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史書(shu) 名稱解析
作者:董芬芬(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月十三日庚戌
耶穌2019年11月9日
《春秋》原為(wei) 上古史書(shu) 的通稱,《漢書(shu) ·藝文誌》說“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wei) 《春秋》,言為(wei) 《尚書(shu) 》”。而史書(shu) 被稱為(wei) 《乘》《檮杌》,則見於(yu) 《孟子》。《孟子·離婁下》說:“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晉、楚、魯三國史書(shu) 名稱不同,但性質、內(nei) 容差不多,都記錄以齊桓公、晉文公為(wei) 代表的春秋史事,都出自史官之手。三國史書(shu) 何以名稱不同?東(dong) 漢趙岐解釋說:“‘乘’者,興(xing) 於(yu) 田賦乘馬之事,因以為(wei) 名。‘檮杌’者,嚚凶之類,興(xing) 於(yu) 記惡之戒,因以為(wei) 名。‘春秋’,以二始舉(ju) 四時,記萬(wan) 事之名。”意思是晉史多記“田賦乘馬之事”,故名《乘》;楚史多記“嚚凶之類”,故名《檮杌》;魯史記“萬(wan) 事之名”,故名《春秋》。南宋朱熹《四書(shu) 章句集注》對趙岐的說法有所保留,他說:“《乘》,義(yi) 未詳。”史書(shu) 何以名《乘》,朱熹有疑惑,也未作深究,後人更語焉不詳。其實,三國史書(shu) 名稱不同,不是因為(wei) 所記內(nei) 容不同,而是因為(wei) 周王室與(yu) 晉、楚、魯三國的關(guan) 係不同,對它們(men) 的立場和評價(jia) 不同。《乘》《檮杌》《春秋》名稱本身體(ti) 現著春秋戰國時代的“華夷之辨”。
一
乘,車乘,古代一甸之地承擔一輛兵車的賦稅。《周禮·小司徒》說:“九夫為(wei) 井,四井為(wei) 邑,四邑為(wei) 丘,四丘為(wei) 甸。”《禮記·郊特牲》“唯社,丘乘共粢盛”句則“丘乘”連稱,鄭玄注:“丘,十六井也。四丘六十四井曰甸,或謂之乘。乘者以於(yu) 車賦出長轂一乘。”東(dong) 漢劉熙《釋名·釋州國》也說:“四丘為(wei) 甸。甸,乘也,出兵車一乘也。”丘、甸皆是古代采地單位,一甸出兵車一乘,故甸又稱乘。作為(wei) 采地單位,甸與(yu) 乘可以互換,甸即乘,乘即甸。
甸,就其位置而言指都城郊外。《尚書(shu) ·禹貢》規定在天子領地外圍,每五百裏為(wei) 一個(ge) 服役地帶,按遠近分為(wei) 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離天子最近的五百裏地帶叫甸服,主要為(wei) 天子治田出穀。天子都鄙加上甸服五百裏,也就是畿內(nei) 千裏。《禮記·王製》說:“千裏之內(nei) 曰甸。”《國語·周語中》周襄王對晉文公說:“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裏以為(wei) 甸服。”《左傳(chuan) ·桓公二年》晉大夫師服說:“晉,甸侯也。”周成王封其胞弟叔虞於(yu) 晉,距離西都鎬京與(yu) 東(dong) 都成周都比較近,屬於(yu) 天子畿內(nei) 千裏之地,環衛於(yu) 王室近側(ce) ,承擔甸服的貢賦和守衛之責。
晉國屬於(yu) 甸服,“甸,乘也”,則晉國即晉“乘”——給周天子貢獻車乘田賦之國。再引申之,記錄晉國所出田賦車馬和此疆境上發生的一切的史書(shu) ,也叫晉《乘》。故史書(shu) 名《乘》,源自采地、賦稅之製。
