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尋曆史政治學的發展方向——中國人民大學曆史政治學研究中心舉(ju) 辦學術委員聘任儀(yi) 式暨“以曆史發展社會(hui) 科學”座談會(hui)
來源:“曆史政治學”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月十三日庚戌
耶穌2019年11月9日
在世界政治局勢與(yu) 社會(hui) 科學理論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探尋一條適合中國的政治學範式,既是解釋中國古今政治變革的迫切需求,也是對世界政治學學科的重大挑戰。有鑒於(yu) 此,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成立曆史政治學研究中心,致力於(yu) 發展曆史政治學這條新的卻並不陌生的研究路徑,也獲得了學界的積極回應。
2019年11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曆史政治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聘任儀(yi) 式暨“以曆史發展社會(hui) 科學”座談會(hui) 於(yu) 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國際樓408報告廳召開。作為(wei) 中心的學術委員,與(yu) 會(hui) 學者們(men) 都認為(wei) ,曆史政治學是中國政治學發展的重要路徑,並就曆史政治學的研究綱領和重大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為(wei) 這一領域未來的發展做出了展望和反思。
會(hui) 議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院長楊光斌教授開場致辭。楊光斌教授首先歡迎了各位學者的到來,並感謝學者們(men) 對於(yu) 曆史政治學的支持。回顧世界政治學走過的一百多年,楊光斌教授指出,改革開放前後在中國分別流行過蘇聯的階級政治學和美國的個(ge) 體(ti) 政治學,雖然有助於(yu) 中國政治學的發展,但都不能解決(jue) 中國問題。曆史政治學不僅(jin) 是認識論、方法論,更是一個(ge) 本體(ti) 論意義(yi) 上的知識門類,這無疑是中國政治學研究的新出路。
在接下來的曆史政治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聘任儀(yi) 式中,楊光斌教授向學術委員授於(yu) 證書(shu) 並合影。到場的學術委員有:芝加哥大學社會(hui) 學係趙鼎新教授、華中師範大學政治科學高等研究院徐勇教授、台灣大學政治學係朱雲(yun) 漢教授、清華大學政治學係景躍進教授、山東(dong) 大學政治學與(yu) 公共管理學院貝淡寧(Daniel Bell)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楊念群教授。學術委員會(hui) 還有三位學術委員因故未到場,分別是:清華大學曆史學係張國剛教授、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俞可平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朱蘇力教授。他們(men) 的聘任儀(yi) 式將在後續的學術活動中進行。
聘任儀(yi) 式結束後,會(hui) 議進入第一節:“曆史政治學的研究綱領”。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曆史政治學研究中心主任姚中秋教授主持發言。
趙鼎新教授以《時間、時間性和曆史社會(hui) 學》為(wei) 題做開場發言。他認為(wei) 曆史政治學的提出是一件大事,但接下來他以中國曆史社會(hui) 學很受追捧卻成果有限的現狀為(wei) 例,告誡曆史政治學研究不要“一哄而上”,而要有方法反思。曆史學方法在時間維度上探尋因果關(guan) 係,社會(hui) 學和政治學方法在結構維度上考察因果關(guan) 係,但兩(liang) 者都有不足之處。長遠來看,任何社會(hui) 科學研究都應具備曆史視角。而當代政治學由於(yu) 有應用導向,常常既缺乏結構視角、又缺乏時間視角的自變量。這導致政治學研究根底不牢,極易被西方理論潮流或者當代對策問題帶走。曆史政治學引入了時間視角,但應該進一步反思西方四種不同的時間觀:循環時間、進化時間、退化時間和多元時間,甚至發展中國獨有的道家時間觀。因為(wei) 我們(men) 知道,中國兩(liang) 千多年的國家構建曆程,絕對不是“線性進步”或者“循環停滯”那麽(me) 簡單。這方麵的工作對於(yu) 未來的政治學研究是基礎性的。
徐勇教授接續趙鼎新教授的觀點,進一步指出曆史政治學是以曆史進程為(wei) 研究對象的政治學,其學科本體(ti) 和主體(ti) 性不是曆史學,而是政治學。徐勇教授的發言主題是《從(cong) 曆史變遷的視野研究政治學》,從(cong) 四個(ge) 層麵詳細闡述了以政治學為(wei) 本體(ti) 的研究目標:識別可界定的政治學維度、提出可標識的政治學命題、形成可通約的政治學概念、發展可整合的政治學範式。如果不能做到這四點,就隻能算是“擺事實”,而非“講道理”。他舉(ju) 例說到,以往中國學者研究“信訪”,美國學者研究“抗議”,結果雙方互相聽不懂,更難以在理論上對話。但如果把用語換成“政治參與(yu) ”這種可通約的概念和命題,中國的曆史經驗就能夠轉換成普遍性的政治學知識。
