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shu) 院:惟楚有材,於(yu) 斯為(wei) 盛
作者:張國驥
來源:《學習(xi) 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月十九日丙辰
耶穌2019年11月15日
在湖南長沙的名山嶽麓山下,滾滾波濤的湘江西岸,古木參天的清風峽口,有一座幽靜、古樸、典雅的院落。這座院落就是千年學府嶽麓書(shu) 院。
唐末五代戰亂(luan) 中,不少儒生尋找讀書(shu) 之地,智璿等兩(liang) 個(ge) 和尚建屋購書(shu) 讀書(shu) ,建立起臨(lin) 時的簡陋讀書(shu) 處。到北宋開寶九年即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將這個(ge) 讀書(shu) 處建成一所正式的學府。從(cong) 這一年算起到今天,嶽麓書(shu) 院已有1043年的曆史了。
一千多年以來,伴隨著湘江北去的日夜濤聲,從(cong) 這裏能聽到千年不絕的琅琅讀書(shu) 聲。這千年傳(chuan) 奇,主要得益於(yu) 嶽麓書(shu) 院千年以來一脈相承的教育理念。嶽麓書(shu) 院傳(chuan) 統的教育理念十分豐(feng) 富,但最突出的有三個(ge) 方麵:一是重視人格培養(yang) ,二是注重務實精神,三是注重博學多思。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千年學府嶽麓書(shu) 院顯著的精神特質。
這種教育理念既是一種辦學理念,也是一種讀書(shu) 理念。這種理念一代一代傳(chuan) 承,一代一代發展,吸引著讀書(shu) 人,哺育著讀書(shu) 人。
第一,嶽麓書(shu) 院是讀書(shu) 人精神安頓的家園。嶽麓山上的滾滾鬆濤聲,湘江北去的滾滾江濤聲,萬(wan) 裏藍天的悠悠白雲(yun) ,在這裏可以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嶽麓書(shu) 院的學子們(men) 感到此地乃讀書(shu) 之佳處。
有一個(ge) 令人玩味的故事。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即公元1012年,周式擔任嶽麓書(shu) 院山長,辦學出色,聞名天下。在大中祥符八年即1015年,宋真宗召見他,要任命他為(wei) 國子監主簿,留在宮中講學,但他堅持回嶽麓書(shu) 院。宋真宗應允,賜給他內(nei) 府書(shu) 籍,並禦書(shu) “嶽麓書(shu) 院”匾額。周式辭官不做,回到嶽麓書(shu) 院讀書(shu) 教書(shu) 育人,因為(wei) 在他心中,嶽麓書(shu) 院才是他的留戀之地。
儒生們(men) 從(cong) 遙遠的地方會(hui) 聚到這座清幽的庭院。這裏的書(shu) 樓收藏著中華文化的浩繁典籍,這裏的講堂有啟人心智的開講與(yu) 辯難,這裏的祠廟供奉著自己景仰的先賢往聖,這裏的齋舍有許多與(yu) 自己心靈相通的求學者。這個(ge) 凝聚著讀書(shu) 人夢想的古樸書(shu) 院,有書(shu) 教,有書(shu) 讀,有學求,有名師指點,有同學切磋,對於(yu) 教書(shu) 讀書(shu) 人來說,就有了精神安頓的家園。
第二,嶽麓書(shu) 院是讀書(shu) 人傳(chuan) 承文化和創新文化的場所。千年而下,先賢們(men) 已將嶽麓書(shu) 院建成“道南正脈”的文化驛站。宋代以後,各朝各代均出現了一批批儒家士大夫,他們(men) 在此傳(chuan) 承文化、創新文化。在中國學術文化發生重大變革的宋元明清時期,嶽麓書(shu) 院一直是新興(xing) 學術思潮的重鎮。
特別要強調的是,湖湘文化是中華文化體(ti) 係中獨具特色又有重要地位的地域文化。湖湘文化是在兩(liang) 宋時期中華文化重心南移、與(yu) 儒佛道文化綜合發展的重大曆史機遇中,開始成型並崛起的。嶽麓書(shu) 院與(yu) 湖湘文化之間有著深刻的內(nei) 在聯係,湖湘文化的成就與(yu) 特色總是可以追溯到嶽麓書(shu) 院的曆史淵源。嶽麓書(shu) 院千年辦學的曆史過程,也是湖湘文化形成、發展的過程。嶽麓書(shu) 院積澱的學風,成了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質;嶽麓書(shu) 院的學術創新,成了湖湘文化的核心文化。
