以為(wei) 至德也。(呂留良)

 

8.2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xǐ),勇而無禮則亂(luan) ,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yu) 親(qin) 則民興(xing) 於(yu) 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〇葸,畏懼貌。絞,急切偏激。偷,同媮,薄也。無禮則無節文,故有四者之弊。親(qin) 親(qin) 、敬故,禮之大者。有禮與(yu) 篤親(qin) 、不遺故舊在先,則不勞、不葸、不亂(luan) 、不絞在後。知所先後,民化而德厚矣。

 

〇此章明敦厚以崇禮也。君子篤於(yu) 親(qin) ,是以父子、兄弟二倫(lun) 說,關(guan) 鍵在孝悌。故舊不遺則以君臣、朋友二倫(lun) 說,關(guan) 鍵在忠恕。君子為(wei) 政,身教重於(yu) 言教,當敦厚於(yu) 親(qin) ,敦倫(lun) 盡分也。敦倫(lun) 盡分,則一家仁一國興(xing) 仁也。故能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孝經曰:教民親(qin) 愛莫善於(yu) 孝,教民禮順莫善於(yu) 悌。此即孝治、禮治,孝經謂先王至德要道也。孝悌以淳厚心地,然不以禮飾乃質勝文,則野而失序。故要崇禮,尊崇禮節,以構建良治秩序。蓋君子恭以遠恥,慎以辟禍,勇以成義(yi) ,直以正人,然而不中禮則有四者之失,唯禮可以已之也。

 

8.3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yun) 戰戰兢兢如臨(lin) 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〇啟,開也。謂開啟衣衾看看手足。曾子以身體(ti) 發膚受之父母,故引詩以示己常戒慎,而得其所保全之意。吾知免者,謂自知免於(yu) 毀傷(shang) 也。小子,門人也。語畢而又呼之,以致反複叮嚀之意,其警之也深矣。

 

〇前兩(liang) 章論至德,德以敬為(wei) 本,本章論敬身。孝經雲(yun) :身體(ti) 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shang)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yu) 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詩小雅小旻之篇也。戰戰,恐懼。兢兢,戒謹。引詩之義(yi) ,明修身乃所以保身也,手不舉(ju) 非義(yi) ,足不蹈非禮,循理盡道,方是不毀傷(shang) 之實。夫孝者而行道之常,其明哲保身也,則恐毀傷(shang) 而能無毀傷(shang) 矣。夫孝者而行道之變,其殺身成仁也,則雖毀傷(shang) 而如無毀傷(shang) 矣。蓋曾子教小子者以身教之,舉(ju) 其常而未及變焉。後世學者不辯於(yu) 斯,從(cong) 遊俠(xia) 刺客之風死之,是不知孝之不敢毀傷(shang) 之義(yi) 也。禮祭義(yi) 稱曾子雲(yun)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kui) 其體(ti) ,不辱其身,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此語當深思之,以明孝之終始之義(yi) 也。反身錄雲(yun) :保身全在修身,而修身須是存心,心存則不亂(luan) ;臨(lin) 大事而不亂(luan) ,方足以任大事;臨(lin) 生死而不亂(luan) ,方足以了生死。

 

8.4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〇孟敬子,魯大夫仲孫氏,名捷,孟武伯之子。問之者,問其疾也。鳥畏死故鳴哀,人窮反本故言善。此曾子欲戒敬子知其所言之善而識之也。暴慢,粗暴怠慢也。鄙倍(背),淺陋乖戾也。動容則人敬其儀(yi) ,故暴慢息也。正色則人達其誠,故信者立也。出辭則人樂(le) 其文,故鄙倍絕也。籩豆,禮器,籩竹為(wei) 之,豆木為(wei) 之。有司,管事者。若夫籩豆之事,器數之末,其分則有司之守,而非士大夫之所重矣。

 

