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沂】《孔子》:銀幕應該如何表現和傳播孔子
欄目:電影《孔子》
發布時間:2011-01-02 08:00:00
 |
郭沂
作者簡介:郭沂,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山東(dong) 臨(lin) 沂人,複旦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哲學係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科隆大學客座教授,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威斯康星大學富布萊特研究學者,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副秘書(shu) 長。著有《中國之路與(yu) 儒學重建》《郭店竹簡與(yu) 先秦學術思想》《子曰全集》《孔子集語校注》等。
|
《孔子》:銀幕應該如何表現和傳播孔子
作者:郭沂(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原載《電影藝術》2010年第2期,略有刪節
將孔子搬上銀幕意義重大,但難度也不小。電影《孔子》自公映以來,爭議不斷。雖然絕大部分孔子研究專家給予了充分肯定,但我覺得這部影片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銀幕應該如何表現孔子
1、孔子的事業和電影的片麵取材
孔子一生的事業主要有四項,一是政治事業,試圖重振周政,二是創辦私人教育,三是整理曆史文化典籍,四是建構思想體係。
孔子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為東周”,複興文武之道。他三十五歲東遊齊國,與景公論政時,就提出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著名政見。五十歲左右,由中都宰升遷到大司寇,後來由大司寇行攝相事,由此參與國政三月,政績斐然。他周遊列國十四載的主要目的,也是施展政治抱負。可惜孔子生不逢時,壯誌難酬,臨終無可奈何地發出“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的絕唱。
孔子一生最成功的事業是創辦私人教育。他年輕時就授徒設教,終生不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二。他對人的心理有深入細致是研究,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卓越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至今仍然被奉為圭臬。孔子以六經為教材,所以其教育活動是與整理曆史文化典籍交織在一起的。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於是孔子論次《詩》《書》,修起禮樂。晚年又整理《周易》,並根據史書作《春秋》。夏商周三代古史得以不墜,我們不能不歸於孔子之功。
不過,孔子一生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遺產,還是他建構的一套思想體係。根據我多年研究,孔子思想有一個“下學而上達”的發展演變過程,這個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即以“禮”為核心的教化思想、以“仁”為核心的內省思想和以“易”為核心的形上學思想。尤其孔子晚年學《易》以後,思想發生了重大轉變。
在孔子的這四項事業中,政治事業基本上是失敗的,尤其周遊列國一事,按照我的考證,孔子自視為“大過”,即重大過失或錯誤。孔子是為了實現其政治理想而離開魯國的。但在周遊列國期間,到處碰壁,沒有一位諸侯真心任用他,政治抱負一直得不到施展。時人譏之“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亦自嘲:“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在整整十四年的大好時光裏,可以說沒有什麽值得稱道的政績。在孔子看來,這不可不謂之“大過”。
由此看,電影《孔子》以孔子的政治事業為主線,雖然加強了電影的戲劇性,但其所表現的恰是孔子的弱項,甚至無意中誇大了孔子的“大過”。所以電影《孔子》所塑造的是一個失敗的孔子,片麵的孔子。
2、孔子的聖人形象與電影的矮化
前幾年,學術界熱議儒學到底是一種哲學還是一種宗教的問題。其實,哲學和宗教兩個概念都來自西方。如以西方哲學與宗教的內涵來衡量,儒學既不是哲學,也不是宗教。但若以西方哲學和宗教的性質和作用看,儒學既是哲學,也是宗教,因為它不但提供了一套關於世界根本觀點的學說,也提供了一套信仰的體係。也就是說,儒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大致相當於西方文化中的哲學與宗教之和。如此看來,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相當於西方文明中的蘇格拉底+耶穌。
“聖人”是中國人對孔子的定位。作為聖人的孔子不同於蘇格拉底,因為他不僅是一個思想家,還具有神聖性;也不同於耶穌,因為他雖然具有神聖性,但不是神的化身,而是一個凡人。所以孔子是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正是在平凡之中顯示出他的偉大。
我們都知道,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以後,儒學就成為官方學術和整個中國文化的主幹。其實,在諸子百家中,曆史之所以選擇了儒學,並不是偶然的。一方麵,六經為春秋以前中華文明之結晶,而孔子以六經為教,最為全麵地繼承了傳統文化。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儒學代表了夏商周三代文化的主脈。另一方麵,儒學為“內聖外王”之學,最為全麵地探討了人生、社會、宇宙的道理。可見,孔子上承夏商周文明之精華,下開兩千年思想之正統,占有特殊的曆史地位。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孔子是整個中國文化的象征性符號,無愧於“至聖”的稱號。這就是本來的孔子形象。
