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豔青】汲取國學育人智慧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19-11-12 00:19:30
標簽:國學育人

汲取國學育人智慧

作者:龔豔青(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天津師範大學基地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月十三日庚戌

          耶穌2019年11月9日

 

《學記》把教育的社會(hui) 功能概括為(wei) :“建國君民,教學為(wei) 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在教育問題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給我們(men) 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思想資源。對此,我們(men) 應始終保持必要的溫情與(yu) 敬意,善於(yu) 汲取其中的智慧,讓教育“歸於(yu) 自然”,回歸教育真諦。

 

教育應以“孝共同體(ti) ”為(wei) 載體(ti)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孝共同體(ti) ”是中國人的家,以孝為(wei) 本的家庭生活是中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從(cong) 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教育以孝道為(wei) 核心,孝是中國古代道德教育的起點,百善孝為(wei) 先,“教者,孝之文也”,“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教育主要是通過家來完成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ge) 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yang) 子使作善也。”家庭是人出生後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中國古代教育主要是靠父母的言傳(chuan) 身教來完成的,它對於(yu) 一個(ge) 人的道德養(yang) 成與(yu) 人格塑造起著重要作用。中國人的家是基於(yu) 血緣的以尊親(qin) 為(wei) 結構的共同體(ti) ,家既是生活共同體(ti) ,又是道德共同體(ti) 。家既解決(jue) 了“你是誰”的問題,又回答了“你從(cong) 哪裏來”的問題,還明辨了“你要到哪裏去”的問題。西方是通過宗教來安立人心的,中國古代教育則主要依托家共同體(ti) 來完成的,通過家庭的人文教化來立德樹人。家書(shu) 、家風與(yu) 家訓等是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長輩通過家書(shu) 把道德修養(yang) 、人格風範等傳(chuan) 授給子孫,教給孩子什麽(me) 事情能做,什麽(me) 事情不能做,否則就會(hui) 受到家規懲罰。家風與(yu) 家教構成了“道德共同體(ti) ”。家訓的形式有訓誡、遺訓與(yu) 書(shu) 信等多種形式,中國古代著名的家訓有《孔子家語》《顏氏家訓》《誡子書(shu) 》《朱子家訓》等。

 

中國古代的孝道教育中,祭祀之禮常常發揮著激發與(yu) 喚醒人性之善的作用。在中國古代各種禮儀(yi) 中,祭祀是最重要的活動。“凡治人之道,莫急於(yu) 禮。禮有五經,莫重於(yu) 祭。”“國之大事,在祀與(yu) 戎。”祭祀有祈年成、慶豐(feng) 收及祭奠先人等類型。祖先崇拜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最基本的傳(chuan) 統信仰,但是,中國人對祖先的崇拜並不是一種宗教信仰,而是日常要遵守的基本行為(wei) 準則,祭祖活動中“以文化人”的教育意義(yi) 較為(wei) 顯著,“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傳(chuan) 統節日中的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都與(yu) 祭祀有關(guan) 。祭祀不僅(jin) 寄托了對先人的懷念,同時也告誡今人飲水思源、珍惜生命、感恩敬畏、不忘初心。祭祀活動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感恩教育與(yu) 生命教育,這種教育形式孩子雖然當時不能夠真正理解其背後的文化底蘊,但是,為(wei) 孩子以後健康成長播下了喚醒的種子。從(cong) 祭祀先人到緬懷革命先烈,是家庭教育的拓展與(yu) 延伸,讓孩子參加緬懷先烈的活動,進行家國情懷教育,對孩子來說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禮,會(hui) 在孩子心中增加諸多正能量,激發孩子的學習(xi) 熱情,喚醒孩子的報國之誌。

 

教育要從(cong) 童年讀國學經典抓起。在中國古代社會(hui) ,幼教被認為(wei) 是一個(ge) 人最重要的教育階段,即所謂的“童蒙養(yang) 正”。“蒙以養(yang) 正,聖功也。”“幼兒(er) 養(yang) 性、童蒙養(yang) 正、少年養(yang) 誌、成年養(yang) 德、老年養(yang) 慧。”“蒙以養(yang) 正”是指從(cong) 童年開始,就要施以正確的教育。小孩剛出生時懵懵懂懂,理解能力低,中國古代教育就有養(yang) 成的教育理念,讓孩子從(cong) 小樹立正確的價(jia) 值觀念。誦讀經典是中國傳(chuan) 統教育的重要內(nei) 容。《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蒙養(yang) 教材對兒(er) 童身心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文字簡短,朗朗上口,容易記憶,是開啟童蒙心靈的金鑰匙。人的童年時期往往記憶力較強,督促孩子多背誦一些蒙童類經典,雖然孩子當時對經典中的道理不全懂,這並沒有關(guan) 係,長大後會(hui) 慢慢懂的。這就是先預埋喚醒的種子,等到成人以後,這些早年記憶的東(dong) 西就會(hui) 被激發與(yu) 喚醒,為(wei) 孩子一生成長提供無盡的資源。

 

教育要寓於(yu) 禮儀(yi) 之中。禮是中國古代社會(hui) 關(guan) 係的基礎,也是維護社會(hui) 秩序的主要支撐。“禮義(yi) 也者,人之大端也”,“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國學教育重在激勵與(yu) 喚醒,重視“習(xi) 禮育人”。“禮”與(yu) “儀(yi) ”聯係在一起,無“儀(yi) ”不成“禮”,儀(yi) 式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傳(chuan) 承和教化力量,禮儀(yi) 教育的本質在於(yu) 激勵與(yu) 喚醒。中國古代重視儀(yi) 式感教育,禮儀(yi) 教育是國學教育的主要內(nei) 容,貫穿於(yu) 人成長的主要階段。“師嚴(yan) 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十三經》中就有《周禮》《儀(yi) 禮》《禮記》三部專(zhuan) 門講禮儀(yi) 的書(shu) ,《童蒙須知》《童子禮》等蒙學讀物強調以禮儀(yi) 教育來養(yang) 成兒(er) 童的言談舉(ju) 止。“開筆禮”“誌學禮”“成人禮”等都是中國古代禮儀(yi) 教育的主要形式,“成童禮”教育成童者“懷感恩之心,行孝悌之道”;“成人禮”則感恩父母的養(yang) 育之恩,認清自己的責任與(yu) 義(yi) 務。“釋菜禮”和“畢業(ye) 禮”表達了學生對老師的尊敬與(yu) 感謝。禮儀(yi) 教育是一種喚醒良知、激發潛能的生命教育與(yu) 認同教育,它使人逐漸萌發敬畏感與(yu) 責任感。中國傳(chuan) 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傳(chuan) 統節日是中國古代進行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春節是中國家文化的最好詮釋,我們(men) 在清明節懷念先人的同時也要對孩子進行適時的教育。中國傳(chuan) 統節日的儀(yi) 式感使一些抽象的價(jia) 值觀變得鮮活起來,過節能夠潛移默化激發人的文化認同與(yu) 價(jia) 值認同。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