〇此章是曾子以省身之學告臨(lin) 民者知所重也。道雖無所不在,然君子所重者,在此三事而已。三個(ge) 斯字,皆是誠於(yu) 中形於(yu) 外,不假勉強。邢疏雲(yun) :人之相接,先見容貌,次觀顏色,次交言語,故三者相次而言也。禮記冠義(yi) 雲(yun) :禮義(yi) 之始,在於(yu) 正容體(ti) ,齊顏色,順辭令;容體(ti) 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yi) 備。表記雲(yun) :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大戴禮四代雲(yun) :蓋人有可知者焉,貌色聲眾(zhong) 有美焉,必有美質在其中者矣,貌色聲眾(zhong) 有惡焉,必有惡質在其中者矣。是容貌顏色辭氣皆道所發見之處,故君子謹之。子夏言君子三變,望之儼(yan) 然,謂容貌也;即之也溫,謂顏色也;聽其言也厲,謂辭氣也。韓詩外傳(chuan) 雲(yun) :“故望而宜為(wei) 人君者,容也;近而可信者,色也;發而安中者,言也;久而可觀者,行也。故君子容色天下儀(yi) 象而望之,不假言而知宜為(wei) 人君者。”故朱子謂是皆修身之要、為(wei) 政之本,學者所當操存省察,而不可有造次顛沛之違者也。尹氏曰:“養(yang) 於(yu) 中則見於(yu) 外,曾子蓋以修己為(wei) 為(wei) 政之本。若乃器用事物之細,則有司存焉。”

 

8.5曾子曰:以能問於(yu) 不能以多問於(yu) 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cong) 事於(yu) 斯矣。

 

〇以能以多,蓋學問有成,亦不恥下問。若無若虛,蓋器量恢宏,與(yu) 物無競。校,計較也。遭冒犯而不校者,非不能不敢校也,蓋寬宏不忍校也。友,馬氏以為(wei) 顏淵是也。顏子之心,惟知義(yi) 理之無窮,不見物我之有間,故能如此。

 

〇此章明顏子無我之學也。人之生莫不有德,有德即有量。人莫不具天地之量,隻以私欲錮蔽遂至動與(yu) 物忤,而己之所知所能亦遂日以狹窄。顏子之徒事於(yu) 斯,所謂有容德乃大也。進乎此,則如舜之如人為(wei) 善,而與(yu) 天地同其大矣。陸氏曰:“顏子已至充實光輝之域,而欿然不自足,方可謂若無若虛;今人未至充實境界,正當就正有道,雖博稽廣詢,不得謂之若無若虛。顏子立於(yu) 無過之地而人自犯之,方可謂犯而不校;今人未能無過,我以非理加人,人亦以非理加我,此乃出爾反爾,非犯也,即使默然無言,亦不得謂之不校。欲如顏子之若無若虛,當先如子夏之切問近思;欲如顏子之不校,當先如孟子之三自反。”(唐文治)蓋聖賢無我之心嚐如太虛,能容天下之理而不見己之有餘(yu) ,能容天下之物而不見人之不足。然非真積力久,以幾於(yu) 大而化之之境,則亦未足以語此也。

 

8.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lin) 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yu) (歟),君子人也。

 

〇六尺之孤,幼少之君也。古尺短,七尺年二十,六尺年十五以下。百裏,諸侯之國。寄命者,言攝國政也。大節,安國家定社稷也。然非死生一心,何以能安定之乎?故其於(yu) 死生之際而不可奪也。與(yu) ,疑辭。也,決(jue) 辭。設為(wei) 問答,所以深著其必然也。程子曰:“節操如是,可謂君子矣。”

 

