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全:孔子思想與(yu) 儒學的承傳(chuan) 發展
受訪者:李錦全
采訪者:李宗桂
來源:《孔子研究》2019年第3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七月廿一日庚寅
耶穌2019年8月21日
李宗桂:李先生好!受《孔子研究》彭彥華主編的委托,對您進行學術專(zhuan) 訪。那我們(men) 就直接切入主題。改革開放以後,學術界對於(yu) 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研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評價(jia) 越來越高。但是,對於(yu) 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闡釋,不僅(jin) 在價(jia) 值判斷的層麵眾(zhong) 聲喧嘩,而且在事實判斷的層麵甚至也大相徑庭。有鑒於(yu) 此,我們(men) 覺得厘清孔子思想與(yu) 儒學的特質,把握儒學發展的邏輯進程,進而揭示其社會(hui) 曆史作用及其當代價(jia) 值,顯得十分必要。因此,我們(men) 首先要請教您的是:孔子儒學與(yu) 漢代董仲舒儒學、宋明儒學各有什麽(me) 特質?它們(men) 的關(guan) 係如何?
李錦全:首先,謝謝《孔子研究》對我的信任。孔子思想核心是“仁———禮”一體(ti) ,也可以說是內(nei) 聖外王。內(nei) 聖是思想意識問題,人的問題;外王是治國理政的問題。孔子思想具有很強的包容性、開放性,這也是後來儒學發展的基礎,能夠吸收其他思想學派的內(nei) 容,並融合發展。儒家思想承傳(chuan) 兩(liang) 千多年,並可以傳(chuan) 到日本、朝鮮、東(dong) 南亞(ya) ,確實體(ti) 現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包容性和開放性。
先秦儒學、董仲舒儒學、宋明儒學都是在內(nei) 聖外王的架構下發展而來。孔子之後,先秦儒家起主要作用的是孟、荀兩(liang) 大派。大體(ti) 上說,孟子傳(chuan) 承內(nei) 聖方麵,荀子傳(chuan) 承外王方麵。孟子著重心性道德修養(yang) ,作為(wei) 他提倡仁政德治的思想基礎。後來,內(nei) 聖方麵通過儒道融合獲得發展,程朱、王陽明是代表。荀子主張法後王,既隆禮又重法,禮法結合,為(wei) 秦漢以來的封建政治製度打下思想基礎。外王方麵則與(yu) 法家思想相結合,荀子、董仲舒是代表。盡管法家反對儒學,但兩(liang) 家亦有其相通之處。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曾指出,儒者“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法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說明兩(liang) 者在維護君臣等級製度上是一樣的,隻是手段和方法不同而已。一般認為(wei) ,儒家重教化,法家重刑罰,其實這種區分也不是絕對的。孟、荀兩(liang) 人在孔子之後被公認為(wei) 先秦儒學的大師,他們(men) 的思想理論雖然不同,卻都想推行孔子的內(nei) 聖外王之道,但是由於(yu) 曆史條件的限製,孟、荀的用世主張,在他們(men) 生前沒有收到應有的社會(hui) 效果。
董仲舒是漢代儒學的關(guan) 鍵人物。作為(wei) 當時官方哲學的代表,他用“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深察名號”的認識論、“物必有合”“天道不變”的曆史發展論,建構了一套為(wei) 西漢統治的最高王權服務的哲學體(ti) 係,把三綱五常的封建統治秩序說成是來自天意,而且會(hui) 永恒不變。董仲舒的主張不僅(jin) 為(wei) 封建統治者奉為(wei) 經典,在廣大群眾(zhong) 中也產(chan) 生深遠影響。他主張“大一統”,限製地方兼並,適當減輕人民負擔,緩和階級矛盾,恢複和發展經濟有積極的意義(yi) 。同時,董仲舒的災異遣告說,也有限製君權的一麵。
到了宋明時期,內(nei) 聖與(yu) 外王分化明顯。宋明理學承傳(chuan) 孔子思想,偏重於(yu) 內(nei) 聖。但是,談宋學不能隻講程朱,不能以程朱理學代表整個(ge) 宋學。張載主張“民胞物與(yu) ”“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偏於(yu) 治國方麵。陳亮、葉適功利學派主張“義(yi) 利雙行,王霸並用”,偏重於(yu) 外王之道,這是從(cong) 董仲舒那裏繼承來的。他們(men) 認為(wei) ,不講功利的話,道義(yi) 隻是虛的。內(nei) 聖、外王在宋學中都是存在的。程朱學派雖然也主張道德治國,但與(yu) 功利學派還是有不同的。宋明時期尊君的思想,害死不少人,有過;但維護統治秩序,也有其功。評價(jia) 要以時間、地點、條件、作用為(wei) 標準。宋明理學重內(nei) 聖不重外王,有很大的片麵性,但是在封建社會(hui) 發展的高峰時期,又發揮了穩定社會(hui) 的作用。
儒學發展,應承傳(chuan) 孔子內(nei) 聖外王之道。儒學從(cong) 先秦發展到宋明,是有得有失的。宋明理學有長處,也有不足,不能把宋明理學捧得太高,過於(yu) 邊緣化其他學派。明清之際,實學就批判宋明理學的隻講內(nei) 聖不講外王。我認為(wei) ,就治國理政而言,承傳(chuan) 孔子的是董仲舒,宋明理學是失敗的。朱熹與(yu) 陳亮辯論,說三代奉行王道是盛世,漢唐實行霸道是衰世。但現在大家都認為(wei) 漢唐是中國曆史上的強盛大國,漢唐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hui) 蓬勃發展的上升時期,怎能叫做“衰世”?而宋朝“積貧積弱”,甚至“二帝蒙塵”,連皇帝都成了俘虜,難道是行王道的盛世嗎?從(cong) 先秦直到明清,儒學經曆了董仲舒的神學化,魏晉隋唐的援佛、道入儒,宋元明的儒學哲理化等變化,但這些都是儒學內(nei) 部的自我調適,沒有也不可能達到形態上的更新。
李宗桂:如何看待儒學的特質?它是宗教嗎?
