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的人本思想
作者:孟憲實
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西元2019年01月23日
唐太宗治理國家成績出色,因為(wei) 他使用“貞觀”為(wei) 年號,史稱“貞觀之治”。記載貞觀之治的史書(shu) 有《新唐書(shu) 》《舊唐書(shu) 》以及《資治通鑒》等,但就豐(feng) 富性而言,都不如吳兢編撰的《貞觀政要》。如果從(cong) 古代典籍中,尋找具有代表性的治國理政著作,《貞觀政要》應該不會(hui) 落選。作為(wei) 唐代曆史學家,吳兢編撰此書(shu) ,目的是為(wei) 了給唐玄宗提供學習(xi) 榜樣。在序言中,吳兢高度評價(jia) 貞觀政治,說“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豈止有唐一代,整個(ge) 中國古代後半期,凡是努力治國的政治家,多以《貞觀政要》作為(wei) 必讀書(shu) 目。明憲宗為(wei) 《貞觀政要》作序,寫(xie) 道:“三代而後,治功莫盛於(yu) 唐,而唐三百年間,尤莫若貞觀之盛。誠以太宗克己勵精圖治於(yu) 其上,而群臣如魏徵輩感其知遇之隆,相與(yu) 獻可替否以輔治於(yu) 其下,君明臣良,其獨盛也宜矣。”清朝乾隆也說:“唐貞觀,太宗以英武之資,能用賢良之士,時若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王珪諸人,布列左右,相得益彰。蓋自三代以下,能用賢納諫而治天下者,未有如此之盛焉。”
《貞觀政要》因為(wei) 根植於(yu) 貞觀之治,尤其令人信服。從(cong) 史學家到政治家,都把貞觀之治看作是古代中國治國安邦的典範,又把《貞觀政要》看作是貞觀之治的理論與(yu) 曆史的總結,自然無不推崇。古代思想家特別偏重政治思想,各家各派都有一套自己的政治學說,如何治國安邦,真知灼見迭出。然而,思想家們(men) 的論著,多以理論為(wei) 核心,實踐性方麵,常常會(hui) 打折扣。而以“貞觀之治”的成功實踐為(wei) 基礎、綜合先賢論斷、提取治國理政的經驗,以作為(wei) 後世的榜樣,《貞觀政要》在這類著作中顯得卓然獨立,頗有可讀之處。
一部《貞觀政要》,不同的讀者會(hui) 讀出不同的體(ti) 會(hui) 來。吳兢把唐太宗的言行事跡,分作10卷40篇進行記述,就當時的政治特色而言,圍繞君主治國,已經概括得很全麵。如果從(cong) 唐太宗的視角看,應該更能直奔主題。唐太宗對於(yu) 自己的治理成績很自信,他在寫(xie) 給太子的《帝範》一書(shu) 中,對於(yu) 治國經驗進行了高度概括:一是克己納諫,一是以人為(wei) 本。克己納諫主要是製度理性問題,而以人為(wei) 本則涉及朝廷的政治方針、中國的政治文化傳(chuan) 統以及朝廷與(yu) 社會(hui) 互動等多層次問題。
“以人為(wei) 本”,更準確的說法是“以民為(wei) 本”,因為(wei) 唐太宗的名字中有“民”字,唐朝為(wei) 了表示對他的尊敬,回避使用“民”字,於(yu) 是成了“以人為(wei) 本”。在早期的儒家經典《尚書(shu) 》中,主張“民惟邦本”,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孔子把這個(ge) 思想具體(ti) 化為(wei) 爭(zheng) 取人民的信任,認為(wei) “民不信則國不立”。孟子主張“民貴君輕”說,而荀子則把人民與(yu) 君主的關(guan) 係比喻為(wei) 水與(yu) 舟的關(guan) 係,認識到“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曆史規律。這個(ge) 思想係統,即民本主義(yi) 思想。唐太宗經常引用荀子的說法,足見他對民本主義(yi) 傳(chuan) 統是有清晰認識的。唐太宗說:“君依於(yu) 國,國依於(yu) 民”,其實就是這種思想的新體(ti) 會(hui) 。