〇此章是曾子以全德望人之意,“君子人”者也。蓋托孤寄命不是等閑事,如伊尹周公之任是也。當此等事,任生死利害,動輙踏著,是吾人大節關(guan) 係處。才勝者多行險僥(jiao) 幸之計,此心未必對天地質鬼神,到緊關(guan) 一著便差,直是賣國家叛君父而不恤;德勝者又未必濟天下事,徒以身狥而已,如文信公方遜誌是也。必也才誠兩(liang) 合,非君子其人不能矣。托孤寄命必是臨(lin) 大節而不可奪者,但可托可寄處亦有許多斡旋方克有濟,而大節不奪者乃濟天下之本也。古人濟大事全靠腳根定,隻不從(cong) 身家名位上起念便是,凡可奪處皆是此等作祟也。誠極則精,精極則變,一切作用皆從(cong) 此出。誠中之識見是大識見,誠中之擔當是大擔當,是為(wei) 大學術大經綸。故君子非有才之難,而誠之難。古人辦此亦鮮其人,伊周而後諸葛武侯其庶幾乎,其次霍子孟韓魏公郭汾陽差足當萬(wan) 一。臨(lin) 大節而不可奪,是就上抽出言之,其氣一直貫下,托孤寄命是大節不奪之事,大節不奪是托孤寄命的心腸。霍光出入殿庭有常度不失尺寸,金日磾不忤視,漢武即屬以少主,知人哉。君子計是非不計成敗,如陸秀夫抱趙氏幼主投厓山,何嚐不是托孤寄命,到此雖聖人無下手安論才不濟。(劉宗周)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wei)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〇弘,弘大。毅,剛毅。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體(ti) 而力行之,可謂重矣。一息尚存,此誌不容少懈,可謂遠矣。

 

〇此章論士君子之德,弘毅為(wei) 仁,死而後已。仁也難說重,聖賢卻重視之如執玉捧盈,舉(ju) 之如不勝而後能勝也,此任仁之真力量也。任仁者真須用全副精神肢體(ti) 髪膚合下承當,無絲(si) 毫闕漏處便是弘,造次必於(yu) 是顛沛必於(yu) 是便是毅。真能弘者取道必逺,不逺則前功盡廢無所任矣。弘毅者為(wei) 仁之功也,仁以為(wei)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逺乎,乃為(wei) 弘毅也。任重道逺不是為(wei) 仁者獨如此,仁者人也,有是人則有是仁,推諉不得歇住不得,故不可以不弘毅。弘毅所以任仁者,然則弘毅與(yu) 仁,二乎一乎?曰:仁是性,弘毅是性之良知良能恢張乾濟處,仁體(ti) 自是弘毅,二而一也,即本體(ti) 為(wei) 工夫也。仁不越幾席之微,而天地萬(wan) 物囿焉。學者不得小小承當,如清任和才,舉(ju) 得一邊遺卻一邊。仁者見之為(wei) 仁智者見之為(wei) 智亦然,如發育峻極三千三百,大莫載小莫破,都是此中孕出。君子尊徳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髙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此全副精神也。然君子不從(cong) 大處求則從(cong) 微處求,故約而易操求而即至,重而輕逺而近。死而後已,死亦未已,堯舜其心至今在。程子曰:學者須先識仁,義(yi) 禮知皆仁也。(劉宗周)

 

8.8子曰:興(xing) 於(yu) 詩,立於(yu) 禮,成於(yu) 樂(le) 。

 

〇詩禮樂(le) ,是古者教人躬行日習(xi) 之事,非如後世士失其教,無其事而但從(cong) 書(shu) 本記誦也。興(xing) ,起也。詩本性情,其言易知,吟詠之間,抑揚反複,感人易入。故學者之能起發其心誌,而不能自已者,每於(yu) 詩得之。禮以恭敬辭遜為(wei) 本,而有節文度數之詳。學者之能卓然自立,不為(wei) 事物所搖奪者,每於(yu) 禮得之。樂(le) 者,更唱迭和以為(wei) 歌舞,可以養(yang) 人之性情,而蕩滌其邪穢,消融其查滓。故學者之所以至於(yu) 義(yi) 精仁熟,而和順於(yu) 道德者,每於(yu) 樂(le) 得之。是學之成也。

 

〇上章記君子之本在仁,本章論君子養(yang) 成之道。古者教人,從(cong) 小便以歌詩習(xi) 禮樂(le) 為(wei) 事,直至老死不輟,故能使人誌意得廣,筋骸強固,耳目聰明,血氣平和,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此是甚氣象甚功用!其為(wei) 興(xing) 立成皆不知其然而然,此其所以為(wei) 妙也。蓋六經之教皆以闡人心之蘊而示人以為(wei) 學之方也。程子曰:“天下之英才不為(wei) 少矣,特以道學不明,故不得有所成就。夫古人之詩,如今之歌曲,雖閭裏童稚,皆習(xi) 聞之而知其說,故能興(xing) 起。今雖老師宿儒,尚不能曉其義(yi) ,況學者乎?是不得興(xing) 於(yu) 詩也。古人自灑埽應對,以至冠、昏、喪(sang) 、祭,莫不有禮。今皆廢壞,是以人倫(lun) 不明,治家無法,是不得立於(yu) 禮也。古人之樂(le) :聲音所以養(yang) 其耳,采色所以養(yang) 其目,歌詠所以養(yang) 其性情,舞蹈所以養(yang) 其血脈。今皆無之,是不得成於(yu) 樂(le) 也。是以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難。”

