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付編著《中華日常禮儀基礎教程 第四冊 燕飲》出版暨自序、題跋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9-11-02 18:11:47
標簽:中華日常禮儀基礎教程、燕飲

張德付編著《中華日常禮儀(yi) 基礎教程 第四冊(ce) 燕飲》出版暨自序、題跋

 

 

書(shu) 名:中華日常禮儀(yi) 基礎教程·第四冊(ce) ·燕飲

作者:張德付

出版社:中華書(shu) 局

出版時間:2019年7月

 

【作者簡介】

 

 

 

張德付,字子閔,號繼周者,安徽宿州人。

 

先後卒業(ye) 於(yu) 北京大學中文係、清華大學曆史係。學宗紫陽,師法桐城。

 

主要從(cong) 事儒家經學研究,尤其萃心於(yu) 三禮(儀(yi) 禮、周禮、禮記),以複興(xing) 禮學為(wei) 職誌。

 

著有《中華日常禮儀(yi) 基礎教程》(容禮、傳(chuan) 統倫(lun) 常、賓主、燕飲、經禮,五種)及《容禮學》等。

 

【本書(shu) 特色】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燕飲》乃《賓主》之續篇,其中論及醴、酒、茶、玄酒(水)在禮中(乃至文化史上)之地位與(yu) 作用,茶繼醴而興(xing) ,實為(wei) 理性清明之象征,乃禮之物質載體(ti) 。


第四冊(ce) 《燕飲》根據燕飲的基本流程逐一介紹其中的禮儀(yi) 。中小學生隨著年齡增長,逐步進入成人的行列,人際應酬在所難免。


燕飲各地有不同的風俗,有些可取,有些不可取(如無節製飲酒)。通過燕飲禮儀(yi) 的學習(xi) ,可以引導社交,改善社會(hui) 風氣。

 

 

 

【內(nei) 容簡介】

 

燕飲是賓主交接時最常見的活動,故本書(shu) 可以視為(wei) 《賓主》(《中華日常禮儀(yi) 基礎教程》第三冊(ce) )一書(shu) 的延伸。


人類首出庶物,麵對飲食時,不僅(jin) 不會(hui) 像動物那樣張牙舞爪地相向,反而會(hui) 滿麵春風地相邀共享。這是人性之花,是先王教化之果。傳(chuan) 統燕飲禮儀(yi) 正是根於(yu) 人性,而又涵養(yang) 人性的。

本書(shu) 依據古禮的程序,對燕飲禮儀(yi) 進行介紹,主體(ti) 部分主要包括:備宴、食器、等製、薦食、醴酒、茶果、酒禮、食禮、娛賓等。

 

 

 

【目錄】

 

重建禮樂(le) 文化生活(自序)

 

第一課 燕飲概說

禮始飲食

燕飲功能

燕飲公私

不預燕飲

 

第二課 備宴

時間

人數

邀請

食譜

座次

陳器

 

第三課 食器

祭器·燕器·明器

器以藏禮

食器之禮

君子不器

 

第四課 等製

等差

正加

僭偪

奢儉(jian)

等製的意義(yi)

 

第五課 薦食

盥洗

執持

勿氣

次序

設饌

羞魚

 

 

 

第六課 醴酒

醴酒不設

周人戒酒

酒飲之別

醴酒之別

醴賓

名存實亡

醴的寓意

 

第七課 茶果

客至奉茶

燕禮進茶

茶祭

果品

醴茶之化

 

第八課 酒禮

酒戒與(yu) 禮

酒禮

酒器

玄酒之尚

司正

 

第九課 食禮

祭食

拜辭

嚐食

飲食先後

食儀(yi)

食不求飽

撤食

喪(sang) 食

 

第十課 娛賓

樂(le) 賓

舞蹈

賦詩

 

 


