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最早的文廟坐落在這裏,興廢八百年後欲複建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19-07-20 00:31:12
標簽:南安、文廟

閩南最早的文廟坐落在這裏,興(xing) 廢八百年後欲複建

來源:“微觀泉州”大風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六月十六日丙辰

          耶穌2019年7月18日

 

17日,南安市領導吳忠溪、王昭昭帶隊調研南安文廟複建事宜,宣布啟動工作。

 

南安文廟位於(yu) 豐(feng) 澤區北峰街道招聯社區見龍亭小區鄭成功焚青衣處旁,有800多年曆史,始建於(yu) 北宋欽宗靖康年間,曆經數次荒廢與(yu) 重建。1952年,因廟殿失火,荒廢至今。

 

 

 

調研組查看南安文廟內(nei) 部情況。

 

在實地察看南安文廟遺址後,調研組宣布啟動複建工作。調研組要求,市文體(ti) 旅局要做好史料收集整理工作,盡快提交複建方案和規劃;要立即采取措施,保護遺址內(nei) 遺存的石碑、木雕等物品,清理雜物;要成立南安文廟複建領導小組,牽頭抓總,明確各分組工作職責;要與(yu) 豐(feng) 澤區協同合作,近期啟動征遷工作。

 

 

 

紅框內(nei) 是如今的南安文廟,僅(jin) 剩的幾間房屋被掩蓋在雜草與(yu) 荒樹之間。

 

八百年沉浮南安文廟屢廢屢興(xing)

 

“黃龍大溪環其右,清源列嶂擁其左,前挹紫帽山,後負雙陽山,氣勢雄擴,洵屬佳地。”在這樣一個(ge) 山清水秀的地方,坐落著閩南始建最早、曾經規模最大的孔廟,即南安文廟,也稱南安學宮。

 

在800多年的時光中,南安文廟沉沉浮浮、屢廢屢興(xing) 。如今,南安啟動文廟複建工作,在不久將來,它將再度展現其風采,承接曆史、傳(chuan) 承精神。

 

 

 

上世紀80年代拍攝的南安文廟。

 

內(nei) 已荒廢荒草萋萋

 

昨日,記者來到南安文廟,一探遺址。

 

文廟四周落滿建築,目前占地僅(jin) 存3畝(mu) 左右,已不見史料記載的疏朗開闊。1米多高的石牆將文廟與(yu) 民居分隔開來,從(cong) 外往裏窺,僅(jin) 剩的數間房屋被掩蓋在雜草與(yu) 荒樹之間,已是看不清樣貌。繞行一大圈,才找到一個(ge) 小小的缺口。勉強進入其間,眼前的一片空地已被附近村民開墾作為(wei) 菜地,這裏是以前的大成殿。據當地村民介紹,大成殿早年毀於(yu) 大火。菜地周邊,不時能夠發現厚重的條石、方石、石柱、石雕,其規模有跡可循。

 

走近剩餘(yu) 的房屋,邊沿處,那紅磚條石紅瓦結構,依然十分齊整,更透著一分精致。走過一人高的雜草荊棘之地,才能進入屋內(nei) ,不難發現角落石柱為(wei) 整體(ti) 盤龍浮雕,風格古樸、粗獷大氣。屋頂已被熏黑,是那場大火蔓延過的痕跡。

 

剩餘(yu) 的房屋,有一小排為(wei) 原先的考棚。在考棚南側(ce) 的屋子內(nei) ,3塊3米多高的石碑刻嵌入牆體(ti) ,上麵的字清晰可見。中間的《南安縣重修儒學記》,為(wei) 明代萬(wan) 曆年間丙辰年所立,左側(ce) 寬度1米左右的石碑刻《重修南安學記》為(wei) 清康熙五十八年所立,右側(ce) 的《南安縣重修儒學記》為(wei) 明代歐陽模撰文。這間屋子,因幾年前的一場大雨,坍塌了一部分,更顯殘破。

 

在遺址一處,還有一方保存較為(wei) 完整的丹陛,其雕刻清晰可見,令探訪者無不驚歎。

 

 

 

遺址內(nei) 有一處保存較為(wei) 完整的丹陛,雕刻清晰可見。

 