 

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〇由者,從(cong) 而行之也。士能學焉,知然後行,知即是由中所以然者矣。民,非士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者眾(zhong) 也。故先王教民首重行,教士大夫以上方重知。

 

〇上章言教化,本章言治民,而大義(yi) 相通。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xi) 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zhong) 也。終身由之者,朱子謂理之當然,若人當忠孝也。其所以然者,若忠孝本天性之仁義(yi) 也。《詩·天保》雲(yun) “民之質矣,日用飲食”,蓋可使由之也。《詩·皇矣》雲(yun)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蓋不可使知之也。《易·係辭傳(chuan) 》言繼善成性者,則雲(yun) “百姓日用而不知”,言民性之善而氣稟不齊也。民從(cong) 其善,日用行之,而不知其善所自來焉。是民性皆善,故可使由;民性不皆明,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者;其中稍有聰明者,先王即舉(ju) 而用之而為(wei) 士矣。即論教化,詩與(yu) 禮樂(le) ,仍在使由。由之而不知,自然而深入,終自可知。不由而使知,知終不真,而相率為(wei) 欺偽(wei) 。不可二字,正是觀機之妙。機緣若熟,方可開權顯實。

 

8.10子曰:好勇疾貧,亂(luan) 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luan) 也。

 

〇疾者,惡而欲去之也。勇與(yu) 貧非亂(luan) 也,好之疾之乃亂(luan) 耳。不仁之人,當以風化之,若疾之太甚,是又使之為(wei) 亂(luan) 也。

 

〇本章是孔子示人以弭亂(luan) 之道也。好勇疾貧,小人之亂(luan) 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君子所以致亂(luan) 也。夫好勇之人而疾失其業(ye) ,則亂(luan) 矣,春秋所書(shu) “盜”皆是也。蓋夫貧與(yu) 賤是人之所惡也,今不言惡貧而言疾貧者,則必不安於(yu) 貧而急欲去之,則必不擇手段而作亂(luan) 矣,若秦之適戍、明之流賊也。故孔子告冉有曰先富後教,見貧必救治。夫不仁者為(wei) 不善矣,惡不仁則非必明言去之,疾不仁則必明言去之。不仁之人暴,疾之必動,已甚則尤動焉。蓋不仁之人,當治之以智,若書(shu) 言堯舜之去共工驩兜,左傳(chuan) 言石碏之殺州籲也。如不仁者而疾之已甚,則必致亂(luan) 矣,若東(dong) 漢之中常侍,明之閹宦也。故春秋於(yu) 叛逆則誅之,於(yu) 吳楚則先治小惡,不為(wei) 已甚。此其義(yi) 也。惟主持治道,則須善體(ti) 人情,導之以漸。一有偏激,世亂(luan) 起而禍且遍及於(yu) 君子善人,是不可不深察。

 

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yu) 不足觀也已。

 

〇才美,謂多材多藝。才美而驕吝,其才即無可觀。周公告武王曰:不驕不吝,時乃無敵。孔子蓋反其言以戒為(wei) 人臣者。

 

〇上兩(liang) 章言治民,本章言治理之德。季康子問政,子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言正人當先正己也。不驕不吝,即是正己。周公將相之才,而言無敵則在斯,則觀周公者豈不在斯哉!史記魯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yu) 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握髪,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故韓詩外傳(chuan) 言言周公曰:“布衣之士所贄而師者十人,所友見者十二人,窮巷白屋所先見者四十九人。”皆以明其不驕也。書(shu) 洛誥雲(yun) :“惟公德明光於(yu) 上下,勤施於(yu) 四方,旁作穆穆,禦衡不迷,文武勤教。”此成王稱周公,明其不吝也。蓋不迷者不失也,言惟公之德明而光於(yu) 君臣上下,勤而施於(yu) 遐邇四方,大作穆穆以美之治平,上下四方皆不失文武所勤之教。夫勤施若斯,吝於(yu) 何有!成王為(wei) 天子王而稱周公也,則觀其美於(yu) 治平矣。(簡朝亮)