【自序】

重建禮樂(le) 文化生活

民國初年,白屋詩人吳芳吉有詩道:“新邦多喪(sang) 亂(luan) ,禮樂(le) 久塵埃。”是的,那時候,打倒孔家店、吃人的禮教等呼聲甚囂塵上。自周公製禮作樂(le) 以來,禮(樂(le) 可以統攝於(yu) 禮)就既是中華文化的“心”(民族精神所係),又是中華文化的“身”(攸關(guan) 社會(hui) 製度),是中華文化的全副精神與(yu) 麵目所在。兩(liang) 千多年來,作為(wei) 傳(chuan) 統中國人統一的生活樣式,禮陶鑄著萬(wan) 民的品格,培蓄著民族的元氣。然而,百年前的那場運動改變了這一切。隨之而來的是一波又一波的猛烈衝(chong) 擊。終於(yu) ,禮樂(le) 的大廈崩塌了,隻剩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幹淨”。幹淨到每個(ge) 新生的國民仿佛都被拋置於(yu) 五千年文明的廢墟之上,生命的臍帶與(yu) 文化母體(ti) 割裂開來,被剝離了應有的文化修養(yang) ,回複到未經化育的原初狀態,成為(wei) 赤裸裸的原人(隻有自然生命,而無文化生命),從(cong) 眼睛裏放射出的常常是獸(shou) 性的寒光。這一刻,曆史仿佛回到了原點——天地之始,開化之初。

恰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流寓香港的大儒唐君毅基於(yu) 自身輾轉就醫的經曆,會(hui) 悟到中華民族傳(chuan) 統的生活方式正在消逝,逐漸為(wei) 西方的生活方式所取代,遂提出重建禮樂(le) 文化生活的主張。何謂禮樂(le) 文化生活呢?唐先生說:“禮樂(le) 文化生活是指人的自然生命與(yu) 日常生活本身成為(wei) 文化的。而文化亦是日常生活中的,亦是屬於(yu) 自然生命的。”也就是說,禮樂(le) 文化生活,是要將人的自然生命,通過禮樂(le) 的涵養(yang) 、浸潤,轉化為(wei) 文化的生命;將日常生活,通過禮樂(le) 的塑造、融攝,升華為(wei) 文化的生活。這是何等的敏銳的洞見。值得慶幸的是,世運幾經浮沉,而今國勢日隆,重建禮樂(le) 文化生活也到了最迫切的時刻,每個(ge) 人心裏都湧動著對文化生活的渴求,流淌在血液裏沉睡已久的文化因子終於(yu) 開始覺醒。

我們(men) 該如何重建禮樂(le) 文化生活呢?南宋時代的朱夫子早年沉潛理學,窮究四書(shu) ,雖不無禮學實踐方麵的舉(ju) 措,但實未能萃心禮學。直到晚年,朱子才於(yu) 禮學有一番大的省思。《朱子語類》卷八十四《禮一·論考禮綱領》第一條即雲(yun) :

禮樂(le) 廢壞二千餘(yu) 年,若以大數觀之,亦未為(wei) 遠,然已都無稽考處。後來須有一個(ge) 大大底人出來,盡數拆洗一番,但未知遠近在幾時。今世變日下,恐必有個(ge) "碩果不食"之理。

雖然生於(yu) 文化肇極的趙宋之世,基於(yu) 儒家的理想,朱子並不認為(wei) 那是禮樂(le) 和洽的時代,他認為(wei) 孔子以來的禮壞樂(le) 崩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jue) 。朱子預言後來者必有一番徹底整理,並指明了其方法——拆洗。禮樂(le) 有情、有文,識其文者能述,知其情者能作。拆洗就是要據文探情,推本聖王製作禮樂(le) 的原理,然後秉此原理,斟酌損益,以期契於(yu) 世用。因此,重建不是複古,即不是簡單地恢複古代的禮樂(le) 製度,而是創造性的再現。具體(ti) 地說,對於(yu) 那些適合現代生活的禮儀(yi) ,我們(men) 理應加以發揚。對於(yu) 那些不太適合現代生活的禮儀(yi) ,我們(men) 則要謹慎地本著聖王製作的原理,加以調整使之適合現代生活,然後再加以發揚。

生活於(yu) 這個(ge) 時代,遠離戰火,樂(le) 享太平,而且正迎來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我們(men) 是何等的幸運!早在九十年前,梁漱溟先生就曾預言:“我覺得中國之複興(xing) ,必有待於(yu) 禮樂(le) 之複興(xing) 。”(《朝話·談音樂(le) 》)於(yu) 是,更幸運的是,身處曆史的原點,我們(men) 終有機會(hui) 成為(wei) 文化的先覺者與(yu) 先行者,去開啟一個(ge) 文明開化的新時代。《詩》雲(yun)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此之謂也。