李錦全:儒家學說的重要特點之一,是著意研究和解決(jue) 人際關(guan) 係的問題,孔子的“仁”就可以看做是一種人際關(guan) 係學。儒學一方麵在道德修養(yang) 上平等地要求不同地位的人們(men) 具有平等的道德人格,提倡獨立人格精神,另一方麵又在社會(hui) 政治上竭力維護等級製度,從(cong) 而形成了兩(liang) 重性思想矛盾。從(cong) 思想本質上看,儒學本身不是宗教。但是在曆史上確實出現過儒學宗教化的問題。
董仲舒通過天人感應來把儒學宗教化,把自然界的天說成是超自然的、有意誌的人格神,把天上的神權和地上的王權溝通起來。同時,他還將為(wei) 統治者服務的儒家倫(lun) 理道德學說和神學目的論相聯係,這就使得神權、王權、父權三位一體(ti) ,這也是神化孔子的一種表現。對董仲舒的評價(jia) ,還可以從(cong) 儒學宗教化的角度進行討論。從(cong) 儒法互補的方麵來,董仲舒也是一個(ge) 關(guan) 鍵人物。他的“天人感應論”雖然神秘,但政治目的很清楚,即維護統治者的最終利益和長遠利益,調整君主和百姓的關(guan) 係。董仲舒本質上是強調王權的,但鑒於(yu) 亡秦的教訓,力主實行儒家的仁政德治。他認為(wei) 王者的任務是“明教化民”,民眾(zhong) 是“教然後善”;同時,他又對君主提出緩和社會(hui) 矛盾,輕徭薄賦,防止貧富兩(liang) 極分化等政策。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帶有宗教神秘主義(yi) 色彩,很快就和當時社會(hui) 上流行的讖緯迷信結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反理性的思想逆流,把儒學引向歧途,到東(dong) 漢時讖緯神學就受到桓譚、王充的猛烈抨擊。漢代讖緯神學神化孔子,但並未成功,對後世的影響並不大。
儒學對於(yu) 維護封建倫(lun) 常的作用,遠非其他思想流派所能取代。從(cong) 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盡管玄學與(yu) 佛教曾盛行一時,但與(yu) 儒學的矛盾還是以妥協、融合的形式告終。韓愈在反對佛教的鬥爭(zheng) 中,曾仿照佛教傳(chuan) 法世係的祖統說,建立起從(cong) 堯舜開始到孔孟世代相傳(chuan) 的儒家道統,以此來論證儒家的正統地位。他還提出了“道”作為(wei) 哲學的最高範疇,其內(nei) 涵就是抽象化了的仁與(yu) 義(yi) ,以此來與(yu) 佛、老的價(jia) 值原則相抗衡。
朱熹繼承周敦頤和二程思想,在完善理本論的基礎上,建立和發揮了“理一分殊”學說,認為(wei) “萬(wan) 個(ge) ”事物之理,全具於(yu) “一個(ge) ”本體(ti) 之理。據《朱子語類》記載,他用“月印萬(wan) 川”做比喻:“本隻是一太極(理),而萬(wan) 物各有稟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極爾。如月在天,隻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隨處可見,不可謂月已分也。”朱熹這種思想來源於(yu) 華嚴(yan) 宗的一多相攝理論。華嚴(yan) 宗論證“一即多,多即一”,朱熹通過“理一分殊”論證“理隻是這一個(ge) 。道理則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從(cong) 而把三綱五常、忠孝節義(yi) 等倫(lun) 理道德說成是至高無上的天理,君、臣、父、子都要按照自己的本分,依天理行事。在宋代以前,儒家的天命思想比較流行,往往把個(ge) 人的窮通貴賤,說成是“命”該如此。宋代理學家並不強調命,而是說“理”該如此,或“份”該如此。隻要人們(men) 接受“理一分殊”的理論說教,就會(hui) 自覺地去遵守倫(lun) 理綱常,這就使得傳(chuan) 統儒學理論效果和社會(hui) 價(jia) 值得到極大提高。通過朱熹的努力,宋明理學成為(wei) 了教化儒學,通過教化發揮儒學的影響。如果要說儒學宗教化,更多是一種教化形態的,而不是信仰形態。宋明理學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使得儒學哲理化,儒學本身成為(wei) 哲學,有本體(ti) 論和認識論,還產(chan) 生了理本論、氣本論和心本論幾個(ge) 流派,對後世產(chan) 生了很大影響。但宋明理學片麵發展了內(nei) 聖的一麵,並沒有全麵繼承孔子思想。孔子講王道,但他並不反對霸道。這從(cong) 孔子對管仲的讚賞中就能看出來,孔子還主張“足食”“足兵”。在這個(ge) 意義(yi) 上說,現在流行的“道統”論中沒有荀子,沒有講外王的一麵,這是有問題的。
