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桂榛作者簡介:林桂榛,贛南興(xing) 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yu) 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yu) 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yu) 漢前諸子,致思禮樂(le) (楽)刑(井刂)政與(yu) 東(dong) 亞(ya) 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yu) 民邦政治」。 |
荀子與(yu) 先儒之共識及其獨特創見
原標題:《荀子的共識與(yu) 創見》
作者:林桂榛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臨(lin) 沂大學學報》荀子專(zhuan) 欄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五月廿三日癸巳
耶穌2019年6月25日
[提要]對於(yu) 生活共同體(ti) 或人類共同體(ti) ,荀子與(yu) 先儒或先賢在價(jia) 值、禮俗、製度三個(ge) 層麵都有相當的共識,與(yu) 很多先儒一樣推崇仁義(yi) 道德等人類普遍價(jia) 值,重視禮俗或禮樂(le) 的涵養(yang) 與(yu) 規範功能,強調製度或法律的功用或效率。荀子的獨特創見創識主要在經驗主義(yi) 思想體(ti) 係下的天體(ti) 運行天道觀、材性知能人性觀、積偽(wei) 化性修身觀、製度約束治世觀四大方麵。弘揚荀子或荀學,應把握荀子經驗主義(yi) 學說的精髓及體(ti) 係,在世界眼光下、東(dong) 方思想史裏認識唐以來貶荀揚孟意識常態下清代惠棟、戴震到日本古學派荻生徂徠、太宰春台及到近代梁啟超、胡適等的經驗主義(yi) 、啟蒙主義(yi) 思想路線與(yu) 荀子科學理智及民主法製精神的相近及相連性。
[關(guan) 鍵詞]荀子;共識;創見;價(jia) 值;禮俗;製度;荀學
這些年我對荀子關(guan) 注比較多,基本上全心全意在投入。我展示兩(liang) 個(ge) 材料:一是90年前即1929年上海徐家匯耶穌會(hui) 神學院的一份專(zhuan) 門研討荀子的“國學管窺”講座折頁,二是99年前即1920年薑忠奎(曾任北大教授)的《荀子性善證》一書(shu) ,都是原件(展示)。現在有人說荀子“性惡”是“情惡”義(yi) ,其實晚清民國這麽(me) 講的人多著,薑忠奎這書(shu) 滿書(shu) 都這麽(me) 講,而且論證很係統,一如晚清薛炳《荀子大義(yi) 述》一書(shu) 早就論證了荀子持“性樸”論而非持“性惡”論。而講荀子“性惡”是粗惡、樸陋意,晚清廣東(dong) 南海人曾釗、康有為(wei) 等早就這麽(me) 講了。
我想表達什麽(me) 意思呢?我們(men) 應該了解前人前賢!我們(men) 今天的荀子與(yu) 共同體(ti) 問題討論會(hui) 與(yu) 90年前上海徐家匯的荀子講座會(hui) ,之間或有某種延續或發展。我今天的發言題目叫《荀子的共識與(yu) 創見》,荀子對於(yu) 生活共同體(ti) 、人類共同體(ti) ,他與(yu) 先儒們(men) 有什麽(me) 共識?他又有什麽(me) 重要創見創識?甚至他的創見創識是否成為(wei) 了思想史上的共識?下麵我來談談荀子的價(jia) 值共識、禮俗共識、製度共識三個(ge) 問題,談談荀子在科學化認知及認知體(ti) 係上的創見創識,談談荀學發揚。
