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奎】儒學複興路徑芻議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9-09-11 23:20:42
標簽:儒學複興路徑

儒學複興(xing) 路徑芻議

作者:張道奎(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人文天下》2018年第9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八月十三日辛亥

          耶穌2019年9月11日

 

儒學的複興(xing) ,是當下中國思想文化界的一個(ge) 新動向。這個(ge) 新動向由涓涓細流到匯聚成潮,走過了近三十年的時間。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儒學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儒學的複興(xing) 運動由此形成了由學界、政府、民間等多方力量共同推進的發展態勢。在強大的推力下,儒學的諸多意義(yi) 指向都出現了新的主張,因而正逐漸形成“百家爭(zheng) 鳴”的局麵。新生的思想主張隻有經過互相的敲打、借鑒,才能得到錘煉;千錘百煉的理論,才有可能經受得住實踐的檢驗。因此,百家爭(zheng) 鳴的局麵是進行理論創新的肥沃土壤。

 

同時,“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爭(zheng) 鳴的理想狀態是百川匯海,錘煉出一個(ge) 更完善的理論體(ti) 係;而不應該如江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因此在儒學的複興(xing) 、新思想的形成過程中,一個(ge) 可以讓多種思想主張碰撞、借鑒、融通的平台,就顯得尤為(wei) 必要了。在儒學複興(xing) 中,各種主張能否“百慮而一致”的關(guan) 鍵問題之一,就是有沒有這樣一個(ge) 平台,有沒有這樣一個(ge) 思想發展的路徑。構建並疏通這個(ge) 路徑,是當代儒學複興(xing) 的當務之急。

 

一、儒學複興(xing) 的必要性

 

以儒學為(wei) 代表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必不可少的寶貴資源。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構建,立足於(yu) 當代中國社會(hui) 實踐,將能夠為(wei) 未來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ang) 、國家和社會(hui) 治理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形成提供理論指導。這樣一種理論體(ti) 係不可能是憑空產(chan) 生的,它不可能、也不應該拒絕人類已經創造出來的思想結晶。儒學是曾與(yu) 我們(men) 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祖先們(men) 的思想結晶,是我們(men) 不可多得的寶貴思想資源。它毫無疑問帶有時代的烙印,也曾因沒能適應時代的巨變而被批判、被拋棄,但我們(men) 不能因噎廢食般地徹底否定儒學的價(jia) 值。戰亂(luan) 動蕩和物質貧困的時代問題都已經解決(jue) ,當下的中國處在需要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理論的時代。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過程中,如果我們(men) 不能拒絕國外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思想資源,那麽(me) 我們(men) 更不能拒絕儒學的思想資源。任何固步自封、墨守陳規的思想體(ti) 係都不可能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儒學是在曆史的中國形成並發展起來的,是帶有鮮明的帝製時代烙印的思想體(ti) 係,因此,帝製時代的儒學就必然帶有某些不合於(yu) 現時代的成分。任何照搬、移植儒學的主張都是不合時宜的;任何不加分辨、不知損益的態度都是激進的。我們(men) 立足於(yu) 當代社會(hui) 實踐的需要而借鑒、吸收儒學的思想資源,需要的是儒學的基本精神、基本指向——即儒學的精神內(nei) 核,而其製度外殼,則必須依據現代國家的治理原則進行大麵積的改造。曆史上的任何思想主張,都不可能為(wei) 當下問題的解決(jue) 提供現成的答案。就儒學來說,我們(men) 需要的是複興(xing) 和重生的儒學,不是古老而僵化的教條。

 

二、儒學複興(xing) 的階段性定位

 

當前儒學複興(xing) 局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於(yu) 政府的倡導和支持。政府政策的製定必須符合社會(hui) 現狀,必須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因而不能如理論探索一般大踏步地推進,或多方向地嚐試。“始生之物,蒙昧未明。”儒學這一重生之物的現實形態及其實踐指向還並不明朗,目前隻宜處於(yu) 理論探索的階段。以儒學為(wei) 代表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三方思想資源之一,是對儒學發展階段的精準定位。儒學的複興(xing) 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理論層麵的創新需要反複推敲,實踐層麵的探索尤其要小心翼翼。一旦實踐層麵的某些探索出現了失誤,社會(hui) 輿論將可能直接攻擊儒學的價(jia) 值正義(yi) 性。如果理論層麵的探索創新是當下儒學複興(xing) 的重心,那麽(me) 以高校為(wei) 代表的研究機構,就應該成為(wei) 儒學複興(xing) 的中心。

