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文明作者簡介:唐文明,男,西元一九七〇年生,山西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教授。著有《與(yu) 命與(yu) 仁:原始儒家倫(lun) 理精神與(yu) 現代性問題》《近憂:文化政治與(yu) 中國的未來》《隱秘的顛覆:牟宗三、康德與(yu) 原始儒家》《敷教在寬:康有為(wei) 孔教思想申論》《彝倫(lun) 攸斁——中西古今張力中的儒家思想》《極高明與(yu) 道中庸:補正沃格林對中國文明的秩序哲學分析》《隱逸之間:陶淵明精神世界中的自然、曆史與(yu) 社會(hui) 》等,主編《公共儒學》。 |
唐文明 著《彝倫(lun) 攸斁——中西古今張力中的儒家思想》出版暨跋
書(shu) 名:《彝倫(lun) 攸斁——中西古今張力中的儒家思想》
作者:唐文明
出版社: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5月
【作者簡介】
唐文明,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清華大學道德與(yu) 宗教研究院副院長、儒學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秘書(shu) 長。主要研究領域:倫(lun) 理學、中國哲學與(yu) 宗教學。美國聯合神學研究院(Graduate Theological Union at Berkeley)、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大學、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主編《公共儒學》。已出版著作:《與(yu) 命與(yu) 仁:原始儒家倫(lun) 理精神與(yu) 現代性問題》(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近憂:文化政治與(yu) 中國的未來》(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隱秘的顛覆:牟宗三、康德與(yu) 原始儒家》(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2012年版);《敷教在寬:康有為(wei) 孔教思想申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內(nei) 容提要】
本書(shu) 以人倫(lun) 問題為(wei) 思考主軸,重新刻畫了中西問題、古今問題以及在中西古今的張力中展開的中國現代性的相關(guan) 理念、主張與(yu) 道路等思想界關(guan) 注的熱點問題,清晰地呈現了儒教傳(chuan) 統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所遭遇的重大問題和巨大張力,詳細地分析了現代儒學的思想方向與(yu) 理論困境。
【目錄】
序:大同抑或人倫(lun) ?——現代中國文明理想的探索丨吳飛
子、儒教文明與(yu) 基督教文明的相遇
醜(chou) 、中國革命的曆程與(yu) 現代儒家思想的開展
寅、人倫(lun) 理念的普世意義(yi) 及其現代調適
卯、從(cong) 陳寅恪悼念王國維的詩文談儒教人倫(lun) 思想中的自由觀念
辰、陳煥章論儒教社會(hui) 主義(yi)
巳、辛亥革命前王國維論哲學及人文學的分科
午、夷夏之辨與(yu) 現代中國國家建構中的正當性問題
未、政治自覺、教化自覺與(yu) 中華民族的現代建構
申、儒教美德倫(lun) 理傳(chuan) 統的衰落與(yu) 複興(xing)
酉、儒教倫(lun) 理與(yu) 腐敗問題
戌、實際生活經驗與(yu) 思想的路標
亥、比較的陷阱與(yu) 軟性暴力
跋
【跋】
在我個(ge) 人皈依儒門的過程中,人倫(lun) 親(qin) 情發揮了重要作用。我現在仍然清晰地記得,在1992年夏季臨(lin) 近畢業(ye) 的某個(ge) 特殊時刻,由於(yu) 某些特別的因緣使我思考到死亡的問題。我似乎並不懼怕死亡,覺得自己死了也沒什麽(me) 關(guan) 係,但一想到如果我死了,將給父母帶來不堪承受的痛苦,就覺得那種場景是我根本不願看到的。其時,我已讀過不少中西哲學領域的大書(shu) ,於(yu) 是試圖理解自己的這些念頭。我注意到,蘇格拉底對遊敘弗倫(lun) 告其父親(qin) 殺人的態度,至少從(cong) 字麵上看與(yu) 孔子“子為(wei) 父隱”的主張形成了鮮明對比,就順手寫(xie) 下了一個(ge) 比較性的提綱。從(cong) 那時起,人倫(lun) 問題就進入了我的思考範圍,也在後來的關(guan) 鍵時刻促成了我的皈依。
1995年秋我入讀北京大學的第一個(ge) 學期,為(wei) 了完成西方倫(lun) 理學史課程的期中作業(ye) ,就將以前寫(xie) 的提綱發展成一篇論文,題名為(wei) 《情理之間:兩(liang) 種傳(chuan) 統倫(lun) 理思想框架之下的個(ge) 案比較》,得到了後來成為(wei) 我導師的萬(wan) 俊人教授的肯定。這篇論文首先發表於(yu) 校內(nei) 的《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後來正式發表於(yu) 《中州學刊》1997年第6期。我記得我所在的哲學係95級碩士研究生班還組織了一次學術活動,專(zhuan) 門討論我這篇論文,印象中當時所有同學都反對我的觀點,於(yu) 是我不得不與(yu) 他們(men) 展開了一次人數上相當懸殊的辯論。雖然以一對多使我無法很好地闡述我的觀點甚至覺得有點兒(er) 狼狽,但最終讓我深感欣慰的是,在討論的最後,當我發現自己完全沒法說服我的同學時,我提高聲音向他們(men) 拋出了一個(ge) 問題:如果真的是你的父親(qin) 犯了殺人罪,你真的會(hui) 選擇告發他嗎?沒想到大家都沉默了:實際上最終沒有一個(ge) 同學幹脆、明確地回答“是”。