據史料記載,南安文廟規模浩大,建築風格別致,門口廣場鋪有八大格石板,隱喻豐(feng) 州城內(nei) 外有八鋪,分別為(wei) 城內(nei) 四鋪(東(dong) 門富春鋪、西門禮樂(le) 鋪、南門武榮鋪、北門長壽鋪),城外四鋪(城東(dong) 招賢鋪、城西社壇鋪、城南秦州鋪、城北桃園鋪),並有四十六格的“穩龜橋”,象征南安共有四十六都。

 

如今,我們(men) 隻能透過遺存的構件,依稀可見文廟往日的莊重與(yu) 輝煌。

 

始建北宋屢廢屢興(xing)

 

南安文廟原屬南安管轄,後因曆史變更劃歸至豐(feng) 澤區管轄,現遺址位於(yu) 豐(feng) 澤區北峰街道招聯社區,曾為(wei) 閩南始建較早、規模最大的孔廟,又名“南安學宮”。

 

據史料記載,南安文廟初創於(yu) 北宋靖康年間,距今已有800多年。原本在原豐(feng) 州城西,南宋紹興(xing) 年間,移建於(yu) 原豐(feng) 州城東(dong) ,也就是如今的位置。一般而言,文廟皆會(hui) 建於(yu) 城內(nei) ,然而南安文廟卻是特別,距離當時的豐(feng) 州城有1.5公裏。原因已不可考,有人說是因為(wei) 當時的豐(feng) 州城規模不大,也有人說是因為(wei) 此處山清水秀、風水絕佳。

 

 

 

文廟內(nei) 的房屋早已殘破不堪。

 

《南安縣誌》記載,南安文廟屢廢屢興(xing) ,或廟址遷建,或廟殿毀廢,或毀於(yu) 流寇,或漂於(yu) 洪水,或圯於(yu) 地震,多災多難。

 

然而,曆代南安人一再對之進行修葺,乃至重建,可見人們(men) 對文廟、對教育的重視。重建時大多由曆任知縣、邑紳或教諭、學錄、訓導主持。每回重建,就會(hui) 勒石立牌,紀其事、說其難、表其功。據《南安縣誌》與(yu) 《豐(feng) 州集稿》所載,南安文廟共有修建碑記十五方。自清光緒年間廢科舉(ju) 學堂後,南安文廟才真正漸漸荒廢。

 

1913年、1915年,文廟重修,當時的南安文廟尚有主殿、欞星門、明倫(lun) 堂、文昌閣、教諭署、洋池、雲(yun) 泮橋等存在,左側(ce) 還有朱子祠、名宦祠、啟聖公祠及曆代修建碑記等。直至1952年,因廟殿失火,蔓延廊廡,惟前門僅(jin) 存。

 

專(zhuan) 家勘察建議重建

 

7月13日,南安市文體(ti) 旅局組織召開南安文廟保護修複現場勘察家論證會(hui) 。

 

福建省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粟建安、泉州師範學院教授蘇黎明、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鵬鵬、泉州府文廟文物管理處研究員何振良組成現場勘察專(zhuan) 家論證組。

 

經現場勘察,查閱相關(guan) 曆史文獻資料,專(zhuan) 家組推斷認為(wei) ,南安文廟曆史格局比較完整,建築基址大部分保留,現保留戟門、西廡、貞烈節孝祠等建築,並保存部分明清建築構件和10方明清時期重修碑記。

 

經專(zhuan) 家組認真研究討論,認為(wei) 南安文廟保護修複及重建工程應抓緊進行。他們(men) 建議:應對南安文廟舊址原狀保留,劃定保護範圍,城市建設項目應避開南安文廟保護區域,避免進一步的破壞;應盡快對南安文廟舊址進行科學考古勘探,確認南安文廟的曆史格局,並對現存舊址進行全麵環境清理整治,取得詳細曆史信息,為(wei) 南安文廟保護修複及重建工程提供科學依據;根據南安文廟現存建築保存狀況,應盡快對戟門、西廡、貞烈節孝祠等建築進行搶險加固和勘察測繪;應組織具有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資質的單位根據相關(guan) 曆史文獻及老照片等資料,與(yu) 考古勘探成果結合,製定南安文廟保護修複及重建工程設計方案;應分期組織實施南安文廟保護修複及重建工程等。

 

昨日,南安啟動文廟保護修複及重建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座800多年曆史的文廟將重現往日輝煌。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