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耘 著《道體學引論》出版暨後記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9-08-04 12:29:26
標簽:《道體學引論》、丁耘
丁耘

作者簡介:丁耘,男,西曆一九六九年生於(yu) 上海。一九八七年入複旦大學哲學係學習(xi) 。一九九七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一九九七年起任教於(yu) 複旦大學哲學係。著有《儒家與(yu) 啟蒙:哲學會(hui) 通視野下的當前中國思想》(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2011年版) ,《中道之國:政治·哲學論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道體(ti) 學引論》(華東(dong) 師範大出版社2019年版)。

丁耘著《道體(ti) 學引論》出版暨後記

 

 

 

書(shu) 名:《道體(ti) 學引論》

作者:丁耘

出版社: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8月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從(cong) 闡述道體(ti) 學典籍(重《易》、《庸》,旁參《莊子》)的精義(yi) 入手,重新梳理中國哲學的義(yi) 理脈絡,並轉而在此立場上統攝西洋哲學的基本問題。最終我們(men) 將看到,一種告別“本體(ti) 論”而走向“道體(ti) 學”的哲學思考,究竟是如何可能。

 

目錄

 

序言

一、緣起:《道體(ti) 學引論》與(yu) 《生生與(yu) 造作》

二、道體(ti) 學與(yu) 本體(ti) 論

三、本書(shu) 的進路與(yu) 構成

 

上篇 論道一

 

第一章 生生:易誠初說

第一節 生生與(yu) 造作

一、依四因說的新中國哲學及其局限——以牟宗三為(wei) 中心

二、破四因說的新西方哲學及其局限——以海德格爾為(wei) 中心

三、生成、造作與(yu) 哲學的第一開端——四因說的起源與(yu) 密意

四、結語:造作、生成與(yu) 生生

第二節 乾坤與(yu) 誠

第三節 道體(ti) 初說:誠之虛壹

一、誠之虛

二、誠之壹

 

第二章 道而一

第一節 道與(yu) 一(上):道氣辨

第二節 道與(yu) 一(中):大一與(yu) 成物

第三節 道與(yu) 一(下):齊物辯

第四節 道物與(yu) 言默

第三章 道一之微

第一節 一之道術

第二節 莊儒之微

小結:生生與(yu) 道一

 

下篇 道之體(ti) 與(yu) 道之學

 

第一章 道學統宗

第一節 道體(ti) 學之一統三宗

第二節 宋儒之轉莊子道體(ti) 學

 

第二章 “生生之謂易”

第一節 天人之“繼”:《易繋·繼善成性章》疏(上)

第二節 生生與(yu) 無為(wei) :《易繋·繼善成性章》疏(中)

第三節 一道與(yu) 二本:《易繋·繼善成性章》疏(下)

一、道一、天人

二、破二顯一

三、《易》而《庸》

 

第三章 道體(ti) 之為(wei) 誠體(ti) :《中庸》大義(yi)

第一節 道體(ti) 學與(yu) 《中庸》

第二節 教與(yu) 明:《中庸》大義(yi) (上)

第三節 誠體(ti) 與(yu) 成性:《中庸》大義(yi) (下)

第四節 即誠體(ti) 總論道體(ti)

 

第四章 西學統宗

第一節 “一”與(yu) “是”:西學之建統

第二節 立宗

第三節 學變

第四節 崩解

結語

 

附錄一 哲學與(yu) 體(ti) 用——評陳來教授《仁學本體(ti) 論》

 

附錄二 論海德格爾對康德時間學說的現象學闡釋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丁耘,1969年生,哲學博士,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複旦大學思想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象學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委員兼副秘書(shu) 長,任《思想史研究》、《思想與(yu) 社會(hui) 》、《開放時代》編輯委員。主要研究興(xing) 趣為(wei) 中西思想史、德國哲學、古希臘哲學與(yu) 中西比較哲學。已出版專(zhuan) 著《中道之國》(2015)、《儒家與(yu) 啟蒙》(2011)、《十七世紀形而上學》(合著,2005)等。譯有馬丁·海德格爾《現象學之基本問題》(2008初版、2018修訂版)等。主編《思想史是什麽(me) 》(2006年)、《五四運動與(yu) 現代中國》(2009年)等。在《中國社會(hui) 科學》、《哲學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20餘(yu) 篇,另有譯文多種。2009年獲“上海市優(you) 秀青年教師”稱號。

 

後記

 

從(cong) 動筆擴充《生生與(yu) 造作》開始,書(shu) 稿的寫(xie) 作時斷時續,前後大概五年有餘(yu) 。這個(ge) 時長,包括稿子最後的篇幅,都大大超出了原先的預期。好在全書(shu) 思路仍然保持了一貫。這或是因為(wei) ,此書(shu) 篇幅雖一再超出界限,但始終沒有偏離基本問題與(yu) 基本文本。有的文本解釋,前後表述雖有變化,但也不外合乎義(yi) 理的展開與(yu) 推進,仍然服從(cong) 於(yu) 一個(ge) 整體(ti) 的論述方略。

 

