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關於刪改《三字經》問題答問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11-01-07 08:00:00
標簽:
陳明

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yi) 》《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cong) ”若幹種。

關(guan) 於(yu) 刪改《三字經》問題答問

作者:陳明

來源:儒家郵報

時間:西元2011年1月6日


儒家郵報:山東(dong) 、湖北等地教育部門刪改《三字經》,想請您談談看法,同時也談談應該用什麽(me) 樣的態度去讀傳(chuan) 統經典。請就這兩(liang) 件事情談談您的看法。 


陳明:山東(dong) 、湖北等地區教育部門的這些動作,實際我首先是從(cong) 正麵去看的。為(wei) 什麽(me) ?


因為(wei) 這意味著經過他們(men) 刪改的潔本,進入我們(men) 的公共教育體(ti) 係就是正式合法的了。這難道不是一個(ge) 很重要的進步?至於(yu) 他們(men) 編輯工作水平如何?原則怎樣?這是次一級的問題,可以進一步討論。


我個(ge) 人認為(wei) ,《三字經》、《弟子規》、《神童詩》等等傳(chuan) 統蒙學讀物是很精彩的。記得70年代初我上小學時,報紙上經常整版整版的批林批孔,其中就有《增廣賢文》和《三字經》的原文、解釋、批判,跟現在的教科書(shu) 什麽(me) 的一樣。十幾歲的我隻看原文和解釋,不看批判。為(wei) 什麽(me) ?


原文精彩,從(cong) 意思到文字,看得心動、浮想聯翩!那是一個(ge) 與(yu) 學校各種知識課程大大不同的人文世界!


我也帶兒(er) 子讀過《三字經》,可能是迪士尼啊什麽(me) 的太多了,他遠不像當初我那樣來神。但是,現在長大了,他偶爾也會(hui) 用裏麵的句子作論據跟我爭(zheng) 論。 


簡單說,作為(wei) 人文經典,就目前來說,我們(men) 還沒有東(dong) 西可以替代它們(men) 。所以,帶著溫情與(yu) 敬意,虛心接受,才是最重要的。


至於(yu) 某些句子段落的不合時宜,實際完全可以通過老師講解、注釋闡述來獲得解決(jue) 。這樣不僅(jin) 可以使學生獲得曆史感,還可以訓練提升他們(men) 的分析辨別能力。


如果老師能告訴他們(men) ,之所以不簡單刪除這些,是因為(wei) 出於(yu) 對曆史的尊重、對他們(men) 權利的尊重和對他們(men) 判斷力的信任,相信他們(men) 的思想會(hui) 一下子成熟很多,對老師和自己的傳(chuan) 統也會(hui) 一下子親(qin) 近很多! 


退一步講,這樣刪改是不是也有可能是出自商業(ye) 利益的考慮——誰掌握標準,某種意義(yi) 上就掌握著市場準入的許可權。他們(men) 的利益得到保障,沒問題。就怕為(wei) 了競逐利益,所有的出版社都按這個(ge) 標準去刪改,若幹時段之後,這些傳(chuan) 統蒙學經典的全貌就再也找不著了。


當然,但願這隻是我自己心理陰暗、杞人憂天。 


儒家郵報:給學生讀的應該是完整的經典,還是一個(ge) 被整理過的經典?可不可以刪改,如果不可以,為(wei) 什麽(me) ?如果可以,應該以什麽(me) 樣的標準? 


陳明:完整、整理,都有一個(ge) 理解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蒙學讀物,本就考慮到了小孩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以及內(nei) 容的道德價(jia) 值。篇幅的完整性沒有調整的問題。


這裏說到的刪改,應該主要是指向道德價(jia) 值吧?不清楚這些主事者是否真的深入的思考過自己如此這般的根據究竟是什麽(me) ?是從(cong) 自己的核心價(jia) 值觀邏輯推演還是簡單的想當然?