《禮記·郊特牲》“唯社,丘乘共粢盛”句“丘乘”連稱,“丘”與(yu) “乘”都是古代采地單位,也都成了史書(shu) 之名。“乘”有晉《乘》,“丘”有《九丘》。《左傳(chuan) ·昭公十二年》楚靈王說楚國史官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唐代孔穎達認為(wei) 《九丘》是“九州之誌”,記錄九州“土地所生,風氣所宜”,與(yu) 晉《乘》“田賦乘馬之事”相類,都是采地單位作史書(shu) 名稱的例證。
稱晉史為(wei) 《乘》體(ti) 現了周王室的立場。《國語·晉語七》晉國大夫司馬侯說:“羊舌肸習(xi) 於(yu) 《春秋》。”羊舌肸即叔向,晉國著名的賢大夫,司馬侯推薦他做晉太子之傅,羊舌肸所熟悉的《春秋》,應是晉國的史書(shu) ,晉人稱呼本國史書(shu) 為(wei) 《春秋》。晉《乘》,是晉史的別號,在周天子眼裏,晉國是王室田賦車馬的貢獻者。也許,不僅(jin) 晉國史書(shu) ,其他甸服之國的史書(shu) 都被周王室稱作《乘》。《乘》意味著與(yu) 周天子關(guan) 係比較親(qin) 密,在天子畿內(nei) 千裏之地,也意味著對王室承擔甸服的貢賦和守衛之責。
二
檮杌是惡獸(shou) ,與(yu) 混沌、窮奇、饕餮共為(wei) 中國古代傳(chuan) 說中的四凶。《神異經·西荒經》描述如下:“西方荒中有獸(shou) 焉,其狀如虎而大,毛長兩(liang) 尺,人麵虎足,豬牙,尾長一丈八尺,擾亂(luan) 荒中,名檮杌。”檮杌如此醜(chou) 陋凶惡,古代把冥頑不靈、凶惡無比的人比喻成檮杌。《左傳(chuan) ·文公十八年》說:“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luan) 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顓頊這個(ge) 不成器、凶頑的兒(er) 子被叫作檮杌。鯀在上古傳(chuan) 說中是一個(ge) 凶惡頑固的叛逆者,不聽命於(yu) 堯舜,最後被舜誅殺於(yu) 羽郊,古人也視其為(wei) 檮杌。
對周王室而言,楚國就是那個(ge) 不服從(cong) 王命的“檮杌”。自西周建立以來,周、楚之間的矛盾、戰爭(zheng) 綿延不斷。周昭王伐楚喪(sang) 師,溺死於(yu) 漢水,這是周王室的恥辱,一度諱莫如深。幾百年後齊桓公還以“昭王南征而不複”作為(wei) 伐楚的口實。周宣王征討荊楚,勞民傷(shang) 財,國力大挫,伐楚失敗導致了後來西周的敗滅。春秋時代,楚國越來越強大,不斷蠶食吞並姬姓之國,齊桓公、晉文公之所以成為(wei) 霸主,皆因為(wei) “尊王攘夷”有功,阻擋了楚國朝北擴張之勢。但楚國的發展還是如火如荼,楚莊王在中原長驅直入。春秋中後期,楚國與(yu) 晉國共為(wei) 天下盟主,周王室及中原各國最終沒有擋住楚國的強大。
《詩經·小雅·北山》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楚國無視周王室的權威而自稱王,一直是周王室及中原各國的心腹之患。對周王室而言,楚國是頑固不化的大凶者、叛逆者,就是“檮杌”。出於(yu) 對楚國的仇視與(yu) 畏懼,就把記錄楚國曆史的書(shu) 也蔑稱為(wei) 《檮杌》。《檮杌》是周人給楚史的別號,楚人是不會(hui) 稱呼自己的史書(shu) 為(wei) 《檮杌》的。《國語·楚語上》楚人申叔時說:“教之《春秋》,而為(wei) 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申叔時建議楚太子學習(xi) 的《春秋》,應該是楚國史書(shu) ,楚人把自己的史書(shu) 也稱作《春秋》。稱楚史為(wei) 《檮杌》,表達了對楚國的厭惡、仇恨和畏懼。這一名稱凝縮著周、楚長期的敵對曆史。
