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隱】當前語文教育問題及改革思路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9-11-05 01:03:21
標簽:語文教育

當前語文教育問題及改革思路

作者:黃仕隱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月初八日乙巳

          耶穌2019年11月4日

 

此論文已提交將於(yu) 2019年12月7-8日召開的北師大文學院與(yu) 語文教學研究所主辦的“新中國70年語文教育回顧與(yu) 展望”學術研討會(hui) ,在此發布,先饗關(guan) 注語文教育改革的老師、家長和同學們(men) 。

 

今天談這個(ge) 問題,先得梳理一個(ge) 概念,語文教育及學科是怎麽(me) 來的?1905年,廢除科舉(ju) 製度前後,就出現商務印書(shu) 館編寫(xie) 的《最新國文教科書(shu) 》,隨著新學堂開辦。這部教材進入了學校。這部教材通俗易懂,若古之蒙學教材形式,用語簡潔,長短不一,非完全白話。隨後,1917年商務印書(shu) 館館長張元濟校訂的《商務國語教科書(shu) 》、1932年葉聖陶和豐(feng) 子愷編繪的《開明國語課本》與(yu) 魏冰心等編寫(xie) 的《世界書(shu) 局國語讀本》,就基本上是白話了。而在古文方麵,開明書(shu) 店逐步出了葉聖陶與(yu) 夏丏尊編寫(xie) 的《國文百八課》、《開明新編國文讀本》、《開明新編高級國文讀本》、《開明文言讀本》,當然這些教材中,也雜有一些白話和淺近文言。而據錢賓四先生回憶,他在無錫讀小學時,老師顧子重先生就授國文,講韓文公,入中學,他就窺韓文,第及柳歐諸家,進而見姚惜抱《古文辭類篹》、曾滌生《經史百家雜鈔》中學時。而所談及當時師友,頗嗜姚曾。(見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序)

 

可見,當時社會(hui) 變化快,國文與(yu) 國語同時並行,總體(ti) 上來,國文以古文為(wei) 主,國語以白話為(wei) 主。同時並行的當然還有前清既有蒙學教材及古文教材,比如《文選》、《古文觀止》、《古文辭類篹》、《經史百家雜鈔》等。各地方所用教材也不一樣,采用的多少,都與(yu) 當時新舊化漸的程度有關(guan) 係,同時,教材的使用,也會(hui) 受所在學校及老師個(ge) 人喜好的影響。在整個(ge) 民國時期,古文的講授和寫(xie) 作教學,還是比較普遍的,延自前清的文脈並沒有中斷,但在當時白話文運動下,在考試已沒有作文的導向下,已出現衰退的趨勢了。

 

建國後,葉聖陶建議,“國語”和“國文”合二為(wei) 一,得到了政府的采納,讓民國時期這種古文與(yu) 白話相對分離的情況得到了統一,由於(yu) 國家的統一,也迅速推廣到全國。這樣,在語文教材與(yu) 教學這種統一,延續至今。但是,由於(yu) 白話文的普及,民國時期的國文教學卻一下子弱化了。體(ti) 現在,民國時期國文教授古文寫(xie) 作還是普遍的,當時的老師,基本上都能解,能寫(xie) ,也能教。雖然不如,前清科舉(ju) 時期,那麽(me) 專(zhuan) 注和嚴(yan) 格,文體(ti) 方麵,也摒棄了科舉(ju) 文章,但是通常的古文文體(ti) ,如詩賦、論、雜記、書(shu) 信都有教授的。新中國後,這種統一,實際上,在國文上,隻有解沒有寫(xie) 了,更沒有古文寫(xie) 作考試了,為(wei) 了方便解,甚至產(chan) 生了大量的翻譯輔助作品,從(cong) 而將解也引向了翻譯、串講。這樣幾十年下來,由於(yu) 教學不需要寫(xie) ,民國下來的能寫(xie) 的老師,逐步故去,就斷代了。

 

