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康曉光作者簡介:康曉光,男,西元一九六三年生,遼寧沈陽人。現任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著有《君子社會(hui) ——國家與(yu) 社會(hui) 關(guan) 係研究》《陣地戰——關(guan) 於(yu) 中華文化複興(xing) 的葛蘭(lan) 西式分析》《中國歸來——當代中國大陸文化民族主義(yi) 運動研究》《仁政——中國政治發展的第三條道路》《起訴——為(wei) 了李思怡的悲劇不再重演》《NGOs扶貧行為(wei) 研究》《法倫(lun) 功事件透視》《權力的轉移——轉型時期中國權力格局的變遷》《地球村時代的糧食供給策略——中國的糧食國際貿易與(yu) 糧食安全》《中國貧困與(yu) 反貧困理論》等。 |
原標題:希望工程三十而立——專(zhuan) 訪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康曉光
受訪者:康曉光
采訪者:杜沂蒙
來源:中國青年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一月初三日己巳
耶穌2019年11月28日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縣三合鄉(xiang) 中心小學,8歲的蘇明娟在課堂上。解海龍/攝
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安徽省金寨縣希望小學。資料圖片
152.29億(yi) 元、599.42萬(wan) 名、20195所,這是截至2019年9月,全國希望工程累計接受捐款、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以及援建希望小學的數據。
這,隻是希望工程實施以來取得的諸多成果之一。
實施30年,希望工程還產(chan) 生了哪些溢出效應?經曆了怎樣的發展?進入新時代,如何把這項事業(ye) 辦得越來越好?
在希望工程三十而立之際,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康曉光及其團隊對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hui) (以下簡稱“中國青基會(hui) ”)管理團隊、理事和監事、4個(ge) 省份的青基會(hui) 工作團隊、8家大捐方負責人以及6所希望小學進行了為(wei) 期40天的深度訪談與(yu) 實地調查,並針對現有資料進行係統梳理,形成了《希望工程三十年回顧》。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對康曉光進行了專(zhuan) 訪。
成效:更多溢出效應
“希望工程是改革開放時代的產(chan) 物。”康曉光坦言,改革開放初期,貧困地區、農(nong) 村、貧困農(nong) 戶的孩子所享受的教育,與(yu) 發達地區、城市、富裕家庭的孩子不可同日而語。“希望工程正是對這種廣泛而嚴(yan) 重的不平等的精準回應”。
希望工程十周年之際,科技部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的評估結果顯示,“中國青基會(hui) 組織實施的希望工程,已經成為(wei) 我國20世紀90年代社會(hui) 參與(yu) 最廣泛、最具影響的民間公益項目”。
希望工程二十周年之際,中國青年報社社會(hui) 調查中心發起的調查顯示,75.7%的人“聽說過”希望工程,16.5%的人“知道很多”,總知曉率為(wei) 92.2%。
康曉光在報告中表示,希望工程的受益者,不僅(jin) 是在希望小學就讀的學生,以及受希望工程資助的義(yi) 務教育、高中、大學階段的貧困學生。希望工程通過對教師、校長的培訓,優(you) 化了他們(men) 的知識結構、改進了教學技能、提升了教學管理水平,這不僅(jin) 惠及其個(ge) 人,最終也惠及學生。
然而,在他看來,這些都隻是希望工程實施這麽(me) 多年的直接貢獻。更多的,還有它的溢出效應。
“希望工程的影響早已溢出公益領域,因此,其曆史地位絕不僅(jin) 限於(yu) 作為(wei) 一個(ge) 公益項目而存在,它更是一個(ge) 社會(hui) 改造與(yu) 國家建設工程。”康曉光說,希望工程在當代中國慈善事業(ye) 發展史上占據獨特的曆史位置。
時隔多年,康曉光對上世紀90年代去雲(yun) 南調研的場景還曆曆在目。“當時我給了老鄉(xiang) 家孩子300元,有人說康老師在做希望工程”。
但實際上,康曉光表示,那隻是他的個(ge) 人行為(wei) ,完全沒有經過青基會(hui) 、希望工程。那會(hui) 兒(er) ,希望工程實施也就四五年的時間,康曉光感受到,它的影響力已經有目共睹了,“很多人甚至覺得做好事就是希望工程”。
