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台】破解香港亂局:以得人心為本,開啟一國兩製2.0版

欄目:中國統一暨台灣、香港問題、諫議策論
發布時間:2019-08-07 16:36:37
標簽:一國兩製、香港逃犯條例
陳緒平

作者簡介:陳緒平,男,字子茂,號爾雅台,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北陽新人。長期從(cong) 業(ye) 於(yu) 互聯網科技界,曾任阿裏巴巴資深架構師,現任某上市公司高管。

原標題:以得人心為(wei) 本,開啟一國兩(liang) 製2.0版

作者:爾雅台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七月初七日丙子

          耶穌2019年8月7日

 

(1)一國兩(liang) 製,總體(ti) 上是成功的。鄧關(guan) 於(yu) 一國兩(liang) 製的構想,是深謀遠慮的,富有高度政治智慧的,其深遠意義(yi) 必將在未來進一步凸顯。

 

(2)最近香港局勢動蕩,多事之秋。親(qin) 生兒(er) 子寄養(yang) 在人家久了,人歸心不歸。一國兩(liang) 製也重新站在了十字路口。

 

(3)香港將何去何從(cong) ?最悲觀的是局勢徹底失控,全麵動亂(luan) ,北京接管。最樂(le) 觀的是反對派能理性自律,進行建設性抗爭(zheng) ,大家攜起手來重振香港的國際地位。然而最有可能的還是落入囚徒困境,從(cong) 占中以來的這種態勢長期持續,內(nei) 耗不斷,香港10年後淪為(wei) 一個(ge) 二流城市。

 

(4)香港有識之士亦應當明白,拘泥於(yu) 一種民粹化的黑衛兵式的對抗,而缺乏妥協,缺乏建設性抗爭(zheng) ,將使香港陷入長期停滯。曆史的經驗,公民抗爭(zheng) 看是好事實則不然,香港可能會(hui) 錯過下個(ge) 十年。十年之後再回頭看,香港可能於(yu) 深圳上海皆不能望其項背。

 

(5)這不是香港人願意看到的,更不是北京願意看到的。北京目光長遠,在南中國海邊布有二個(ge) 氣口:一是深圳,挑起歐盟與(yu) 一帶一路的供應鏈;一是香港,始終是大陸與(yu) 盎格魯圈文明深度融匯的橋頭堡。在北京的棋局上,香港這個(ge) 子始終重要。

 

(6)故北京於(yu) 香港始終是作最壞的打算,作最好的努力。古者廟堂作民父母,北京正努力地以父母心善待香港善待年輕人。北京為(wei) 什麽(me) 始終高度克製,而死守一國兩(liang) 製底線?其良苦用心即在此。北京明知有境外勢力在幕後煽動,而依然忍耐依然苦口婆心,正是從(cong) 大處著眼。風物長宜放眼量。

 

(7)無庸諱言,雖有境外勢力在幕後煽動,但內(nei) 部因素才是決(jue) 定性因素,香港治理顯然已經麵臨(lin) 嚴(yan) 重問題。主要在兩(liang) 個(ge) 層麵:一是香港的經濟問題,二是香港民眾(zhong) 、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認知問題。

 

(8)香港問題最大的不足或失敗是教育。這個(ge) 教育不是教育部的教育,而是鄧公多年前強調的教育,亦曰教化。應當在香港中小學以中文授課為(wei) 主,加強傳(chuan) 統文化尤其經史子集的份量,增強國家認同與(yu) 文化認同。激活傳(chuan) 統文化,讓港人在心理上回歸,此才是最切切之要務。十年來竟不聞不問,不亦悲乎。

 

(9)青年是香港的未來,也是這個(ge) 國家的未來,要愛護和珍愛年輕人。除暴力犯罪者必須繩之以法,應當對所有參與(yu) 遊行示威的年輕人尤其是在校學生網開一麵,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秋後算帳,那怕是激進反共皆當既往不咎。得人心者得天下,得青年者得未來。當局要拿出鄧公南巡講話的那種勇氣和魄力與(yu) 年輕人對話,取信於(yu) 民。

 