以這個孔子形象來反觀電影《孔子》,不難發現,這部電影更多地表現了孔子平凡的一麵,而聖人的一麵顯得不足。但從其有限的取材看,這部電影本來是有機會反映孔子的聖人一麵的。
當孔子師徒遭到匡人圍攻的時候,弟子們十分害怕,而孔子泰然自若地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當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而弟子催促趕快逃跑的時候,孔子淡然一句“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亦足以感天動地!文王既沒,大道在我!麵對死亡威脅,這份自信,這份從容,這份豁達,唯孔子為能,真聖人也!可惜的是,電影雖然濃墨重彩地再現了這兩個場景,但上述能夠反映孔子真精神的話語卻沒有出現。
孔子一行在陳絕糧,弟子們都餓得爬不起來了,而“孔子講誦弦歌不衰”。電影對這一片段表現得淋漓盡致,固然值得稱道。根據《論語》,在這個關頭,子路曾惱怒地質問孔子:“君子亦有窮乎?”孔子的回答充滿智慧:“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而根據《荀子•宥坐》、《孔子家語•在厄》、《韓詩外傳》卷七、《說苑•雜言》以及新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簡《窮達以時》等文獻,孔子還借陳蔡之厄進一步向子路闡述了自己對窮達與時運關係的看法,表現了孔子對懷才不遇境況的超凡脫俗的態度:“故夫君子博學深謀不遇時者眾矣,豈獨丘哉!賢不肖者才也,為不為者人也,遇不遇者時也,死生者命也;有其才不遇其時,雖才不用,苟遇其時,何難之有!故舜耕曆山而逃於河畔,立為天子則其遇堯也。傅說負壤土、釋板築,而立佐天子,則其遇武丁也。……芝蘭生深林,非為無人而不香。故學者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也,憂而不衰也,此知禍福之始而心不惑也,聖人之深念獨知獨見。……故君子疾學修身端行,以須其時也。”這些精彩的對話不見於電影,十分遺憾。
另外,電影雖然反映了子路向荷蓧丈人問路遭到拒絕的一幕,但略掉了孔子對這群隱者的評論:“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是多麽高尚的人文關懷和多麽博大的救世情懷!正是這些評論,才表現了孔子的偉大之處,這也是《論語》、《史記》記載這件事的目的之所在。
以上數點,電影《孔子》都有矮化孔子之嫌。如果電影刻意將孔子從聖人的位置上拉下來,力圖表現其平凡的一麵的話,那就是有意無視事實,歪曲曆史,因為孔子本來就是一個聖人,一個於平凡之中見偉大的聖人!
3、真實的孔子與電影的虛構
曆史文學的真實性或許可以大致地分為三類。第一類,曆史上雖然有其人其事,但具體情節基本上是虛構的,如《封神演義》、《隋唐演義》等等。第二類,大部分情節是真實的,但虛構的情節仍然占有較大比重,如《三國演義》。第三類,基本上是符合事實的,即使采諸傳說,也要有根有據,少量的虛構和渲染隻是為了加強故事的生動性,如司馬遷筆下的各篇《世家》、《列傳》。那麽有關孔子的文學創作應該歸為哪一類呢?我的意見是第三類。主要原因是,孔子是中國人的聖人,所以關於孔子的文學創作,是一件極其嚴肅的事情。刻意的虛構,無疑是對孔子的不敬。另外,千百年來,借助於各種史料的記載,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公認的孔子形象。超越史料的虛構,自然會破壞人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我們知道,《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和《三國誌》中的諸葛亮大相徑庭,前者是文學中的諸葛亮,後者是曆史上的諸葛亮,這是因為真實的諸葛亮在中國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無足輕重,所以可以較為隨意地描繪。如果我們采用《三國演義》的手法,在曆史上的孔子之外創造出一個文學中的孔子,那麽這種創作就是失敗的,就是對孔子形象的破壞。
當然,作為一種文學創作,在有關孔子的文學創作中進行必要的虛構也是無可厚非的,問題是如何虛構。我認為這種虛構至少要遵循三個原則。
一是虛構應基本限於史料缺失的部分,而對史書有明確記載的情節,應尊重史料。關於子見南子一段,電影中的孔子是出於南子掌握衛國實權的考慮,而攀附權勢,主動求見南子,政客氣十足。在見麵過程中,兩人麵對麵,顯得十分親密。但按照《史記•孔子世家》,是南子主動求見孔子,而“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這表現了孔子獨立人格的魅力。見麵時,“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麵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玉聲璆然。”就是說,兩人見麵是隔了簾子的,孔子連南子長什麽模樣都不知道。關於孔子出走一段,電影中的孔子是被季桓子趕走的,是政治鬥爭的結果。但按照《史記》的記載,孔子出走的主要原因是“桓子卒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也就是說,孔子出走是出於道義而非政治鬥爭,當然真實的孔子更令人欽佩,而電影無意中貶損了孔子形象。關於孔子歸魯一段,從電影看,孔子向季桓子提出的條件是回到魯國後不問政治,但事實上孔子歸魯後仍然非常關心政治,常與魯國國君哀公、執政季康子論政,被尊為“國老”。另外,顏回死於孔子七十一歲時,子路死於孔子七十二歲時,而電影讓他們都死在孔子周遊列國期間,讓本來英年早逝的顏淵又折了幾年陽壽。痛哉!
