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崔海東崔海東(dong) ,字少禹,男,1975年生,江蘇南京人,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江蘇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江蘇省儒學學會(hui) 常務理事。在《孔子研究》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30餘(yu) 篇。2015年12月東(dong) 南大學出版社出版個(ge) 人專(zhuan) 著《唐代儒士佛教觀研究》,20餘(yu) 萬(wan) 字。主持國家社科、江蘇省社科課題各一項。 |
《論語》“吾從(cong) 周”、“吾從(cong) 先進”兩(liang) 章舊詁辨誤
作者:崔海東(dong)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hui) 科學版),2015年第4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五月廿二日壬辰
耶穌2019年6月24日
摘要:《論語》“吾從(cong) 周”、“吾從(cong) 先進”兩(liang) 章均表達了孔子超越周製、直入唐虞之理想,舊詁皆睽隔此義(yi) ,存在程度不同的誤讀,故予以辨誤。
關(guan) 鍵詞:論語;吾從(cong) 周;吾從(cong) 先進;舊詁;辨誤
《論語》“吾從(cong) 周”、“吾從(cong) 先進”兩(liang) 章之義(yi) 聚訟千古,可謂歧解紛紜,莫衷一是。愚以為(wei) ,此二章皆是孔子表達其超越周製、直入唐(堯)虞(舜)之理想。舍此而解,鹹乖其旨。故不避譾陋,擇舊詁疑誤之要,辨析如下,以就方家。
一.孔子的政治理想
欲辨析此二章,先需了解孔子之理想。孔子雲(yun) :“天下有道,丘不與(yu) 易也。”(《論語·微子》下引僅(jin) 稱篇名)又雲(yun) :“朝聞道,夕死可也。”(《裏仁》)則可知孔子的理想即是變革此無道社會(hui) ,以實現有道人間。其詳細條目,則《論語》中孔子論政有三種政體(ti) ,即變態政體(ti) 春秋、正常政體(ti) 西周、理想政體(ti) 唐虞;其為(wei) 政步驟亦因之而有兩(liang) 層發展:一是拔亂(luan) 反正,即批判春秋、回歸周製;二是階及大道,即超越周製、邁進唐虞。此義(yi) 詳見另文[1],與(yu) 本文相關(guan) 則有兩(liang) 點,先行交待如下。
其一,對周製的否定。《論語》中孔子否定周製者甚眾(zhong) ,姑分三層來看。一是隱而不發,如“子曰:‘殷因於(yu) 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yu) 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為(wei) 政》)。其時周祚未亡,孔子言“繼周者”當繼殷、周之損益,創製之心畢露。二是明確否定,如“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wei) 東(dong) 周乎’”(《陽貨》)。此“其”為(wei) “豈”義(yi) ,孔子自言,如吾得用,豈能在東(dong) 方重複周之舊轍,當辟地自為(wei) 而王天下也。三是提出方案,如“顏淵問為(wei) 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le) 則韶舞。’”(《衛靈公》)此是糅合虞夏商周四代而立新製,典型的超越周製。
其二,對唐虞的塑造。正是孔子在《論語》中塑造出了三代之前的唐虞先王集團。一是塑造堯舜。如雲(yun) “大哉,堯之為(wei) 君也。……煥乎,其有文章”(《泰伯》);“舜有天下而不與(yu) ”(《泰伯》);“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八佾》)。並塑造出彼時的政治情形,如雲(yun)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唐虞之際,於(yu) 斯為(wei) 盛。”(《泰伯》)其實孔子之前,根本就沒有堯舜之說。如錢玄同先生雲(yun) :“堯舜二人一定是‘無是公’,‘烏(wu) 有先生’。