語文這種合並,導致古文寫(xie) 作及傳(chuan) 統文言文教的中斷,我想是有失當初葉聖陶先生的初衷的。民國先生們(men) 的改革,是建立在自身已有古文及文教的根基上,及當時普遍具備此根基的情況下,所以不覺得有多嚴(yan) 重,他們(men) 沒有想到,數十年後,當這個(ge) 根基不複存在,文不複載道時,給中國的教育文化,乃至道德信仰價(jia) 值觀、家庭社會(hui) 組織,帶來的全麵的衝(chong) 擊和破壞。直接在語文教學上的後果是,文言寫(xie) 作教學人才的完全斷代,不是一代而是三四代。現在,在全國範圍內(nei) ,幾乎找不到,承續自民國時期的文言寫(xie) 作教學人才,文言文教這個(ge) 功能,直接沒有了。這裏指的“文言文教”,指通過反複大量的文言吸入和寫(xie) 作輸出,及考核,來達成學識的增長、性情及習(xi) 慣的改變、誌懷的提升、儒家士大夫再造的教學效果,這一延續二千多年的傳(chuan) 統教育模式和機製,即“以文育士、以文取士”。

 

而語文的概念,逐步包括了,語言文字,文學文章,語法,而文學文章,於(yu) 古文則側(ce) 重於(yu) 閱讀記誦、解釋和翻譯,連詩詞寫(xie) 作都沒有了,白話雖然寫(xie) 作沒有中斷,可是受語法分析研究的影響,也走向了肢裂的寫(xie) 作教學,更沒有載先王先聖之道的自覺了,受西方文學的影響,更是側(ce) 重於(yu) 表現自我,教化勸世功能和意義(yi) 弱化。而古文方麵的考試,也是適應解與(yu) 翻譯需要而設置的知識性考試,及幾乎等同於(yu) 白話閱讀理解的古文閱讀理解。

 

那麽(me) 幾十年來,體(ti) 現在語文教育上的後果是什麽(me) 呢?

 

一、重白話輕古文。由於(yu) 沒有寫(xie) 作的導向,古文單元幾乎成了豆芽課。無論

 

是內(nei) 容與(yu) 重視程度,都是不如白話文。

 

二、寫(xie) 作水平低下,寫(xie) 作意願降低,寫(xie) 作成了少數人的自發自覺行為(wei) 。白話

 

寫(xie) 作的結果,並沒有讓多數學生,持續喜歡上寫(xie) 作,持續出來文學作品。多數是高考之後,就不怎麽(me) 寫(xie) 作了,即便後期有作品,也多是自行學習(xi) 的結果,或者是工作需要的結果。而對於(yu) 大多數人,寫(xie) 作水平在高考之後,是停滯或者降低的。即便一些文藝小青年,以後,多數也停止了文學寫(xie) 作。

 

三、隔絕古文經史子集。白話寫(xie) 作由於(yu) 淺白,並沒有將學生引導到古文經史

 

中去,即便有一些引用,也很少也很淺,充其量是一些成語、諺語、名言。更由於(yu) 側(ce) 重於(yu) 表現自我,不載先聖先王之道,其格局、氣象、誌懷上不去,不僅(jin) 學習(xi) 學識上不能側(ce) 近古聖先賢,在心性上,更難以同頻共振。致使文章的教化性大大減弱,氣養(yang) 不起來,大立不起來,反而個(ge) 人的小家子氣出來了,進而內(nei) 在無有士人的堅守,特別容易受外界及日常瑣事的幹擾。

 

四、語文老師多數不寫(xie) 文章,即便寫(xie) ,寫(xie) 得很少。即便有一些老師,有著作家、文人身份,也沒有強烈的意識要把多數學生在文上培養(yang) 出來。因為(wei) ,語文老師,本身就脫離於(yu) 傳(chuan) 統儒家士大夫文教之外,就難以被教化,更不能以傳(chuan) 道自居,當然不會(hui) 有傳(chuan) 道的行為(wei) 和結果。

 

五、由於(yu) 師生不能有效進入經史典籍,學識水平普遍低下。更沒有興(xing) 趣和

 

意願通過大量閱讀經史子集來提升學識水平。

 

六、由於(yu) 沒有文言輸出,文言文教對心性、誌懷的作用,更難以談起,與(yu) 傳(chuan)

 

統教育儒家士大夫,是完全隔絕的。道統文脈在學校,已沒有承繼,連這個(ge) 意識都長期沒有。

 

