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娜】重教讀書 代代向學 ——蘇州東山莫釐王氏的故事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19-08-31 00:44:18
標簽:代代向學、重教讀書

重教讀書(shu) 代代向學

——蘇州東(dong) 山莫釐王氏的故事

作者:董文娜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八月初一日己亥

          耶穌2019年8月30日

 

 

 

蘇州滄浪亭五百名賢祠中的王鏊畫像

 

蘇州東(dong) 山莫釐王氏是明清時期一個(ge) 具有代表性的科舉(ju) 官宦世家,近代以來又成為(wei) 科教名門。這一切與(yu) 其重教讀書(shu) 的家風密不可分。

 

莫釐王氏在南宋初自中原遷居吳縣洞庭東(dong) 山(今蘇州市吳中區東(dong) 山鎮),其始遷祖本為(wei) 武將,其子孫後以經商起家,終以科舉(ju) 顯名。明代中期的王鏊是莫釐王氏家族發展史上的重要人物,王鏊高中探花,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明代大才子唐寅稱讚他“海內(nei) 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王鏊也讓之前寂寂無名的莫釐王氏聲譽日隆。清代乾隆年間著名學者沈德潛認為(wei) “王氏自文恪(王鏊的諡號)以後,以能文世其家,三百年來,吳中言文獻者,必首洞庭王氏”。

 

《王氏家譜》是莫釐王氏的首部家譜,由王鏊父子修纂。王鏊是立家規、嚴(yan) 家教的典範,家譜中收錄他的十九通誡子書(shu) ,尤其是訓誡長子王延喆的,“語極嚴(yan) 切”。迄今,《王氏家譜》總共經過六次修改。研讀《王氏家譜》,不難發現,莫釐王氏由武轉文,成功實現家族轉型,世代保持文化名門的家聲,靠的就是重教讀書(shu) 。

 

“積金積玉不如積書(shu) 教子,寬田寬地莫若寬厚待人”,王鏊認為(wei) 家族要興(xing) 旺起來,光靠有錢不行,還得讀書(shu) 。王鏊家族世代經商,一開始族裏子孫都不願讀書(shu) ,他後來就定了個(ge) 家規,家中子孫考取不同層級的學校或功名,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家族中積累起來的財富該如何處理,王鏊認為(wei) “身後財富不能不留,不能多留”,如果不留,子孫發展會(hui) 受到限製;如果多留,子孫可能坐吃山空。為(wei) 此,王鏊效仿古人設立了“義(yi) 莊”。“義(yi) 莊”是家族中的殷實者捐贈或合夥(huo) 捐置的田產(chan) ,用以接濟族中鰥寡孤獨與(yu) 貧窮之人以及協濟族人讀書(shu) 應試。“義(yi) 莊”由北宋蘇州名臣範仲淹始創,對蘇州各大家族影響頗深。通俗來講,莫釐王氏的義(yi) 莊是為(wei) 族人服務的機構,凡遇經濟上的困難、天災人禍等急需救助的情形,特別對於(yu) 貧困弟子、沒有力量讀書(shu) 的,都可從(cong) 義(yi) 莊中領取一定的錢款或物資。

 

據記載,莫釐王氏的義(yi) 莊對“孤幼子弟,無力讀書(shu) 者,每年給束脩錢兩(liang) 千四百文至十六歲以上”,如果孩子有意向深造的,可以再延長援助三年。義(yi) 莊對資助的對象、時間、金額都有著極為(wei) 詳盡的規定,這樣每一筆經費都用在了合適的地方。義(yi) 莊的存在,對於(yu) 莫釐王氏形成崇尚讀書(shu) 的優(you) 秀家風起到了重要作用。

 

“童年以祖鏊為(wei) 偶,少年勉學立誌,成年以實涉世”,因為(wei) 在小山村中出了王鏊這樣一位備受稱讚的宰相,莫釐王氏一直延續著教育孩子從(cong) 小要像王鏊一樣好學立誌,長大做大事做實事的傳(chuan) 統。直到今天,莫釐王氏族人還給孩子取名民鏊、彥鏊等,意味著從(cong) 小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一個(ge) 學習(xi) 的好榜樣。

 

到了清代,莫釐王氏在科場上的成績大放光彩。值得一提的是王鏊八世孫王世琛高中狀元,彌補了王鏊隻取探花的遺憾。近代以來,莫釐王氏逐步發展為(wei) 科教名門,湧現了一大批國內(nei) 外一流的專(zhuan) 家學者,這其中以王頌蔚一家最為(wei) 突出,王頌蔚的子女王季烈、王季同等是當時著名科技專(zhuan) 家、教育家,孫輩王守武、王守覺兄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外甥女何澤慧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丈夫錢三強是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對我國“兩(liang) 彈”事業(ye) 做出了突出貢獻。

 

1915年,王季烈在跋王鏊家書(shu) 時,道出父親(qin) 王頌蔚極為(wei) 重視自己家世傳(chuan) 承的原因,王頌蔚認為(wei) ,王鏊以來王氏家聲十幾代不墜,全靠文恪公“詒謀之善”,為(wei) 子孫妥善謀劃,因此他要求子弟多讀王鏊訓誡王延喆的家書(shu) ,反複體(ti) 會(hui) ,防微杜漸。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