堯,高也;舜,借為(wei) ‘俊’,大也(《山海經》的《大荒東(dong) 經》作‘帝俊’):‘堯’‘舜’底意義(yi) ,就和‘聖人’‘賢人’‘英雄’‘豪傑’一樣,隻是理想的人格之名稱而已。……堯舜這兩(liang) 個(ge) 人,是周人想象洪水以前的情形而造出來的,大約起初是民間傳(chuan) 說,後來那班學者便利用這兩(liang) 個(ge) 假人來托古改製。”[2]二是將禹由天神降為(wei) 聖王。禹在孔子之前,演有兩(liang) 種不同的形象。起初為(wei) 治水之天神,如《詩經·商頌·長發》雲(yun)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詩經·大雅·文王有聲》雲(yun) :“豐(feng) 水東(dong) 注,維禹之績。”《詩經·大雅·韓奕》雲(yun) :“奕奕梁山,維禹甸之。”西周恭王時《豳公盨》銘文曰:“天令(命)禹尃(敷)土、墮山、浚川。”[3]到魯僖公時,禹則變成耕種之人王,如《詩經·魯頌·閟宮》雲(yun) :“是生後稷,……俾民稼穡;……奄有下土,纘禹之緒。”即是說,周族始祖稷之耕稼乃是繼承了禹的事業(ye) 。孔子本為(wei) 殷人之後,但在這兩(liang) 種形象中,卻選擇了後者,繼續將禹打造為(wei) 一位耕稼之聖王,其雲(yun) “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泰伯》),又認可“羿善射,鏖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天下”(《憲問》),表彰如禹、稷以耕稼提供公共益品而為(wei) 民眾(zhong) 推為(wei) 元首從(cong) 而組織政權。
我們(men) 知道,孔子雲(yun)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八佾》)也就是說,他當時連夏、商二代的政治文明都很難驗證,故所謂唐虞之治當是其對人類政治應然之懸設,而非對曆史實然之總結,其托古本為(wei) 刺今,立名以圖創製。既明孔子之理想,則來看“吾先周”、“吾從(cong) 先進”二章之義(yi) 。
二.“吾從(cong) 周”章辨誤
《八佾第三》篇載:“子曰:‘周監於(yu) 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cong) 周。’”本章舊詁主要有三種,辨析如下。
其一,對比推崇說。如漢孔安國《注》雲(yun) :“監,視也。言周文章備於(yu) 二代,當從(cong) 之。”[4]555梁皇侃《疏》雲(yun) :“言以周世比視於(yu) 夏、殷,則周家文章明著明大備也。雲(yun) ‘吾從(cong) 周’者,周即極備為(wei) 教所須,故孔子欲從(cong) 周也。”[5]宋邢昺《疏》雲(yun) :“此章言周之禮文猶備也。‘周監於(yu) 二代,鬱鬱乎文哉’者,‘監’,視也。‘二代’,謂夏、商。‘鬱鬱’,文章貌。言以今周代之禮法文章,回視夏、商二代,則周代鬱鬱乎有文章哉。‘吾從(cong) 周’者,言周之文章備於(yu) 二代,故從(cong) 而行之也。”[4]555宋朱子《集注》雲(yun) :“監,視也。二代,夏商也。言其視二代之禮而損益之。鬱鬱,文盛貌。尹氏(焞)曰:‘三代之禮至周大備,夫子美其文而從(cong) 之。’”[6]清劉寶楠《正義(yi) 》雖將“文”具體(ti) 化為(wei) 存魯之周禮,然其義(yi) 亦是尊周製[7]103。今人楊伯峻則雲(yun) :“周朝的禮儀(yi) 製度是以夏商兩(liang) 代為(wei) 根據,然後製定的,多麽(me) 豐(feng) 富多彩呀,我主張周朝的。”[8]28
此說訓“監”為(wei) 視,將周與(yu) 夏商對比;“文”則指禮樂(le) 製度;“從(cong) ”則指推崇、主張。則本章義(yi) 謂:孔子對比周朝與(yu) 夏殷的禮樂(le) 製度,認為(wei) 周更加完備,故推崇主張之。此說問題在於(yu) :一則釋“監”不當,隻是平麵地、初級地將周與(yu) 夏殷兩(liang) 相比較而已。二則釋“從(cong) ”不當,“從(cong) ”並非推崇主張義(yi) ,若依此義(yi) ,則原句當作“吾宗周”;況且孔子無崇周之義(yi) ,如前引孔子所雲(yun) 之“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le) 則韶舞”,此是糅合四代,如何僅(jin) 僅(jin) 崇周?