如果說儒學是宗教,那麽(me) 這裏就涉及到了儒學、佛教、道教三者誰吸收誰的問題,以及三者的區別何在的問題。由董仲舒神學發展到朱熹理學,儒家思想的理論水平確實是經曆了一次飛躍。有人認為(wei) 理學是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產(chan) 物,這話有道理,但儒家與(yu) 佛、道合流並不是趨於(yu) 宗教化,而是相反,它是吸收其哲學思辨性的一麵,而排斥其宗教神秘性的一麵,從(cong) 而提高到哲理化的高度。
從(cong) 根本上說,宗教是信仰,儒學是教化。儒“教”也可以談,但這必須是“教化”之教。康有為(wei) 也曾想要把儒學宗教化,最後也沒能成功。這說明作為(wei) 教化之學的儒學,難以被變成宗教信仰之學。
李宗桂:儒家文化作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的主導成分,在曆史上產(chan) 生了什麽(me) 樣的影響?
李錦全:有人說,儒家是“中國文化”的主體(ti) ,道家是“中國哲學”的主體(ti) 。我們(men) 現在講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儒家是主體(ti) 。儒學主要是講政治倫(lun) 理教育方麵的問題,從(cong) 正心、誠意、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把人看成群體(ti) 分子,以倫(lun) 理、政治為(wei) 軸心,處理和調整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這可以說是以儒家為(wei) 主體(ti) 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特色。談儒學的曆史影響,要結合儒學的發展來看。儒學大體(ti) 經曆了先秦儒學、宋明儒學、現代新儒學三個(ge) 階段。
孔子的思想,道德倫(lun) 理的內(nei) 容比較多。發展到宋明之後,儒家的哲學味道比較明顯。從(cong) 先秦儒學到宋明新儒學,一個(ge) 途徑是儒學哲理化,另一途徑是儒法互補。思想上,儒學是通過哲理化,而不是宗教化來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來實現發展。政治上,儒家思想通過儒法互補、儒法並用、霸王道並用實現治國理政,維持著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穩定,並推動中國社會(hui) 向前發展。
儒家思想演變到宋明以後,已日益成為(wei) 阻礙曆史前進的桎梏。宋明道學將封建綱常哲理化,借以穩定社會(hui) 秩序和人倫(lun) 關(guan) 係,這是適應當時加強專(zhuan) 製主義(yi) 中央集權封建政治的需要。但由此一方麵帶來侈談心性義(yi) 理,而忽視國計民生的空疏學風;另一方麵則造成社會(hui) 上人際關(guan) 係緊張,出現“以理殺人”的曆史悲劇。隨著封建社會(hui) 危機的加重,儒家中的有識之士不得不對其僵化的正統思想再次進行自我調整,從(cong) 而繼續保持其適應性。但是由於(yu) 儒家思想植根於(yu) 以小農(nong) 經濟為(wei) 基礎的宗法社會(hui) 的文化土壤上,因而形成一種帶有封閉性的自足文化體(ti) 係,思想眼界不夠開闊,雖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但確實不可能隻靠儒學的自我調整來達到形態上的更新。
從(cong) 宋明儒學到現代新儒學,過程比較複雜。這裏有個(ge) 社會(hui) 發展問題,也涉及到現代化的具體(ti) 問題。儒學現代化,必須與(yu) 社會(hui) 發展相適應。如何從(cong) 封建社會(hui) 走向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這裏也是有爭(zheng) 論的。中國古代社會(hui) 中,資本主義(yi) 萌芽有還是沒有?有的話,發展到什麽(me) 程度?這個(ge) 爭(zheng) 議比較多。學術界一般認為(wei) ,在明朝中葉以後,由於(yu) 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經濟出現了資本主義(yi) 的萌芽。按照毛澤東(dong) 的看法,“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yi) 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當然這裏說的隻是一種推論。事實上,由於(yu) 中國封建社會(hui) 的根深蒂固,資本主義(yi) 萌芽在這個(ge) 盤根錯節的參天大樹下是很難得到實際發展的。一直到鴉片戰爭(zheng) 前夕,這個(ge) “萌芽”都沒有構成多大威脅,反而是鴉片戰爭(zheng) 促使中國社會(hui) 起了巨大的變化。