七、語文考試,進入了知識型考試,閱讀理解,也變成了知識型答題。寫(xie) 作,

 

成了無關(guan) 緊要的內(nei) 容。而要求的閱讀篇目,無論是白話還是古文,幾乎成了擺設。古文講解也變成了知識型講解。

 

八、多數不怎麽(me) 寫(xie) 文章的語文老師,成為(wei) 了文章的閱卷者。而且,快餐評卷,1-3分鍾左右一份作文試卷。這樣的講效率,如何提升師生的寫(xie) 作水平?故白話寫(xie) 作,越來越低下。高考之後,多數即陷於(yu) 停滯。而作文幾乎也變成了知識型機械評卷。多數作文無論好壞,分差在5-10分以內(nei) 。

 

九、語文在學生和老師心目中,在學校,在整個(ge) 文理學科中,地位逐步下降。


在於(yu) 沒有從(cong) 內(nei) 在升發起喜愛和崇敬二在考試上難以體(ti) 現出特別明顯的提升三寫(xie) 作上的白話輸出,由於(yu) 普遍水平不高,難以獲得外部的認可認同,即便有少數優(you) 秀的作文或文章輸出,也難以成為(wei) 眾(zhong) 人普遍效仿的對象,從(cong) 而無有語文自信和自豪。

 

十、語文老師普遍成為(wei) 了白話教學老師,古文教學水平普遍低下。完全沒有

 

民國時期老師的普遍的古文根基,及學識、文章寫(xie) 作水平。

 

十一、語文逐步走向解釋、翻譯、作業(ye) ,考試,不再強調誦讀了,學生無聲語文成為(wei) 常態。而誦讀普遍是普通話,節奏語速較一致,不是涵泳文章,特別是古文的抑揚頓挫、起伏緩急、憂樂(le) 自適,難以體(ti) 現出來,難以感受、體(ti) 會(hui) 、想象文章之美、作者之性。文中的一些自然山川名物,作者與(yu) 之的交融,難以在讀者內(nei) 心,形成持續的感鳴,共娛,或者說,這種感鳴更多停留在記憶和理解的範疇。思維性阻隔了情性的融合。

 

十二、語法教學,這個(ge) 來自西方語言學的體(ti) 係,本身是屬於(yu) 學者研究的範疇,不屬於(yu) 語言及寫(xie) 作實踐的必須,成了中學語文教學考試中的一部分。成為(wei) 語文知識化的重要一環,成為(wei) 不必要的學習(xi) 內(nei) 容。占用了教學時間,又無實際用處。

 

十三、小學的拚音的教學,雖然讓學生從(cong) 小掌握了這個(ge) 拚寫(xie) 技能,可是,並沒有讓老師和學生識更多的字。絕大多數現代的讀書(shu) 人,識字量,2500-4000字左右,這與(yu) 古讀書(shu) 人8000-10000的識字量是不能比的,通常限於(yu) 常用字範疇。原因在於(yu) ,以白話為(wei) 主體(ti) ,沒有大量經典原本閱讀和古文寫(xie) 作輸出的語文教學,未能將學生與(yu) 老師引導向文言經史子集,沒有大量閱讀,沒有去大量接觸生字。有此技能,卻不能帶來任何識字優(you) 勢,即便在後來,遇上生字,去查字典掌握的,又很少。

 

十四、學生難以通過白話寫(xie) 作,獲得情性的調適,在麵對大量的數理化英作業(ye) 下,疲憊不堪,白話寫(xie) 作本身成為(wei) 了作業(ye) 和任務,而不是情操陶冶。缺乏文言寫(xie) 作帶來的自豪、自信、自得,是這種疲累不堪的關(guan) 鍵原因。即便一些娛樂(le) 和體(ti) 育運動,並不能真正在內(nei) 在化解這種機械式的作業(ye) 壓力。這樣一來,學習(xi) ,純粹變成了應用考試。為(wei) 考試而學,一旦沒有了考試,就不學了,所學的也棄去了。當我們(men) 看到,高考之前的釋放,資料、筆記的撕毀,書(shu) 本的丟(diu) 棄,絕不是正常的為(wei) 學現象。

 