第三,嶽麓書(shu) 院是讀書(shu) 人享受學術爭(zheng) 鳴盛宴之地。南宋時期,理學大盛,理學家張栻主持嶽麓書(shu) 院講席,並且形成了當時學界很有影響的湖湘學派;朱熹兩(liang) 次在嶽麓書(shu) 院講學傳(chuan) 道,形成了學術鼎盛、文化繁榮的局麵。南宋後期,著名理學家真德秀、魏了翁承朱熹、張栻學統,在湖南主政期間,到嶽麓書(shu) 院講學、祭祀,推動書(shu) 院學術爭(zheng) 鳴。到了元朝,有劉必大、劉安仁、吳澄,明代前期有陳鋼、楊茂元等,他們(men) 在此又推動了學術爭(zheng) 鳴。明代中葉以後,心學思潮興(xing) 起,王陽明及其弟子王喬(qiao) 齡、張元忭、季本、鄒元標等紛紛來嶽麓書(shu) 院講學,使嶽麓書(shu) 院再度發揮重要的學術大本營作用。清朝乾嘉學術大興(xing) ,嶽麓書(shu) 院又成為(wei) 考據之學的基地,許多著名學者、教育家主持書(shu) 院,如車萬(wan) 育、李文炤、王文清、羅典、歐陽厚均、王先謙等大儒,先後在此主持講席。不同學派、不同學術觀點的學者,都可以在這裏講學授徒,會(hui) 講,對話,辯難。讀書(shu) 人在這裏可以享受到學術爭(zheng) 鳴的盛宴,從(cong) 而實現心中追求學術爭(zheng) 鳴的夢想。
第四,嶽麓書(shu) 院是讀書(shu) 人追求“道”的理想之所。中國傳(chuan) 統的士作為(wei) “天下有道”的追求者,總是承擔起“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的社會(hui) 責任。在宋代,嶽麓書(shu) 院是著名的四大理學基地之一,朱熹與(yu) 張栻在這裏會(hui) 講,辯難,體(ti) 現著對“道”的追求。明中葉,嶽麓書(shu) 院是心學思潮的重要學術基地,王陽明及其弟子來此講學,講授“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哲學思想,也體(ti) 現了對“道”的追問。嶽麓書(shu) 院的學生王船山,在政治思想、倫(lun) 理道德、哲學觀念、人格精神等各個(ge) 領域均有新的開拓,他的“天下惟器”的哲學思考,代表著那個(ge) 時代對“道”的追求的執著精神。清代魏源開眼看世界,主張“師夷長技以製夷”,強調“變古愈盡,便民愈甚”,主張“及之而後知”,“知”從(cong) “行”中來,堅持“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魏源等人代表了中國向近代化文化的轉型。
第五,嶽麓書(shu) 院是培育讀書(shu) 人士大夫精神的殿堂。嶽麓書(shu) 院千年辦學的過程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具有士大夫精神的人才。他們(men) 心懷知識和道義(yi) ,有濟世救民的理想,有“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的胸懷。抗元守城戰役中,嶽麓書(shu) 院學子死之八九,血灑疆場;而中國近代史上,曾國藩等創建湘軍(jun) ,其特色是“士人領山農(nong) ”;郭嵩燾主張學習(xi) 西方科學技術,整頓內(nei) 務,以立富強之基。這都體(ti) 現了嶽麓書(shu) 院是培育讀書(shu) 人士大夫精神的精神家園。
第六,嶽麓書(shu) 院是讀書(shu) 人成才的搖籃。自古讀書(shu) 人心中都有一個(ge) 夢想:成才,為(wei) 國家出力,書(shu) 生報國。嶽麓書(shu) 院,成了讀書(shu) 人走向社會(hui) 、實現經世濟民理想的出發點。南宋時期,嶽麓書(shu) 院會(hui) 聚了一批心誌相投、學脈相通的讀書(shu) 人群體(ti) ——湖湘學派,他們(men) 是那個(ge) 時代建功立業(ye) 的驕子。明末,嶽麓書(shu) 院來了一位求學者王夫之,他立誌於(yu) “六經責我開生麵”,後來成為(wei) 中國古代偉(wei) 大的思想家。內(nei) 憂外患的清中期以後,來此求學者中不斷湧現傑出人才,其中有魏源、陶澍、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唐才常等等。他們(men) 是那個(ge) 時代經世濟民的人才,成就了讀書(shu) 人的夢想。所以在清代,嶽麓書(shu) 院大門增添了一副對聯:“惟楚有材,於(yu) 斯為(wei) 盛”!
嶽麓書(shu) 院的千年曆史證明,讀書(shu) 人尋找自己精神家園隻是個(ge) 人的夢想,但是無數的夢想匯聚起來,就可以創造文化的奇跡,創造曆史的偉(wei) 業(ye) 。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