價(jia) 值觀是有領域區分和層次排序的,《三字經》什麽(me) 的與(yu) “八榮八恥”不在同一個(ge) 層次上。接受能力?人生識字糊塗始。人文的東(dong) 西本就如衝(chong) 積平原,不知不覺的就累積起來了。對小孩身心發育不利?我是家長,也是教師,我帶著自己的孩子讀這些,難道自虐虐子?


像“書(shu) 中自有黃金屋,書(shu) 中自有顏如玉”,跟他做曆史和抽象的分層解說,同時現身說法,以前是讀書(shu) 做官,現在爸爸書(shu) 讀多了做不了官也不想做官,逗得笑聲滿屋,有什麽(me) 不好?一定要說出個(ge) 所以然來,豈不太沒趣?“昔孟母,擇鄰處”,刪改的理由據說是環境決(jue) 定論或者以鄰為(wei) 壑,顯然把啟蒙教化當成哲學課了。


“住要好鄰,行要好伴”,非要改成“一幫一一對紅”?又不是思想政治學習(xi) 班。我不讚成“精華”與(yu) “糟粕”的二分法——哪有這麽(me) 簡單的事!一定要這樣分,如果不是無知,就一定是傲慢。 


標準來自共識。回歸生活回歸常識,共識就比較容易達成了。這說起來很複雜,做起來很簡單,隻要有誠意。 


儒家郵報:對少兒(er) 所讀經典本身,是應該有選擇地讀,還是經典都可以讀?為(wei) 什麽(me) ? 


陳明:這裏談的是《三字經》屬於(yu) 蒙學教材,並不是經史子集意義(yi) 上的經。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什麽(me) 的,作為(wei) 發蒙讀物本就是曆史篩選或選擇的結果。這跟讀經雖然有一定關(guan) 係,但並不是一個(ge) 概念。讀經問題複雜一點。儒道墨法以及各宗教經籍,我覺得都可以讀點,都應該讀點。近代以來我們(men) 的學校對教育的理解比較偏於(yu) 知識傳(chuan) 授,對人文教育沒有理解或理解膚淺,所謂的品德課實際成了思想教育或世界觀培養(yang) ,是以政治需要為(wei) 導向,而不是以人格養(yang) 成為(wei) 目標。


讀經運動實際是人在意識到自己這一內(nei) 在需之後進行選擇的結果。它由社會(hui) 發起,正說明體(ti) 製內(nei) 這一維度的缺失。而現在體(ti) 製內(nei) 的力量意識到這一點,並正麵應對,首先是好事。好事要做好,則還需要一個(ge) 過程。這應該也是社會(hui) 的期待。 


儒家郵報:這些年少兒(er) 讀經已經有很多人,很多地方在自發或者有組織地進行,能不能介紹一下您所見的少兒(er) 讀經的情況,以及您對現狀的看法。 


 陳明:我接觸過不少與(yu) 讀經相關(guan) 的東(dong) 西,從(cong) 教材、組織者、學者、官員到家長、孩子。我感受到了家長對人文教育的重視——不是以前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簡單狹隘了。跟對傳(chuan) 統文化懷有興(xing) 趣和信心一樣,這是社會(hui) 發展或者說回歸正常的標誌。就我見到的情況看,我覺得都還不錯。


無論作為(wei) 公益、作為(wei) 商業(ye) 或者學校主持,我都感受到了某種文化情懷、某種理想主義(yi) 精神、某種責任感。有時我想,如果主流教育係統能夠參與(yu) 進來,整體(ti) 規劃協調,會(hui) 不會(hui) 更好?應該會(hui) ,但也可能不會(hui) 。 


還是任其自然聽天由命吧。 


儒家郵報:少兒(er) 讀經也一直有人反對和批評,反對的理由主要有哪些?您怎麽(me) 看? 