 

〇其餘(yu) 不足觀,正謂其才無足取。何以故?驕吝也。驕是待人驕傲,目中無人。吝是吝惜爵祿,不願與(yu) 人分享。驕者遠人,吝者失人。故驕吝私賊也,雖才美而失色焉。又知有才便驕,自有其才而不能舍己從(cong) 人便吝,二者同體(ti) 而互發,總是器小情狀所為(wei) 。凡人矜誇鄙吝之氣,無日不生,況挾美才乎,適足以濟其驕吝而已。故子曰尚德哉若人,聖人始教,以德為(wei) 本。小有才而未聞君子之大道者,到此便須學問也已。中庸曰率性之謂道,如何率?須德才相兼。才是建功,德是立業(ye) 。無德,即不能以仁為(wei) 己任,則不能行穩致遠。無才,則德不越幾席之微,而天地萬(wan) 物囿焉。才者性之具,德者性之相。性是體(ti) 大,才是用大,德是相大。中庸謂天命之謂性,體(ti) 大也;道問學而致廣大盡精微,用大也;尊德性而極髙明道中庸,相大也。故學者當發大心,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8.12子曰:三年學,不至於(yu) 穀,不易得也。

 

〇穀,祿也。當時士人皆以學求仕,三年之期已久,而其向學之心不轉到穀祿上,為(wei) 難能。

 

〇上章言正己,正己在正學也。利祿之溺,人從(cong) 矣,於(yu) 是有幹祿之學。當其學而無非穀也,況三年乎。三年學而心不至於(yu) 榖,則其學純矣,豈易得哉。充斯誌也,雖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乎。學以至於(yu) 聖人之道,非榖之謂也。至道則終身向往而不足至榖,則一念馳騖而有餘(yu) ,此學中開不得絲(si) 毫竇漏,才漏便是偽(wei) 學。(劉宗周)

 

8.13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luan) 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〇篤信者信道之堅,好學者學道之勤,守死者篤信之效,善道者好學之功。有學有守,故能遠危亂(luan) 而潔身去之,天下無道安有可入可居之邦乎,惟隱焉而已。易文言曰見龍在田天下文明,言世之有道也,道見則君子亦見也。故邦有道而我祿薄,是我於(yu) 道學有未至,故可恥;邦無道而我卻祿厚,是我於(yu) 道守有未堅,故亦可恥。

 

〇此章是孔子教人立身處世之道也。君子之於(yu) 道也,篤信而不好學,恐或流於(yu) 異說,或墮於(yu) 空虛;好學而不篤信,恐不得師承,不明宗旨。守死而不能善道,是謂徒死,故善道者貴有守死而不渝之節,而後吾道可傳(chuan) 諸永久。此聖門八字箴。上句乃盡心知性之功,下句乃事天立命之事。李氏曰:篤信好學,以所知言;守死善道,以所行言。下文皆守死善道之事,而自篤信好學中來者。(唐文治)故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八字,是我軰四大項工夫,一歩蹉跌,不得學者朂之。

 

〇夫君子之學,無時不在,而必於(yu) 隠見之際,獨觀其大者而已矣。國本動搖謂之危邦,政刑不修謂之亂(luan) 邦。不入不居,所以免禍。有道無道,指天下大局而言。有道則見無道則隠,到守死處已不會(hui) 錯,若孔顏用行舍藏時,則又有佳境在。是君子之進退出處,妙於(yu) 時措而不窮,可以獨善可以兼善,可以燭危亂(luan) 之先幾,可以準出處之常法,動無死地道必因時,此樂(le) 天知命之誼,品詣之最高者也。然士君子談學術說道理亦易,隻格此兩(liang) 關(guan) ,令人躱遁不去,有道不廢無道則免,千載而下幾人哉?隻為(wei) 合下信不篤,又無學問之功,執德不弘,見道不的,胸中有許多私意,廓除不去,未免臨(lin) 境擾,擾到此愈著忙了。故又言邦有道二句戒勉之辭,立品之初基也。蓋世治而我身無可行之道,世亂(luan) 而我心無可守之節,皆可恥之甚。大丈夫立身行事,一切皆求所以善其道而已。可以富貴,可以貧賤,可以生,可以死,唯道所在。

