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重新認識荀子和儒家傳統——魏承思著《荀子解讀》讀後

欄目:書評讀感
發布時間:2019-08-17 18:21:02
標簽:儒家傳統、荀子、荀子解讀、魏承思

原標題:重新認識荀子和儒家傳(chuan) 統

作者:陳建華

來源:《中華讀書(shu) 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七月初七日丙子

          耶穌2019年8月7日

 

 


《荀子解讀:人生修養(yang) 的儒家寶典》,魏承思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第一版,98.00元

 

與(yu) 魏承思兄暌違已久,不是他在洛杉磯,就是我在上海,碰不到一起。前月在香港見到,他精神極佳,像以往一樣,海闊天空,大談學問,告我近數年他專(zhuan) 注上古經典,關(guan) 於(yu) 《中庸》與(yu) 《管子》的著作已經出版,《荀子解讀》也將付梓。我知道數年前承思曾患眼疾,又大病一場,卻擋不住他向學傳(chuan) 經之心,且鬥誌彌堅,成果累累,不禁為(wei) 老友高興(xing) ,也敬佩不已。

 

不久上海人民出版社給我遞來他的《中庸解讀》與(yu) 《管子解讀》。拿在手中沉甸甸的,令我頓生向學之心。其實孔孟老莊我也讀過一些。《中庸》為(wei) 儒家“四書(shu) ”之一,諸子中《管子》以艱深著稱,雖然心知其重要,卻未曾涉略。這次懷著補課心理開始讀起來,愈讀愈覺有味。

 

《管子解讀》共10講,150篇。從(cong) 政治哲學、養(yang) 生與(yu) 處世之道、經濟、管理與(yu) 法治方麵的論述,到陰陽五行思想等,每篇一兩(liang) 千字,精義(yi) 紛披,抽絲(si) 剝繭一般把博大精深的《管子》講得通體(ti) 透徹,且語言精簡,結合一己生活體(ti) 驗遠譬近喻,因此讀來輕鬆愉悅,心智洞開,收獲滿滿。

 

《管子》是奇書(shu) ,《管子讀解》也是奇書(shu) 。乍看可說是一種近年流行的“國學”普及讀物,但魏承思不離書(shu) 生本色,舉(ju) 重若輕,以嚴(yan) 格的學術規範一以貫之。其實這是一種新的富於(yu) 創意的解經方式,對《管子》一段段原文講解,原本而實在,詞義(yi) 辨析簡明而扼要。書(shu) 中對於(yu) 《管子》的作者、版本源流及所以難讀的因由皆一一交代,都屬於(yu) “考鏡源流、辨章學術”的乾嘉工夫,若不是沉潛積學多年,決(jue) 難臻此境界。

 

《管子解讀》封麵上印有“領袖需要的智慧”的字樣,固然是宣傳(chuan) 賣點,卻也凸顯了管子思想和魏承思向來重視實踐的特點。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yu) 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也。”孔子肯定管子在治國方麵的傑出才能,甚至把他看作文明的捍衛者。《管子解讀》中150個(ge) 小標題很有意思,如“德治不是空洞的教化”“施政要靠製度”“不擾民,不折騰”等,管子處處貫徹“人本主義(yi) ”,常用曆史教訓作比方,強調“道、德和理”“義(yi) 、禮和法”的重要性,這些當然對於(yu) 今天各行各業(ye) 的“領袖”精英當然有啟益與(yu) 警示作用。

 

同樣的解讀方式貫穿於(yu) 《中庸解讀》中。首附原文,共27章,與(yu) 朱熹的33章略有不同,重新分章斷句分50節,逐字逐句作“釋字與(yu) 通義(yi) ”法解讀。承思表示要學習(xi) 儒家經典,《論語》是“基礎課”,《孟子》是“提高班”,《中庸》代表“儒家文化的精微處”,不啻是“研究班”。“《中庸》有3544個(ge) 字,要一字不繞地讀出其微妙處,頗難。但真能這樣去讀,則樂(le) 在其中且其樂(le) 無窮,一輩子受用。”所以作者字字斟酌,務求平實,宛現“中庸”的精神。書(shu) 末有三個(ge) “附錄”。一是從(cong) 《禮記正義(yi) 》中輯出古本《中庸》,二是朱熹的《中庸章句集注》,可供學者比較參究,三是《中華現代禮儀(yi) 》。

