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 時代精神
——評郭齊勇著《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與(yu) 《中國人的智慧》
作者:李宗桂(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
張倩(華南理工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一月廿六日壬辰
耶穌2019年12月21日
中國文化精神和中國智慧,是學術界和社會(hui) 人士多年來高度關(guan) 注的重要問題。但究竟何為(wei) 中國文化精神,其特質如何?何為(wei) 中國人的智慧,表現為(wei) 何?中國文化精神與(yu) 中國智慧之間是何關(guan) 係?則是貌似清楚實則問題甚多的論域。武漢大學國學院郭齊勇教授所著的“姊妹篇”著作《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和《中國人的智慧》,對這些問題有頗富洞見的闡釋。
一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hui) 和中國文化的轉型艱難曲折、充滿艱辛,但最終走到了改革開放的時代,邁向了實現中國夢的新征程。其根本的動力所在,就是中國文化精神的價(jia) 值支撐。
文化自信,是兩(liang) 書(shu) 的首要特點。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一書(shu) 首篇即分析何為(wei)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如何把握中國文化的前世今生。郭齊勇認為(wei) ,中華文化具有很強的消化力、融攝力,各民族文化長期融合形成了相對可以兼容的心理、思想與(yu) 行為(wei) 方式,五千年的文明又讓中華文化具有深厚的曆史基礎和文化分量。無論是從(cong) 器物層——四大發明、絲(si) 綢瓷器、水稻栽培、冶鐵穿井,社會(hui) 文明層——士紳階層、社會(hui) 自治,製度層——行政、司法、土地、賦稅、文官選舉(ju) 製度,還是價(jia) 值文明層——儒家“仁愛忠恕”、墨家“兼愛非攻”、道家“道法自然”、佛家“慈悲為(wei) 懷”以及宋明理學家的“民胞物與(yu) ”等理念,都對世界貢獻良多。
針對學界一度出現的文化自卑現象,郭齊勇在《中國人的智慧》一書(shu) 中指出:“我們(men) 認為(wei) ,中國的智慧,不是雕蟲小技,而是泱泱大國堂堂正正的大智慧”,“我們(men) 強調的是對經典下過功夫,再反哺出來的真正的中國智慧”,“我們(men) 重視對思想個(ge) 案(專(zhuan) 人專(zhuan) 書(shu) )的深入探討,因為(wei) 從(cong) 中可以體(ti) 會(hui) 先聖先賢的問題意識、提問與(yu) 思考方式、分析問題與(yu) 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以及麵對理論與(yu) 實際難題的應對之方”。既有針砭現實之力,又有彰顯文化價(jia) 值之功。
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同時,郭著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智慧作為(wei) 中華民族曆史傳(chuan) 統資源,在現代化進程中也要與(yu) 之相適應,要與(yu) 現實文化相融相通,與(yu) 當代文化相適應,與(yu) 現代社會(hui) 相協調。而這需要我們(men) 在理解、運用中國先人智慧的基礎上,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傳(chuan) 統智慧的內(nei) 容加以補充、拓展、完善,以保持、增強中國文化的生命力。
二
關(guan) 於(yu) 中國文化精神、中國哲學的特點等問題,在20世紀初的中西文化比較中就已經開始討論,先賢與(yu) 後輩學者們(men) 見仁見智,各抒己見。郭著重視學術探討,廣泛引介權威研究成果。牟宗三關(guan) 於(yu) 中國哲學以“生命”為(wei) 中心的論述,徐複觀關(guan) 於(yu) “禮樂(le) 精神”的討論,馬一浮對“六藝”的動態描述,以及李明輝、劉述先等人對於(yu) “性善論”的解讀,都成為(wei) 他綜論中國文化精神、中國智慧的重要材料。
在吸收海內(nei) 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者兼顧學術性與(yu) 普及性,旁征博引又娓娓道來,以我國曆史上主要學術流派的代表性人物為(wei) 綱,為(wei) 讀者梳理出一條領略先秦子學、兩(liang) 漢經學、魏晉玄學、佛教禪學和宋明理學精髓,理解中國文化基因的“捷徑”。在寫(xie) 作方式上,他把專(zhuan) 深的學術問題、學術觀點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降低了品讀中國哲學的難度。
