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者韓必霽:讀經勿失赤子之心 國學宜反思再踐行
受訪者:韓必霽
采訪者:鳳凰網國學
來源:鳳凰網國學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一月初三日己巳
耶穌2019年11月28日
【導言】
如何看待不斷興(xing) 起的國學機構?少兒(er) 該不該讀經以及如何讀經?進入網絡化、數字化、碎片化的人工智能時代,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應該如何進行?諸如此類問題,需要我們(men) 在“國學熱”背景與(yu) 語境之下進行“冷思考”。鳳凰網國學頻道就此專(zhuan) 訪了台灣高雄師範大學韓必霽教授,她強調:進入21世紀,國學複興(xing) 決(jue) 不能自外於(yu) 全球視域。國學的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要具備全球視野,更應回歸“少年中國”的生機盎然,除了體(ti) 現在讀經誦經,更需要“內(nei) 化”與(yu) “踐行”,尤其是少兒(er) 讀經要回歸童真童趣,保持天真浪漫的赤子之心,而“形”與(yu) “心”更好地結合將促進傳(chuan) 統文化的“良性”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我們(men) 更要思考如何使國學從(cong) 學習(xi) 層次到反思層次,最終到踐行層次,即是以赤子之心及全球視域傳(chuan) 承傳(chuan) 播國學,創造世界他國他者對國學的“可欲性”,進而反思中華文化與(yu) 世界文化互鑒互通的“可能性”。
台灣高雄師範大學韓必霽教授接受鳳凰網國學頻道專(zhuan) 訪
以下為(wei) 訪談實錄:
國學的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需“內(nei) 化”少兒(er) 讀經勿失赤子之心
鳳凰網國學:您如何看待少兒(er) 讀經的現象?有何好的意見或建議?
韓必霽:近些年,大陸不斷興(xing) 起國學院、國學營、禪學班、禪修營等國學機構,少兒(er) 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讀經誦文的勢頭特別好,可用“載欣載奔”這個(ge) 詞來形容,我將之定義(yi) 為(wei) 21世紀傳(chuan) 統中華文化的文藝複興(xing) ,而此文化的複興(xing) ,勢必影響全球文化的匯通,甚至以中華文化引領全球文化可以“共時、共存、共享“的綜效(synergy)契機。所以,我們(men) 要探究“如何傳(chuan) 播”“傳(chuan) 播什麽(me) ”“讓異文化的他國他者(others)發自內(nei) 心的心悅誠服並願意探索和理解中華文化”等問題,我們(men) 必須理解他國他者對中華文化的需求何在?倡議促進推動國學以及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跨文化交流與(yu) 傳(chuan) 播之新思維。朝著充滿生氣(vividity)、充滿熱望(aspiration)、充滿創造力(creativity)與(yu) 充滿幻想(imagination)的中華文化的文藝複興(xing) 方向前進。
少兒(er) 讀經
目前文化創意產(chan) 品也發展得如火如荼,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文創產(chan) 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基底。我非常高興(xing) 看到大陸的文創做得這麽(me) 好,值得注意的是,文創的最終落腳點是“創”,而“創”要懂得借取、承傳(chuan) 及跨領域學習(xi) 。我們(men) 不能隻讀《弟子規》《三字經》等,在台灣有一段時間主推這個(ge) 。我想強調的是,光靠流利背誦而不踐行,這是沒用的。國學的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不僅(jin) 體(ti) 現在讀經背經,更重要的是“內(nei) 化”,即向內(nei) 吸收、消化與(yu) 踐行,這才是傳(chuan) 播的根本以及文化的內(nei) 核。
少兒(er) 讀經不能僅(jin) 停留在《弟子規》和《三字經》這類啟蒙讀物,而應從(cong) 古文讀起。古文並非簡單機械化的三字言或整齊規範,反而更活潑更豐(feng) 富,使人讀完心生歡喜。我還記得小時候讀的第一篇古文是沈複所寫(xie) 的《浮生六記》中的《兒(er) 時記趣》,讀完之後印象特別深刻,甚至整個(ge) 圖像都可以呈現出來,還可以用表演的方式演繹。我覺得像這類文章就特別適合童蒙教育,比如文章提到把蚊子關(guan) 在蚊帳裏,然後噴煙進去,就有“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好像是一群鶴在天空飛一樣。豐(feng) 富的想象力和飽滿的童真童趣,讓我深切感受到經典的無窮魅力。《兒(er) 時記趣》即是希望每個(ge) 人都可保有一顆純真可愛的心,用美的角度、喜悅的態度來觀看我們(men) 居住的社會(hui) ,進而培養(yang) 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情懷。