十五、老師和學生都完全成為(wei) 了機械知識型應試教育的機器。長期磨損,及內(nei) 外壓力,很多處在崩潰的邊緣,每年不乏崩潰者,如犯罪弑殺跳樓輕生者。而師生自我調適,一旦有機會(hui) ,不可避免地沉醉於(yu) 麻將或遊戲、手機網絡中。現在多數學生難以抵禦網絡遊戲,同這種機械的應試學習(xi) ,及內(nei) 在沒有升發起真正的為(wei) 學誌趣是緊密相關(guan) 的。說到底,還是沒有通過文言文教進入聖賢經史,曆史文化的殿堂。沒有能吸納到聖賢經典的充沛能量,及傳(chuan) 統讀書(shu) 人的積極人生態度。

 

十六、學生對壓力的逃避性,自我惰落,又與(yu) 家長、學校的教學目標、職責,產(chan) 生強烈衝(chong) 突。一方麵是嚴(yan) 加管製,包括控製和繳收手機在內(nei) ,加重學習(xi) 考試升學壓力,一方麵,學生內(nei) 在不得調適,急尋麻醉通道。因而造成了,越管越逆反,越要求越不服從(cong) 要求的教育怪圈,造成眾(zhong) 多不幸,甚至師生、家庭悲劇。學習(xi) 本來是需要勤苦的,可是這種勤苦,一定是學生自願的,內(nei) 在有追求的,而不完全是逼的。所以我們(men) 看到,一些成績優(you) 異的同學,一旦進入大學,很快不勤學了。因為(wei) ,再也沒有考大學的要求,內(nei) 在又沒有升發起人生理想,就一下子放鬆了。

 

十七、在機械式的教學中,老師疲累,又沒有進入向道為(wei) 學之途,自我成長受限。幾十年的語文老師,其學識水平,基本上,停留在書(shu) 本及相關(guan) 教輔。

 

十八、由於(yu) 文言思維與(yu) 白話思維的根本不同性,文言思維是一種高大上的精致文雅思維,這種思維又與(yu) 心性改變融合,所謂文以蓄情激誌,文以養(yang) 氣明道,這些都是這種思維訓練長期作用的結果。無有文言輸出,師生,長期停留在低級白話口語思維層麵,快餐、粗淺、俗薄、雜亂(luan) 、分裂,久而久之,無法對心性層麵產(chan) 生良性促進,反而反作用,師生更加淺薄、庸俗、雜亂(luan) 、分裂。

 

以上直接的教學後果,正如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戴建業(ye) 批評大學中文係教學本末倒置一樣,中學語文教育,也是本末倒置。這種不務本,不明道,不傳(chuan) 道的教學,直接導致各種教育及社會(hui) 問題的產(chan) 生。

 

一、德育出現了嚴(yan) 重問題。老師本身,不再是儒家傳(chuan) 道教化的主體(ti) ,自然也不能對客體(ti) ——學生產(chan) 生傳(chuan) 道教化的作用。而中小學開設的德育課,又在客觀上,助長語文教育偏離德育的職責。從(cong) 而在教育結果上偏離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和目標。才有當今普遍擔憂的教育問題,及各種犯亂(luan) 現象。

 

二、中小學教育嚴(yan) 重偏離傳(chuan) 統文化、國學聖賢教育。不僅(jin) 傳(chuan) 統文化、國學教化目標不能達成,即便在學識、知識層麵上,也嚴(yan) 重缺乏。有文不化,有師無道,成為(wei) 當今語文教育的突出問題。即不能化學生,也不能化老師。

 

三、導致學校,更多的是傳(chuan) 授知識和技能,而非教育教化的道場。長期以來,儒家教化與(yu) 學校教育不能合體(ti) ,而且還形成了抵製的屏障。

 

四、限製了各類教學研究與(yu) 改革。改而不革,革而無效。始終換湯不換藥,解決(jue) 不了根本問題。教育界、語文教育界內(nei) 部難以完成自身認知突破及能力升級,更不能跳出固有框架思考教改。隻能在原有基本上,修修補補,而且越是修補,越出問題,因為(wei) ,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是在總體(ti) 上、係統上、道上,思考和解決(jue) 問題。

 