 

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〇在其位,謀其政,乃為(wei) 政者之通則。不在不謀,合下理當如此。出位之謀,易生禍亂(luan) 耳。

 

〇上章言出處之道,出處之要在明守分。位,凡局於(yu) 上下皆是。君子居官,盡心於(yu) 職內(nei) ,不侵越於(yu) 職外,所以明守分也。陳恒弑其君,孔子沐浴而請討,曰以吾從(cong) 大夫之後不敢不告,猶然明個(ge) 分守,況其它乎?(劉宗周)

 

〇春秋貶褒,皆托位而言也。曰不在其位不謀政,曰德不配位,天下得失皆由此判。天下之位有五: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也。天子之位,在德配天地,故唯大德者居之。諸候者,一方之主,保其社稷而和其民者也。庶人者,庶民也,民之所欲,天必從(cong) 之,唯敬德方可以保民也。士與(yu) 卿大夫者,或處江湖之遠,或居廟堂之高,皆以天下之憂樂(le) 為(wei) 己任也。是天下之人,各有其位,各安天命,出位僭越,則亂(luan) 矣。春秋亂(luan) 世,故孔子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wei) 天下儀(yi) 表,貶天子,退諸候,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也。天下歸往,則各正性命,天地和序。是故,孔子於(yu) 春秋曆史一以王心義(yi) 理裁之,以為(wei) 萬(wan) 世立法也。春秋托位貶褒,義(yi) 炳日月矣。

 

8.15子曰:師摯(音至)之始關(guan) 雎之亂(luan) ,洋洋乎盈耳哉。

 

〇師摯,魯太師(樂(le) 官之長),名摯。始關(guan) 雎之亂(luan) 者,首理其亂(luan) 也。關(guan) 睢,周南篇名,正樂(le) 之首章也。周道衰微,鄭衛之音作,正樂(le) 廢而失節。魯太師摯識關(guan) 雎之聲,而首理其亂(luan) ,洋洋盈耳,聽而美之。

 

〇此章是孔子有誌王化,而追念正樂(le) 之時也。經學卮言雲(yun) :“始者,師摯在官之時,雅頌尚未失所,自初奏迄以終亂(luan) ,合樂(le) 關(guan) 雎,洋洋盡美。今自師摯適齊,此音不可得聞矣,故追而歎之。”合樂(le) 關(guan) 雎,乃合周南召南之關(guan) 雎鵲巢以下六詩,於(yu) 曲終變章亂(luan) 節而合盛,故亂(luan) 又曲終之謂。然夫子之言亦變文,補一始字而變亂(luan) 為(wei) 治也。故晉書(shu) 司馬彪傳(chuan) 雲(yun) :“春秋不修,則孔子理之。關(guan) 雎之亂(luan) ,則師摯修之。”

 

8.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〇狂則無守,故直。侗,童稚,無知貌。童言無欺,故謹願、誠實。悾悾,空空乎不為(wei) 巧,誠懇貌,故信。狂而直,侗而願,悾悾而信,此氣質偏中之美宜然也。此而不然,為(wei) 習(xi) 所移也,故聖人絕之爾。

 

〇本章正氣質之偏也。狂、侗、悾悾,氣質之性也;不直、不願、不信,習(xi) 也。氣質有偏而能矯之以學,猶可救也。若為(wei) 惡習(xi) 所染,浮偽(wei) 巧滑,則終身不能入德,雖聖人無如之何矣,可畏哉。蘇氏曰:“天之生物,氣質不齊。其中材以下,有是德則有是病,有是病必有是德。故馬之蹄齧者必善走,其不善者必馴。有是病而無是德,則天下之棄才也。”曾氏雲(yun) :“人之氣質,由於(yu) 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shu) 則可以變其氣質。”