怎麽(me) 看待資本主義(yi) 生產(chan) 關(guan) 係萌芽、啟蒙思想的產(chan) 生?認為(wei) 明清之際有啟蒙思想者,以侯外廬、蕭萐父、許蘇民為(wei) 代表。此前,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也談到了這個(ge) 問題。其中的基本線索,是從(cong) 黃宗羲、唐甄到戴震。啟蒙思想在這裏有反封建專(zhuan) 製的味道。這個(ge) 問題牽涉到黃宗羲有沒有民主思想的問題。戴震批判理學“以理殺人”,到五四時期,譚嗣同、魯迅也這樣講,批判封建道德。隨著資本主義(yi) 生產(chan) 關(guan) 係萌芽的發展,啟蒙思想就有所發展。黃宗羲、唐甄的啟蒙思想,標誌是反君權。當時是以昌明三代為(wei) 方式,認為(wei) 三代時期君主是為(wei) 民的,而時下的君主是為(wei) 自己的。在君臣關(guan) 係上,啟蒙思想主張恢複孔孟思想,認為(wei) 君臣對等。黃宗羲認為(wei) ,大臣是君主的師友,而不是仆妾,不做官就與(yu) 皇帝是路人。唐甄認為(wei) 帝王是盜賊,批評崇禎“亡國之臣”的說法,認為(wei) 國家興(xing) 亡的責任在於(yu) 君主,不能把責任推給大臣。黃宗羲和唐甄都是直接批判君權的思想較多,而民主思想不是很多。他們(men) 的君臣對等思想也是要恢複孔孟主張的那樣,而並沒有發展到民主,民主思想隻是萌芽。我讚成啟蒙說,隻是認為(wei) 啟蒙的程度沒有那麽(me) 高。
就現代化過程中的啟蒙思想而言,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批評君主的知識分子也不是都有好下
場。宋明以後,啟蒙思想確實有所發展。從(cong) 黃宗羲到戴震,在思想上有一點啟蒙。但真正實踐則是要到清朝的康有為(wei) 、梁啟超變法,主張從(cong) 君主專(zhuan) 製走向君主立憲。康有為(wei) 、梁啟超變法時,中國保守主義(yi) 的勢力太強大。從(cong) 儒家來講,怎麽(me) 實現民主?還是要從(cong) 內(nei) 聖外王兩(liang) 個(ge) 方麵來看。內(nei) 聖是民主的,道德是平等的,但外王是不平等的,政治是不平等的。港台新儒學強調內(nei) 聖開出新外王,是道德決(jue) 定論。道德決(jue) 定政治的路子能不能行呢?我看不行。
孔子對人們(men) 在人格道德上的平等要求和在社會(hui) 政治上對等級的維護,形成了儒家在人際關(guan) 係上的兩(liang) 重性思想矛盾。這種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會(hui) 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同時由於(yu) 各人的身份地位以至精神狀態的不同,也會(hui) 表現不同的特點。比如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對革命者在人格道德的修養(yang) 方麵,也提出平等的要求。劉少奇1939年在延安馬列學院講演論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修養(yang) 時,就曾引用過孟子的話:“人皆可為(wei) 堯舜”,並要求每個(ge) 共產(chan) 黨(dang) 員,都學習(xi) 馬克思列寧主義(yi) 創始人的品質,不要認為(wei) 高不可攀,要在革命鬥爭(zheng) 中認真地去進行自我修養(yang) 。但儒家處理人際關(guan) 係的另一思想準則,就是要維護社會(hui) 的等級差別。這一點在革命隊伍中不能說沒有影響。如有的幹部搞“家長式”“一言堂”等,這種思想作風不能說沒有受封建儒學的影響。