其二,文質三統說。如清劉逢祿《論語述何》雲(yun) :“正朔三而改,文質再而複,如循環也。故王者必通三統,周監夏殷,而變殷之質,用夏之文。夫子製《春秋》,變周之文,從(cong) 殷之質,所謂從(cong) 周也。乘殷之輅,從(cong) 質也;服周之冕,從(cong) 文也。”[9]清戴望《論語注》雲(yun) :“王者必通三統,昔周公致太平,成文武之德,製禮視夏殷而損益之,使去質就文。夫子因文王、周公之法度而作《春秋》,亦兼取夏、殷損益其禮,使改文從(cong) 質,故曰:吾從(cong) 周。從(cong) 周者,即監二世之義(yi) ,謂將因周禮損益之也。”[10]
此說解“監”為(wei) “效法”之義(yi) ;解“文”不再是“製度”之義(yi) ,而是“文”、“質”之文;“從(cong) ”則是“從(cong) 之循環”之義(yi) 。則本章義(yi) 謂:夏殷周在文質、三正之間反複循環,孔子作《春秋》,實質上是效法殷周,變文更朔,欲作新王。此是公羊家之說,問題在於(yu) :一則猶是平麵地解,在文質、三正之間簡單循環,此不合孔子原義(yi) 。孔子並非簡單地自周之文返殷之質,如前引夏時、殷輅、周冕、韶舞分明損益四代。二則孔子的文、質本無此義(yi) 。《雍也》篇中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劉寶楠解之雲(yun) :“禮,有質有文。質者,本也。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失其中則偏,偏則爭(zheng) ,爭(zheng) 則相勝。君子者,所以用中而達之天下者也。”[8]233此當是本義(yi) 。如公羊家這樣將孔子討論禮的本質與(yu) 形式的範疇拓展至政治製度、曆史規律,當始於(yu) 鄒衍。《漢書(shu) ·嚴(yan) 安傳(chuan) 》載嚴(yan) 氏奏武帝曰:“臣聞《鄒子》曰:‘政教文、質者,所以雲(yun) 救也。當時則用,過則舍之,有易則易之,故守一而不變者,未睹治之至也。’”[11]2809。直至董仲舒《春秋繁露》方將夏、商、周三代之發展歸結為(wei) 質、文屬性之循環流轉[12]。至於(yu) 三統說,在《公羊傳(chuan) 》中亦無體(ti) 現,猶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所增[13]。何況三統以夏開始,無法處理孔子所說的“樂(le) 則韶舞”之“虞舜”。故以此文質、三統來發揮解經,隻能視為(wei) 董子等公羊家之意見,而不能視為(wei) 《論語》原義(yi) 。
其三,忠、質、文發展說。如清王夫之《四書(shu) 箋解》雲(yun) :“殷尚質,既忠而又盡其質;周尚文,既忠質而又盡其文。商非廢夏之忠,周非廢二代之忠質。監二代之忠質,‘監’者,以二代之忠質監觀自之得失也。‘文’是周所尚,非讚詞。‘鬱鬱’乃讚其文之有本而盛,所以體(ti) 忠質之精義(yi) 而盡其節文,故其文‘鬱鬱乎’,非浮華之易盡也。”[14]
此說解“監”為(wei) 繼承發展之義(yi) ;解“文”不是製度而是“夏忠、殷質、周文”之“文”,即政治製度的主要特點。則本章義(yi) 謂:孔子認為(wei) 夏尚忠,殷能夠繼承此忠又發展自己的質;周則繼承二代的忠與(yu) 質,又發展了自己的文。船山雖未明詮“吾從(cong) 周”,然言下之義(yi) ,孔子當效殷周而創製,綜忠、質、文為(wei) 一體(ti) 。此說近是,然問題在於(yu) :此“忠質文”三者並非孔子原義(yi) 。船山隻是雜糅了董子二說:一是文質說,董子《春秋繁露》雲(yun) :“王者以製,一商一夏,一質一文”[15];二是忠敬文說,班固《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載董子雲(yun) :“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繼之救,當用此也。”[11]2518同樣的,此說亦無法處理前引“樂(le) 則韶舞”之虞舜。故此說非孔子之本義(yi) 亦明矣。
愚以為(wei) ,本章之義(yi) 是孔子欲立體(ti) 地翻上去,效法周損益二代之舉(ju) ,開出新製來。一則“監”當為(wei) “鑒”義(yi) 。《左傳(chuan) ·昭公二十六年》引《詩》“我無所監,夏後及商”之“監”同於(yu) 《詩經·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之“鑒”可為(wei) 證。二則“文”即禮樂(le) 製度。其同於(yu) 《論語》的“文章”,如“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公冶長》),“子曰:‘大哉,堯之為(wei) 君也……煥乎,其有文章’”(《泰伯》),而非文質之文。三則“從(cong) ”當如宋儒楊時所解“‘吾從(cong) 周’,非從(cong) 其文也,從(cong) 其損益而已”[16],言周製乃借鑒損益夏商而來,言下之義(yi) ,則吾亦當從(cong) 周之損益而創新製。