一、價(jia) 值共識。現在常說的“核心價(jia) 值觀”很多內(nei) 涵來自先儒,包括來自荀子。比如國家層麵的富強、文明、和諧,個(ge) 人層麵的敬業(ye) 、誠信、友善,社會(hui) 層麵的自由、公正、法治等價(jia) 值推崇,荀子表現尤為(wei) 突出。就正麵或良性的價(jia) 值而言,仁義(yi) 、道德、善這方麵荀子和先儒沒有區別。荀子《王製》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shou) 有知而無義(yi) ,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yi) ……”荀子於(yu) 仁義(yi) 、道德、善等同樣有價(jia) 值共識或良心持守,我想這沒疑問。如果連這一點都不堅持了,人類就危險了,我們(men) 共同體(ti) 就完蛋了。
但在價(jia) 值共識之下,荀子孟子也有分歧。荀子認為(wei) 仁義(yi) 道德是“文理隆盛”、“積善成德”,孟子認為(wei) 是“我固有之也”、“此天之所與(yu) 我者”。孟子尤其高揚價(jia) 值,因為(wei) 生活在亂(luan) 世,不斷交戰,殺人盈野,他當然強調善價(jia) 值,而且在這個(ge) 價(jia) 值問題上他比孔子走得更為(wei) 深遠了。其中就有我們(men) 眾(zhong) 所周知的“性善論”,認為(wei) 人性是天德天道的再現,我們(men) 每人身上都有天德天命天賦並可覺知、踐顯它。
孟子把仁義(yi) 禮智這些善的東(dong) 西上升到天的高度,把世間的仁義(yi) 禮智這些德性與(yu) 天道五行捆綁在一塊,說我這個(ge) 也是“五行”。五行本是天文學的天道曆數概念,將仁義(yi) 禮智聖五德上升到天道五行這高度並也謂之“五行”,這就是孟子在價(jia) 值問題上的推崇比孔子大大推進了一步。我最近比較注意收集近代傳(chuan) 教士文獻,傳(chuan) 教士也講天道,我覺得他們(men) 和孟子有溝通之處,認為(wei) 孟子思想可以和基督教對話,理論高度深度並不次亞(ya) ,孟子思想就已上升到天道信仰的高度了。
二、禮俗共識。前麵孔德立老師講了家族祭祀、民間祭禮的問題,其實荀子對這是尤其重視的。看《禮論》、《王製》、《儒效》篇,《富國》、《強國》、《王霸》篇,《勸學》、《修身》、《榮辱》篇等,荀子清晰地認識到我們(men) 要尊重民俗,要尊重這個(ge) 禮俗,要重視這種習(xi) 慣,因為(wei) 禮俗反映了人性與(yu) 人心,這就是荀子說的“禮以順人心為(wei) 本”、“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用某些觀念來衡量,祭祀鬼神是不能接受的,但大家都知道荀子說“君子以為(wei) 文而百姓以為(wei) 神,以為(wei) 文則吉以為(wei) 神則凶也”。荀子駁斥墨家的尚用節用,說墨家“不知文”,說墨家否定文化、禮俗、禮樂(le) ,荀子跟“我愛其禮”的孔子是一致的。孟子也尊重禮俗,說“用之以禮”、“其接也以禮”、“以禮存心”等,但孟子善心學短於(yu) 禮學(康有為(wei) 說了),而荀子在思想理論上進一步深化了以禮去涵養(yang) 人心、規範秩序的問題,且荀子是公認的傳(chuan) 禮經、禮學之大師。
孔子說“君子義(yi) 以為(wei) 質,禮以行之”,沒有儀(yi) 式沒有禮樂(le) ,我們(men) 何以涵養(yang) 我們(men) 的心靈?《樂(le) 記》說“明則有禮樂(le) ,幽則有鬼神”,生活裏我們(men) 有禮樂(le) 活動形式,這樣的禮樂(le) 活動也可包含指向鬼神。你的鬼神可以是家族的祖先,也可以是先賢先烈,還可以是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如《禮記》的《祭法》、《祭義(yi) 》、《祭統》等篇所說,他們(men) 有德於(yu) 我們(men) ,所以我們(men) 要祭祀他們(men) ,祭祀是一種感恩戴德。甚至能否包容道教、佛教、基督教等?我覺得儒家在禮樂(le) 方麵已經包容、統攝了宗教,在明的禮樂(le) 中可蘊含幽的諸種鬼神。