 

自“五四”時代以來,反傳(chuan) 統也逐漸成為(wei) 一種傳(chuan) 統。儒學這一重生之物,在近三十年走過了正名的階段,當下正在進入承啟(或稱接續)階段。在對儒學的認識尚未達成廣泛共識、對儒學的理論探索尚未明確方向的情況下,推進階段的一些工作還不宜過早展開。立足於(yu) 高校的儒學複興(xing) ,在這一階段的任務應是承上啟下、承前啟後。上承政府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提倡,下啟社會(hui) 對溫情道德、誠信秩序的呼喚,順乎上而應乎下。承接高考改革的現行大勢,扭轉“道術為(wei) 天下裂”的局麵,下啟高校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的學術趨向。前承現有的各學科資源,以儒學引領人文學科的演化方向並進行整合,後啟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話語體(ti) 係、研究範式的建構。在這一承啟工作的落實過程中,將可能同時完成學科轉型、人才培養(yang) 和儒學的理論探索三大任務。在對儒學進行合乎時代需要的“損益”工作之後,在獲得了必要的人才儲(chu) 備之後,再依據社會(hui) 現實選取一個(ge) 恰當的切入點著力推進。這將是儒學思想資源參與(yu) 當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可行性路徑之一。

 

三、儒學複興(xing) 的學科路徑

 

處於(yu) 理論探索階段的儒學複興(xing) 運動,主要依托應該是以高校為(wei) 代表的研究機構(包括官方智庫和民間書(shu) 院),因此儒學複興(xing) 必須承接現有的人文學科的運行體(ti) 係和學術成果。完全舍棄現有資源而另起爐灶的主張,不僅(jin) 會(hui) 造成學科建設上的混亂(luan) ,而且在現實中也會(hui) 破壞教育政策的穩健性和連續性。在人文各一級學科的改革整合過程中,儒學所具有的麵向社會(hui) 現實問題的經世致用精神,將是一種良好的催化融合劑。人文類各一級學科雖然角度、理論各異,但都是麵向唯一的人類社會(hui) ——這個(ge) 鮮活而統一的整體(ti) 。人文類各學科、各思想主張的生命力也必然來自於(yu) 人類的實踐活動。如果距離這個(ge) 母體(ti) 太遠,無論其多麽(me) 理論自洽,也終究會(hui) 走向衰敗和枯萎。因此,人文學科能夠而且應該指向人類實踐活動中的現實問題。

 

“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當下的儒學複興(xing) 應以產(chan) 生於(yu) 社會(hui) 現實中的問題意識為(wei) 核心引領,以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立項為(wei) 推動力,以現有學科為(wei) 落腳點;充分利用“雙一流”大學建設、國家智庫建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時代契機,從(cong) 而實現學科轉型、人才培養(yang) 和儒學複興(xing) 三位一體(ti) 的建設目標。在建設過程中以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則、基本方法為(wei) 指導,並合理借鑒國外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理論成果,從(cong) 而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

 

以目前的高校學科建設和學界對儒學的研究現狀為(wei) 基礎,儒學複興(xing) 的學科路徑可以以問題研究為(wei) 核心,整合哲學、政治學、曆史學三方的學科資源,並以中國古典文獻學作為(wei) 其文獻基礎。其中,哲學指向的是義(yi) 理儒學、心性儒學的方向,包括以西方哲學體(ti) 係重構中國哲學的一些理論成果等等;政治學指向的是政治儒學、製度儒學和社會(hui) 儒學的方向,包括傳(chuan) 統的易學、今文經學的內(nei) 容等等。曆史學主要指向儒學史的方向,它一方麵可以通過中國哲學史連接哲學學科,通過中國政治史連接政治學學科;另一方麵可以立足現實,連接過去與(yu) 將來,為(wei) 現實問題的研究提供一個(ge) 曆史性的說明和前瞻性的思考,實質上是發揮一個(ge) 連接性的作用。中國古典文獻學領域,已在傳(chuan) 世古籍整理、域外漢籍合璧、出土文獻整理與(yu) 釋讀三個(ge) 方麵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三方成果的綜合,必將為(wei) 當代儒學研究乃至中國古典學術研究提供堅實的文獻基礎。整合哲學、政治學、曆史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四大學科的力量,可以共同對一個(ge) 甚至數個(ge) 從(cong) 當代社會(hui) 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問題進行理論研究。在獲得政府立項支持的同時,充分總結相關(guan) 試點建設的經驗,並召開社會(hui) 學、法學、管理學、經濟學等相關(guan) 學科的專(zhuan) 家聽證會(hui) 。如此形成的結項成果,才可能對社會(hui) 治理和國家人才培養(yang) 提供直接的參考。結構圖示如下:

