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一屆“經學傳(chuan) 統與(yu) 中國思想”工作坊紀要
來源:“中山大學哲學係”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九月廿五日癸巳
耶穌2019年10月23日
近年來,經學逐漸成為(wei) 中國哲學和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在文獻學、史學等領域中也積累了豐(feng) 富的研究成果。如何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掘經學的思想資源,如何更為(wei) 契合的理解古代經典與(yu) 古典傳(chuan) 統,已經成為(wei) 經學研究中的重要問題。有鑒於(yu) 此,“經學傳(chuan) 統與(yu) 中國思想”工作坊旨在為(wei) 各地經學研究者搭建對話與(yu) 交流的平台,凝聚不同學科間的研究力量,共同挖掘和貢獻有價(jia) 值的經學議題,進一步增強經學研究的活力與(yu) 影響力。
近日,第一屆“經學傳(chuan) 統與(yu) 中國思想”工作坊順利召開,中山大學廣州校區與(yu) 珠海校區哲學係的多位學者參加,就《禮》學、《春秋》學、鄭學,及考據學的方法等論題展開深入細致的研討。
在報告發言開始前,中山大學哲學係劉偉(wei) 老師與(yu) 中山大學哲學係(珠海)秦際明老師先後為(wei) 本屆工作坊致辭。劉偉(wei) 老師充分肯定工作坊發言主題廣泛涉及法製史、哲學、文學等論域,指出經學自身的特點決(jue) 定其研究必須通過文史哲不同視野之間的相互交流、合作和激發共同推進,並倡議在各學科、各校區之間形成更為(wei) 普遍和深入的交流,積極整合校內(nei) 學術資源,提高交流意識。對此,秦際明老師表示十分讚同,期待在經學研究中實現多領域、跨學科的合作與(yu) 討論,提倡加強各院係之間的學術交流,並指出經學研究的意義(yi) 可以在“政教”問題下予以理解,本工作坊的主題不僅(jin) 契合中國哲學學科的發展建設的需要,也體(ti) 現出近十年來中國哲學學科研究的轉向。
第一場討論在中山大學哲學係楊青華博士的主持下正式開始。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馮(feng) 茜博士發表《經典、習(xi) 俗與(yu) 禮法:對喪(sang) 服“嫡孫承重”的長時段考察》的報告,她通過厘清日本法史學家仁井田升和滋賀秀三在中國古代繼嗣原則問題上的不同觀點,係統梳理魏晉至明清的文獻和史料,集中考察了“嫡孫承重”服製的曆史演變及其所根植的嫡孫承祀的宗法原理,認為(wei) 滋賀秀三繼承理論中有關(guan) 承嗣、承財的一體(ti) 性及其對“兄弟一體(ti) ”的理解仍有待商榷,並由此進一步思考經典、習(xi) 俗與(yu) 禮法的關(guan) 係,禮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等問題。中山大學博雅學院王利博士發表《戴震“橫被四表”之說在清代的影響》的報告,他以戴震對《尚書(shu) ·堯典》“光被四表”之“光”的訓釋為(wei) 中心,詳細梳理和分析多位戴震之後的清代學者對“光被四表”的解釋、論述思路和方法,一方麵闡明清人對戴說的接受、發揮與(yu) 誤解,指出造成這種誤解的根本原因在於(yu) 對“事實”(曆史)與(yu) “價(jia) 值”(經義(yi) )的混淆,另一方麵也承認清人做出的巨大貢獻,不僅(jin) 挖掘出豐(feng) 富的材料,為(wei) 語言文字學的獨立創造條件,戴震的推理論證也體(ti) 現出理性主義(yi) 的光輝。隨後,中山大學哲學係周春健老師、張豐(feng) 乾老師、中山大學哲學係(珠海)毛朝暉老師依次對兩(liang) 個(ge) 報告進行詳細評議。評議老師認為(wei) 馮(feng) 茜博士的論文立足文獻,考證詳實,而且緊扣學術前沿,是一篇質量很高的學術論文。