《論語》裏說孔子“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齋如也”,這個(ge) “瓜祭”一般說本作“必祭”,就是即使簡單飲食也有一個(ge) 感恩儀(yi) 式。我們(men) 不要忽略了民俗,民間生活中就多靠禮俗禮樂(le) 來維係秩序及精神,把禮俗撤掉了,沒禮樂(le) 或修文了,那就麻煩了,沒辦法養(yang) 了,人心就狂躁了,人心或社會(hui) 就變粗鄙了,所以荀子《大略》說:“水行者表深,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luan) ,使人無失。禮者其表也,先王以禮義(yi) 表天下之亂(luan) 。今廢禮者是棄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禍患,此刑罰之所以繁也。”
三、製度共識。孔子是肯定講製度的,《論語·堯曰》說“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再看看孔子為(wei) 司寇、行攝相的作為(wei) 就明白,哪會(hui) 費些口舌講道德心性就人心自正、天下可治?哪有這麽(me) 輕巧或省事?《孔子家語·刑政》記載孔子說:“聖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參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言導民,以刑禁之……化之弗變,導之弗從(cong) ,傷(shang) 義(yi) 以敗俗,於(yu) 是乎用刑矣。”孔子崇尚的聖人是周公,周公製禮作樂(le) 本身就有製度內(nei) 容(包括政治製度),而且孔子崇尚的能人是“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管仲就擅長製度治國。從(cong) 周公、管子到孔子再到荀子,他們(men) 是有製度共識的。
而且我覺得荀子講製度比先儒大大地推進一步。前麵學者們(men) 談到“惟齊非齊”的差序格局,在社會(hui) 差序格局中有分工分職及弱勢強勢,在差序格局中需要政府及製度的調節。而對於(yu) 製度,對於(yu) “管分之樞要”的君主或政府,荀子對它們(men) 有一個(ge) “正義(yi) ”的規定或限定。荀子說“法義(yi) —義(yi) 法”,強調“禮義(yi) 法度—仁義(yi) 法正”,強調“之所以為(wei) 布陳於(yu) 國家刑法者則舉(ju) 義(yi) 法”、“不知法之義(yi) 而正法之數者雖博臨(lin) 事必亂(luan) ”。製度要有正義(yi) 性公正性,司法要有靈活性恰當性,所以荀子還說“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ju) ”、“舉(ju) 統類而應之……張法而度之”。
另外,荀子還清醒認識到製度合法性或製度權源的問題,就是荀子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差序格局中的民主、文明、和諧等有相當深刻的認識。孔子說“三軍(jun) 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孟子說“以順為(wei) 正者,妾婦之道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而荀子說“從(cong) 道不從(cong) 君,從(cong) 義(yi) 不從(cong) 父,人之大行也”、“富貴不足以益也,卑賤不足以損也,如此則可謂士矣”。荀子《大略》還說:“天之生民非為(wei) 君,天之立君以為(wei) 民,故古者裂地建國非以貴諸侯而已,列官職差爵祿非以尊大夫而已。”百姓的存在不是為(wei) 了政府,政府的存在是為(wei) 了人民,這個(ge) 荀子說得很清楚,而且荀子這話在漢儒董仲舒、劉向等那還有體(ti) 現。
我想引羅素一句話來呼應和印證荀子,羅素批評黑格爾時說:“公民為(wei) 國家而存在呢?還是國家為(wei) 公民而存在呢?”[1]他批評黑格爾抱前一種看法,批評黑格爾的形而上學和價(jia) 值問題有了關(guan) 聯,批評黑格爾將貌似正確合理的倫(lun) 理、價(jia) 值與(yu) 實為(wei) 虛妄錯誤的形而上學、邏輯相結合是荒謬和危險的。愛因斯坦1931年《主權的限製》一文的名言“國家是為(wei) 人而建立,而人不是為(wei) 國家而生存”[2],其實是荀子2000多年前“生民—立君”名言的德國版。做過福建巡撫、閩浙總督的徐繼佘1843年起寫(xie) 了《瀛環誌略》一書(shu) [3],書(shu) 中他褒獎美國華盛頓“不傳(chuan) 子孫,天下為(wei) 公”簡直如三代聖王作法(徐氏這段話1853年被刻石鑲嵌在美國華盛頓紀念碑上)[4],這也可以隱約看到徐繼佘與(yu) 荀子的共識[5]。