《浮生六記》,沈複著
資料圖
梁啟超先生說得好:“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紅日初升,其道大光。”(《少年中國說》)我們(men) 要從(cong) 老成中國走到少年中國,什麽(me) 叫“少年中國”?少年中國是充滿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是一顆顆活潑潑的心。再者,還要有情緒的表達。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不能死記硬背或被規範化,我們(men) 也需情緒表達,我們(men) 的童心不可泯滅。中國人極富情感表達,但現在我們(men) 所看到、所驚歎的是特別會(hui) 背誦的孩子,一方麵反映了教育部門或家長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麵卻堪憂孩子們(men) 喪(sang) 失了童心童趣。
《孟子》
孟子講“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孟子·離婁章句下》),如赤子般心地純一無偽(wei) 的人,才是大人。這就告誡我們(men) :我們(men) 一定要懷有童心,懷有天真浪漫的赤子之心才是創新的源泉。假設10歲甚至更小的孩子,你教他背唐詩、讀宋詞,他們(men) 全部背誦出來甚至可以倒背如流,可是他背的樣子讓我們(men) 覺得好像很世故,很社會(hui) 化或很老成,這就有悖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化”的初衷。少年老成不是好事,少年就應該有少年的活潑,老年人才需要老成。如果少年就老成了,那我們(men) 的文化如何傳(chuan) 承?我們(men) 要將文化傳(chuan) 播到外界,推廣給外國人。相反,外國人屬於(yu) 天真型的,像美國的文化才200多年,和我們(men) 的文化相比,簡直是嬰兒(er) 與(yu) 老人。這樣的老人和嬰兒(er) 對話如何展開?這是我們(men) 要思考的問題。
我們(men) 應該摒棄目前的語境或心境,用一顆赤子之心與(yu) 外國人對話。我以前在美國的時候,不管做什麽(me) 都用一顆赤子之心,所以整個(ge) 人非常放鬆。和中國人在一起我就會(hui) 很拘束,注意舉(ju) 止整齊嚴(yan) 肅。因為(wei) 我是中國人,我要處理好這兩(liang) 種文化帶給我的強烈衝(chong) 擊,以及在這兩(liang) 種文化差異中求同。其實,我在美國這種“天真浪漫”的心境和環境中,也推廣了我們(men) 自己的傳(chuan) 統文化,他們(men) 也都聽進去了,並且越來越喜歡並歎服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所以,要讓對方接納我們(men) ,可欲性是第一位。我希望我們(men) 的孩子回歸童心,希望他們(men) 是可愛的,而不是老成的。10歲就該有10歲的樣子,10歲就做10歲的事情。比如會(hui) 犯錯,比如會(hui) 鬧情緒、會(hui) 跌倒,會(hui) 這樣那樣,這些都很正常,應該允許存在而不是過多斥責,更不能用成年人或老年人的方法去教育。
家長應該培養(yang) 孩子的“自覺自然”,保持孩子本真的狀態。對於(yu) 孩子,我們(men) 需要正確引導並教化,這個(ge) 過程絕不可缺失童心。我不反對孩子讀經,也不反對熟識經典,恰恰我反對的是不能光有鮮亮表皮而不深入到文化肌理。在這個(ge) 過程中,父母要與(yu) 孩子共同成長,借助經典的力量去教化或“內(nei) 化”孩子,這才是經典的價(jia) 值體(ti) 現。我還想強調“形”與(yu) “心”的問題,我們(men) 不僅(jin) 要熟練經典,通過經典傳(chuan) 統文化,通過“腹有詩書(shu) 氣自華”來修飾我們(men) 的“形”,更主要的是“修心”。正所謂“富潤物,德潤身”。
我們(men) 要讓小孩活潑浪漫,充滿愛,然後喜歡這個(ge) 世界,而不是整天訓斥或“規定”他們(men) 。父母給予孩子更多的是愛、讚許,要讓孩子快樂(le) 成長、快樂(le) 讀經,而不是少年老成。同理,我們(men) 自己的文化也是有生命力的,要在不斷的反思與(yu) 踐行中煥發其生命力,這才是國學推廣該有的狀態。
從(cong) 學習(xi) 到反思再到踐行傳(chuan) 承國學要做到“知行合一”
鳳凰網國學:台灣在傳(chuan) 統文化推廣和發展方麵呈現什麽(me) 樣的態勢?有沒有一些好的方法值得我們(men) 借鑒?