五、傳(chuan) 統蒙學教材、經典、國學典籍,長期不能進入課堂。以語文教材為(wei) 統領,幾乎隔絕了這些優(you) 秀的行之數百上千年的教材。

 

六、德行教育的失敗,特別語文教育的失敗,直接催化這二十年來,社會(hui) 上產(chan) 生各類民間教育。十多萬(wan) 孩子,離開體(ti) 製進入民間全日製教育機構,或者自行在家教育,開展了教育自救行動。近幾年來的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興(xing) 趣,這種趨勢有所好轉,但是如果不能落到本上,不能真正產(chan) 生教化作用,等這個(ge) 新鮮一過,又會(hui) 有新一輪的逃離學校的風潮。

 

七、社會(hui) 普遍對教育感到焦慮和憂心。對學校和老師的不信任感大增。加上一些老師的禽獸(shou) 行為(wei) ,更讓家長不放心。

 

八、全社會(hui) 尊師重道價(jia) 值觀及行為(wei) 普遍下降。家長成為(wei) 了上帝,老師成為(wei) 了服務員,所謂“跪著老師是教不出站著的學生的”。學校與(yu) 老師,不能以自身的教育成效獲得尊重,家長對老師的輕視甚至霸淩,時時可見。一個(ge) 不尊重老師的社會(hui) ,是不正常的,這種不正常,恰好是教育失敗的結果,是自身不能傳(chuan) 道,不能真正教化人的結果。說白了,是老師沒有教化出尊重您的學生。

 

九、全社會(hui) 崇文尚學之風不再,影視文化人、唱歌體(ti) 育明星成為(wei) 全民追逐的偶像。學問價(jia) 值及成就感、榮譽感極低,即便是作出大貢獻的科學家,也抵不住這種俗薄的潮流。

 

十、中體(ti) 不立,西術侵淫。各種來自西方的學術、教育思想、思潮湧進來,各種西方低級趣味的東(dong) 西全麵侵蝕中華文化,所謂,正教不立,邪曲張狂。各種異端、邪教,吞噬國人的靈魂。

 

雖然,當前,在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的大形勢下,語文教材增加了古詩文比重,更加注重國學經典,在考試中也有明顯變化,也有導引到國學經典的知識理解類考試,也有以考試來帶動大量閱讀的導向。相較以前有進步,但是,也隻是表麵,沒有能走文言文教化人育人的根本上去。我相信,這些知識性的吸收,也解決(jue) 不了根本問題,因為(wei) 不能對老師進行根本的儒家聖賢教化。語文育人化人明德,依然是空談。對於(yu) 語文,應當提出,文教語文或文德語文的概念,以強調和突出語文教育的儒家教化性。讓以文為(wei) 導向和檢驗的德行教化應成為(wei) 語文教改、教學的首要目標。關(guan) 於(yu) 文言複興(xing) 及文言文教進體(ti) 製,一些有識之士、知名學者都大聲疾呼,樓宇烈教授多次談到要複興(xing) 文言。錢穆先生三子,不久前去逝的清華大學教授錢遜先生主張,中學語文教育不能在原有基礎上修修補補,要大破,才能大立。來自台灣的北大教授龔鵬程老師說,五四運動打倒的,多數要重新樹立起來,重要的就是文言,還專(zhuan) 門寫(xie) 文章論及文言重建的問題。劉夢溪教授說,白話不可逆,文言不可廢,主張全麵進入中小學語文教育中。孔子研究院楊朝明教授、北京語言大學張朋朋教授,上海大學曹辛華教授,已故清華大學王步高教授,都明確表示,肯定文言在當今複興(xing) 的現實意義(yi) 的教化作用。儒界知名學者蔣慶先生更是將文言複興(xing) 提升到儒學重建、儒士再造根本的高度。今年以來,鳳凰國學,光明日報,連續刊發多名學者文言傳(chuan) 承的文章,並主持了文言討論。我們(men) 六藝文言也在去年,發起,文言文教複興(xing) 五十餘(yu) 名學者共識倡議,並主持開辦了首屆文言文教複興(xing) 論壇。學界的積極回應和大聲疾呼,為(wei) 當前語文教育朝著文教方麵的改革,培植了土壤,讓語文教改,更有希望觸及根本,切實解決(jue) 問題。

