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軍】儒教是現代儒家複興的本色

欄目:儒教重建
發布時間:2011-01-05 08:00:00
標簽:
陳彥軍

作者簡介:陳彥軍(jun) ,筆名東(dong) 民,男,西曆一九七二年生,湖北棗陽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宗教所儒教方向研究生畢業(ye) ,現為(wei) 三亞(ya) 學院南海書(shu) 院研究員、學術服務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wei) 儒學儒教與(yu) 大學教育,在《原道》、《儒學與(yu) 古典學評論》、《國家治理》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十多篇,出版《從(cong) 祠廟到孔教》(知識產(chan) 權出版社2016年版)。





一定要屈服於某種現代敘述,那儒學就隻是儒學研究,蜷縮於象牙塔中日漸萎縮,或者做某種顯白或隱微教誨,教誨學生或馴化現代君主,而儒教就隻是一種妄圖模仿基督教而重建的religion,要等著卡裏斯瑪式教主的出現,等著政府的承認。儒學與儒教兩不相幹,各走各路。但這某種現代敘述實際上是很蒼白的,對於曆史,對於現實,越來越缺乏解釋力,對於未來,更沒有預測性。 


現代中國政府承認的宗教,何嚐隻是以基督教為範本的religion?道教是religion範式嗎?佛教是嗎?都不是。並且,Religion來自古羅馬而不是出自基督教。“羅馬的宗教仍然是religio——不管就語源學而言此字是來自religare(再結合),或者是來自religere(再思索);它意味著與驗證有效的祭典形式的一種聯結,以及對所有類型的、遍布各處的神祇的一種‘顧慮’”。這種聯結和“顧慮”是存在於東西方的一種普遍的宗教形式。隻是在中世紀,religion才獲得了基督教意義的宗教內涵。啟蒙運動以來,作為一個批判的對象,religion和基督教的關聯才被密切地捆綁在一起,到了提起religion,提起宗教,就想到基督教的地步。現代中國政府來源於中國革命。中國革命是以馬列主義為指導,但這種馬列主義不是書本上的馬列主義,而是國際共運和各國革命實際的生動創造,在中國,這種生動創造就是毛澤東思想。毛澤東及其戰友,不可能去考慮馬克思考慮的以基督教為背景的宗教問題,他們考慮的是如何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和和如何處理中國的舊遺存。實際上,隻要在建國之初被政府承認,有了一種政府認可的宗教管理形式,在中國它就是宗教,沒有那麽多學理上的考慮,考慮的主要是曆史和實踐。另外,建國初沒被承認,甚至被打倒,但隨著體製內的有見識的研究人員認真加以了研究,承認了它的存在和價值,政府默認給了它某種管理形式,它也成了宗教。 


而在儒家,學與教何嚐分離?漢儒有漢儒的一套創製,宋儒有宋儒的一套規模,明清儒有明清儒的一套辦法。學的形式有變,教的方式有異,但從來是學教不離的。現代中國的儒家複興,如從康有為算起,儒教運動實為實為其最顯明特色。倡儒教而不提或少提儒學,實乃現代儒家複興的內在需要。從任繼愈先生1978年提出儒教說,開始研究“儒教”,自今,儒教研究已經經曆了三個階段:1978年至1980年代中期為第一階段,中心議題是“儒教是否宗教”;1980年代中期至2000年為第二階段,主要議題是“儒教是什麽性質的宗教”;2001年以來為第三階段,突出議題是“重建儒教的途徑”。有越來越多的論者將大陸新儒家及其影響下的理論和行動,看作是現代中國的儒教運動, 


要政府公開承認儒教,估計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默認。隨著學術界對民間信仰研究得深入,政府似乎已經默認了某些民間信仰的合法性存在,由各地民宗局,還加上統戰部,加以指導。儒教如果也能得到默認,有了發展的空間,甚至有儒教協會的出現,儒家複興會在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中實在,那是大家都願意看到的結果。伴隨著儒教的重建,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會加強,中國現代社會的良性基礎會形成,而基督教在中國的非理性發展會得到抑製。 


意見書要求政府承認,我感覺是有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一點更像是某種呼籲,某種社會呼籲,也許政府和社會能默認一些儒教組織的出現,這樣的話,偏學的,偏教的,重教化的,重祭祀的,大可以都呈現出來。默認的好處是不需要一個什麽中央級的儒教協會存在,與現有的政治形態和意識形態不至有太多難架構在一起的地方,這也合乎曆史上儒家存在的慣常形式。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