但所討論的問題時間跨度大,在一些具體(ti) 的時段可稍作補充,如討論南北朝時期的相關(guan) 問題時,多聚焦於(yu) 北朝,對於(yu) 南朝的相關(guan) 問題關(guan) 注不夠;另外,標題為(wei) “長時段”也容易產(chan) 生歧義(yi) 。評議老師認為(wei) 王利博士的文章梳理細致,體(ti) 現出了紮實的文獻與(yu) 語言文字學功底,但文章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而不是簡單的材料羅列,要以問題為(wei) 中心來統攝材料;另外,總結部分對戴震學術思想的評價(jia) ,在學理及表述上均應再斟酌考慮。
第二場討論在馮(feng) 茜博士的主持下進行。中山大學哲學係黃少微博士作《鄭玄的賢能思想研究》的發言,她通過釋讀和對比《詩經·文王》、〈棫樸〉、〈關(guan) 雎〉、〈維天之命〉等篇中毛傳(chuan) 與(yu) 鄭箋在文王“作人”和“後妃之德”解釋上的明顯差異,指出與(yu) 毛傳(chuan) 傾(qing) 向於(yu) 將良好的秩序生活根基於(yu) 個(ge) 人內(nei) 心本有德性的理路不同,鄭玄強調個(ge) 人德性的自我成長並不能作為(wei) 良好秩序的基礎,禮俗生活的重建除依靠道德教化之外,更需要通過一套強製性政製得以實現,而王者受命後法天而製的賢能體(ti) 係是其中的關(guan) 鍵;因此,鄭玄十分強調賢能對於(yu) 塑造和完善“政”的意義(yi) ,刻意區分賢能的不同層次,要求君主與(yu) 在位之賢人共同尚賢,由此保證天命的擁有和維係。楊青華博士作《〈春秋〉始隱問題考論》的發言,他聚焦於(yu) “《春秋》何始乎隱”這一經學史上的重要命題,通過細致梳理包括杜預、範寧在內(nei) 的漢唐注疏,宋代學者的解釋,以及顧炎武、章太炎等人的看法,認為(wei) 傳(chuan) 統上或從(cong) 為(wei) 後王立法的角度將“始隱”與(yu) 孔子作《春秋》的聯係起來,或由“《詩》亡然後《春秋》作”的提示將“始隱”與(yu) 東(dong) 周初年天下“無王”的政教形勢聯係起來,或從(cong) 史學立場進行的理解,均未能完全解決(jue) 《春秋》“始隱”問題;他認為(wei) ,“始隱”問題應與(yu) “《詩》亡”、“《春秋》作”兩(liang) 個(ge) 問題一起理解,並依據《史記》、《左傳(chuan) 》、《穀梁傳(chuan) 》、《詩經》等文獻中的史料,從(cong) 曆史的場景出發,細致分析魯國隱公、桓公之際的人和事,發現“隱、桓之際”恰為(wei) 魯國曆史的一大節點,君臣、父子、夫婦、兄弟等關(guan) 係開始發生混亂(luan) ,是魯國倫(lun) 理開始敗壞的時代,因此應從(cong) 倫(lun) 理的角度對“始隱”問題進行理解,也正因儒家倡導的親(qin) 親(qin) 、尊尊之義(yi) 在魯國,尤其在隱桓之際走向崩潰,孔子作《春秋》以強調之。隨後,中山大學哲學係李長春老師、劉偉(wei) 老師、秦際明老師依次對兩(liang) 個(ge) 報告做出細致的評議,並由報告人進行回應。評議老師們(men) 認為(wei) 黃少微的文章對鄭玄的賢能思想進行考察,這是一個(ge) 值得探討的問題,也是鄭學研究的重要問題,但文章題目可以再斟酌,且論文題目略大,僅(jin) 僅(jin) 一篇小論文是否能夠完整勾勒出鄭玄的賢能觀念,另外鄭玄的賢能思想在漢代是否具有典型性,以及鄭玄賢能思想的提出有什麽(me) 樣的社會(hui) 及思想史背景,這些都需要納入考察。評議老師認為(wei) 楊青華的論文對《春秋》始隱問題進行探討,此確為(wei) 經學史上一個(ge) 重要問題,但對於(yu) 始隱問題是從(cong) 經學,還是曆史哲學角度的考察,有一定的差異,並且“始隱”問題與(yu) 孔子作《春秋》是否就是一個(ge) 問題,孟子“《詩》亡然後《春秋》作”是否可以納入始隱問題,也是需要重新考慮,因而寫(xie) 作思路可能需要進行調整。