(10)俗話說,不謀萬(wan) 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香港各界精英應該就香港的未來,香港將走向何方,進行廣泛討論,以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任正非、馬雲(yun) 等企業(ye) 家都是看十年幹一年,方有今天立於(yu) 不敗之地的成績。香港的政治家們(men) 起碼亦必須煉就看十年幹一年的功力,才能領導香港的未來。香港好,祖國好,相信當局定會(hui) 樂(le) 觀其成。

 

(11)香港缺乏有擔當有格局有視野的政治領袖。源自港英時代的政府體(ti) 製重執行層麵,而政治領導力嚴(yan) 重不足。回歸以來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政府以公務員和法律人為(wei) 主,斤斤於(yu) 狹窄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有精致的利己算計,卻無大格局大魄力。而企業(ye) 主這個(ge) 群體(ti) 總體(ti) 上又擔當不足,對今天香港的貧富分化熟視無睹,對今天年輕人的草根抗爭(zheng) 負有間接責任。馬雲(yun) 講,可以與(yu) 政府談戀愛,而不能跟政府結婚。香港政治人物也始終不能與(yu) 北京構建出一種有益於(yu) 香港發展的內(nei) 在自主的兩(liang) 製關(guan) 係,而淪為(wei) 夾板小媳婦。缺乏深謀遠慮的政治家,這是港人治港不能更上一個(ge) 台階的根本原因。

 

(12)按照香港基本法,終審權不是主權。但香港法律人憑著狹窄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不假思索地把終審權視為(wei) 主權,並以此作為(wei) 政治抗爭(zheng) 的武器,其政治效果也確實掩蓋(甚至抵消)基本法的法條和法理,造成了今天香港的亂(luan) 局。更有甚者,香港媒體(ti) 和主流民意,大學的教職精英群體(ti) ,竟然將此視為(wei) 理所當然,默化為(wei) 一種心理直覺。姑且不論其中與(yu) 外國勢力勾結充當馬前卒者,香港精英群體(ti) 是否有足夠的反思?祖國好香港好,是否有一種內(nei) 在的自省與(yu) 自覺,而不是一味的逆反,一味的逢中必反?

 

(13)而北京對此種被動局麵也一直熟視無睹,從(cong) 而也始終未能未雨綢繆。自某四以來,當局更擔心反-共勢力,擔心香港成為(wei) 大本營而把心態收得甚緊,雖說與(yu) 國內(nei) 政治如唯穩密切相關(guan) ,但總之在香港治理上更多的是把堅持一國兩(liang) 製視為(wei) 一種政治正確,而缺乏創造性和靈活性,麵對香港的新情況新問題未能及時拿出更鮮活更應時的應對策略。鄧那種港人可以反-共但須愛國的大心胸大氣度好久不見了。

 

(14)有論者直言香港問題的症結在終審權,似乎隻要把終審權收回就一切迎刃而解,這是一種短視行為(wei) 。且不說收回終審權會(hui) 嚴(yan) 重影響北京一直所奉行一國兩(liang) 製的政治正確性,在未有充足的論證和考量之前,會(hui) 帶來嚴(yan) 重的政治裂縫,而且也會(hui) 極大影響北京的聲譽,給某些不良居心者尤其是歐美反華勢力以口實,這無疑是火上澆油惡化局勢。倒是北京最近定力很好,靜氣篤實,幸甚幸甚。

 

(15)所謂的“終審權困局”其實不是一個(ge) 法律問題,而是一個(ge) 政治問題。或者說,是一個(ge) 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問題。北京首要的思考也不應當是法律人的操作技藝,而當是國家治理與(yu) 基本政策。北京不是在下象棋而是在下圍棋,需要長考如何在這個(ge) 背景下去深化和提升一國兩(liang) 製。如果說,鄧所開創的一國兩(liang) 製是1.0版,現在迫切需要的是一國兩(liang) 製的2.0版。這才是大課題。

 

(16)一國兩(liang) 製,一國的基礎或前提是國家認同問題。國家認同的最終極基礎,必然是文化自信和曆史認識。鄧小平當年談教育,本質上就是針對國家認同而言。而且,國家認同是政治問題,要靠教育和政策來解決(jue) 。北京談四個(ge) 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一國的核心凝聚力最終都落在這個(ge) 文化自信上。這個(ge) 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要加緊補課才是。