 

8.17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〇不及,來不及、跟不上,形容其急迫。言人之為(wei) 學,如有所不及,則其心竦然,惟恐失之,警學者當如是也。

 

〇此章勸學也。學問無窮,汲汲終日,猶恐不逮。惟其精勤是生恐懼,惟其恐懼愈加精勤,一時如此,終身如此,非有前後分際也。程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不得放過。才說姑待明日,便不可也。”

 

8.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yu) 焉。

 

〇有天下,有天子位也。舜禹有天下而不與(yu) 私意,仍是極其憂勤勞苦,此其所以巍巍也。所謂與(yu) 者,以有天下為(wei) 樂(le) ,此後世帝王之私心,無一不然者也。

 

〇此章言聖王公心也。舜禹之有天下,自以大德受禪,故不以有天下而樂(le) ,而以王天下而樂(le) 焉。有天下之樂(le) ,斯樂(le) 有位也。後世漢高祖耽樂(le) ,明太祖儉(jian) 而逞威,亦關(guan) 其有天下也,豈符舜禹哉?王天下之樂(le) ,斯樂(le) 行道也。孟子雲(yun)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le) 之是也。易傳(chuan) 雲(yun)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則王天下雲(yun) 者可由舜禹而通歟!

 

〇聖人氣象度越千古也。聖人心普而天下冒,心運而天下轉,將天下入在二聖人心中,湛然不堪些子,何與(yu) 之有?此心體(ti) 也,即性分也。巍巍乎,言其道之至極而無以加也。聖人之道不可見,但投之以勢,分之得失而人心之盈欿見矣。聖人性分圓滿,光潔無絲(si) 毫牽累處,視天下之大,總無礙吾胸次,故不必與(yu) 。不必不與(yu) ,適得吾心體(ti) 而已。此聖人之道,所以超天下而獨存,亙(gen) 萬(wan) 古而立極也。聖人之心,隻是凝然不動,將天下置在胸中,了不關(guan) 涉,如一點浮雲(yun) 過太虛。如說我大而天下小,便有區別,相天下一物也。聖人視外物無小大,都作等閑看,打過得簞食豆羮闗,便打過得天下闗。當是時有是事,當是事有是理,聖人之心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此不與(yu) 真麵目也。(劉宗周)

 

8.19子曰:大哉堯之為(wei) 君也,巍巍乎唯天為(wei) 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〇則,法也。美堯能法天而行化。蕩蕩,廣遠之稱。言其布德廣遠,民無能識其名焉。成功,既成之功業(ye) 。言其治民功成化隆,高大巍巍。煥,明也。言其立文垂製又著明也。堯之德不可名,所可名者此爾。

 

〇此章極讚帝堯君德之大也。史記雲(yun) 尚書(shu) 獨載堯以來,蓋堯典立萬(wan) 世君道之常經也。易係辭傳(chuan) 雲(yun) 法象莫大乎天地,故雲(yun) 易與(yu) 天地準。故朱子謂堯法天而與(yu) 之準也,易傳(chuan) 所謂聖人則之也。聖人則之,廣遠無涯。堯典稱堯之德曰“欽明”,此史之能名也,而民無能名焉。欽,敬也,萬(wan) 幾之本,聖人之要道也。能敬故明,堯無不明,其德如天。故莫大而難名也。然觀其治功之成就,堯典所稱放勳也。放,大也;勳,功也。故曰成功也,下一也字,曲而遞下,功業(ye) 之隆盛,莫得而尚也。又觀其治功之顯爍,則格被昭垂。文章者,萬(wan) 世人文,由堯而著,堯典所稱欽明之文平章百姓也。易賁彖傳(chuan) 雲(yun) :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大而可見者又若此。大哉帝堯,洵千古複絕者矣。後世人主,舍堯,其奚法哉?