唐太宗不是思想家,他之所以熟悉中國的民本思想傳(chuan) 統,除了接受魏徵等大臣的影響與(yu) 閱讀書(shu) 籍以外,社會(hui) 現實的警醒應是一個(ge) 重要原因。貞觀時期的君臣大都經曆了隋亡唐興(xing) 的曆史進程,有很多深刻的印象與(yu) 感受。隋朝本是一個(ge) 富強的朝代,統一南北朝,完成了大一統的曆史使命。隋亡多年以後,唐太宗還在和他的大臣們(men) 討論,隋朝遺留在關(guan) 中的糧食究竟還能吃多少年。然而,如此富強的隋朝,卻在人民的反抗麵前,迅速土崩瓦解。唐太宗是這些曆史的親(qin) 曆者,看到隋朝的崩塌,如同看到泰山崩塌在麵前,自然而然地深刻體(ti) 會(hui) 到人民力量的強大。如果不想走隋朝失敗的老路,就必須認真思考隋朝的教訓,由此他發現了以人為(wei) 本傳(chuan) 統的可貴。人民就像水一樣,水的力量在平靜時常常被忽視,隻有眼見大水覆舟的時候,才會(hui) 發現水的強大。唐太宗因此感歎“民甚可畏也”,這是發自心底的認知。正因為(wei) 唐太宗和他的朝廷對於(yu) 隋朝的失敗都感同身受,所以,以人為(wei) 本在貞觀時期才能夠形成連續的政策,國家意誌由此體(ti) 現得比較明確。讀《貞觀政要》會(hui) 有一個(ge) 突出印象,就是唐太宗君臣討論隋朝問題的記述遍布全書(shu) ,隋朝的教訓讓貞觀君臣贏得了民心。
“以人為(wei) 本”是貞觀之治一條成功的路線。思想上重視人民是一個(ge) 方麵,更重要的是在政策、製度、法律的製定上貫徹以人為(wei) 本思想。貞觀朝廷深知人民的困苦來自賦稅過重,於(yu) 是製定了一係列輕徭薄賦製度,貫徹藏富於(yu) 民的政策。人民安居樂(le) 業(ye) ,才是政治安定的根本保證。貞觀時期之所以能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社會(hui) 和諧景象,就其實施的以人為(wei) 本政策而言,是有必然性的。所以,唐朝以前,古人習(xi) 慣於(yu) 把堯舜禹“三代”作為(wei) 卓越治理的代表,而在唐朝以後,古人則通常把貞觀之治看作卓越治理的代表。
“以人為(wei) 本”,從(cong) 早期的思想家來看,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懂得民間疾苦,從(cong) 而在製定政策、改革製度的時候能夠從(cong) 人民的利益出發。唐朝總結曆代政治經驗教訓,深知土地問題事關(guan) 重大,所以政府擁有土地的時候,法律規定要先從(cong) 無地、少地的家庭開始分配。努力保證農(nong) 民擁有土地可以耕種,不允許土地隨意買(mai) 賣,凡此等等,隻有保證弱勢群體(ti) 的起碼生活水平不會(hui) 下滑,才能保證社會(hui) 的安全底線。貞觀時期的以人為(wei) 本政策,至少體(ti) 現了朝廷是看重長遠政治利益的。
曆史是發展的,以後來的理論衡量從(cong) 前的曆史,自然會(hui) 發現曆史的許多局限性,但曆史的研究更應該以同時代的情況對比觀察。中國古代,以民本主義(yi) 傳(chuan) 統而言,在今天看來無論如何都是陳舊的,但在當時的世界上,我們(men) 還難以發現與(yu) 民本主義(yi) 思想可以等量齊觀的理論。與(yu) 尚缺乏先進理論指導的國家相比,民本主義(yi) 及其指導下的中國,走在當時世界的前列是正常的。如果仔細分析,民本主義(yi) 顯然還存在一些現代性的因素。
貞觀之治發生的時候,是秦漢以來中國政治文明日益成熟的時期。尤其是擺脫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士族門閥政治,主張實施三省製、科舉(ju) 製等新製度因素,給整個(ge) 社會(hui) 帶來了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中國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期,繼承曆史與(yu) 文化的積極成果,唐朝邁開了曆史性的腳步。用《貞觀政要》的話表述,即“庶乎有國有家者,克遵前軌,擇善而從(cong) ,則可久之業(ye) 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貞觀之治,是傳(chuan) 統中國文化治國理政的一個(ge) 榜樣,其治理智慧對後世啟發良多。
責任編輯:近複
【下一篇】【林長發】戴震崇實黜虛的治學之道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