 

【跋】禮的味道

 

醴,漢儒稱為(wei) 甜酒,今人普遍認為(wei) 就是米酒,其實不然。禮,莫重於(yu) 正名,禮中的名詞有其固定的內(nei) 涵與(yu) 外延,不容輕易損益、變改。“文名從(cong) 周”(《荀子·正名》),秉持如此審慎態度,才可以讀禮。醴,正屬於(yu) “文名”,它在禮中屬於(yu) “飲”的範疇,與(yu) 酒可謂涇渭分明,絕不相混。可惜,後人多把它視為(wei) “散名”,想當然地“從(cong) 諸夏之成俗曲期”(《荀子·正名》),稱之為(wei) 酒。

 

這樣一個(ge) 無心之過,導致醴在後世的禮儀(yi) 中名存實亡,從(cong) 而辜負了周公製禮的良苦用心。醴之所以稱為(wei) 醴,正是因為(wei) 它是一般社交場合(禮儀(yi) 活動)所使用的飲品。醴是禮的物質載體(ti) ,寄寓著理性清明的精神,以與(yu) 酒的迷狂喪(sang) 德相對峙。這是周公賦予醴的文化意義(yi) 。

 

古代禮學家隻告訴我們(men) 醴味甜,並沒有詳細介紹釀造方法。為(wei) 了能品嚐一下禮的味道,我曾下過一番功夫,翻檢文獻,探究釀醴法。宋應星的一段話,一度讓我幻滅。

 

古來曲造酒,糵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遂至失傳(chuan) ,則並糵法亦亡。(《天工開物》卷十七)

 

醴已經失傳(chuan) ,連糵法也亡佚了!我不甘心,“上窮碧落下黃泉”,終於(yu) 在馬王堆帛書(shu) 《養(yang) 生方》中發現了“為(wei) 醴”的方子,一共兩(liang) 個(ge) ,其中一個(ge) 是這樣的:

 

 

 

為(wei) 醴:為(wei) 醴,取黍米、稻米□【□□□□□□□□□□□□□□□□□□□□□□□】,稻醴熟,即每朝厭歠……(《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陸),中華書(shu) 局,2014年。第38頁)

 

另一個(ge) 方子提到了“糵”,也是滿紙方框(《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陸),第55頁)。那些方框,讓我切實感受到了什麽(me) 叫做曆史的空白。麵對這些空白,我隻能悵恨久之,嗟歎久之。

 

再不甘心,也隻能暫且放下,我仍幻想地不愛寶,有一天出土一張完整的為(wei) 醴方。然而,偶然間讀到王克明先生《濁酒一杯說糵醴》(載《博覽群書(shu) 》2008年第10期)一文,一切疑惑煙消雲(yun) 散,所有的悵恨、嗟歎冰釋於(yu) 無形。地確實不愛寶,它並未將醴埋進地層,製糵釀醴的方法就保存在黃土高原上,醴依然在陝北農(nong) 人的酒杯中流轉。醴宛如救世的英雄,功成身退,改換了頭麵(陝北人稱醴為(wei) 酒,稱糵為(wei) 曲),“功成拂衣去,深藏功與(yu) 名”。雖然王先生認出了醴的本來麵目,卻不太了解它的赫赫功業(ye) (其文化意義(yi) )。而我則抱著幾分執拗,非要這位退隱的英雄歸位,重新登台亮相。感謝黃土地,它讓我們(men) 可以品嚐到三千年前的味道,醴的味道,也就是禮的味道。

 

本書(shu) 部分內(nei) 容曾給“揆一講經會(hui) ”諸君講解過,與(yu) 會(hui) 諸君啟我良多。茶禮部分曾蒙於(yu) 良子先生、高婉蓉女史指教。中華書(shu) 局祝安順兄、任潔華女史為(wei) 本書(shu) 的編輯、出版付出了大量的辛勞。謹誌於(yu) 此,以申謝忱。

 

本人治禮日淺,加以近年學殖荒落,書(shu) 中不當之處,勢所難免,尚祈海內(nei) 方家教正。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