 

〇堯之法天而治,千古聖道之常準也。天者,萬(wan) 物之總名也。禮運曰,必本於(yu) 太一,分而為(wei) 天地。有天地,然後有萬(wan) 物。萬(wan) 物之數不可以畢舉(ju) ,其變化亦不可以終窮,故約之以陰陽而遍覆天下之變,定之以五行而統攝天下之物。董子曰:天地陰陽木火土金水,與(yu) 人而十者,天之數畢也。是總名一個(ge) 天,分言則有十端。此乃一生態的演化的宇宙觀也。本此宇宙觀,吾人無需全知全能的人格神來為(wei) 人間立法,法天而治可也。天不言,然四時行,百物生,維天之命,於(yu) 穆不已。聖人則之,故有堯之法天而行化。十端乃人設視角,起於(yu) 天,至於(yu) 人而畢。萬(wan) 物則以其可歸屬於(yu) 十端之下,而不在十端之中。以此見人之超然萬(wan) 物之上,而最為(wei) 天下貴也。人何以貴?蓋能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讚天地之化育也。人居於(yu) 天地之間,好比魚在水中,其治亂(luan) 之所為(wei) ,足可搖蕩四海。董子曰:治則以正氣殽天地之化,亂(luan) 則以邪氣殽天地之化。是故,人氣調和,而致天地之化美,此即王天下也。是吾人文明,早就從(cong) 根本上超越神教,躍遷至於(yu) 敬天也。董子曰: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

 

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luan) 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yu) 斯為(wei) 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〇五人,禹、稷、契、皋陶、伯益。亂(luan) ,治也。十人,謂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適,其一人謂文母(文王妃大姒)。故下文雲(yun) 有婦人焉,九人而已。才難,人才難得。言周室人才多,惟唐虞之際乃盛於(yu) 此,然猶但有此數人爾,是才之難得也。又言文王足以代商,天與(yu) 之,人歸之,乃不取而服事焉,所以為(wei) 至德也。夫子兩(liang) 論周事,才盛德遠,此周之所以建卜世之長也。

 

〇此章歎美周才比隆唐虞,因思至德,以推原所自也。古語才難是泛言,如“末世無人物,衰期無遇合”,此通行議論。聖人所歎,卻從(cong) 舜武多才際會(hui) 極盛時,尚且不易得如此,難字意又進一層。聖人心胸大,所歎在古今運會(hui) 衰隆,世道升降,純是天理上事。後人所見,卻止得後世英雄豪傑失路不得誌心事,淋漓悲壯,隻成自己功利,皆意氣之私。先列舜武兩(liang) 案,後繼周才之盛幾於(yu) 唐虞盡矣,忽稱周之至德,若不相蒙,實推原所自,非盛德之極能如是乎?蓋建一代之治以定天下者,存乎才;而立遠大之基,以合天心而為(wei) 臣民之所鹹服者,存乎德。正因德難,故才難耳。周之媲美唐虞者,實以德,而不止於(yu) 才也。不曰文之德而曰周之德,原從(cong) 武王得天下追論至未有天下時,以見周才皆受命於(yu) 德,此所以足繼唐虞,非謂武專(zhuan) 用才取天下,而文以至德不用才也。(呂留良)

 

8.21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fú)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〇間,隙也。門有罅隙則月入焉,非議者之得間若斯也。菲,薄也;致孝鬼神,謂享祀豐(feng) 潔。衣服,常服;黻,祭服之衣,冕其冠也。溝洫,田間水道,以正疆界、備旱潦者也。或豐(feng) 或儉(jian) ,各適其宜,所以無罅隙之可議也,故再言以深美之。

 

〇此章極讚大禹,以見王道之純也。書(shu) 曰:克勤克儉(jian) 。菲飲食三者,克儉(jian) 也。致孝鬼神三者,克勤也。惟儉(jian) 而後能勤,洵足以為(wei) 萬(wan) 世人君法也。或疑堯舜禹皆無間,夫子獨稱禹者何?曰:禹於(yu) 中古帝王中,為(wei) 至艱至苦之人,所以獨推禹也。禹於(yu) 堯舜之聖同,堯舜較大,禹較精嚴(yan) ,其分際正在此耳。無間隻是事事恰好,所謂各適其宜,正見其心法之密,動容周旋中禮,非盛德之至者,不能纖微都到也。後世帝王德行不修,無一善之足述,尚不可謂之有間,而況王間乎。讀此章急宜猛省也。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