後來看到梁漱溟由佛轉儒、王陽明龍場頓悟都與(yu) 人倫(lun) 關(guan) 切有關(guan) ,也使我更加確信我的體(ti) 會(hui) 和理解。但在北京大學讀書(shu) 期間,對於(yu) 儒門我最關(guan) 心的還是形而上問題,也就是終極性問題或超越性問題,以及儒門的處境問題,也就是現代性問題。我的博士論文的選題就由這兩(liang) 個(ge) 問題構成,2001年寫(xie) 成時題名為(wei) 《與(yu) 命與(yu) 仁:原始儒家倫(lun) 理精神與(yu) 現代性問題》。在其中,人倫(lun) 問題仍是我重點關(guan) 注的一個(ge) 主題:我通過自我的本真性這個(ge) 概念來調和人倫(lun) 觀念所遭遇的古今之變,認為(wei) 儒門傳(chuan) 統中的自我觀念是人倫(lun) 中的自我,且這種自我觀念通過本真性的議題完全可以和現代性的基本原則相適應。
隨著我對現代性認識的加深,我越來越意識到問題並沒有那麽(me) 簡單。現代性的種種問題和弊病可能是根本性的,這就需要我們(men) 對現代性進行徹底的反思和批判。對於(yu) 儒門信徒而言,確立起超越時代的經典意識能夠給予批判現代性以最重要的思想資源。這自然也意味著,出於(yu) 儒門信仰而對現代性的批判與(yu) 來自其他信念而對現代性的批判在關(guan) 鍵的地方一定會(hui) 分道揚鑣,盡管在批判的主題上會(hui) 出現不少共享的知識和信念。收入本書(shu) 中的十二篇論文就來自這樣的問題意識,實際上是我試圖以問題為(wei) 主線刻畫中國現代儒學史的一個(ge) 初步努力,因此不難看到,人倫(lun) 問題是本書(shu) 的思考主軸,而中西問題、古今問題以及在中西古今的張力中展開的中國現代性的相關(guan) 理念、主張與(yu) 道路等思想界關(guan) 注的熱點問題,都被關(guan) 聯於(yu) 人倫(lun) 問題而得到重新刻畫。至於(yu) 基於(yu) 人倫(lun) 觀念而重構一種新的政治哲學,則是我已經準備了很久的一個(ge) 研究課題,但這仍要再準備幾年才有可能動筆。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shu) 所收的文章此前大都已在各種學術刊物發表過,在此一一列出,並對這些刊物和給予我幫助的各位約稿者和編輯朋友們(men) 表示感謝!《儒教文明與(yu) 基督教文明的相遇》原載遊斌主編:《比較經學》第4輯,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中國革命的曆程和現代儒家思想的開展》原載《文化縱橫》2010年第2期,原來發表時有刪節,收入本書(shu) 的是全文;《人倫(lun) 理念的普世意義(yi) 及其現代調適》原載《道德與(yu) 文明》2015年第6期;《從(cong) 陳寅恪悼念王國維的詩文談儒教人倫(lun) 思想中的自由觀念》原載《讀書(shu) 》2015年第5期,原來發表時有刪節,收入本書(shu) 的是全文;《陳煥章論儒教社會(hui) 主義(yi) 》原載王中江主編:《中國儒學》第12輯,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辛亥革命前王國維論哲學及人文學的分科》原載《雲(yun) 南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夷夏之辨與(yu) 現代中國國家建構中的正當性問題》原載唐文明:《近憂:文化政治與(yu) 中國的未來》,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這次收入時有修改;《政治自覺、教化自覺與(yu) 中華民族的現代建構》原載幹春鬆、陳壁生主編:《經學研究》第2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這次收入時有修改;《儒教美德倫(lun) 理傳(chuan) 統的衰落與(yu) 複興(xing) 》此前未發表;《儒教倫(lun) 理與(yu) 腐敗問題》原載《倫(lun) 理學研究》2011年第5期;《實際生活經驗與(yu) 思想的路標》原載楊國榮主編:《思想與(yu) 文化》第21輯,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比較的陷阱與(yu) 軟性暴力》原載《天府新論》2016年第3期。
特別感謝吳飛教授在百忙之中為(wei) 本書(shu) 作序。吳飛對於(yu) 現代以來廢黜人倫(lun) 的大同主義(yi) 的批評,與(yu) 我的看法高度一致,而我們(men) 之間存在的不少差異,也有助於(yu) 我修正、深化和完善原有的理解。
唐文明於(yu) 北京學清苑止而巽齋
孔子紀元2569年12月15日
孔子紀元2570年10月20日改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