孟子反複講君王或政府有問題時就要變革或革命,這當然是蔡元培1916年說的“無不有民政之精神”[6],但孟子在學理上並未講清人民和政府是什麽(me) 關(guan) 係。在先秦儒家裏麵,於(yu) 此關(guan) 係荀子說得最為(wei) 清楚。而孔子即使讚同孟子,如廖名春老師剛才說的,孔子也不會(hui) 像孟子那樣說出來,那是大逆不道!所以有宋儒說孟子經常跟梁齊滕等君主遊說王天下,周王周天子還在,你說諸侯王天下不是謀反嗎?這個(ge) 見宋人鄭厚的《藝圃折中》。宋儒有這麽(me) 批評過孟子,宋代崇孟的時候還有反孟的呢。明太祖朱元璋不滿孟子而刪節《孟子》、罷祀孔廟,也是因為(wei) 孟子的某些激憤言論或立場。
管子說“法出於(yu) 禮,禮出於(yu) 治”,王充說“法律之家,亦為(wei) 儒生”。梁啟超說“禮這樣東(dong) 西,本是以社會(hui) 習(xi) 慣為(wei) 根據”[7],毛子水說“儒家所謂禮,便已包括了法;所謂義(yi) ,便是守法”[8]。陳柱說:“法家蓋起於(yu) 禮……禮不足為(wei) 治,而後有法。禮流而為(wei) 法,故禮家流為(wei) 法家,故荀卿之門人李斯、韓非皆流而為(wei) 法家也。”[9]錢穆甚至說:“法家乃是從(cong) 儒家出來的……通常總認曾子孟子一派為(wei) 後來儒家的正宗;其實就儒家的本旨論,法家毋寧算是儒家的正宗,曾子孟子等在魯國的一支反而是別派。”[10]漢儒多善法律,《漢書(shu) 》、《後漢書(shu) 》的列傳(chuan) 裏就多有“學律令、好法律、善律令、善刑律、治律令、明法律、能法律、傳(chuan) 法律、明習(xi) 法律、好經書(shu) 法律、好政事通法律、通法律政事”等記述。《後漢書(shu)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chuan) 》記應劭說:“臣累世受恩,榮祚豐(feng) 衍,竊不自揆,貪少雲(yun) 補,輒撰具律本章句、尚書(shu) 舊事、廷尉板令、決(jue) 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詔書(shu) 及春秋斷獄凡二百五十篇……”《晉書(shu) ·刑法誌》說:“是時承用秦漢舊律……後人生意,各為(wei) 章句。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諸儒章句十有餘(yu) 家,家數十萬(wan) 言……天子於(yu) 是下詔,但用鄭氏章句,不得雜用餘(yu) 家。”由此可見崇尚製度、講究法治是秦漢學者的普遍共識,故大經學家馬融、鄭玄等也各給律典或律篇作注。
故陳寅恪先生1934年在《馮(feng) 友蘭(lan) 〈中國哲學史〉下冊(ce) 審查報告》裏說:“儒者在古代本為(wei) 典章學術所寄托之專(zhuan) 家。李斯受荀卿之學,佐成秦治。秦之法製實儒家一派學說之所附係。《中庸》之“車同軌,書(shu) 同文,行同倫(lun) ”,為(wei) 儒家理想之製度,而於(yu) 秦始皇之身而得以實現之也。漢承秦業(ye) ,其官製法律亦襲用前朝。遺傳(chuan) 至晉以後,法律與(yu) 禮經並稱,儒家《周官》之學說悉采入法典。夫政治社會(hui) 一切公私行動莫不與(yu) 法典相關(guan) ,而法典為(wei) 儒家學說具體(ti) 之實現。故二千年來華夏民族所受儒家學說之影響最深最巨者,實在製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麵;而關(guan) 於(yu) 學說思想之方麵,或轉有不如佛道二教者。”[11]此誠為(wei) 難得之真知灼見!