二是虛構要限於細節,而大的情節一定要基於事實。電影中顏淵救書殉道一段極其感人,許多觀眾為之灑下了熱淚,但我流不出淚來,因為我知道顏淵並不是這樣死的。雖然曆史上沒有具體記載顏淵之死,但關於他身體羸弱的史料並不鮮見,所以他很可能死於健康原因。如果真的像電影所說的那樣救書殉道,那麽古人一定會大加表彰的。因此,這一情節本來子虛烏有,看似樹立了顏淵的光輝形象,實則誣枉古人,愚弄今人。
三是虛構要合情合理。已有學者指出,電影中孔子所說的“如果你改變不了現實,就要改變你的內心”一語出自於丹而非孔子。但我認為,更嚴重的問題是,這是莊子的思想,完全違背儒家精神。我們知道,孔子是一個為了自己的社會理想“知其不可而為之”,敢於正視現實,改造社會的聖賢,怎麽會同現實妥協呢?雖然他時而有“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出世情結,但他的內心是不可能因為暫時的困難而有絲毫改變的!
二、國學娛樂化問題
國學娛樂化是一個最近被不斷討論的問題,電影《孔子》則是國學娛樂化的一個新標誌,這充分表現在其所虛構的南子和孔子的曖昧關係中。然而,國學應該娛樂化嗎?這需要首先搞清楚什麽是娛樂,什麽是國學。
孟子曾經把人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小體,二是大體。用孟子自己的話說,所謂小體是“耳目之官”,大體是用來省察仁義禮智的“心之官”。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小體就是感官享受,大體就是價值追求。孟子認為,小體是低賤的,是人和動物共同具有的,而大體是高貴的,人隻有人才具備的。所以“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雖然孟子隻承認大體為人性,但站在現在的立場上看,不管大體還是小體,都屬於與生俱來的人性,隻不過大體是人性的高級部分,是人類特有的,小體是人性的低級部分,人和動物共有的,宋明理學家分別稱之為義理之性和氣質之性。既然大體和小體都是人性,那麽二者都需要得到實現和滿足。
我認為,文學藝術就是實現和滿足人性的一種途徑。根據其實現和滿足人性的不同層麵,可以將各種文學藝術的功能大致地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娛樂性情,它隻是為了實現和滿足小體的需求,給人以感官享受,讓人快樂,但不能提供一種價值觀。像趙本山的小品,很有趣,但它能提供一種價值觀嗎?不能!第二類為陶冶情操,介乎第一類和第三類之間,既能使人使人愉悅,又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像輕音樂等各種純粹的藝術作品,就屬於這種情況。第三類為美化心靈,主要是實現和滿足大體的需求,提升人的道德修養和人生境界,在這同時,又在更高層麵是使人愉悅,並給人以美的享受,從而實現和滿足了小體的需要。
國學這個概念範圍很廣,但其核心部分是儒道釋三教,而儒道釋提供給我們的是一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是高尚的,是人們的行為準則,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滿足大體的需要而建構起來的。所以,如果用文學藝術來表現國學,應當將其歸為上述第三類。
依此,所謂娛樂化,就是以娛樂為目的,將第二類和第三類文學藝術降格為第一類;所謂國學娛樂化,就是將本來應該屬於第三類的最高尚的藝術降格為第一類,以國學充當娛樂的工具。顯然,將國學娛樂化,無疑是對國學的褻瀆;反之,如果能將娛樂國學化,則是對娛樂的提升。假設在西方有人膽敢將蘇格拉底和耶穌娛樂化,那一定是要犯眾怒的。而在我們國家,將國學甚至孔聖人娛樂化則被視為理所當然。國人真的麻木了嗎?