韓必霽:台灣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推廣如何或者說過去呈現什麽(me) 態勢?我可以用我的例子來談,在我的小學階段,中華文化複興(xing) 是一件全民盛事,家庭社會(hui) 學校都極為(wei) 重視。比如學校就將傳(chuan) 統文化全麵落實到課程之中,體(ti) 現在以下幾方麵:
第一,書(shu) 法教育。8歲以後的孩子開始接受書(shu) 法教育,具體(ti) 落實到小楷與(yu) 大楷(即唐楷)教育,同學們(men) 走近楷書(shu) ,培養(yang) 了興(xing) 趣,再慢慢走近其他書(shu) 法如行書(shu) 、篆書(shu) 、隸書(shu) 等研究。正因為(wei) 有了楷書(shu) 的入門,就很容易接近其他書(shu) 體(ti) 。
第二,古文方麵,落實到中國文學鑒賞層麵,當時我們(men) 要求熟悉並背誦60篇唐宋古文,全是經典之作。此外,我們(men) 也擷選了其他經典作品作為(wei) 重要的文化基礎教材,如《論語》及《孟子》的主要章節選篇,當然這些選篇都列入高考範圍。基本上我們(men) 那一代學生到高中畢業(ye) 以後,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訓練水平和學識素養(yang) ,而且還提升了古典文學及美學的鑒賞能力。
《論語》與(yu) 《孟子》
第三,音樂(le) 教育,這是最重要的。過去我們(men) 的音樂(le) 教育將中西方優(you) 美的古典音樂(le) 或是近代的民歌進行整合匯編,比如我們(men) 經常傳(chuan) 唱的經典歌曲,還有30年代作曲家、作詞家創作的經典歌曲。那些歌曲非常優(you) 美,不僅(jin) 有中國的美學思維,還有西方聲韻聲樂(le) 的基底。我發現那個(ge) 時候大家都很積極,三十年代的音樂(le) 家常常活躍於(yu) 國際舞台,將中西方優(you) 秀的音樂(le) 甚至優(you) 秀的文化融匯在一起。當時這些經典也都列入學習(xi) 教材。我們(men) 在推廣自己的傳(chuan) 統古典音樂(le) 時,也兼備西方的優(you) 秀文化元素。比如意大利經典民歌《桑塔露琪亞(ya) 》,比如劉半農(nong) 在1920年於(yu) 英國倫(lun) 敦大學留學期間所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是中國早期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重要詩篇。這些優(you) 美的歌曲有利於(yu) 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yang) 。
劉半農(nong) 《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個(ge) 民族的文化是多元的,我們(men) 不能隻談儒學而不談其他文化元素,或將傳(chuan) 統文化狹隘劃分,這些都是非常極端的行為(wei) 。我在台灣學習(xi) 時,那時的教材編撰者都會(hui) 刻意將美學相關(guan) 內(nei) 容放進去。事實上,將美學教育鏈接傳(chuan) 統文化,會(hui) 內(nei) 化影響到我們(men) 的人文素養(yang) 。往大處講,文化素養(yang) 源自哪裏?文化素養(yang) 如何傳(chuan) 承、如何積累?往細處講,人與(yu) 人之間如何互動與(yu) 交流?這些都是傳(chuan) 統文化對個(ge) 體(ti) 的人文素養(yang) 的滲透。換言之,我們(men) 在講國學(或傳(chuan) 統文化)時,最重要的是,應該思考如何使國學從(cong) 廣博的學習(xi) 層次到審辨的反思層次,最終到人文素養(yang) 的踐行層次。