四、認知創見。荀子繼承了先儒很多於(yu) 人心、社會(hui) 如何及怎辦的共識,但荀子在天人與(yu) 社會(hui) 方麵的科學認知上也有他巨大的創見。那麽(me) 荀子科學認知上的巨大創見是什麽(me) 呢?一言以蔽之,我認為(wei) 荀子的思想學說在認知體(ti) 係上是一個(ge) 經驗主義(yi) 的學說體(ti) 係,這個(ge) 學說體(ti) 係包括了科學化、理智化的天道觀、人性觀、修身觀、治世觀四大框架或四大內(nei) 容。
(1)人性觀。先說說人性觀,一說人性觀我們(men) 多會(hui) 陷入徐克謙老師剛說過的本質主義(yi) 、形而上學,就本原或本源是善是惡辯來辯去。可荀子卻不落玄想窠臼,他的《禮論》、《性惡》篇大講特講“性者本始材樸(資樸)”之義(yi) 。他解釋說,孟子說的惡是什麽(me) 呢?人為(wei) 什麽(me) 變壞呢?是人離開了資樸而變壞變惡!孟子說的性善是什麽(me) 呢?是人不離開樸資而美之利之所得!荀子說人的善、惡是在人性資樸狀態、質樸性能的基礎上各向正、負方向發展而已,這已明確認為(wei) 人性原點、本態是樸素無善惡的。這一點你我很難回避,白紙黑字是回避不了。
盡管《性惡》篇文本講“性惡”且論證句式是以情欲結果多惡來證“性惡”,但荀子講人性的起點是資樸的,是取決(jue) 於(yu) 材質的,這也是白紙黑字。所以你可以不同意性樸論,但你也否認不了荀子講“本始材樸”以及他是由材論性。荀子由材論性就是講人性的材質和功能的關(guan) 係,這是一種現代式經驗主義(yi) 、科學主義(yi) 的分析與(yu) 認識。荀子反複以“耳聰目明”類比“材—性”關(guan) 係,人的眼睛、耳朵可看可聽,這是目耳結構和見聽功能的機理或關(guan) 係。我們(men) 人有這樣的材料材質,此正常“材”下我們(men) 就有目耳可見聽,有心知可辨是非。他所謂常人“皆有可以知仁義(yi) 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yi) 法正之具”,而且“仁義(yi) 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解蔽》篇還說“物之理”可以知以及“人之性”凡以知,即事物那理可以得認識,人類那性能夠去認識。講材性關(guan) 係及材性之知能,這就是科學觀察分析、機理機製分析!
(2)天道觀。關(guan) 於(yu) 天道觀問題,荀子孟子是不一樣的,荀子的天是天體(ti) 運行的天,是自然變化的天文天、生態天。荀子的天人之間沒有倫(lun) 理溝通,而是一種倫(lun) 理打斷或切割,剛才徐克謙老師也講了。餘(yu) 治平老師可能不讚同,你喜歡並信服董仲舒天論就會(hui) 讚同天人間是可以溝通的,是需要溝通的。但荀子的意思是天人間沒有神靈的東(dong) 西,沒有道德的東(dong) 西,天就是天道、天體(ti) 運行,我們(men) 不求“知天”,不去天的係統裏尋找精神性東(dong) 西,這就是一種科學主義(yi) ,這就是一種實證主義(yi) 。從(cong) 天道講倫(lun) 理,以倫(lun) 理講天德,自是孟子之所長。天道上是否有仁義(yi) 禮智等,這要靠思想體(ti) 驗或精神體(ti) 證。我不否認有人有那種體(ti) 驗或感受,就如有人認為(wei) 上帝的存在於(yu) 他而言是真實的存在一樣,外人也不好一概否認。但是修身方麵,荀子是比較講細微的,所以講勸學、修身、積偽(wei) 、不苟等,所以多講禮法約束等。
(3)修身觀。孔孟荀都重教化修身,但孟子談修身主要談去找到本心本性並擴充之,可怎麽(me) 找怎麽(me) 擴,孟子言之不詳,但亦有蛛絲(si) 馬跡。比如他說養(yang) “夜氣”,不養(yang) 夜氣我們(men) 就和禽獸(shou) 區別很小。現在中國哲學流行說“功夫論”,那孟子怎麽(me) 個(ge) “養(yang) 氣”功夫?孟子言之不詳或很奇妙。馮(feng) 友蘭(lan) 說孟子那些東(dong) 西有些神秘主義(yi) ,有些道家色彩(墨家的“天誌”與(yu) 儒家的“天命”都有神秘色彩),清代俞樾、吳汝綸以及近人宗白華、李約瑟、侯外廬等也這麽(me) 說[12]。所以宋代道學為(wei) 什麽(me) 會(hui) 比較喜歡思孟那些思想,就是因為(wei) 那些東(dong) 西與(yu) 他們(men) 的心靈或趣味比較吻合,所以有共鳴或共識。