戰國時,楚國是七雄之一,經曆長期的戰爭(zheng) 及文化融合,楚國儼(yan) 然成了華夏文明圈裏的一員,天下格局與(yu) 春秋時代大不相同,楚國基本不再被視為(wei) 北方的共敵。《檮杌》稱楚史隻見於(yu) 《孟子》,孟子還把楚人稱為(wei) “南蠻(見圖一)舌之人”,他是傳(chuan) 統的守護者,有根深蒂固的正統觀念。《檮杌》一詞,說明視楚國為(wei) 蠻夷的傳(chuan) 統,至少在孟子的時代還沒有結束。
三
“春秋”首先指諸侯對周天子按時節的朝聘和貢獻。《國語·周語上》說:“諸侯春秋受職於(yu) 王,以臨(lin) 其民。”《國語·吳語》說:“春秋貢獻,不解於(yu) 王府。”《左傳(chuan) ·僖公十二年》記載管仲朝聘周室,周襄王欲以上卿之禮接待,管仲說:“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若節春秋,來承王命,何以禮焉?”“若節春秋,來承王命”意思是於(yu) 春秋朝聘之節,來接受王室之命。以上的“春秋”皆強調諸侯對天子的朝聘、貢獻。魯國的始封君伯禽周初被封於(yu) 東(dong) 夷之地,是姬姓最東(dong) 邊的大國,承擔著控製東(dong) 方夷族的使命。另外,伯禽是周公的兒(er) 子,周公在周成王年幼的時候,踐祚攝政,功莫大焉;為(wei) 了表彰周公的功德,周王室特賜魯國用天子之禮祭祀周公,故魯國在姬姓之國中尤為(wei) 尊崇。魯國政治地位特殊,戰略意義(yi) 重大,對周天子而言,當然希望魯國能按春秋時節進行朝聘,承擔對王室的輔翼之責。稱魯國的史書(shu) 為(wei) 《春秋》,應該包含著這樣的期待。
“春秋”還指按時節對祖宗的祭祀。《詩經·魯頌·(見圖二)宮》:“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後帝,皇祖後稷。”意謂對上天及祖宗的祭祀不能懈怠。《左傳(chuan) ·襄公十三年》載楚共王言:“若以大夫之靈,獲保首領以歿於(yu) 地,唯是春秋窀穸之事,所以從(cong) 先君於(yu) 禰廟者,請為(wei) ‘靈’若‘厲’。”意思是托大夫的福,能夠保全首領以善終,在祭祀安葬諸事上,得以追隨先王於(yu) 禰廟,請給“我”“靈”或“厲”這樣的諡號。“春秋”指祭祀,“窀穸”指安葬。《中庸》引孔子言:“夫孝者,善繼人之誌,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這些“春秋”都指對祖先的四時之祭。對祖先的四時之祭稱“春秋”,故記錄四時之祭的典策亦稱《春秋》。諸侯把本國的史書(shu) 稱為(wei) 《春秋》,應該有這樣的含義(yi) 。
“春秋”由天時而引申為(wei) 朝聘或祭祀之禮,則記載朝聘和祭祀等大事的策書(shu) ,就通稱《春秋》。故司馬遷《太史公自序》說:“《春秋》者,禮義(yi) 之大宗也。”《春秋》最原本的特質是禮,自古皆然,故成為(wei) 史書(shu) 的通名。
綜上所述,《乘》由甸服之采地、賦稅得名,《檮杌》因對楚國的仇視得名,《春秋》由天時得名,除了《春秋》是上古史書(shu) 的通名外,《乘》和《檮杌》作為(wei) 別號,主要出於(yu) 周王室的立場。《莊子·漁父》說:“貢職不美,春秋後倫(lun) ,不順天子,諸侯之憂也。”也是從(cong) 貢職、春秋朝聘、是否順服三個(ge) 角度總結諸侯與(yu) 天子的關(guan) 係,正好與(yu) 孟子的《乘》《春秋》《檮杌》三個(ge) 名稱的含義(yi) 相對應。《乘》與(yu) 《春秋》皆側(ce) 重對天子所承擔的貢賦、朝聘、藩衛義(yi) 務,是期待和要求;而《檮杌》針對敵人,表達仇恨、厭惡和畏懼。《孟子·滕文公下》說:“《春秋》,天子之事也。”天子有權評判、褒貶諸侯,天子給諸侯史書(shu) 的別號,有“一字褒貶”的政治功能。孟子的晉《乘》、楚《檮杌》、魯《春秋》,反映了春秋戰國時代的“華夷之辨”。
責任編輯:近複
【下一篇】【龔豔青】汲取國學育人智慧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