現在,我深深感受到《禮記·中庸》帶給我的啟發,《中庸》雲(yun)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5個(ge) 方法非常重要,“博學”已經涵蓋我們(men) 要廣泛閱讀的國學經典,事實上已經把中西方的學習(xi) 法或教學法全部講透了;“審問”就是說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學我們(men) 自己的東(dong) 西?中西方文化有何不同?我們(men) 自己會(hui) 有一種對比,進而就會(hui) 去思考、慎思,再到明辨,也就是現在西方人講的審辯式思維(critical thinking)。整個(ge) 進行之後,最重要的就是篤行。換言之,如何在經典中“內(nei) 化”省思繼而找到所謂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而意義(yi) 最後所建構出的就是踐行的道路,就是我們(men) 常常說的“知行合一”。
《中庸》
什麽(me) 是經典的“內(nei) 化”?不光是嘴上讀《三字經》或《弟子規》等就可以。我經常看到很多人推廣國學的時候,僅(jin) 僅(jin) 是讓孩子讀經典,這是沒問題的。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進入另一個(ge) 層次,也就是他們(men) 在讀這些文本的時候,我們(men) 要思考如何讓他們(men) 踐行與(yu) 反思,我們(men) 最缺的就是這一環。隻有反思才會(hui) 進入哲學思考,如此傳(chuan) 播才會(hui) 變得有意義(yi) 、有價(jia) 值。
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men) 就已經進入到蓬勃的哲學思維時代。公元前五世紀前後,人類進入一個(ge) 重要的曆史時期,西方哲學家稱之為(wei) “軸心時代”。東(dong) 西方幾大文明共同進入一個(ge) 創造性思維意識集體(ti) 迸發與(yu) 進取的時代,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等一大批第一流的思想家幾乎同時出現在東(dong) 西方曆史舞台上,共同承擔了人類的首度思維大分工。
我們(men) 要思考幾個(ge) 問題:第一,什麽(me) 是哲學的提問?就是我們(men) 到底是誰?我是誰?我是中國人嗎?第二,我們(men) 的文化又是什麽(me) ?我們(men) 了解我們(men) 的文化嗎?這就是不斷反思的過程。第三,國學又是什麽(me) ?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可以有自己定義(yi) 出來的答案,事實上都不外乎我們(men) 5000年文化積累的精華。接著問,我們(men) 與(yu) 現在他國他者的文化又有何不同?
