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儒學研究會第四屆博士生學術論壇成功舉辦,評選出獲獎論文

欄目:新聞快訊
發布時間:2019-12-12 01:30:55
標簽:上海市儒學研究會、第四屆博士生學術論壇

原標題:上海市儒學研究會(hui) 第四屆博士生學術論壇成功舉(ju) 辦

來源:“上海儒學”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一月十四日庚辰

          耶穌2019年12月9日

 

上海市儒學研究會(hui) 第四屆博士生學術論壇成功舉(ju) 辦

 

2019/12/01

 

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北校區)理科大樓A207

 

2019年12月1日,由上海市儒學研究會(hui) 、上海市社聯和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聯合主辦的上海市儒學研究會(hui) 第四屆博士生學術論壇在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北校區)理科大樓A207舉(ju) 行。

 

上海市儒學研究會(hui) 成立2015年,隨後每年組織展開一次上海儒學博士生學術論壇,第一、二、三屆分別由複旦大學、上海研究院、上海中醫藥大學承辦。上海市儒學研究會(hui) 博士生學術論壇以研究和傳(chuan) 播儒學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宗旨,致力於(yu) 聯絡在滬各大高校、科研機構學術新秀的方式,打造高品質學術論壇,服務於(yu) 上海地區儒學及傳(chuan) 統文化的學術研究和傳(chuan) 播。

 

此屆論壇不設主題,舉(ju) 凡與(yu) 中華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相關(guan) 之文、史、哲、倫(lun) 理、政治、法律、中醫等研究論文皆在歡迎之列。論壇共收到投稿論文四十餘(yu) 篇,組委會(hui) 遴選三十篇優(you) 秀論文參會(hui) ,專(zhuan) 業(ye) 涉及哲學、曆史、文學、中醫、古籍等多個(ge) 學科,內(nei) 容涵蓋先秦諸子、經學、宋明理學、中醫、文學、出土文獻、近代思想與(yu) 文化等多個(ge) 論域,是文、史、哲、醫等領域青年學子學術爭(zheng) 鳴的一次有效嚐試。

 

開幕式由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武娟主持,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副教授暨上海市儒學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陳喬(qiao) 見致歡迎辭,並講明評分規則。

 


論壇分四個(ge) 專(zhuan) 場舉(ju) 行,第一專(zhuan) 場以儒道倫(lun) 理為(wei) 主,劉旻嬌(上海財經大學講師)和陳喬(qiao) 見(華東(dong) 師範大學副教授)做了點評;第二專(zhuan) 場以易學與(yu) 中醫為(wei) 主,陳暢(同濟大學副教授)和宋錫同(華東(dong) 師範大學副教授)做了點評;第三專(zhuan) 場以春秋學與(yu) 宋明理學為(wei) 主,郭曉東(dong) (複旦大學教授)和王金鳳(上海交通大學講師)做了點評;第四專(zhuan) 場以思想文化為(wei) 主,劉梁劍(華東(dong) 師範大學教授)和朱承(上海大學教授)做了點評。

 

 

 

來自複旦大學、華東(dong) 師範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等滬上高校的三十名博士生和博士後做了報告,點評專(zhuan) 家就論文的問題意識、選題範圍、觀點與(yu) 論證、研究方法、寫(xie) 作規範等問題等進行了精彩的點評和指導。

 

 

 

論壇秉承公平、公正、公開原則,每篇論文都有四位老師(兩(liang) 位點評老師與(yu) 兩(liang) 位通訊評審)打分,然後計算平均分,最後根據排名,遴選出獲獎論文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6名)。組委會(hui) 鼓勵與(yu) 會(hui) 博士生再接再厲,明後年繼續撰文參與(yu) 上海市儒學研究會(hui) 博士論壇。

 

【附獲獎名單】

 

一等獎(排名不分先後)

孫光耀(華東(dong) 師範大學曆史係)

救亡之方:“殉道之儒”的孔廟從(cong) 祀——以劉宗周、黃道周為(wei) 中心

田誌濤(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緊張與(yu) 調適:論傅斯年對史學客觀性的認識

二等獎(排名不分先後)

於(yu) 超藝(複旦大學哲學學院)

艮背行庭:論程朱對《艮》卦的異讀

傅錕(上海中醫藥大學科技人文研究院)

《韓詩外傳(chuan) 》“人主之疾”試析

吳迎龍(複旦大學哲學學院)

“聖人之用”與(yu) “窮理之要”——二程“春秋學”探微

王駿光(華東(dong) 師範大學曆史係)

“義(yi) 絕”浮現的曆程:作為(wei) 曆史表現的關(guan) 羽神話

三等獎(排名不分先後)

章含舟(華東(dong) 師範大學思勉高等研究院)

關(guan) 懷倫(lun) 理學如何對話儒家倫(lun) 理?

李阿慧(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文明史研究所)

漢魏學術之變與(yu) 虞翻易學淵源

龐旭(上海師範大學哲學係)

“複”到“遊”:從(cong) 道物關(guan) 係看老莊體(ti) 道方式的繼承與(yu) 發展

崔慶賀(複旦大學曆史學係)

“考據尊戴段,義(yi) 理和《公》《左》”——章太炎詁經精舍時期的經學觀與(yu) 孔子觀

王凱(上海大學文學院)

論張恨水舊體(ti) 詩詞創作中的佛禪意蘊

向東(dong) (複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

《鄭風·溱洧》之蕳解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