在“禮樂(le) 的智慧”一文中,作者引證前賢之論,發掘對禮製秩序對弱者的尊重。他將“禮不下庶人”解釋為(wei) “不為(wei) 庶人製禮”,並指出“庶人是參照士禮而行的,婚喪(sang) 嫁娶、祭葬等標準可以降低,主要是考慮到庶人家庭的節文儀(yi) 物方麵應該量力而行”,“禮裏麵包含有對貧賤者、負販者的尊重”。與(yu) “對庶人可以無禮”,“庶人沒有禮可以遵行”的流行之論相較,作者的解釋不僅(jin) 更加符合實際,而且可以引導人們(men) 追問“禮”的精神旨歸,進而對於(yu) “禮樂(le) 文明”這一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有更加清晰的理解。由此,可見一位學者的仁心。
三
重視彰顯中國智慧的“生命意識”與(yu) “人文情懷”,是兩(liang) 書(shu) 的鮮明特征,也是作者講述中國智慧問題意識和解讀中國文化精神的思維路徑。
郭著從(cong) 中國各家哲學中抽繹出共同思想,以此為(wei) 基礎,總結出中國智慧的六個(ge) 特質:存有的連續與(yu) 生機的自然、整體(ti) 和諧與(yu) 天人合一、自強不信與(yu) 創造革新、德性修養(yang) 與(yu) 內(nei) 在超越、具體(ti) 理性與(yu) 象數思維、經世致用與(yu) 知行合一。這六點是從(cong) 中國文化的生命意識和道德實踐的角度進行的總結。
生命意識和人文情懷使得中國文化不同於(yu) 以知識為(wei) 中心、以理智為(wei) 遊戲的西方哲學,“中國文化以‘人文’為(wei) 中心,在自身文化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外來的、不同的民族和宗教的文化,豐(feng) 富、壯大自己,形成新的文化。”這種以“人文”為(wei) 中心的文化思考所形成的生命力,支撐著中國文化不斷自我更新,走向現代,成為(wei) 不斷應對新的社會(hui) 問題的理論資源。麵對當代中國社會(hui) 種種問題的時候,作者提出“守先待後,創造轉化”,重構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在儒學的公私觀與(yu) 正義(yi) 問題、儒學的現代意義(yi) 、儒學的生態倫(lun) 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等多個(ge) 問題上推動古為(wei) 今用,正是其人文意識、家國情懷的生動體(ti) 現。
最後,重視時代精神的熔鑄,是兩(liang) 書(shu) 的又一重要特點。
如何從(cong) 思想文化的深層結構入手,促進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而促進中國社會(hui) 的現代化,是鴉片戰爭(zheng) 以來的艱巨課題。既要正視傳(chuan) 統,更要立足當下,是多年來文化研究中百家爭(zheng) 鳴態勢下的價(jia) 值共識和文化自覺。作者從(cong) 方法揭示到個(ge) 案分析,都體(ti) 現了這一自覺。在《中國人的智慧》中,作者分別討論孔子、老子、墨子、莊子、《中庸》、孟子、禮樂(le) 、佛禪的智慧,還專(zhuan) 門分析了這些傳(chuan) 統智慧的當代價(jia) 值,涉及經濟、政治、社會(hui) 、文化、生態等多個(ge) 方麵,細致說明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在當今社會(hui) 的意義(yi) 。在《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中,作者概述中國文化精神時,鮮明地表達了關(guan) 於(yu) 儒學複興(xing) 的基本態度:“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大體(ti) 上有一個(ge) 基本的精神,主要是儒家的做人的精神,滋潤著社會(hui) 人生。底線倫(lun) 理當中恰恰有一些養(yang) 育中國人根本性的東(dong) 西。”“我們(men) 不要隻言片語、支離破碎地複興(xing) ,但也肯定不是要全盤整體(ti) 回歸過去,想要恢複一個(ge) 原生態或者原教旨的東(dong) 西,那已經是不可能的了。中西文化的相互滲透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men) 隻能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提供一些曾經養(yang) 育過中國人和中國社會(hui) 的良性精神價(jia) 值資源,尊重其傳(chuan) 統,並努力對它作創造性的揚棄和轉化。”這種思考,對於(yu) 建設體(ti) 現中國價(jia) 值、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的當代文化,具有重要貢獻。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和《中國人的智慧》兩(liang) 部書(shu) ,凝結了郭齊勇教授多年來的學術思考。相信這兩(liang) 部書(shu) 的出版,將會(hui) 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和傳(chuan) 播產(chan) 生積極作用。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