但荀子的修身觀不是孟子式的,不是天命本原的窮盡呈現或本有心性的返知覺明,而是就教就學、漸恒專(zhuan) 一、近賢隆禮、學禮法師、積微見著、起偽(wei) 化性,看《勸學》、《修身》、《不苟》等篇就是了。孟荀修身路徑的基本分歧是:倫(lun) 理德性是天賦本有與(yu) 返本複擴?還是化性起偽(wei) 或人為(wei) 積靡?孟子的修身是善的潛在潛有到顯在顯有,而荀子的修身是善的從(cong) 無到有之累積或加工。孟子說養(yang) 氣養(yang) 心及養(yang) 心在寡欲,荀子說治氣養(yang) 心及養(yang) 心在誠,亦體(ti) 現了孟荀差異。故康有為(wei) 說“孟子天分高,荀子功夫深”、“孟子言性善,擴充不須學問;荀子言性惡,專(zhuan) 教人變化氣質,勉強學問”、“孟子講養(yang) 氣,荀子講治氣……(荀子)言修身最有條理”、“(荀子)治氣養(yang) 心之術,言變化氣質,古今論變化最精;孟子言養(yang) 氣,則無治氣工夫……孟子傳(chuan) 孔子之學粗,荀子傳(chuan) 孔子之學精”。[13](376、374、383、378)
(4)治世觀。荀子於(yu) 治世的思想路線是:人性有七情六欲,人競物匱則紛爭(zheng) 出,社會(hui) 紛亂(luan) 那怎辦?那就聖人或聖王或先知先覺者率先製定禮法來約束群人秩序。所以荀子既希望社會(hui) 是一個(ge) 群員高素質的社會(hui) (這樣的製度成本、管理成本會(hui) 降低,類似西方人說的“法律已被信仰”),又希望社會(hui) 是一個(ge) 法製社會(hui) 、明君社會(hui) 、良吏社會(hui) 。不過荀子又說法律沒人來司執則法律是空置的,“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後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luan) 矣”,即沒有君子好人推行法,法本身沒用。所以荀子於(yu) 公民的良好素質、製度的良好設計、官吏的良好工作都有期待。《富國》篇說“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le) 節之,眾(zhong) 庶百姓則必以法數製之”,荀子治世思想的中心主要還是從(cong) 普通人生活中的人性人情來講約束與(yu) 矯正,這樣才有效率,《性惡》篇所謂“為(wei) 之起禮義(yi) 製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yu) 治合於(yu) 道者也”。
五、荀學發揚。荀子與(yu) 先賢有很多共識,比如於(yu) 價(jia) 值、禮俗、製度等;荀子也有很多獨特創見,比如於(yu) 民主、法製、科學等。但曆史地看,作為(wei) 章太炎所譽“後聖”及王恩洋所讚“中國二千年前之經驗論哲學大師”的荀子,他卓越的經驗主義(yi) 認知體(ti) 係、學說創見並沒有在其後獲得很好的理解與(yu) 發展,宋明理學或道學所闡發或延伸的多是思孟心性論方向。於(yu) 天人規律及倫(lun) 理價(jia) 值的實證思維、底線思維與(yu) 玄想思辨、高超立意,實是荀孟的思想分歧之所在,唐宋後的儒學史是孟子思想流行而非荀子流行。
不過也有一些人如王安石、李覯、葉適他們(men) 不同於(yu) 理學思維,尤其清代的惠棟、戴震他們(men) 否認抽象的“理”的存在,甚至否認天人間倫(lun) 理貫通。另外日本古學派的荻生徂徠、太宰春台他們(men) [14],一直到近代福澤諭吉[15],他們(men) 都批評精神高超的孟子[12](302-303),且和荀子、戴震有共識[16]。為(wei) 什麽(me) 近代的梁啟超[17]、胡適把戴震抬出來[18],1924年初在北京舉(ju) 行紀念戴震誕辰二百周紀念會(hui) 並出版論文集叫《戴東(dong) 原二百年生日紀念論文集》[19][20],這是從(cong) 荀子到戴震再到梁啟超等,他們(men) 之間有很多共識。