因此,國學的傳播不排除采用娛樂的形式,如電影、電視以及其他各種文藝形式,古人早就提出了“寓教於樂”的理念,但一定要保持其高尚的內容,避免以娛樂為目的的娛樂化。
一般說來,上述第一類文學藝術屬於通俗文學、通俗藝術,第二類和第三類為高雅文學、高雅藝術。通俗文學、通俗藝術所滿足的是人和動物共有的低級需要,而高雅文學、高雅藝術所滿足的是人類所特有的高級需要。在我看來,所謂媚俗就是一味滿足人們的低級需要,追求低級趣味,將高雅文學、高雅藝術低俗化;相反,易俗就是力求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和人生境界,追求高品味,將通俗文學、通俗藝術高雅化。不用說,易俗是文學藝術健康發展之路,而媚俗則是對文學藝術的踐踏。
其實,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就已經注意到了文學藝術的這兩種方向相反的傾向。《史記》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這個“教”字,不但是教學之教,也是教化之教。所以孔子提出了“《詩》教”、“《書》教”、“《禮》教”、“《樂》教”之說,並指出其目的就是移風易俗。其中,“《詩》教”、“《樂》教”,都屬於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學藝術。如何對待媚俗傾向呢?在孔子看了,“鄭聲”為低俗文學,他說“鄭聲淫”,所以要“遠鄭聲”,堅決抵製媚俗傾向。
一個世紀以來,隨著西方文化的湧入和現代化運動的興起,作為中國人信仰的儒道釋三教被扔進曆史的垃圾堆,為時代所拋棄。其結果是,在物質文化高度發達的同時,禮樂崩壞,信仰失落,價值飄逝,精神迷茫,物欲橫流。豈不知,物質享樂所滿足的是人作為動物的那部分,而不是人之為人的那部分,長此以往,人將不人矣!所以,當務之急是在這個享樂主義盛行的時代如何安頓價值,撫慰靈魂,重建精神家園。我以為,文化甚至國學的娛樂化正是為了迎合這種享樂主義趨勢,從而對它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是對曆史正確發展方向的反動。看來,國學娛樂化現象的出現是由於我們的藝術家出了問題,而不是國學出了問題。
電影《孔子》本屬高雅藝術,理應起到移風易俗之效,但這部影片卻生硬地注入一些媚俗傾向,是在令人難以接受。子見南子一段情感戲,以孔子之標準,其俗其“淫”,不亞於“鄭聲”。若孔子在天有靈,必感備受羞辱!
我希望,所有文化產品,尤其高雅藝術和像電影《孔子》這樣的嚴肅作品,都要起到教化作用。去切實提高民眾素質,而不是迎合低級趣味;去移風易俗,而不是媚俗;去化大眾,而不是大眾化。
有人會說,不媚俗自然失去受眾。我想,這就要看我們如何通過各種途徑提高民眾素質了。民眾素質提高了,高雅藝術和嚴肅作品的受眾自然增多,人們精神生活的質量也會隨著提高。八百年前,宋人陸九淵講解作為高深哲學的心學,聽眾動輒上千人,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三、銀幕孔子與跨文化傳播
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的今天,電影《孔子》還擔負著重要的文化使命。
1、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建
在數千年的曆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什麽?當然是儒道釋三教,其中又以儒家學說為主幹。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孔子是中國精神的最高代表。
但是,自上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號以後的近一個世紀裏,孔子的形象主要負麵的、消極的,基本上是封建主義的總代表和實現現代化的絆腳石。曆史已經證明,這種對傳統的背叛,已經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
首先,文化創新危機。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在全球化時代,未來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文化的競爭。然而,任何新的文化形式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漫長的曆史積澱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割斷曆史傳統的當代中國文化狀況如何呢?據報載,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最近說,中國不會成為超級大國,因為“中國沒有那種可用來推進自己的權力,從而削弱我們西方國家的具有國際傳染性的學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對於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的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多麽巨大的諷刺!
其次,民族認同危機。民族認同基於文化認同。兩千餘年間作為官方學術的儒學轟然倒塌了,中國人遂失卻了文化認同乃至民族認同。一個半世紀的曆史不正是中國人取消自我、淹沒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過程嗎?當全球化的浪潮劈頭蓋臉地襲來的時候,中國人猛然清醒,對自己在這個星球上的身份提出質疑:我是誰?誰還認識我?