 

封麵上“我們(men) 時代的中庸”一行字表達了古為(wei) 今用之意,第三個(ge) 附錄《中華現代禮儀(yi) 》正體(ti) 現了這一點。魏承思根據《中庸》的精神提煉出能夠為(wei) 我們(men) 今天借用的十條禮儀(yi) 規則,從(cong) 儀(yi) 容、儀(yi) 態、應對到婚喪(sang) 儀(yi) 式等,我覺得非常切合日常日用,若能實行,禮義(yi) 之邦將容光煥發,善莫大矣。

 

魏承思於(yu) 上世紀八十年代師從(cong) 楊廷福先生,打下國學根底,陸續發表了《佛教的現代啟示》《佛教與(yu) 人生》等著作,後來因緣際會(hui) 成為(wei) 南懷瑾先生的入室弟子,在太湖大學堂任教,講授國學經典,著述不斷,有《中國佛教文化論稿》《國學演講錄》等,更傳(chuan) 承了南師的文化通觀、兼容並包的世界襟懷,而新問世的《荀子解讀》更顯出他的“國學”精進不已,別有一番重估傳(chuan) 統的氣概。

 

《荀子解讀》三十萬(wan) 字原是在同濟大學的授課講稿,共10講84節。講法上不像前兩(liang) 種對文本逐句講解,而以問題著手,大氣開合,不乏某種論爭(zheng) 風格。我們(men) 知道,曆來對於(yu) 《荀子》聚訟紛紜,荀子雖屬儒家,但被儒家正統所排斥。在諸子中,與(yu) 《管子》同樣難讀,內(nei) 容更為(wei) 廣泛,涉及哲學、倫(lun) 理、政治、法律、經濟、軍(jun) 事、教育、文學、邏輯各個(ge) 領域。魏承思探究《荀子》的動力之一就是要做到“通觀”,這也是南懷瑾的教導。他指出,迄今對於(yu) 《荀子》的研究大多局限於(yu) 某個(ge) 方麵,或片言隻語,“很少有人能把整部書(shu) 打通了,來解讀荀子完整的思想體(ti) 係”。

 

第一講討論荀子的“性惡論”,充分表明《荀子解讀》的問題意識及其挑戰性。魏承思指出,戰國時期禍亂(luan) 相尋、弱肉強食,孟子的“性善論”雖然動聽,但無濟於(yu) 事。荀子揭示“性惡論”,正是基於(yu) 對人性弱點的透徹理解。他強調“禮”與(yu) “法”的辨證關(guan) 係,主張在禮義(yi) 的原則下輔之以法治,才是振作人性、重振社會(hui) 秩序的有效方案。荀子以性惡論為(wei) 基礎重構禮樂(le) 製度,真正繼承了孔子的思想,為(wei) 儒家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魏承思表示:“我所以選擇講《荀子》,就是要顛覆今天的儒家觀,讓你們(men) 了解統治過去二千多年思想的儒家本來麵目是什麽(me) 。”通過廣征博引、條分縷析的講解,我們(men) 看到一個(ge) 嶄新的荀子:其禮法並舉(ju) 的思想開創了漢代儒法合流的先河,以孔子的儒家思想為(wei) 本,也吸收了道、法、名、墨、兵諸家之長。根據魏承思的精辟總結,荀子思想具有博學深思、批判精神、兼容並包與(yu) 重視實踐的特征。他說:“最後一點,與(yu) 思孟、程朱一派儒學大師相比,荀子思想更接地氣。他的全部學說都是圍繞著當時政治展開的,關(guan) 注社會(hui) 現實,麵對社會(hui) 矛盾,力圖解決(jue) 社會(hui) 問題,以達到國治民安的實效。”這些闡述不僅(jin) 大大翻新了我們(men) 對荀子、對儒家傳(chuan) 統的既有認知,對於(yu) 我們(men) 當下的文化建設也必定帶來新的思想能量。

 

近年來承思身居香江一隅之地,大隱都會(hui) ,坐觀雲(yun) 起,秉承大師遺誌,繼續傳(chuan) 播“國學”,卓然有成,對於(yu) 發揚經典是一份珍貴,對時代也是一份福祉。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