 

基於(yu) 以上問題,我們(men) 提出以下改革建議:

 

一、回歸民國模式。國語與(yu) 國文分開,白話教學與(yu) 古文教學分開,各自考試。古文教學回歸,解、寫(xie) 一體(ti) 。減少翻譯。如此,重編古文教材,或者延用傳(chuan) 統古文教材,民國國語及國文教材。小學蒙學、逐步到經典,再到文學、五經教材。即便不按以前科舉(ju) 相關(guan) 科目,但也要涉及相關(guan) 文體(ti) ,比如,詩賦、論、策、雜記、書(shu) 信等。在考試上,以記誦考察及作文考察為(wei) 主,不要強調語辭、語法等知識性考察,不延用白話的閱讀理解到古文上。

 

二、由於(yu) 古文本身是經史子集一體(ti) ,在古文教材的選擇和編寫(xie) 上,也要體(ti) 現這個(ge) 一體(ti) 性。

 

三、由於(yu) 斷層太久,考慮到老師普遍不具備古文教學及寫(xie) 作能力。即刻在大學同步開展文言文教本科或教師課程。也由於(yu) 大學中文係不具有古文培訓能力。必須在全國範圍內(nei) ,破格吸納各界優(you) 秀文言作者,在經過綜合性培訓和考核之後,進入大學或中學文教試點教學單位,成為(wei) 首棒。

 

四、同白話文一樣,建立同等的古文競賽機製及報刊媒體(ti) 平台,促進古文教材、教輔的編寫(xie) 及出版。

 

五、在國語與(yu) 國文不分開的情況下,重新調整古文與(yu) 白話的比例,白話三分之一,古文三分之二。古文部分按上述進行教材編寫(xie) ,教寫(xie) 一體(ti) ,以輸出文章為(wei) 導向。

 

六、考慮到古文文考的特殊性,單獨分試卷分場考試。即白話與(yu) 古文,教材教學不分開,但考試分開。再按比例統合分數。古文記誦考察部分,可以在白話試卷中進行。

 

七、古文教材及教學、考試,采用正體(ti) 字。由於(yu) 當今,多數優(you) 質經史子集及評注,依然是用正體(ti) 豎排編寫(xie) 的,而簡體(ti) 的使用,大量翻譯式經籍,無形中隔絕了師生通往這些經籍的橋梁。在白話與(yu) 文言不能完全分開的情況下,簡體(ti) 與(yu) 整體(ti) ,在白話與(yu) 文言教材、教學中並列進行。

 

八、鼓勵各中學,先以國文班進行試點,或一個(ge) 固有建製班,或在各班中抽調學生組成一個(ge) 專(zhuan) 門班。依據試點效果,再鋪開,同時加緊文教師資的吸納和培訓。

 

九、如果上述建議,暫時不能采納,在現行語文教學上,也要一定加強古詩文寫(xie) 作課程,逐步在高考上,鼓勵古文寫(xie) 作,至少有這樣的作文題要求,用古文寫(xie) 作,可以先不考詩詞。以高考指揮棒作為(wei) 導向。然後促進,教材、教學模式、師資的變革。以我們(men) 這邊的教育案例,植入文教,學生語文成績普遍提升,15-30分,由此而促進各科綜合成績提升30-50分。甚至有,數學單科提升60分者。

 

同仁們(men) ,老師們(men) ,十九大以來,習(xi) 總書(shu) 記明確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hui) 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ti) 係、教學體(ti) 係、教材體(ti) 係、管理體(ti) 係要圍繞這個(ge) 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ge) 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ge) 目標來學。凡是不利於(yu) 實現這個(ge) 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jue) 改過來。”多次要求,教育不能培養(yang) 數典忘祖之人,要以文明德,以文育人化人,老師要做立德樹人的大先生。那麽(me) ,我們(men) 要有正視問題的勇氣,敢於(yu) 自新的自覺,不懼困難的膽識,真正把語文教育辦成讓家長和學生,國家和社會(hui) 滿意的學科,回歸立德樹人,以文明德,育人化人的根本導向,方不負黨(dang) 和國家的要求和期望。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