軸心時代
西方文化貴分不貴合,中國人卻喜歡同化和合。中國文化的最高層次就是“和合”(調和、協和),這是錢賓四先生講的。我們(men) 一直強調要“致中和”,那我們(men) 如何與(yu) 他國他者“和”呢?也就是說,站在同一個(ge) 地球,我們(men) 該如何思考人類的未來。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men) 可以說是人口基數最大的民族,所以我們(men) 在世界上有著舉(ju) 足輕重的文化大國的地位,但我們(men) 必須思考我們(men) 與(yu) 他們(men) 有何異同?站在人性的立場,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需要愛與(yu) 被愛,中國人講互敬互愛,《論語》講“仁者,愛人”。“仁”就是雙人,愛是需要雙方的,不是一個(ge) 人可以完成的。“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礎,“仁愛”思想包涵三個(ge) 不同的層次含義(yi) :“親(qin) 親(qin) ”“仁民”“愛物”。儒家的“仁愛”思想,對於(yu) 當今世界及中國社會(hui) 麵臨(lin) 的生態環境問題、人的生存困境問題、人的異化問題、和諧家庭的構建等問題,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yi) 。
仁
最後,我們(men) 要思考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走到今日,甚至在西方稱之後現代的時代,我們(men) 應該如何與(yu) 世界文化融匯,如何與(yu) 世界文化保持相互依存的關(guan) 係?我認為(wei) 我們(men) 必須思考是否去創造一個(ge) 中華文化的新文藝複興(xing) ,來一場傳(chuan) 統文化的大複興(xing) 。
台灣過去雖然做得比較多,但也有另外一個(ge) 問題,就是很多學生與(yu) 西方接軌太深而沒有反思,就會(hui) 出現文化稀釋的問題。我很感謝父祖輩堅持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家教家傳(chuan) ,正是因為(wei) 他們(men) 的堅持,使我雖然在異國生活十餘(yu) 年,仍然珍愛自己的文化。仔細想想,我們(men) 那時的課程是對的,現在台灣課綱已經完全變了,這會(hui) 是一個(ge) 隱憂。我過去一直親(qin) 近並學習(xi) 中華文化,後來到美國求學雖然吸納了西方文化,但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也不會(hui) 忘記自己的文化。這份文化情懷始終如影隨形,現在變得越來越喜歡自己的文化,想更親(qin) 近自己的文化,一旦深入進去,就會(hui) 覺得浩瀚無邊,更感覺到自己的渺小,這就是我對中華文化的態度。
文化需要養(yang) 護和創新中西文化交流要“盍各言爾誌”
鳳凰網國學:能否結合您個(ge) 人的留美經曆及實踐,就傳(chuan) 統文化在海外的推廣和傳(chuan) 播,以及中西文化互融互鑒分享您的感受。
韓必霽:國外的經曆對我影響較大,從(cong) 到美國求學到畢業(ye) ,再到留美任教。這十幾年海外經曆讓我感觸頗深。事實上,這對我的生命也影響巨大。
為(wei) 什麽(me) 我現在又回歸國學領域做研究與(yu) 探索?
首先,研究中西文化,我們(men) 應該思考兩(liang) 個(ge) 問題:一是可欲性;一是可能性。這是金耀基先生提出來的,這對我來說感觸頗深。不是說我們(men) 要給人家什麽(me) ,人家就一定會(hui) 要。比如你端一杯熱茶給對方,對方偏要喝咖啡,如何讓他轉成喝茶這就是個(ge) 大問題。你對你端過去的東(dong) 西要有非常深刻的了解,也就是說,一旦我們(men) 要介紹、發展甚至傳(chuan) 播中華文化,必須要更深化對自己文化的理解。
金耀基先生
我們(men) 要創造可欲性,就像男女朋友交往,一開始我們(men) 要有吸引對方的能力,還要充分了解對方所需。我們(men) 需要以開放胸襟去了解他國他者,就要具備跨文化的理解,而不能隻站在中國人的立場。傳(chuan) 統文化的推廣,切忌一直使用自己的語匯或語境來思考問題。再者,我們(men) 一定要用對方可接受的方法,進而站在對方的立場和可接受的情境模式下去推廣,讓對方接納,創造出所謂的可欲性,從(cong) 中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國學複興(xing) 建構出“全球意義(yi) 與(yu) 使命”,提供解決(jue) 21世紀人類喪(sang) 失存在意義(yi) 的思維方向。