陳明:反對的人有幾種,所謂的自由主義(yi) 者,從(cong) 反封建,反蒙昧出發。他們(men) 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性對立起來了,實際二者關(guan) 係不這麽(me) 簡單。他們(men) 似乎忘記了西方憲政理念就與(yu) 基督教聯係在一起。或者,他們(men) 實際是從(cong) 西方文化的傳(chuan) 播出發反對國人對自己文化的傳(chuan) 承認同吧?


還有一些人是從(cong) 政治的角度反對,認為(wei) 國學熱是當局提倡的結果。實際不是,我辦《原道》我自己還能不清楚?還有一些老左派,把傳(chuan) 統文化視為(wei) 正統意識形態的對立麵——前麵已經提到了。這些人的神經都有點過於(yu) 敏感,因為(wei) 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麽(me) 回事。 


蔣慶編的讀經教材是很不錯的,如果說有問題的話,就是太深了點,注解太少。但是,它遭遇到的阻力卻是來自左派。有個(ge) 很著名的人,還打過我的小報告,給有關(guan) 方麵寫(xie) 信,說是“企圖以複興(xing) 儒學(教)來替代中國近現代革命文化和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 


有次在武夷山,當地學校組織幾個(ge) 學生給我們(men) 背《弟子規》,袁偉(wei) 時先生過去問“孝悌”是什麽(me) 意思?孩子答不出。然後他就在會(hui) 上說,都不知什麽(me) 意思,背有什麽(me) 用?我說,“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他們(men) 也不知什麽(me) 意思,是不是也就不要背了?


西方家庭給孩子講《聖經》,難道能講得清“神的靈運行在水上”?那你為(wei) 什麽(me) 不去反對追問?表麵看他是要維護思想自由反對禁錮孩子心靈,但本質上是一個(ge) 文化偏見的問題。左派右派在這裏到攜手反傳(chuan) 統,很多人不解,實際是其來有自毫不奇怪 。 


還有,人大有個(ge) 教授一貫反傳(chuan) 統,嘲笑讀經。這次又出來寫(xie) 文章反對對《三字經》的刪改,如何如何。這種情況我就不是很看得懂了。 


儒家郵報:您在台灣,就讀經方麵,所見如何?能不能介紹一下? 


陳明:台灣沒有文革,還搞過文化複興(xing) 運動,所以,傳(chuan) 統的根基遠比大陸深厚。前幾天在東(dong) 海大學演講,臨(lin) 時做了一下調查,四個(ge) 同學,有三個(ge) 把儒家價(jia) 值排在對自己影響的第一位!要知道這是一所教會(hui) 辦的學校,校園裏有一座非常漂亮的教堂。 


台灣讀經,在學校裏、家庭內(nei) 就自然完成,因為(wei) 儒家的“四維八德”即禮義(yi) 廉恥、忠孝仁愛信義(yi) 和平是他們(men) 堅持的主流價(jia) 值。他們(men) 的大學通識課,儒家文化比重很大。中學語文教學即國文課,教學目的是“培養(yang) 閱讀文言文及淺近古籍之興(xing) 趣,增進涵泳傳(chuan) 統文化之能力”、“研讀文化經典教材,培養(yang) 社會(hui) 倫(lun) 理之一是及淑世愛人之精神”。一個(ge) 高中生說他“每周約有15——20課時國文課,約有70%是古文”。


即使在搞“去中國化”的民進黨(dang) 時期,其古文課時比例也達到60%,遠遠高於(yu) 大陸這邊。我當過中學語文老師,對上白話文課和文言文課的感受區別記憶猶新:古文課自己願意講,學生願意聽;白話文課則學生不願聽還沒法說,因為(wei) 自己也不願意講——沒東(dong) 西可講! 


大陸讀經運動的一大推手就是王財貴先生。他是新儒學大師牟宗三先生弟子。我們(men) 這裏這些年來興(xing) 起的古文今譯實際也是從(cong) 台灣傳(chuan) 過來的。我甚至認為(wei) 他們(men) 做得也更好。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