中國曆史的發展,沒有按照一般的規律由封建社會(hui) 轉型為(wei) 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由於(yu) 西方帝國主義(yi) 的入侵,把正常的發展節奏打斷了。鴉片戰爭(zheng) 以後,中國逐步淪為(wei)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hui) ,這樣的定性雖有不同意見,但這種社會(hui) 形態的特殊性是不能否認的。鴉片戰爭(zheng) 發生時,英國是個(ge) 先進的資本主義(yi) 國家,而中國仍是落後的封建王朝。有個(ge) 別人認為(wei) 外國人入侵時應該歡迎而不要反抗,理由是先進可以帶動落後,這種觀念的引申,就是中國成為(wei) 殖民地才可以實現現代化。請問:為(wei) 搞現代化而付出亡國的代價(jia) ,未知是否合算?答案不言而喻。
鴉片戰爭(zheng) 以後,中國逐步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hui) 。外來資本主義(yi) 的入侵,一方麵對封建儒學傳(chuan) 統是個(ge) 衝(chong) 擊,另一方麵,外國侵略者並不希望中國走獨立發展資本主義(yi) 的道路,反而與(yu) 腐朽的封建統治者相勾結,對中國人民進行掠奪和壓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近代中國的思想界和儒學自身的演變和發展,都呈現出異常複雜的矛盾狀態。一方麵,進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從(cong) 不同角度和途徑都向西方尋求真理,如在傳(chuan) 統的天人關(guan) 係中,力圖輸入天賦人權以及博愛、平等、自由之類的新內(nei) 容;另一方麵,他們(men) 也不能完全擺脫封建儒學的舊傳(chuan) 統。這就表現出兩(liang) 重矛盾性。
從(cong) 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我國的社會(hui) 革命逐步向縱深方麵發展。特別是“五四”運動,更使封建傳(chuan) 統舊文化麵臨(lin) 著嚴(yan) 峻的挑戰。當時進步青年高呼“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並高舉(ju) “民主”與(yu) “科學”兩(liang) 麵旗幟,反封建的思想浪潮席卷神州。但由於(yu)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hui) 性質沒有變,新民主主義(yi) 革命尚未成功,舊思想文化仍然有著相當廣泛的社會(hui) 影響,這不是幾句簡單的“打倒”口號所能解決(jue) 的問題。中間雖有人提出要“全盤西化”,但由於(yu) 不合中國國情而無法實現。相反也有人打著“保存國粹”的旗號來維護舊傳(chuan) 統,這是逆潮流而動,當然也不得人心。正確的方向就像毛澤東(dong) 同誌在《新民主主義(yi) 》論中所提出:對中國長期封建社會(hui) 中創造的古代文化,要清理其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華”。這種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的,對待傳(chuan) 統文化主要是傳(chuan) 統儒學的批判繼承方針,是符合中國國情的。
五四運動以後,在新民主主義(yi) 革命的過程中,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開始進行社會(hui) 主
義(yi) 建設和改造,在這段曆史時期,我認為(wei) 傳(chuan) 統儒學中關(guan) 於(yu) 人際關(guan) 係的矛盾二重性,在人們(men) 的現實生活中,仍然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儒家思想兩(liang) 千多年來在我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占據主導地位,對我們(men) 民族的融合和國家的統一,長期以來起到促進和鞏固的作用。但到了封建社會(hui) 後期,儒學起著加強和維護封建統治,阻礙社會(hui) 變革和發展的作用,其消極的一麵日漸明顯。儒學對今天社會(hui) 的各個(ge) 方麵,包括民族心理、思維方式,特別是道德倫(lun) 理觀念以致風俗、生活習(xi) 慣,仍然有著相當廣泛的影響。
李宗桂:儒家文化與(yu) 現代化的關(guan) 係如何?儒家文化能夠現代化嗎?如何現代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儒家文化能夠起到什麽(me) 樣的作用?