隨後,朱雲(yun) 漢教授以《曆史政治學的社會(hui) 科學哲學基礎》為(wei) 題聚焦於(yu) 曆史政治學的方法論。他談到,我們(men) 處於(yu) 一個(ge)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曆史階段,這不僅(jin) 意味著今天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麵發生了千古未有的劇變,更意味著我們(men) 所使用的社會(hui) 科學知識坐標開始消失或者變化。20世紀美國化的主流社會(hui) 科學,其背後的哲學基礎是邏輯實證主義(yi) ,但在其主導之下的經驗研究越來越偏離現實,隻關(guan) 注既定政治結構下的小參數變化。最近二十年興(xing) 起的批判實存論對邏輯實證主義(yi) 方法做了徹底的反思,它提醒我們(men) :要關(guan) 注更高層次的結構而不僅(jin) 僅(jin) 是個(ge) 體(ti) 、要追求背後的因果解釋而不僅(jin) 僅(jin) 是經驗性規律、要超越天真的否證主義(yi) 、要改用有條件的自然主義(yi) 等等。這種全新的視角能讓我們(men) 包容非西方經驗,來麵對這個(ge) 時代的理論挑戰。
會(hui) 議的第二節主題為(wei) :“曆史政治學的重大議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政治學係主任王續添教授主持發言。
首先由景躍進教授討論《中國政治發展的曆史維度》。他歸納道,西方在中國政治學界有過三種形象:印象中的理想形象、可趕超的對象、反思比較的對象。這也剛好對應著中國政治學發展的三個(ge) 階段,而曆史政治學正是第三階段的自然產(chan) 物。這個(ge) 階段要求我們(men) 回答兩(liang) 個(ge) 基本議題:首先,中國大一統的曆史事實與(yu) 現代性自由民主的價(jia) 值訴求之間如何平衡?其次,中國與(yu) 西方不同經驗建構起來的不同理論之間能不能有一個(ge) 溝通橋梁?例如西方流行的政治與(yu) 行政二分法,當年人大在起草《公務員法》時仍然受這個(ge) 理論影響,但是中國的經驗事實卻是“黨(dang) 管幹部”,公務員沒有與(yu) 政務官二分。在這樣的框架下如何推進行政幹部的專(zhuan) 業(ye) 化,就隻能采取黨(dang) 員專(zhuan) 業(ye) 化、黨(dang) 的幹部高學曆化的方式去完成。因此,不同的經驗世界可能在處理相同的專(zhuan) 業(ye) 分工問題,這種“同”與(yu) “不同”都是曆史政治學的重要話題。
隨後,由加拿大、英國輾轉來中國研究政治理論的貝淡寧教授,以《怎麽(me) 衡量中國的政治進步?為(wei) 什麽(me) 賢能政治是合適的標準?》為(wei) 題帶來了曆史政治學研究的一個(ge) 重要範例。他特別強調,中國曆史中得出的理論經驗其實對西方也有對話的可能,例如柏拉圖的《理想國》其實就是一個(ge) 賢能政治的設想。賢能政治之所以能解釋曆史,他給出了如下理由:其一,必須考慮國家的規模,小國可以施行直接民主而大國必須有層次性;其二,必須考慮國家的曆史遺產(chan) ,例如對古代中國貢獻巨大的科舉(ju) 製度;其三,必須考慮“賢”與(yu) “能”的平衡,選拔既要看能力也要看道德廉潔;最後,必須考慮國家的長遠發展,因此不能隻考慮當前代際的選舉(ju) 偏好。這幾點不僅(jin) 僅(jin) 是研究賢能政治的理由,也是對思考其他曆史問題有意義(yi) 的理論預設。
最後發言的是與(yu) 會(hui) 委員中專(zhuan) 耕於(yu) 曆史學領域的楊念群教授,他的題目是《重估“正統論”是建立中國曆史政治學的起點》。他首先提到,當代中國有強大的“文化”卻未必有“文明”,因為(wei) 缺乏傳(chuan) 播文化的軟實力。在政治上同樣如此,過於(yu) 強調具體(ti) 的“國家治理”卻缺乏根本的“統治”理論。回顧深厚的曆史經驗,所謂的“統”恰恰是傳(chuan) 統中國政治的根本依據:在理想狀況下,皇帝代表一個(ge) 提供合法性的“統”,而宰相和官僚負責具體(ti) 的治理技術。如果沒有居於(yu) 上位的合法性,治理就會(hui) 變成對社會(hui) 穩定或者經濟數字的盲目追求。“統”和“治”這一對政治關(guan) 係不僅(jin) 對解釋曆史很重要,也為(wei) 思考當下提供了更深刻的視角。
兩(liang) 節發言之後都分別設有自由討論環節,現場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既有學術委員之間的理論和方法交鋒,也有學術委員對其他到場師生問題的解答。不同學科專(zhuan) 家對曆史政治學的不同理解和展望,在開放、平等的對話氛圍中深入展開。北京大學社會(hui) 學係張靜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曆史政治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任鋒教授、曆史政治學研究中心秘書(shu) 長黃晨老師等也參與(yu) 了會(hui) 議。
在最後的會(hui) 議總結中,曆史政治學研究中心主任姚中秋教授對未來的學術活動做了簡要的展望。中心希望以學術委員的深厚學養(yang) 為(wei) 引,打造一個(ge) 各高校之間的學術共同體(ti) ,組織曆史政治學年會(hui) 來逐年討論大家公認的重大議題。總之,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政治學話語體(ti) 係,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