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衛國】“不忘初心”的詞源語境與文化意蘊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19-11-12 00:02:44
標簽:不忘初心
董璞中

作者簡介:董璞中,本名董衛國,男,山東(dong) 東(dong) 營人,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西南政法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不忘初心”的詞源語境與(yu) 文化意蘊

作者:董衛國(西南政法大學哲學係)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人民網理論頻道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月十五日壬子

          耶穌2019年11月11日

 

相比於(yu) 過去較為(wei) 宏大嚴(yan) 肅的政治用語,“不忘初心”的說法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並且亦透出深厚的曆史文化意蘊。對於(yu) 這個(ge) 詞的詞源出處,目前尚沒有一致的看法。有的學者認為(wei) 出自佛教的文獻典籍[1],並列舉(ju) 佛經中經常出現的“初心”一詞為(wei) 證。若僅(jin) 從(cong) 文字上說,這是沒問題的。然而,對“不忘初心”的詞源追溯卻不能止於(yu) 佛教文獻。因為(wei) ,其一,此四字亦出現在儒家類的文獻之中,南宋王柏《答葉都倉(cang) 書(shu) 》“尚賴恵顧前好,不忘初心,以大公至正,成始成終之,是猶有餘(yu) 望也[2]。”此文獻時間雖較晚,但足見“不忘初心”一詞非佛教所專(zhuan) 用。其二,佛教到漢代才傳(chuan) 入中國,絕大部分佛經都是自外文翻譯而來。當時翻譯佛經,用詞常依托中文經典中的成語典故。所以,“不忘初心”可能有更早的漢語文獻詞源。第三,佛教語境中的初心,雖然在某種意義(yi) 上也是一種誌向,但是佛學語境中的誌向更強調一種對世俗世界的出離心,並不強調對曆史使命的擔當和現實倫(lun) 理義(yi) 務的責任。故從(cong) 語義(yi) 上說,作為(wei) 當今政治話語的“不忘初心”,與(yu) 佛教文獻中的所指亦相去甚遠。

 

從(cong) 語境和語義(yi) 判斷,“不忘初心”最早的出處應該是《孟子》中“不忘其初”一語。《盡心下》記載:“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dang) 之小子狂簡,進取,不忘其初。””“不忘初心”和“不忘其初”實際上是一語之轉。傳(chuan) 統注疏中對“不忘其初”一語的理解存在模糊之處。《禮記·禮器篇》亦有此四字,然語境有別:“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根據前人注解,這裏所謂“初”,即禮之最初的依據,一方麵是人之本真的性情,一方麵是曆史文化的傳(chuan) 統。兩(liang) 者缺一不可,沒有人之真實情感,禮即是虛文;若任情妄為(wei) ,而不求之於(yu) 有曆史傳(chuan) 統的禮文表達情感,禮即喪(sang) 失其文化內(nei) 涵和曆史感,所以也不能構成禮。這兩(liang) 者自然融合而統一於(yu) 禮,這好比說:人以其真實的內(nei) 心情感而融入了一曆史文化的傳(chuan) 統,或者說在某一曆史文化的傳(chuan) 統之中回歸於(yu) 其內(nei) 心的真實。總而言之,這裏的“初”,一方麵是對人本真性情與(yu) 曆史文化傳(chuan) 統的覺悟,一方麵又是基於(yu) 此覺悟而升起的學習(xi) 的動機和誌向。把握住這個(ge) 初,才能很好的去學習(xi) 和理解禮。雖然很難確定《孟子》與(yu) 《禮器》篇時間先後關(guan) 係,但兩(liang) 篇文獻中“不忘其初”一詞,實有相通之處。要而言之,《孟子》中“不忘其初”應該是“不忘其本來誌向或動機”的意思,當然這種誌向之確立乃是基於(yu) 對某種曆史文化使命之真實理解和體(ti) 驗。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在稱讚“吾黨(dang) 之小子”,欣賞他們(men) 不忘最初從(cong) 學的體(ti) 驗和誌向。孔子生於(yu) 春秋末年,禮壞樂(le) 崩,社會(hui) 秩序大亂(luan) ,孔子少慕周公之德業(ye) ,孜孜不倦,以期撥亂(luan) 反正,複興(xing) 周文,在魯國未申其誌,故周遊列國,本欲得君行道,但曆經坎坷,未能得償(chang) 所願。後知自己的政治抱負、文化複興(xing) 誌業(ye) 恐怕不能行於(yu) 當世,故而有思歸傳(chuan) 道之念。孔子之思歸,並非因仕途不利而生消極失落情緒,而是想到了家鄉(xiang) 的年輕人而充滿希望。孔子評價(jia) 這些年輕人說“不忘其初”,就是強調這些年輕人有真誠而遠大的誌向,其不辜負自己理想信念的品質和氣魄最為(wei) 可貴,這足以擔負文化傳(chuan) 承的使命,故有“盍歸乎來”之感歎。顯然,這裏的“不忘其初”四字更接近於(yu) 現在“不忘初心”的含義(yi) 。