創造可欲性,超越接受對象本身。讓西方人深切感受到我們(men) 的文化。我們(men) 自己要深入了解,進而讓別人來接納。人與(yu) 人之間應該互相共享共存,文化與(yu) 文化之間要互通互鑒。除了具備共享性與(yu) 共存性,我們(men) 還需要共識性。我們(men) 與(yu) 他們(men) 共識地存在於(yu) 這個(ge) 地球,我們(men) 應該想到對方需要什麽(me) ,但又不僅(jin) 僅(jin) 隻局限於(yu) 符合其所需,還要符合大家的需要。什麽(me) 是中華文化?如果你問10個(ge) 人都認為(wei) 隻是中國菜,那就有問題了。中華文化難道隻有吃嗎?我在美國的時候,經常糾正這些問題,因為(wei) 我更願意與(yu) 他們(men) 分享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生活美學與(yu) 哲學,特別是莊子的哲學。
《莊子》
為(wei) 了讓文化能夠長存,我們(men) 就要養(yang) 護我們(men) 的文化。文化是一個(ge) 有機體(ti) ,需要被養(yang) 護、被嗬護。我們(men) 需要食物,文化也需要養(yang) 護,而且我們(men) 還要有精進的方向,明確我們(men) 要往哪去養(yang) 護。我們(men) 還要有文化的朋友,不能自外於(yu) 世界而不與(yu) 其他人交流。這個(ge) 朋友不是單一的朋友,而是文化與(yu) 文化之間的對話,我們(men) 要鼓勵這樣跨文化的對話,這才是精進的方向。跨文化對話沒有對與(yu) 錯,所謂的對話,不是強壓性說你必須要接受我這杯茶。換言之,他端來一杯咖啡,我端來一杯茶,我們(men) 互相喝一喝之後各抒己見。孔子講“盍各言爾誌”,就希望我們(men) 講講各自的想法。孔子是很開放的,“盍各言爾誌”體(ti) 現的就是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別人的東(dong) 西不要提前加以判斷,不了解之前就判斷會(hui) 令人啼笑皆非。所以說,當我們(men) 隻有理解西方文化之後,我們(men) 才能去判斷它。同理,西方人因不理解而批判我們(men) 的時候,我們(men) 也會(hui) 覺得啼笑皆非。這是中西方沒有進行真正的實質性的對話所造成的弊端。
為(wei) 了讓文化能夠長存,我們(men) 應該思考創新的方向。創新有幾種方法:第一種是給予、承傳(chuan) ;第二種是借用、移用,我們(men) 可以從(cong) 國外或是從(cong) 西方借用,然後與(yu) 我們(men) 自己的文化匯合;第三種是跨領域學習(xi) ,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應該思考,我們(men) 雖然在國學領域,但也應該從(cong) 國學領域走出去,睜眼看世界,因為(wei) 一個(ge) 人一旦被某個(ge) 領域局限了,或被某一種文化局限了之後,他就沒法用開放的胸襟來麵對世界,跨領域學習(xi) 非常重要;第四種要有新的創新與(yu) 發明。現在的文化創意產(chan) 品就是一個(ge) 載體(ti) ,把文化濃縮在一個(ge) 小小的產(chan) 品裏,這就體(ti) 現了文化的推廣。再者,我們(men) 要加強人與(yu) 人、文化與(yu) 文化之間的互動、交流以及對話。以上所說諸類,最終都指向同一個(ge) 目標,就是我們(men) 希望文化能夠承傳(chuan) ,能夠推廣,最終能夠踐行。
我們(men) 現在也在推廣數字人文(台灣稱“數位人文”),通過新媒介載體(ti) 的力量,讓外國人快速了解中華文化,這就需要建構一個(ge) 跨文化的平台,而不僅(jin) 僅(jin) 隻有中文的平台,因為(wei) 並非每個(ge) 人都是漢學家。外國人無法理解的東(dong) 西,我們(men) 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讓他們(men) 理解。比如他們(men) 想學太極拳,想學古琴,我們(men) 如何用我們(men) 的方式讓他們(men) 理解,這就是文化傳(chuan) 播需要思考的問題。每一個(ge) 學習(xi) 中華文化的人都是一顆種子,都可以去傳(chuan) 播文化。不僅(jin) 僅(jin) 靠自己人傳(chuan) 播,還需靠外人傳(chuan) 播,需要借力使力。就像我們(men) 早期的留學生,走出去學了很多知識,回來後就會(hui) 將其推廣,如自由、民主等諸類就會(hui) 體(ti) 現在我們(men) 的生活之中。反之,他們(men) 來到中國,學習(xi) 了我們(men) 的文化之後,回去也會(hui) 推廣。文化交流是互相的、互享的。
古琴
文化傳(chuan) 播與(yu) 推廣需借力使力,我們(men) 也要訓練一批西方的“種子”。我們(men) 首先要了解他們(men) ,要用開放的胸襟看他們(men) ,不要一看到他國他者就先打叉、貼標簽。人有優(you) 劣之分,文化亦有精華糟粕之別,如何甄別是我們(men) 在文化推廣過程中需要具備的能力。
文化是文創的基底文創重在“創”
鳳凰網國學:隨著人們(men)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成為(wei) 炙手可熱的產(chan) 業(ye) 。您如何看待此現象?台灣那邊的關(guan) 注度如何?