李錦全:中國傳(chuan) 統思想,封建專(zhuan) 製思想強大且牢固,走現代化道路不是很直接的,都是彎曲的、托古的,這是中國特色。從(cong) 這裏也可以看出中國現代化的困難,以及儒學發展的阻力。中國早期啟蒙思想雖然涵著“新的突破舊的”時代精神,卻仍然束縛於(yu) “死的拖住活的”的桎梏。今天,不能無視儒學的存在,更不能簡單地拋棄,隻能因勢利導,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同時博取和融匯外來文化之精華,創建新的文化體(ti) 係。儒家文化的現代化,說到底是一個(ge) “古為(wei) 今用”的問題,關(guan) 鍵在於(yu) 怎麽(me) “用”。
儒學的現代化問題,就孔子思想而言,比較容易;就程朱思想而言,反而困難。因為(wei) 封建專(zhuan) 製思想,在程朱那裏是高峰,程朱理學是官方哲學。思想家本人的思想是一回事,官方怎麽(me) 用是另一個(ge) 問題。程朱理學是封建高峰時代的儒學,就成為(wei) 了一股濁流。這也不能怪朱熹,朱熹本人的意圖不是這樣。朱熹應詔出仕時,以帝王師的姿態,企圖用正心誠意之學去正君心,使宋寧宗成為(wei) 堯舜之君。但因批評皇帝用人“獨斷”,其學說被判為(wei) “偽(wei) 學”,遭受迫害。但朱熹去世後,他的尊君思想卻被官方利用,其學說成為(wei) 官學,這不是朱熹的本意。“五四”以來,人們(men) 批判宋明理學,朱熹成為(wei) 替罪羊。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這也說明以道德觀念來轉化政治是行不通的。
近代以來,龔自珍、劉逢祿的公羊學,主張進化觀念、三世說,進行托古改製。但官方統治者不允許講變法、改製。儒學以“複古為(wei) 解放”,抬出孔孟思想反對程朱,戴震的《孟子字義(yi) 疏證》就是明證。托古改製,康有為(wei) 也一樣的。
儒學現代化,也是兩(liang) 條線。一是傳(chuan) 統道德能不能現代化。具體(ti) 而言,如貞節、孝等問題,都是宋明時代走偏的。女人講貞節,男人講氣節,都有片麵性。而在孔孟那裏,有對等性,如同君臣對等,夫婦也一樣——節婦義(yi) 夫。在現代社會(hui) ,當然要反對夫為(wei) 妻綱和要婦女守貞節的道德要求,但也要提倡雙方互讓互助。我認為(wei) ,對於(yu) 傳(chuan) 統儒學中有利於(yu) 穩定家庭和諧和社會(hui) 秩序,有利於(yu) 創造和諧的生活環境,能用群體(ti) 道德來調節好人際關(guan) 係的,在剔除其中的糟粕後,還是應該提倡的。尤其要處理好四個(ge) 方麵的關(guan) 係,即義(yi) 與(yu) 利、理與(yu) 欲、公與(yu) 私、人與(yu) 我的關(guan) 係,這也是民族性與(yu) 時代性的關(guan) 係。“義(yi) 利雙行”是中國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的正確導向。
除了道德問題,還有能力問題。這是外王的問題。隻講氣節,沒有本領,怎麽(me) 辦呢?從(cong) 宋明理學第二期發展到現代的第三期,很多問題是被曲解的。現代化首先要肯定內(nei) 聖外王之路,要重視實學。儒家講經世致用,為(wei) 學之序從(cong)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到篤行,最後歸之於(yu) 實用,這種傳(chuan) 統是可貴的。但到晚明出現了王學末流,空談心性,不切實際。黃宗羲、顧炎武等人痛斥空談誤國的儒生,所謂平時袖手談心性、臨(lin) 危一死報君王,有的人雖然獲得了忠君殉國的美名,其實是於(yu) 事無補。據說顏元在讀《甲申殉難錄》時,看到“愧無濟世匡時策,唯有一死報君恩”的詩句,不禁潸然淚下,深感重內(nei) 聖輕外王造成一些有德無才的士人的悲劇,因而提出要重視實學。那些不關(guan) 心人民疾苦,隻是為(wei) 君王政權興(xing) 亡而殉死的人,其實不值得肯定。經世致用不是單為(wei) 君主個(ge) 人,應在保國為(wei) 民方麵做出成績。由於(yu) 黃宗羲、顧炎武等是明代遺民,不滿清朝的統治,他們(men) 所提倡的經世致用很容易被看成是反清的活動。清朝幾代搞了不少文字獄,沒人再敢接觸現實問題,乾嘉學派隻能把實事求是的精神用於(yu) 考訂訓釋古書(shu) ,雖然也是實事求是,但不會(hui) 解決(jue) 屬於(yu) “當代之務”的實際問題。後來的實學發展,在清朝遇到阻礙。明朝亡國的教訓,會(hui) 使得實學研究反對清朝統治。康熙重新提倡理學,把朱熹捧到最高。清朝的實學不敢講政治問題,變成單純的考據學,把真正關(guan) 於(yu) 國計民生的內(nei) 容引到了文字學。
清朝後,儒學的現代化變成了一個(ge) 國際問題。這並不是儒學想不想現代化,而是儒學能不能現代化的問題。中國長期閉關(guan) 鎖國,資本主義(yi) 萌芽發展不起來。經濟不發展,政治回流,現代化遇到了挫折。中國能不能現代化也不是自己能決(jue) 定的,而是一個(ge) 世界問題。中國走向現代化,不同的時代應該有不同的走法。
儒學的現代化問題,不單要作理論探討,這同時也是個(ge) 社會(hui) 實踐的問題。從(cong) 整個(ge) 世界文明的發展趨勢來看,當今所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其差距主要表現在物質財富的積累和科學技術的水平方麵。至於(yu) 精神生活,特別在倫(lun) 理道德、人際關(guan) 係層麵,則並無先進與(yu) 落後的差別,隻能說互有短長。所以,中西文化的衝(chong) 突很可能在將來形成“互補”的格局,即經過互相吸收、揚棄、輸進外來血液,使自身的文化發展進入良性循環。因而,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在將來世界文化發展的長河中,總會(hui) 占有一席之地。我國要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對傳(chuan) 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都有個(ge) 如何對待的問題。批判繼承做到古為(wei) 今用,批判吸收做到洋為(wei) 中用,作為(wei) 指導方針是可以的,但如何取得協調、互補,並在此基礎上創新,確是一個(ge) 複雜的問題。
李宗桂:這些年儒學複興(xing) 的話題很熱門,這與(yu) 儒家思想和中國文化的未來前景有關(guan) 。您如何看待這個(ge) 問題?