最後,周春健老師與(yu) 張豐(feng) 乾老師為(wei) 本屆工作坊進行總結發言。周春健老師指出:工作坊這種學術交流形式非常好。我們(men) 工作坊規模不大,能夠切磋琢磨,充分發表意見,一個(ge) 人的文章三位老師評論,對文章討論得非常充分,而且文章質量都較高,關(guan) 注的問題非常前沿。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通過這樣的活動,形成凝聚力,尤其是這樣的工作坊,雖然規模不大,但反映了當前學界的一種傾(qing) 向,而接下來就是如何將其常態化。我們(men) 這一次的主標題是“經學傳(chuan) 統與(yu) 中國思想”,四位老師從(cong) 各自不同的研究領域出發,其中有共通之處,但領域明顯是不一樣的。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以後當然也可以嚐試不同的方式。等到條件成熟的時候,也許我們(men) 可以辦一個(ge) 刊物,在全國產(chan) 生更大的影響。這個(ge) 工作坊規模不大,但在長春老師等的指導,青華具體(ti) 操辦下,“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張豐(feng) 乾老師說,經學研究現在成了比較熱門的學問,需要高度關(guan) 注。他剛參加了在北京舉(ju) 行的一個(ge) 會(hui) 議,是討論“古史辨”運動的。“古史辨”其實是有“六經皆史”的背景,《詩》、《書(shu) 》、《禮》、《樂(le) 》、《易》、《春秋》,這六經其實是諸子百家共同的思想資源,被歸屬於(yu) 儒家的經典係統是有偏頗的。而我們(men) 的文化傳(chuan) 統中還有道教、佛教的經典,基督教和伊斯蘭(lan) 教的經典也早被翻譯成漢語,在各自的信眾(zhong) 中具有神聖性。我們(men) 一方麵強調經學的重要性,另一方麵還是要注意到經學係統的構成是多樣的,而經學模式的演變也是複雜的,經學中的具體(ti) 問題則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包括有些學者所講的“新四書(shu) ”、“新五經”都涉及到經典係統的重構問題。“經”本身的意思是一切價(jia) 值理念和行為(wei) 方式的根據。文史哲學科有必要從(cong) 進一步從(cong) 經學的角度出發,去打破現代學科的壁壘。今天做發表的幾位同仁的選題都具有明顯的經學特征,也很好地借鑒了現代學術的方法。但是,在具體(ti) 的問題上還需要精雕細琢。他也引用了段玉裁講的話,與(yu) 大家一起共勉,即“以經證字,以字證經,為(wei) 百世不移之法。”
大家認為(wei) ,首屆“經學傳(chuan) 統與(yu) 中國思想”工作坊取得了預期的成果,並產(chan) 生了超出預期的效果,期待在第二屆的工作坊中取得更大成績。
劉偉(wei) 、秦際明|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推進經學研究
劉偉(wei) :
安排我發言,我有點意外。其實,如果請周老師和長春兄致辭,可能更合適,他們(men) 更了解這個(ge) 工作坊的緣起。既然沒法推辭,我就簡單說一下我個(ge) 人的三點看法。
第一,目前學界關(guan) 於(yu) 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yang) 存在兩(liang) 種不同的思路:一種是以問題為(wei) 導向強調學科交叉融合的通識教育,一種是基於(yu) 現代學術建製強調學科分化的專(zhuan) 業(ye) 教育。通識教育預設的是,任何時代都有一些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jue) ,而人類生活本身則有一些根本問題需要麵對。我相信,任何重要問題都需要不同學科從(cong) 不同的角度共同參與(yu) 、共同努力,才能有所推進。此外,中山大學是國內(nei) 通識教育最早的推動者和實踐者,我們(men) 這些中大的年輕學人有責任有義(yi) 務推動我校通識教育的繼續發展。