韓必霽:前些年,台灣的文創也發展得如火如荼,特別是台北故宮的文創,比如台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朕知道了”膠帶,創意又實用,和當下清宮戲又巧妙貼合,“朕知道了”膠帶不僅(jin) 在台灣民眾(zhong) 內(nei) 攬獲超高人氣,去台灣觀光旅遊的大陸遊客也異常喜愛紛紛搶購。而這也隻是台北故宮2400多種文化創意產(chan) 品的其中之一。對於(yu) 文創產(chan) 品的發展,台北故宮不僅(jin) 專(zhuan) 設藝術基金,更親(qin) 自為(wei) 文創產(chan) 品的出爐保駕護航。
但文創這個(ge) 東(dong) 西可能是“一刀兩(liang) 刃”,也就是說一方麵它可以是一個(ge) 載體(ti) ,而這個(ge) 載體(ti) 就要看它所承載的文化含量有多少?設計這個(ge) 文創的目標是什麽(me) ?假設你隻是為(wei) 了牟利,而沒有更高遠的目標,那麽(me) 文創最後它就會(hui) 萎縮。文創一定是為(wei) 文化而創,為(wei) 藝術為(wei) 美而創,並非為(wei) 利益而創。文創與(yu) 文化的關(guan) 係是一種體(ti) 用關(guan) 係。要明確一點,文化作為(wei) 一種無形的精神財富,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將抽象的文化資源賦予具體(ti) 的產(chan) 品中,給產(chan) 品帶來更多的內(nei) 涵,在提升產(chan) 品價(jia) 值的同時,更有利於(yu) 傳(chuan) 承文化。
再者,文創產(chan) 品還關(guan) 乎設計者的文化底蘊,與(yu) 設計者的國學訓練有關(guan) ,與(yu) 美學熏陶及思維訓練有關(guan) 。鑒於(yu) 文創產(chan) 品不僅(jin) 是內(nei) 銷,也會(hui) 外傳(chuan) 。所以我們(men) 還需要引進西方文化的元素,所以小小的文創產(chan) 品,背後卻是文化之間的融合。
目前台灣的課程與(yu) 複興(xing) 中華文化存有脫鉤現象,學生的文化素養(yang) 下降。這是一個(ge) 問題,這樣一來也就影響到文創,因為(wei) 這些東(dong) 西都是息息相關(guan) 的,文創是否做得好取決(jue) 於(yu) 我們(men) 對自己的文化是否有深刻的了解。建立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去設計一個(ge) 產(chan) 品,意義(yi) 完全變味兒(er) 。我們(men) 的目標是將中華文化推向世界,這個(ge) 目標很大,因此我們(men) 的使命會(hui) 很大,這就回到了剛才一直在強調的價(jia) 值觀及意義(yi) 建構的問題,我們(men) 不管做任何事,文化推廣也好,文創設計也好,都應該建立在此基礎上。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