“前10多年,希望工程深入基層,由一線工作人員和專(zhuan) 家、記者、學生等走訪村落、家庭、學校,收集大量數據、圖像和基礎資料,以客觀、真實的數據和事實讓全社會(hui) 了解中國農(nong) 村、中國貧困地區的教育現狀及其與(yu) 全國總體(ti) 平均水平的差距。”康曉光發現,在希望工程的努力下,這些現象與(yu) 問題成為(wei) 全社會(hui) 的關(guan) 注焦點。如“大眼睛”照片,不僅(jin) 風靡一時,而且經久不衰,深入人心。
30年間,希望工程捐款來自海內(nei) 外,跨越地區、民族、年齡段、職業(ye) 類型、社會(hui) 階層、政治身份和宗教信仰。大家不僅(jin) 捐錢、捐物,還提供了難以計量估價(jia) 的誌願服務。機構捐贈者廣泛分布於(yu) 國內(nei) 外的各類企業(ye) 、各類媒體(ti) 、各類社會(hui) 組織,以及各級政府和各個(ge) 政府部門……最讓康曉光印象深刻的,曾有死刑犯在執行前將自己剩餘(yu) 的幾十元捐給了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有力地推動了公益的平等化,使‘人人公益’‘全民公益’成為(wei) 現實;有力地推動了企業(ye) 踐行社會(hui) 責任、創新企業(ye) 公益理念與(yu) 公益模式;為(wei) 許多非專(zhuan) 業(ye) 的個(ge) 人與(yu) 組織深入參與(yu) 公益創造了機會(hui) 和平台。”康曉光在報告中指出。
除此之外,康曉光還指出,希望工程還發揮著促進財富轉移與(yu) 分配,增進社會(hui) 公平的作用。希望工程引起社會(hui) 和政府對貧困地區農(nong) 村教育的真切關(guan) 注;通過募捐及實施項目,實現財富的第三次分配;推動政府部門加大教育投入,引導政府資源向貧困地區和農(nong) 村傾(qing) 斜;學校建設與(yu) 學生資助通過教育扶貧的方式,作為(wei) 扶貧工作的配合補充,參與(yu) 到脫貧攻堅的國家戰略進程中。
發展:大捐方領航公益新模式
創立之初,希望工程的宗旨就定位為(wei) “開展對貧困地區失學少年的救助活動”。自1997年以來,康曉光持續觀察、研究、深度參與(yu) 希望工程。
回顧希望工程30年,康曉光將其發展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階段。前期主要針對貧困青少年教育問題,以解決(jue) 基本生存性需求為(wei) 主;經過一定時期發展,轉變為(wei) 主要以解決(jue) 貧困青少年的發展性需求為(wei) 主。
他解釋,在解決(jue) 基本生存性需求即“雪中送炭”階段,項目結構以資助學生課本費用,校舍、圖書(shu) 館修建,教師培訓為(wei) 主。在共青團的全力支持下,中國青基會(hui) 引領行業(ye) 發展。
“這一階段,希望工程的資源動員多元化,組織化、社會(hui) 化並重,公眾(zhong) 募款、大捐方並重。”康曉光說,正是這一時期的社會(hui) 化動員,為(wei) 希望工程積累了強大的品牌聲譽。
在這一發展時期,希望工程的創新機製以內(nei) 部自主創新為(wei) 主,創新動力和主體(ti) 來自青基會(hui) 係統內(nei) 部,尤其是中國青基會(hui) 。“通常情況下是青基會(hui) 係統自主設計項目,向外部籌集資源。”康曉光介紹。
他回憶,在希望工程發展的早期,由內(nei) 部自主探索創新出不少公益模式。“最早以廣告形式進行募捐就是青基會(hui) 首創的。”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形式多樣的方式,如通過發行希望工程主題的紀念郵票、明信片推廣希望工程,甚至還有以希望工程命名的小行星……
“當年希望工程的創新,後來其他公益機構很難超越,複製都很難。”回憶起希望工程的光輝歲月,康曉光感慨道。
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進步,希望工程逐漸邁入解決(jue) 貧困青少年教育的發展性需求,即“錦上添花”階段,項目結構針對不同教育階段,有了不同的資助方式。除了基本的校舍、圖書(shu) 館修建、教師培訓外,學生的音體(ti) 美等素質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長方麵也成為(wei) 希望工程關(guan) 注的重點。
希望工程的創新模式也在不斷變化。康曉光強調,在這一過程中,希望小學成為(wei) 希望工程創新主發動機的有形載體(ti) 。
康曉光有個(ge) 很明顯的體(ti) 會(hui) ,近些年,受助者開始“覺醒”,“這是非常可喜的”。他解釋,希望工程實施一二十年以來,各地希望小學都很成熟了,本身又具吸引力。希望小學長期接待各類捐方,知道捐方是怎麽(me) 想的,想做什麽(me) 。