李錦全:以唐君毅、牟宗三等人為(wei) 代表的港台新儒家,他們(men) 講的“複興(xing) ”與(yu) 蔣慶等人所用的“複興(xing) ”不同。1958年元旦,唐君毅、牟宗三、徐複觀、張君勱聯名發表了《中國文化與(yu) 世界》宣言,強調:儒學並沒有死亡,儒家的種子還存在著。所謂“種子”就是內(nei) 聖,道德上人人平等,由此開出外王,即是說走出民主之路。港台新儒家講民主種子,種子是可以生長的,也就是所謂“複興(xing) ”。這種複興(xing) 是經過內(nei) 聖開出外王,針對儒家已死的論說而言。這種複興(xing) 不同於(yu) 蔣慶等人的說法。蔣慶等人講的複興(xing) 是奉行封建專(zhuan) 製時代的儒家思想,他這種複興(xing) 應該叫“複辟”,而不是複興(xing) 。
儒學複興(xing) ,到底是哪種複興(xing) 呢?複辟的那種,肯定不行。儒學經過改革,能夠適用於(yu) 當前社會(hui) ,就是複興(xing) 。現代新儒學思潮是在現代史上中西文化衝(chong) 突的反映,它麵對傳(chuan) 統、西學和現實,是想向前走,跨入現代化的行列。現代新儒學已經成為(wei) 一種帶有國際性的思潮,這在儒學發展史上是一次飛躍。但它既要保留中國傳(chuan) 統,又不得不學西方的科學和民主,以及其他先進的東(dong) 西,這就構成現代新儒學的思想基調,同時也是它麵臨(lin) 的思想矛盾和需要解決(jue) 的難點。現代新儒家努力要完成這個(ge) 曆史任務。港台新儒學是現代新儒學中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儒學發展到現代新儒學,力圖將儒學的包容性更好地發揮,在更高的層次上會(hui) 通中西,這種努力是可取的,但論證的方式,卻給人以依靠邏輯推理和宣揚道德決(jue) 定論的感覺,因而近年來對此頗有爭(zheng) 議。
儒家本來是講內(nei) 聖外王之學,但內(nei) 聖與(yu) 外王兩(liang) 者也不是那麽(me) 容易相通。如對道德人格的修養(yang) ,儒家講自天子以至庶人,都應以修身為(wei) 本,這種要求是平等的,但並不因此而改變天子與(yu) 庶人的等級差別。又如獨立人格問題,對個(ge) 人來說是自由的,“為(wei) 仁由己”。但在人際關(guan) 係上,如君臣之間最多隻有對等觀念,並不能由此造成雙方的平等地位。所以,從(cong) 道德人格修養(yang) 上看,是“人皆可以為(wei) 堯舜”,但要由此建立平等、自由的民主製度,就不是那麽(me) 容易的了。因此,我認為(wei) 傳(chuan) 統的儒學不能完全自發地開出民主製度,單純依靠道德精神是難以開創出新的社會(hui) 製度的,要開新就需要有變革性的觀念轉化,否則不可能真正實現,而這有待於(yu) 經濟體(ti) 製和政治體(ti) 製的改革。按照馬克思主義(yi) 的觀點,存在決(jue) 定意識,經濟基礎決(jue) 定上層建築、決(jue) 定政治架構和意識形態。當然,正確理論指導亦有反作用。我們(men) 今天經濟上要實現小康社會(hui) ,要建設民主政治,要依法治國,必須有正確的理論指導。習(xi) 近平同誌最近在4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誌2019年第7期發表的《關(guan) 於(yu)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幾個(ge) 問題》一文中,強調道路問題的重要性。習(xi) 近平認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加快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必由之路”。“道路問題是關(guan) 係黨(dang) 的事業(ye) 興(xing) 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dang) 的生命。”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是根植於(yu) 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可見,在當代中國,要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要加快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事業(ye) 、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沒有別的道路可走,這是一個(ge) 重大的政治問題,絕不是某些祈願複興(xing) 儒學的人寄望於(yu) 用道德轉化政治所能實現的。從(cong) 中國曆史看,小康社會(hui) 的理想淵源於(yu) 孔子。我們(men) 今天所講的“小康”是借用傳(chuan) 統概念,古為(wei) 今用,但賦予了新的時代內(nei) 涵。全麵小康社會(hui) 的建成,是在新時代對孔子小康社會(hui) 理想的劃時代的、超越性的、創造性的轉化,也是創新性的發展。如果要講儒學複興(xing) ,這就是儒學複興(xing) 。從(cong) 根本上講,隻有完成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時代使命,隻有完成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曆史任務,隻有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光榮夢想,才有儒學的複興(xing) ,而不是相反。
李宗桂:今天,我們(men) 搞現代化,搞市場經濟,儒家思想有什麽(me) 作用?