第二,回到我們(men) 今天討論的主題。經學這門學科的特點,決(jue) 定了它不能被文史哲哪一個(ge) 學科單獨消化,而需要各學科之間充分交流、通力合作、相互激發。我們(men) 這次工作坊論域很廣,討論的問題涵蓋了法製史、思想史、哲學、文學等學科,充分說明了經學沒法被某一個(ge) 學科單獨消化,這也是我們(men) 今天舉(ju) 辦這個(ge) 工作坊的意義(yi) 所在。
第三,我們(men) 中山大學有著三校區、五校園的規模,人文社科各個(ge) 學科實力雄厚,但是學科之間交流的力度不夠,交流的意識也不夠。這點和北京、上海的高校比,有明顯的差距。如果能把這些優(you) 勢資源調動整合起來,進行充分交流和討論,對於(yu) 各個(ge) 學科、我們(men) 每位老師都是有利的。
最後,感謝各位老師的參與(yu) ,感謝青華的召集,預祝工作坊圓滿成功。
秦際明:
非常榮幸有這樣一個(ge) 機會(hui) 跟大家學習(xi) 。我們(men) 中山大學有非常深厚的經學、哲學和文史研究的傳(chuan) 統。我們(men) 哲學係(珠海)作為(wei) 一個(ge) 新建院係,需要向諸位多多請教,有這樣一個(ge) 機會(hui) 很高興(xing) 。像劉老師剛剛所說,經學研究需要多學科的交流與(yu) 合作,我們(men) 中山大學在經學研究的跨領域、跨院係合作研討是非常有利的。北京、上海不同學校之間做的學術交流很多,而我們(men) 在一個(ge) 學校內(nei) 就能做到這樣的學術交流,所以我覺得這一點是很好的。
我們(men) 這一次三個(ge) 院係之間的學術交流以“經學傳(chuan) 統與(yu) 中國思想”為(wei) 主題,非常恰當地體(ti) 現了我們(men) 中國哲學學科的前沿發展和近十幾年來中國哲學研究的轉向。在我上研究生時,很多同學寫(xie) 碩士、博士論文就已經轉到了經學研究上來。我自己碩士階段在學習(xi) 外國哲學的時候就一直在思考一個(ge) 問題,我所習(xi) 得的哲學理論對於(yu) 我們(men) 當前的中國社會(hui) 意義(yi) 在哪裏。當時我是認為(wei) 我們(men) 對西方觀念的理解和掌握其實比我們(men) 自己對中國傳(chuan) 統的了解反倒要多很多。很多本科生閱讀過柏拉圖的對話,我們(men) 會(hui) 讀《論語》,但能夠通讀的很少,基本上沒有人去讀《尚書(shu) 》《春秋》,甚至沒讀過《孝經》。具體(ti) 到不同專(zhuan) 業(ye) ,我們(men) 對西方法律思想史和政治思想史的了解比對中國的法製傳(chuan) 統和政治傳(chuan) 統要多得多。在學習(xi) 西方的對比之下,我們(men) 可能對自身的文明傳(chuan) 統反而陌生了。當然,在當前以西方為(wei) 主導的話語體(ti) 係中,中國文明傳(chuan) 統的位置在哪裏,如果獲得學界所理解、所認可的學理表達,對於(yu) 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ge) 問題。無論如何,我們(men) 首先要理解我們(men) 自身的傳(chuan) 統。所以我在博士階段轉到了經學領域,在現在看來,對於(yu) 我個(ge) 人來說,這是一個(ge) 非常有意義(yi) 的選擇。我們(men) 中大哲學係(珠海)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引導下致力於(yu) 世界文明的比較研究,通過經學理解我們(men) 自身的文明傳(chuan) 統是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基礎。
在我們(men) 的發展道路上,之所以講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就是要整合我們(men) 自身的中華文明傳(chuan) 統。我覺得我們(men) 經學的研究,如果能夠在文明的尺度上把這個(ge) 問題闡發好,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對世界文明,意義(yi) 都是非常重大的。最後,感謝哲學係、博雅學院的組織。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