他舉(ju) 了個(ge) 例子,早些年間,希望工程工作人員到貧困地區的學校調查,對方連“需求”是什麽(me) 都不懂,但是近些年,不少學校已經能夠主動提出需求。“針對孩子的、老師的,硬件設施的……比如買(mai) 籃球,中等的多少錢、花式的多少錢,校方早就算好賬,做了好幾套方案,同時還給出不同的效果評估”。
“這一時期,不同受助者的發展性需求具有多樣性,而且是不斷變化的。”在康曉光看來,這時候單靠一個(ge) 中心來發現、了解需求,設計方案,是做不到的。客觀上需要全社會(hui) 的參與(yu) ,多元化的力量來參與(yu) 希望工程、回應希望工程的需求,把全社會(hui) 的智慧和力量匯聚起來。
他舉(ju) 了個(ge) 例子,作為(wei) 希望工程的大捐方之一,寶潔公司在建了200所希望小學後,就不再擴大捐助數量,而是持續在這些學校深耕細作。
作為(wei) 捐助方,他們(men) 並不是給錢了事,而是經常到捐助的學校去調研、問需求、尋找解決(jue) 辦法。
在康曉光看來,希望小學就像“鐵打的營盤”,隻要學校在,捐方就會(hui) 持續關(guan) 注、互動。
“深圳鹽田國際港口捐了一所學校,經過十幾年不間斷的互動,不斷升級更新,甚至和深圳重點學校結對,組織教師培訓學習(xi) ,組織學生到香港遊學,形成了很好的傳(chuan) 承。”康曉光發現,在這樣的公司,隻有優(you) 秀員工才可以在六一兒(er) 童節到所捐助的希望小學互動聯歡。在一定程度上,作為(wei) 企業(ye) 、員工,自身的價(jia) 值認同也會(hui) 得到提升。
轉型:從(cong) 項目到平台
希望工程之所以能夠30年來一枝獨秀,而且在可見的未來難以被超越,在康曉光看來,這有賴於(yu) 它所依托的組織體(ti) 係擁有貨真價(jia) 實的核心能力:舉(ju) 世無雙的公益項目品牌;兩(liang) 萬(wan) 所希望小學,至少3000所能夠作為(wei) 開放的公益平台;全國性的組織體(ti) 係;共青團及其提供的政治保障;多年培育的忠誠的合作網絡;純正而深厚的核心理念;龐大的忠於(yu) 使命的職業(ye) 化隊伍,及其項目執行能力。
在希望工程而立之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寄語指出,進入新時代,共青團要把希望工程這項事業(ye) 辦得更好,努力為(wei) 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種新希望。
如何才能把希望工程辦得更好?
激發自主創新能力、完善項目到平台的轉型、建設公共平台,是康曉光從(cong) 公益創新專(zhuan) 業(ye) 角度給出的建議。
“隨著大環境的變化,希望工程要隨之進行革命性轉型,即由青基會(hui) 係統執行的‘公益項目’轉為(wei) 青基會(hui) 係統管理的‘公益平台’。”康曉光進一步給出建議,“希望小學平台”和“大學生平台”就是公益平台的具體(ti) 實現形式。
“這一戰略的核心思想是以希望小學和大學生為(wei) 平台,匯集各方力量,共同推動希望工程的創新與(yu) 發展。”康曉光說。
他打了個(ge) 比方,過去都是百貨公司,每樣商品都是百貨公司自己負責進貨、銷售,現在就好比購物中心,青基會(hui) 係統就是物業(ye) 管理,大捐方就像購物中心的各個(ge) 店家,至於(yu) 各家店麵具體(ti) 怎麽(me) 管理、經營,要給予他們(men) 充分的空間進行自我探索。機構要做的,就是做好整體(ti) 的管理和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康曉光團隊在與(yu) 大捐方進行深度訪談時發現,不少大捐方曾和不隻一家基金會(hui) 合作。但是最終接觸發現,他們(men) 最看重的,就是青基會(hui) 整個(ge) 機構做事實在、執行力強、很靠譜,團幹部又有熱情,作為(wei) 企業(ye) 他們(men) 願意和這樣的機構合作。
在公共平台建設中,康曉光建議在希望小學平台之外,再開辟新的公共平台——大學生平台。“即在希望工程品牌下,在大學裏建立希望工程學生公益支持體(ti) 係。青基會(hui) 係統與(yu) 希望工程,不僅(jin) 可以為(wei) 大學生參與(yu) 希望工程提供支持,還可以借助共青團係統、希望小學、大捐方、公眾(zhong) 的力量,為(wei) 大學生‘實踐育人’提供支持,這種支持最終會(hui) 通過有形或無形的方式反哺到青基會(hui) 係統與(yu) 希望工程”。
康曉光發現,由於(yu) 多年來希望工程大都投入到貧困、偏遠地區,加之近些年在社會(hui) 大眾(zhong) 當中的宣傳(chuan) 動員力度有所減少,導致希望工程品牌在城市的影響力有所下降。
他認為(wei) ,在希望工程未來的發展道路上,提升希望工程這一品牌在城市的影響力很有必要。“讓希望工程的品牌在大學生群體(ti) 中傳(chuan) 播,是下一個(ge) 階段希望工程戰略升級值得探索的可行途徑。”康曉光說。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