總之,我認為(wei) 荀子對於(yu) 我們(men) 生活的共同體(ti) 、人類的共同體(ti) 和先儒們(men) 有很多共識,但他也有很多新的創見和創識。新的創識是否成為(wei) 共識,或成為(wei) 何種範圍、何種程度的共識,這要看曆史機緣也得靠事在人為(wei) ,理解接受與(yu) 闡釋傳(chuan) 播是相關(guan) 的。康有為(wei) 曾說“唐以前尊荀,唐以後尊孟”[13](381)、“孟子所以得運二千年,荀子所以失運二千年”[13](370),荀子的思想在曆史上已成為(wei) 了部分思想家的共識,但我認為(wei) 這個(ge) 共識還不夠,還要深化與(yu) 拓展,什麽(me) 意思呢?努力把荀子荀學發揚光大!
(本文係作者在光明日報國學版、陝西橫渠書(shu) 院主辦的“共同體(ti) 的中國經驗:荀子專(zhuan) 場”討論會(hui) [2019年4月14日,北京]的發言之整理稿。討論會(hui) 預設討論內(nei) 容是:荀子如何看待道德、禮、信仰三者關(guan) 係;共同體(ti) 語境下的法家;荀子共同體(ti) 思想的當代價(jia) 值。)
【參考文獻】
[1]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shu) 館,1963:292﹒
[2]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務印書(shu) 館,1979:82﹒
[3]徐繼畬﹒徐繼畬集(第一卷)[M]﹒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5:267﹒
[4]德雷克﹒徐繼畬及其瀛寰誌略[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0:162﹒
[5]任複興(xing) ﹒自由民主探源:徐潤第徐繼畬散文中外百年解讀[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7:220
[6]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shu) 局,1984:415﹒
[7]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99﹒
[8]毛子水﹒子水文存[M]﹒台北:文星書(shu) 店,1963:162﹒
[9]陳柱﹒諸子概論[M]﹒上海:商務印書(shu) 館,1932:95﹒
[10]錢穆﹒老子辨[M]﹒上海:大華書(shu) 局,1935:110﹒
[11]陳寅恪﹒陳寅恪集:金明館叢(cong) 稿二編[M]﹒北京: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2001:283﹒
[12]林桂榛﹒天道天行與(yu) 人性人情——先秦儒家“性與(yu) 天道”論考原[M]﹒北京: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15:301—312﹒
[13]康有為(wei) ﹒康有為(wei) 全集(第二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76﹒
[14]賴惟勤﹒日本思想大係37:徂徠學派[M]﹒東(dong) 京:岩波書(shu) 店,1972﹒
[15]福澤諭吉﹒福澤諭吉全集[M]﹒東(dong) 京:岩波書(shu) 店,1958﹒
[16]戴震﹒戴震全書(shu) (修訂本)[M]﹒合肥:黃山書(shu) 社,2010﹒
[17]梁啟超﹒戴東(dong) 原[M]﹒上海:中華書(shu) 局,1936﹒
[18]胡適﹒戴東(dong) 原的哲學[M]﹒上海:商務印書(shu) 館,1927﹒
[19]梁啟超等﹒晨報副刊(東(dong) 原二百年紀念號)[N]﹒1924—01—20﹒
[20]梁啟超等﹒戴東(dong) 原二百年生日紀念論文集[M]﹒北京:晨報出版社,1924﹒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