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通之路——紀念餘(yu) 敦康先生
作者:寇方墀(國際易學聯合會(hui) 學術部學術委員)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六月十八日戊午
耶穌2019年7月20日
餘(yu) 敦康先生,湖北漢陽人,出生於(yu) 1930年5月,北京大學哲學係研究生畢業(ye) ,1978年調入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曆任第八屆和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於(yu) 2019年7月14日早晨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九十歲。
餘(yu) 敦康先生長期從(cong) 事中國哲學史、思想史研究,對儒、釋、道三家均卓有建樹,視角獨特,思想深刻,特別是在儒學、玄學、易學三個(ge) 領域,用功最深,建樹最多,成果斐然。
代表作有《何晏王弼玄學新探》《內(nei) 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魏晉玄學史》《中國哲學發展史》(合著)《中國哲學論集》《夏商周三代宗教》《春秋思想史論》《易學今昔》《漢宋易學解讀》《周易現代解讀》《哲學導論講記》《中國哲學的起源與(yu) 目標》等。餘(yu) 先生是當今中國哲學研究中最具思想創造力的學者之一,他的易學研究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wei) 國內(nei) 外學者所推重。
關(guan) 於(yu) 儒家,餘(yu) 先生在《論儒家倫(lun) 理思想——兼論其與(yu) 宗教、文化的關(guan) 係》一文中指出:“儒家作為(wei) 一個(ge) 學派區別於(yu) 其他學派的基本特征,不在於(yu) 哲學理論和政治主張,而在於(yu) 倫(lun) 理思想……在曆史上呈現為(wei) 一種辯證的運動過程,它的內(nei) 部的邏輯結構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
關(guan) 於(yu) 玄學,他認為(wei) ,玄學的本質是玄學家在極為(wei) 嚴(yan) 峻淒慘的社會(hui) 環境下,重新探求天人之際以便解決(jue) 個(ge) 體(ti) 安身立命之道的精神探險。他結合自身人生體(ti) 驗,從(cong) 得意忘言的角度重新探索魏晉玄學的本質,在此領域開出一片嶄新天地。
他的易學則從(cong) 文化精神演變的高度,從(cong) 價(jia) 值與(yu) 真實的曆史連接上,重構了易學思想係統而卓然成家。他還深入探索中國古代宗教,以便為(wei) 中國哲學尋找早期源頭。
他提出詮釋學是中國哲學唯一進路的思想,會(hui) 通中西,跨越古今,在學界產(chan) 生了廣泛影響。他關(guan) 注中國文化精神的闡發,孜孜探求中華文化的現代轉型問題,為(wei) 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餘(yu) 先生多年來傳(chuan) 道授業(ye) ,以身垂範,有許多優(you) 秀的學生弟子,在相關(guan) 領域起著重要的作用,有的學生已是專(zhuan) 業(ye) 領域中的翹楚,以下邀請了餘(yu) 先生的幾位學生,從(cong) 不同角度敘述先生的思想風貌,以表達對這位哲人、思想家的景仰與(yu) 哀思。
我是餘(yu) 敦康先生眾(zhong) 多學生弟子中最晚入師門的一個(ge) ,是名副其實的後進。當時先生已七十多歲,卻也正是精力尚健、學問氣象日臻淳和的時期,先生的“易學三書(shu) ”均在這段時期寫(xie) 成出版,那是先生學問積澱幾十年後“極高明而道中庸”之作。先生一生鑽研學問,曆經坎坷仍矢誌不渝,先生的品格氣象、胸襟格局、思想的高度和深度以及淑世的憂思與(yu) 情懷令我感到由衷地敬佩和景仰,常有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感歎。回顧追隨先生研讀《周易》的十幾年,深受先生的關(guan) 心提攜和諄諄教益,自身所接受到的不僅(jin) 僅(jin) 是思想和學問的滋養(yang) ,更是人格氣度、視野眼光的開拓,以及處事為(wei) 人、安身立命的智慧與(yu) 把握。先生於(yu) 我,是恩師,亦是慈父,能親(qin) 炙先生的教誨,乃人生之至幸。
2017年9月,國家圖書(shu) 館出版社編纂出版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百部經典》第一批十部經典解讀著作,第一部就是《周易》,以餘(yu) 先生《周易現代解讀》為(wei) 底本進行編撰和修訂,我有幸承擔了具體(ti) 的整理和撰寫(xie) 工作,得以更深入和較全麵地了解餘(yu) 先生的易學思想。