 

從(cong) 後人對“不忘其初”的化用和注解來說,此語義(yi) 的同源性則更為(wei) 清楚。現存北宋“古靈四先生”之一陳襄《與(yu) 陳砥秀才書(shu) 》一文,該信函主要是勉人立誌,開篇說“士而其誌不勝先王禮義(yi) 之任,則可謂士歟?”結尾處勸勉向學,“庶幾成就其學不忘其初之誌[3]”。明代程敏政《嘉興(xing) 縣東(dong) 塔寺四進士題名記》記載,四位書(shu) 生早年都曾隱居於(yu) 嘉興(xing) 東(dong) 塔寺讀書(shu) ,甘受清貧寂寞,後來四人先後舉(ju) 進士第,為(wei) 紀念出身故地,故請求作者寫(xie) “題名記”一篇以為(wei) 紀念,該文中提到“惟士必有堅定之誌,然後可與(yu) 有為(wei) ”,“(四人)不忘其藏修遊息之故地,其不忘初誌從(cong) 可知矣[4]”。顯然“不忘其初”一轉而為(wei) “不忘初誌”。清人所作《日講四書(shu) 講義(yi) ·第二十六》在解釋《盡心下》中這句話時,則直接將“不忘其初”解為(wei) “不肯改變其初心”:“蓋吾黨(dang) 後學之士,其誌極大而闊略於(yu) 事為(wei) ,充其誌直欲進,而取法古人,終身以為(wei) 向往,不肯改變其初心,其狂如此,足副我傳(chuan) 道之望。此我所以有感而思歸也[5]。”由此可以確定,“不忘初心”的詞源顯然是《孟子》書(shu) 中“不忘其初”一語。

 

總而言之,曆史上各學派之間思想逐步融合,話語體(ti) 係相互滲透,不同學派使用同一詞匯是常有之事,但傳(chuan) 統儒學語境中的“不忘其初”一語更強調對理想信念、曆史使命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這顯然更接近於(yu) 今天政治話語中“不忘初心”一詞。由上可知,無論從(cong) 語義(yi) 上還是從(cong) 文獻上,都可以判斷《孟子》書(shu) 中的“不忘其初”才是“不忘初心”一詞的最早漢語辭源。“不忘初心”進入今天中國的核心政治話語,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yi) 和學術文化意義(yi) 。政治思想發揮其指導和宣傳(chuan) 作用,需要時代話語的更新,需要更具親(qin) 和力和號召力、同時又能體(ti) 現中國文化內(nei) 涵的話語。具有濃厚傳(chuan) 統文化底蘊的詞匯成為(wei) 核心政治話語之一,同時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yi) ,這標誌著“中國話語體(ti) 係”開始形成。同時,也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經由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而融入當代中國思想文化建設開拓了廣闊思路。

 

作者簡介:

 

董衛國,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西南政法大學哲學係教師,西南政法大學國學經典與(yu) 人文教育中心主任

 

注釋:

 

[1]紀華傳(chuan) :《不忘初心,方得終始》,《光明日報》,2016年09月27日02版

 

[2]王柏《魯齋集》卷八,文淵閣四庫全書(shu) (電子書(shu) ),上海人民出版社

 

[3]陳襄:《古靈集》卷十四,文淵閣四庫全書(shu) (電子圖書(shu) ),上海人民出版社

 

[4]程敏政:《篁墩文集》卷十四,文淵閣四庫全書(shu) (電子圖書(shu) ),上海人民出版社

 

[5]《日講四書(shu) 講義(yi) ·第二十六》,文淵閣四庫全書(shu) (電子圖書(shu) ),上海人民出版社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