正文之後,以兩(liang) 篇舊撰為(wei) 附錄,充作全書(shu) 整體(ti) 思路的背景。附錄一草就於(yu) 此書(shu) 撰寫(xie) 期間。附錄二晚於(yu) 《生生與(yu) 造作》,早於(yu) 全書(shu) 其他部分,或者說主體(ti) 部分。對於(yu) 讀解《道體(ti) 學引論》的西學論述,附錄二當能提供些許幫助。對於(yu) 此書(shu) 的中學論述,附錄一也有參考意義(yi) 。

 

由於(yu) 此書(shu) 的表述,或歸根結底由於(yu) 此書(shu) 的方法及結論,問世之後或許有各種反應。也許會(hui) 有一些爭(zheng) 議,也許會(hui) 有半途而廢的閱讀,也許會(hui) 有耐心反複的讀解,也許會(hui) 有會(hui) 心的解釋,也許會(hui) 有比較緩慢但深刻的推進。所有這些,既難以逆料,也不難想見。對於(yu) 此書(shu) 引發的一時反應,作者當然不會(hui) 無動於(yu) 衷,但也不會(hui) 期許過高。此書(shu) 的撰寫(xie) 方式對於(yu) 現代讀者確實可算一種考驗。不過說到底,此書(shu) 與(yu) 其說考驗讀者,不如說考驗作者;與(yu) 其說考驗作者已成的寫(xie) 作,不如說考驗作者將行的思索。《道體(ti) 學引論》畢竟隻是一部引論,它開啟的道路仍需要繼續推進。作者肯定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行進在這條道路上,但沒有理由不自己繼續開疆拓土,哪怕仍然暫時孤獨。比起熱鬧非凡的喧攘、謬托知己的擾亂(luan) ,孤軍(jun) 奮戰幾乎可以算作幸福。

 

此書(shu) 最終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六點”的倪為(wei) 國先生多年的敦促和耐心的等待。單從(cong) 他組稿的堅決(jue) 和等候的毅力看,倪先生就可身處當今真正的出版家之列。正文完成以後,我指導的碩士研究生蘇杭同學主動請纓,幫助充實與(yu) 核對注釋引文。由於(yu) 他對我的研究方式和論述習(xi) 慣較為(wei) 熟悉,經我提議,出版社同意,請他做此書(shu) 的特約編輯。編校工作非常繁瑣辛勞,沒有蘇杭同學的熱情付出同專(zhuan) 業(ye) 支持,此書(shu) 的出版恐怕會(hui) 拖延很久。在此衷心表示感謝。這裏也要感謝陳哲泓先生,他原來負責此稿的編輯,做了不少前期工作。

 

《引論》上篇關(guan) 於(yu) 《莊子》的兩(liang) 節,曾以其他標題在《古典學研究》及《思想與(yu) 文化》兩(liang) 種輯刊發表過。下篇也有短於(yu) 一節的零星內(nei) 容,在發表於(yu) 《哲學研究》和《杭州師範大學學報》上的兩(liang) 篇文章中曾經用到。

 

書(shu) 稿撰寫(xie) 期間,李為(wei) 學、穀繼明兩(liang) 位先生分別允許我閱讀了他們(men) 正在點校的唐文治與(yu) 惠棟的《中庸》注疏,對我撰寫(xie) 下篇第三章有所啟發。這裏由衷地感謝他們(men) 的慨然相助。全書(shu) 緣於(yu) 《生生與(yu) 造作》,而此文緣於(yu) 柯錦華女士與(yu) 莫斌先生。全書(shu) 兩(liang) 篇附錄,緣於(yu) 陳來、王慶節二先生。此地向以上四位表示謝意。

 

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張奇峰、蘇杭、王濤、李鵑、陸建鬆、鄒輝傑、郝春鵬、高樺、陳勇、徐逸飛、張雲(yun) 翼、邵奇慧、張鵬等學友在資料收集以及其他方麵給予了許多可貴的幫助。沒有他們(men) ,研究無疑會(hui) 不時陷入僵局。當然,在這方麵曾施援手的遠不止以上列名諸位,這裏並致謝忱。

 

去歲仲春,蒙甘陽、吳飛兩(liang) 位教授的垂青,為(wei) 拙文《哲學與(yu) 體(ti) 用》,也就是本書(shu) 的附錄一,組織過一次會(hui) 講。除他們(men) 兩(liang) 位外,楊立華、唐文明、李猛、吳增定、朱剛、韓潮諸教授也都指點良多。會(hui) 中所論,與(yu) 本書(shu) 主旨的收束也有一定關(guan) 係。劉小楓教授、馮(feng) 金紅女士與(yu) 舒煒先生一直關(guan) 心此稿。這些年來與(yu) 張誌強、賀照田、江湄、吳增定、先剛、幹春鬆、唐文明、陳壁生等諸位同道的交流也讓我受益良多。

 

在此向以上諸位表示感謝。天不喪(sang) 斯文。他們(men) 的存在,當然不僅(jin) 是我個(ge) 人的幸運。多年來學術思想上的砥礪與(yu) 醞釀,離不開師友的關(guan) 懷和鼓勵。我所在的大學和城市的那些師長和朋友們(men) 對我是尤其珍貴、難以替代的。

 

常恨拙稿成篇緩慢,思考亦未臻純熟。家嚴(yan) 已步入耄耋之年。《生生與(yu) 造作》完成之際,久染沉屙的先慈仍然在世。而今全書(shu) 殺青,其墓木已拱矣……

 

丁耘

2019年2月15日(歲在己亥,正月十一)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