 

 

 

四、儒學複興(xing) 的理論指向及其模式

 

當下儒學複興(xing) 局麵的形成,是學界、政府、民間等多方力量共同推動的結果,這就表明儒學的複興(xing) 不僅(jin) 具有學術思想的內(nei) 涵,還應該具有指導社會(hui) 實踐的價(jia) 值。以理論創新為(wei) 邏輯起點的當代儒學複興(xing) 運動,其最高指向必然是國家社會(hui) 治理以及人類社會(hui) 治理。中國道路、中國方案的形成,必須首先成功解決(jue) 我國的社會(hui) 治理問題,然後才有可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充分聯係實際、成功指導實踐的理論創新,才可能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容納人類思想結晶、具有理論預判的社會(hui) 實踐,才有可能持續推進。理論創新和社會(hui) 治理的實際承擔者,都要落實到人才上,這就要求儒學複興(xing) 要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兼顧人才培養(yang) 的任務。

 

在當代人文學科建設過程中,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正在探索或探索出了一些建設模式。如高校內(nei) 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模式、校與(yu) 校之間的協同創新模式、高校與(yu) 政府之間的智庫模式等等。因儒學複興(xing) 的實踐指向,必然離不開行政力量的支持。並且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中國道路建構過程中,應該充分借鑒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上的成功經驗——試點建設。在理論探索的成果初步成熟之後,選取一個(ge) 小範圍的、易操作的“試點”做實踐探索,然後以實踐經驗的總結來調整、補充、完善理論。並在推廣過程中進行新一輪的理論與(yu) 實踐的互相檢驗,使理論在實踐中一步步走向成熟。在這一過程中,隻有多方力量同心協力,才可能實現協同發展的目標,進而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此外,儒學複興(xing) 還應注意三個(ge) 方麵的問題。

 

其一,理論自恰不能成為(wei) 唯一的標準。百年前儒學國家意識形態地位的喪(sang) 失,及其隨後波蕩起伏的曆史命運,並不是儒學體(ti) 係內(nei) 部的理論矛盾造成的;而是由於(yu) 儒學無法應對來自其他意識形態的理論衝(chong) 擊,無法回答中國人民在社會(hui) 實踐中提出的時代問題而造成的。隻知邏輯推理而不顧天下大勢,思想的演進必將進入死胡同。因此,當代儒學複興(xing) 要避免陷入邏輯誤區,必須具有與(yu) 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必須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

 

其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自韓愈明確提出“道統”說以來,以道統繼承者自我標榜、自抬身價(jia) 的陋儒層出不窮。甚至為(wei) 躋身“道統傳(chuan) 人”的名單而窮盡畢生才智,卻不知“仁以為(wei) 己任”的擔當為(wei) 何物,不知“斯文在茲(zi) ”的理論自信為(wei) 何物。儒學是活的思想,不是僵化的教條。任何照搬模仿、固步自封的所謂儒學複興(xing) 的主張,無論其傳(chuan) 承道統的口號多麽(me) 動聽,也必定不會(hui) 長久。為(wei) 儒學正名的階段已基本過去,現在需要做紮實的研究探索工作。繼承先賢傳(chuan) 世的基本精神,做我們(men) 自己的事業(ye) ,才是以人弘道。

 

其三,“欲速則不達。”思想的演化發展、理論在實踐中的展開、人才的培養(yang) 等等,都有其客觀規律和階段性特點。儒學的複興(xing) 是一個(ge) 過程,也必然符合發展的某些客觀規律。如果能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儒學複興(xing) 問題,準確把握當下的發展階段,就能理解哪些主張或方式方法是不合時宜的。以此觀察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階段性特點,就有可能使我們(men) 理解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wei) 了理論探索工作的穩步、順利推進,就更要理解前人“欲速則不達”、“過猶不及”的告誡,正確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密切聯係實際,不可操之過急,竭力避免理論探索工作誤入歧途。

 

在曆史的長河中,一切渺小的東(dong) 西終會(hui) 歸於(yu) 消滅,一切偉(wei) 大的東(dong) 西必將生命不絕。儒學如果有這個(ge) 理論自信,它就不會(hui) 懼怕社會(hui) 實踐的檢驗。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