再次,社會風尚危機。在社會道德教育方麵,長期以來,我們的基本思路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來消滅和取代傳統倫理道德和信仰習俗,並為此曾經提出一個又一個口號,掀起一場又一場運動,但收效甚微。看一看當今的中國社會吧,道德墮落,風俗敗壞,信仰迷失,犯罪猖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令人觸目驚心!
在這種背景下,近年來,一股儒學熱潮悄然興起。人們呼籲回歸傳統,重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以挽救這個正在墮落的社會。鑒於孔子在中國人精神生活中的地位,要想重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首先要為孔子平反,恢複其聖人地位。
可見,電影《孔子》的拍攝的確具有象征意義,它理應在恢複孔子形象中發揮重要作用。今觀這部電影《孔子》,隨著劇情的發展,雖然也盡可能地穿插了一些孔子名言,但給人的感覺是零碎的,從中難窺孔子思想和儒家精神之大概。
2、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中國價值觀
“天不生仲尼,自古如長夜”可以代表古人對孔子的態度。前些年,孔子被西方人評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這可以代表外國人對孔子的評價。近年來,我們在向其他國家傳播中國文化和中國軟實力的時候,也巧妙地打出了孔子牌,孔子學院遍地開花就是明證,人們把這種現象喻為孔子重新周遊列國。我以為,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是現代化與全球化的必然結果。
一方麵,現代化是與全球化過程交織在一起的。從曆史和可以預見的未來看,整個世界範圍內的現代化進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西方的現代化過程;第二階段為西方現代化向其他文明推廣,亦即其他文明引進、吸收西方文明的過程;第三階段為其他文明自身的現代化,確切地說,為各文明之傳統的現代化過程;第四階段為包括西方在內的各大文明之間相互調適、相互吸收、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一種普世的現代性的過程。就目前的情況看,西方文明中具有普世意義的部分已為世人所共睹,但其他文明中具有普世意義的部分僅僅初露端倪,還有待於進一步挖掘。因此,當今的世界是多核心的,任何一種大的文明都不可能被其他文明完全同化或吞並。由於各個文明的獨特性,所以每一個文明都有自己的優勢,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這就是各個文明之間可以相互吸收和融合的根據,也是其他文明吸收西方現代化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基礎。這決定了,這種全球化是雙向的和多向的。
如果說西方文明具有普世性的因素是民主和科學的話,那麽我們中華文明能向世界貢獻什麽具有普世性的因素呢?我覺得,像中華文明所特有的天人合一、萬物同源是思想,和而不同、多元一體的思想,以及人文精神、哲學人生、德性學說、倫理情懷等等,都有望成為普世文化,而所有這一切,都在孔子思想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另一方麵,從世界範圍來看,現代價值與傳統價值,或者說來自西方的普世價值與民族價值二元並行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清楚地呈現出來。這裏所說的現代價值或普世價值,指進入現代社會之後形成的,最能體現現代性的,並為現代人們所廣泛接受的價值觀;而傳統價值或民族價值,指進入現代社會之前,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最能體現民族意識的,並為民族成員所廣泛認同的價值觀。各種文明在現代化過程中,其傳統的價值係統仍然是其文化的核心部分。這些傳統價值,正是各個文明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從而區別於其他文明的標識。學者們業已指出當今世界存在著兩股看起來相互矛盾的潮流,這就是全球化和地方化同時進行。實際的情況是,經濟的和科技的全球化與價值理念的地方化交織在一起。這種現象是西方的現代化與非西方文明的現代化之間、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之間關係在世界現代化過程中的綜合反映。
就這一方麵看,孔子和儒學當然代表了中國傳統價值觀的主流。
在這種情況下,孔子被選為中華文明的使者,重新踏上了周遊列國之路。當然,我完全讚成以這種方式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這不僅是我們推銷自己有效途徑,也為世界了解中國打開了方便之門。我深信,在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孔子一定會給全世界帶來福音。
電影是形象的、直觀的,具有在短時間內震撼人心的效果。所以,電影《孔子》應該成為幫助孔子重新周遊列國,讓國際社會了解中國價值觀的便利工具。但是,我們這部電影《孔子》所塑造的孔子基本上是一個失敗的政治家的形象,遠遠沒有象真實的孔子那樣,能夠代表中國價值觀。
總之,這部電影《孔子》雖然可以算得上孔子銀幕形象的有益探索,但還有許多方麵不盡如人意,隻是一個階段性成果。我期待著在不久的將來,一部更真實、全麵、正確反映孔子形象的電影作品問世!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