 

(17)天下治理尤以教化為(wei) 務,千年大計也。今天的問題正是教化不張,鄧所言教育即是教化。教化之要目有三:一曰學統,二曰學宮,三曰寺廟。今天全球化時代,學宮即國民教育(教育部的教育),寺廟即是傳(chuan) 統宗教。而學統亦相應裂為(wei) 上行之人文主義(yi) ,下行之宗教傳(chuan) 統也。西人自由主義(yi) 脫胎於(yu) 其基督教傳(chuan) 統,上下行路線血脈相通。吾人則撕裂久矣,找不著北。

 

(18)以今之勢,在華夏複興(xing) 這個(ge) 語境下,教化當以六經為(wei) 教,曆史觀當秉史記之正史史觀。唯有立足於(yu) 這個(ge) 原點,才是破局的關(guan) 鍵。且因應政教分離的現代性,當以民間的全球化孔教以應之,來重構和打通上下行路線。崛起的中國,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要旨在此。

 

(19)前不久一位飽經爭(zheng) 議的老人去世了,一個(ge) 時代結束了,翻篇了,香港今天的遺恨也都該放下了,沒必要再拘泥於(yu) 對立的雙方辨是非了。大家完全可以站在一個(ge) 更高的維度,站在一個(ge) 華夏複興(xing) 的舞台,立足於(yu) 天下視野,來看待過往曆史,過往的主義(yi) 紛爭(zheng) 。今人學術崇思辯尚邏輯,斤斤於(yu) 所謂思想史,皆不過考據而已,何爭(zheng) 之有?香港的大學教職和媒體(ti) 精英們(men) ,可否於(yu) 此有自覺的意識?中道的立場應是經世的,應是正史的,應是春秋貶褒的。回歸到宋儒為(wei) 天地立心的精氣魂,重整山河待後生吧。

 

(20)總之,一國兩(liang) 製之一國,是華夏複興(xing) 的文化認同。鄧有大氣度,他說港人可以反-共但必須愛國。這個(ge) 愛國就是國家認同與(yu) 文化認同。這是最大公約數,如果不認同這個(ge) 則是數典忘宗,則是與(yu) 反華勢力為(wei) 虎作倀(chang) 。

 

(21)一國既立,兩(liang) 製就好擺正了。大陸按中國特色治理,其本質是行省和郡縣。其要旨是要在現代性條件下不斷推進和完善基於(yu) 華夏法係的治理,實現善政。邊疆地區包括新疆與(yu) 港台皆可各具其宜,因地製宜。港人受英美法係影響,那就搞英式治理好了,雙普選有何不可,當完全可以。北京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

 

(22)如此,再來審視所謂「終審權困局」,北京當如何化解?當知終審權是英美普通法係的產(chan) 物,而不是大陸法係、華夏法係的解決(jue) 方案。香港的終審權是基本法這個(ge) 籠子裏的鳥,不能飛出來挑戰國家安全和中央的違憲審查權。北京如果想清楚了,當在這幾個(ge) 方麵大作文章,完善一囯兩(liang) 製的治法,奪回輿論主導權,深化社會(hui) 主流民意共識。而不能總是靠幾個(ge) 外交人員打嘴仗。

 

(23)俗話說一個(ge) 巴掌拍不響,今天一國兩(liang) 製麵臨(lin) 困難,重新站在十字路口,北京有責任,香港也有責任。北京當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相關(guan) 政策當作此長考。香港當知家貧不嫌母醜(chou) ,赤子之心拳拳在焉。華夏子孫,皆當反求歸己,修辭立誠,拋開過往,團結一致向前看,共謀華夏複興(xing) 大業(ye) 。

 

(24)香港動蕩,眾(zhong) 見紛紜。唯以《左傳(chuan) 》義(yi) ,一句“鄭伯克段於(yu) 鄢”最為(wei) 中正平允。《古文觀止》開篇:“書(shu) 曰鄭伯克段於(yu) 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誌,不言出奔難之也。”孔子作《春秋》、《中庸》其至矣乎,比今之勢,妥妥切切。是孔子創六經,不僅(jin) 為(wei) 漢製法,亦在為(wei) 今人製法也。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