李錦全:關(guan) 於(yu) 儒學現代化的問題,有一種說法是儒家資本主義(yi) ,這是從(cong) 日本發展起來的。“儒家資本主義(yi) ”其實是指儒家思想在日本企業(ye) 的經營方式中所起的作用,即主要是協調好企業(ye) 內(nei) 部的勞資關(guan) 係。具體(ti) 來說,終身就業(ye) 和年功序列製是“禮”的體(ti) 現;企業(ye) 內(nei) 部用“和為(wei) 貴”的思想來協調勞資關(guan) 係;老板和員工之間貫徹“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儒家思想。但後來又不太提了。說到底,這根本上還是人治與(yu) 法治的問題。兩(liang) 者各有利弊。現代社會(hui) 完全靠人治恐怕不行。
其實日本走上資本主義(yi) 道路,從(cong) 政治製度到生活方式,是全麵向西方學習(xi) 的結果,並非隻靠儒家思想。新加坡的情況和日本有些不同。新加坡推行儒家思想教育,則是由於(yu) 西化後傳(chuan) 統道德倫(lun) 理的失落,利己主義(yi) 價(jia) 值觀嚴(yan) 重泛濫,造成家庭關(guan) 係社會(hui) 關(guan) 係的疏離,故而想用儒家倫(lun) 理來潤滑社會(hui) ,粘合關(guan) 係。這是儒家道德實用主義(yi) ,是對西化後出現的精神危機進行的補偏救弊,並非返本開新。在各個(ge) 國家或地區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由於(yu) 實現現代化的程度和各自的條件不同,在接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時,就變成各取所需。因此,儒家文化所起的具體(ti) 作用也因時因地而異。
市場經濟也需要市場信用。儒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它的特點是重視從(cong) 道德修養(yang) 方麵來提高人的精神素質,並且要求從(cong) 個(ge) 人做起,正心、誠意、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儒學處理人際關(guan) 係主要是“誠信”二字。人人能做到這一點,就是一個(ge) “人和”的社會(hui) 。孔子的儒學對中國古代農(nong) 業(ye) 社會(hui) 的家庭和諧和社會(hui) 穩定產(chan) 生了重要作用;在近代工商業(ye) 興(xing) 起後,儒學對現代文明也有適應的一麵,這要如實地加以肯定。
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固然要講求經濟效益,但賺錢也要合理合法。市場經濟固然要講競爭(zheng) ,但要在公平的條件下進行。道德和法製是市場經濟的兩(liang) 個(ge) 輪子。法製隻能治標,威懾一時,更根本的是要提高所謂經濟人的思想文化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從(cong) 事經濟活動要做到見利思義(yi) 。見利思義(yi) 雖是兩(liang) 千多年前孔子所提倡的價(jia) 值觀,但對今天的商業(ye) 文明而言,仍然可以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
我們(men) 需要建設的是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物質文明與(yu) 精神文明需要同步發展。如果說,要靠複興(xing) 儒學來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精神文明,那是不對的;但認為(wei) 中國隻有徹底掃清原有的文化傳(chuan) 統,歸屬於(yu) 所謂藍色海洋文化,才能進入現代社會(hui) ,那更是錯誤的。我認為(wei) ,傳(chuan) 統儒學中凡是有利於(yu) 穩定家庭和社會(hui) 秩序,有利於(yu) 創造和諧的生活環境的,如正己正人、慎獨等做人的思想品質,在剔除其中的封建糟粕後,應該可以發揚。關(guan) 鍵是要有教師、家長共同引導、教育下一代,使能薪火相傳(chuan) ,同時要營造一個(ge) 良好的社會(hui) 風氣,從(cong) 而能夠接受儒學的正麵影響。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人物】錢遜,被時代選擇的人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