餘(yu) 先生早在1997年1月就出版了《內(nei) 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一書(shu) ,那是餘(yu) 先生關(guan) 於(yu) 易學史通論研究的一個(ge) 部分。從(cong) 書(shu) 中可以看出,當時他已經在有意識地苦思尋找一條貫通之路,他所希望找到的貫通之路不僅(jin) 僅(jin) 是從(cong) 易學史學術層麵上的,而更應是貫穿於(yu) 整個(ge) 中國文明史的兼容體(ti) 用、貫通古今的精神文化之路。餘(yu) 先生要從(cong) 哲學的高度進行論證,使中國文化中最崇高的概念與(yu) 最基本的原動力得以呈現,使那條隱藏在時間洪流中、時代更替和紛紜世事之下的根本脈絡得以清晰。這種貫通,既有本體(ti) 論的意義(yi) ,也有價(jia) 值論的意義(yi) ,更有對未來進行方向指導的開創性意義(yi) 。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以這條路為(wei) 主幹,中國文化形成了一個(ge) 體(ti) 大思精的體(ti) 係,每個(ge) 個(ge) 體(ti) 都置身於(yu) 這套文化體(ti) 係之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曆代思想家、學者們(men) 在這套體(ti) 係中,既有理性的超拔與(yu) 追求,又有情感的溫潤與(yu) 滿足,既受它的約束,又借助它的力量,生生不已,不斷開拓向前。餘(yu) 先生感受到了它的存在,他要把它清晰地勾勒描述出來,以實現傳(chuan) 統與(yu) 現實的結合,找到中國哲學的目標與(yu) 方向,從(cong) 而解決(jue) 時代的課題。他將理性的思索和熱誠的情感投入到尋找貫通之路的研究之中。由於(yu) 有這樣一個(ge) 宏觀的架構和明確的主體(ti) 意識,餘(yu) 先生的研究,既有著高屋建瓴的格局和視野,同時也注入了非常深切的生命意識和時代感,正如中國社科院趙法生研究員所言:“餘(yu) 先生的研究,具有強烈的現實關(guan) 懷,以鮮明的時代意識切入中國文明史的深層河床,在古今之變的視野中體(ti) 察中華文明精神的根本所在及其現代方向,使得其學問在當代學壇上卓然成家。”(趙法生《以時代意識切入中國文明史》)
2008年餘(yu) 先生在北大燕園四號院講《周易》
2016年6月,餘(yu) 先生的自選集《中國哲學的起源與(yu) 目標》出版,與(yu) 《內(nei) 聖外王的貫通》出版相隔已有二十年。我參與(yu) 協助餘(yu) 先生做了一些具體(ti) 而微的工作,因而略知先生哲思屬意之所在,篇目是餘(yu) 先生親(qin) 自選定,他從(cong) 這些年來多部著作中選出了六篇文章,上編講起源,下編是展望。在上編中,從(cong) 夏商周三代宗教說起,闡述中國哲學思想發生的源頭,接著論述了先秦諸子哲學對宗教傳(chuan) 統的繼承與(yu) 轉化,然後論儒家的倫(lun) 理兼論其與(yu) 宗教、文化的關(guan) 係,分別從(cong) 宗教、哲學、倫(lun) 理三個(ge) 層麵論述了中國哲學的起源及特征。在下編中,餘(yu) 先生選取了張載和程頤的易學思想為(wei) 代表,論述張載天人之學的終極關(guan) 懷和程伊川的外王理想與(yu) 政治運作,將兩(liang) 者的思想相互參照,各有側(ce) 重地闡述傳(chuan) 統中的內(nei) 聖、外王之學,而自選集的最後一篇文章則是回到軸心時期,找到起源處的一體(ti) 貫通之點,並通過對金嶽霖、馮(feng) 友蘭(lan) 、熊十力三先生的關(guan) 於(yu) 易道探索的分析與(yu) 提煉,餘(yu) 先生提出了對中國文化未來的展望。餘(yu) 先生指出,傳(chuan) 統與(yu) 現代是一個(ge) 連續與(yu) 中斷的統一,大批現代哲學家,融貫中西,通釋古今,上下求索,為(wei) 了建立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聯結點,延續中國文化的慧命,作了艱苦卓絕的努力,他們(men) 懷著現代人的焦慮而複歸於(yu) 傳(chuan) 統,根據《周易》中“太極”、“太和”概念,闡發了其中所蘊含的中國哲學的精神以及中華民族的文化價(jia) 值理想,為(wei) 陷入困境的中國文化重新點燃了精神的火焰。餘(yu) 先生指出,這種哲學追求的理想目標,就是凝結著真善美的太極,是貫穿著和諧統一的太和。太極和太和是中國哲學的永恒價(jia) 值和全人類的普遍意義(yi) 。雖然在現實中,會(hui) 有許多諸如“理有固然,勢無必至”的困惑,當前麵臨(lin) 現代性的中國文化仍在努力走出困境,但隻要精神的火炬重新點燃,和諧的理想被重新發現,隻要抱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去探尋,就可以找到並達到理勢合一、真際與(yu) 實際交相輝映的太和境界。餘(yu) 先生充滿希冀與(yu) 熱情的論述,飽含著他對中國文化複興(xing) 的熱切期望,飽含著一位哲人對這塊悠久深厚的文化土壤的反思與(yu) 熱愛。他以冷靜的哲思和生命的熱度貫通了這條從(cong) 起源到目標的中國哲學之路,先生的憂思和追尋以及途中的困惑可以稍解了。
先生已逝,在倉(cang) 促之間寫(xie) 就的這篇小文不足以描述一位偉(wei) 大思想家、哲學家的思想和氣象之萬(wan) 一,僅(jin) 作為(wei) 一名弟子寄托景仰與(yu) 懷念的一種表達。吾師精神不朽,思想永生!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