三.“吾從(cong) 先進”章辨誤
《先進第十一》篇載:“子曰:‘先進於(yu) 禮樂(le) ,野人也;後進於(yu) 禮樂(le) ,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cong) 先進。’”本章舊詁甚眾(zhong) ,撮其要者,辨誤如下:
其一,文質說。如孔安國《注》曰:“先進、後進,謂仕先後輩也。禮樂(le) 因世損益,後進與(yu) 禮樂(le) ,俱得時之中,斯君子矣;先進有古風,斯野人也。將移風易俗,歸之淳素。先進猶近古風,故從(cong) 之。”[4]625程朱大體(ti) 沿承此說。清焦循《論語補疏》解之頗詳:“五帝時淳素,質勝於(yu) 文。三王時文質彬彬,益野人而為(wei) 君子。自時厥後,文益盛,文又勝於(yu) 質,遽欲其彬彬還為(wei) 君子不易得,宜以上古之淳素和之。‘用’,謂變化之。‘移風易俗’四字解‘用’字最切。孔子時文勝質,既非先進,亦非後進,欲其仍還後進之君子,必先移易以先進之野人也。譬如陰陽宜和,病陰盛者宜以純陽製之,然後乃得其和。孔子從(cong) 先進,非重野人輕君子,正將由野人而至君子也。”[10]953
此說解“進”為(wei) 動詞“進入”;以孔子所說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為(wei) 標準來劃分野人、君子;又在時間上分為(wei) 古代(五帝)、後代(三王)、當時(春秋)三個(ge) 節點。認為(wei) 古代人先進於(yu) 禮樂(le) ,其質樸,故為(wei) 野人;後代人後進於(yu) 禮樂(le) ,其文質彬彬,故為(wei) 君子;今人則文勝於(yu) 質,故當以古代人的質樸來矯正之。然此說以今勝古,以“文質彬彬”的三王(主要是周製)為(wei) 最高標準,已違孔子本義(yi) ,義(yi) 見前文。
其二,“學而優(you) 則仕”說。如劉寶楠《正義(yi) 》稱:“古用人之法,皆令先習(xi) 禮樂(le) 而後出仕,子產(chan) 所雲(yun) ‘學而後入政’者也。其國之俊選,不嫌有卑賤,故王大子等入學以齒,所謂‘天子元子視士’者也。夫子以先進於(yu) 禮樂(le) 為(wei) 野人,野人者,凡民未有爵祿之稱也。春秋時,選舉(ju) 之法廢,卿大夫皆世爵祿,皆未嚐學問。及服官之後,其賢者則思為(wei) 禮樂(le) 之事,故其時後進於(yu) 禮樂(le) 為(wei) 君子。君子者,卿大夫之稱也。”[7]438楊伯峻亦承之雲(yun) :“先學習(xi) 禮樂(le) 而後做官的是未曾有過爵祿的一般人,先有了官位而後學習(xi) 禮樂(le) 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要我選用人才,我主張選用先學習(xi) 禮樂(le) 的人。”[8]109
此說是將“君子”解為(wei) 貴族,“野人”解為(wei) 平民,“進”解為(wei) “學習(xi) ”。認為(wei) 西周時行選舉(ju) 法,平民子弟“學而優(you) 則仕”,此是“先進於(yu) 禮樂(le) ”;春秋時選舉(ju) 法廢,貴族子弟“仕而優(you) 則學”,此是“後進於(yu) 禮樂(le) ”。此說問題在於(yu) ,一則增字解經,原文無“仕”,此犯大忌。二則既便有仕義(yi) ,則野人亦不適用選舉(ju) 法,周製國野有別,國人為(wei) 統治階層,野人為(wei) 被征服者,且學在王官,世聊世祿,就算有選舉(ju) 之法,那也隻在國人之中通行,野人根本就沒有學習(xi) 、從(cong) 政機會(hui) 。即便到孔子首開私學後,野人子弟可以就學,但依舊無法加入公職,如孔子寒門弟子大都隻能作家臣、私宰,如“仲弓為(wei) 季氏宰”(《子路》),“子夏為(wei) 苣父宰”(《子路》)。三則春秋貴族子弟從(cong) 小也學習(xi) 六藝,未必都是先做官再學禮樂(le) 的,如前518年,孟僖子讓其子孟懿子、南宮敬叔二人拜孔子學禮即是明例(《左傳(chuan) ·昭公七年》)。
其三,弟子說。如東(dong) 漢鄭玄雲(yun) :“先進後進,謂學也。野人,粗略也。”[17]邢昺《疏》雲(yun) :“此章孔子評其弟子之中仕進先後之輩也。‘先進於(yu) 禮樂(le) ,野人也’者,先進謂先輩仕進之人,準於(yu) 禮樂(le) ,不能因世損益,而有古風,故曰樸野之人也。‘後進於(yu) 禮樂(le) ,君子也’者,後進謂後輩仕進之人也,準於(yu) 禮樂(le) ,能因時損益,與(yu) 禮樂(le) 俱得時之中,故曰君子之人也。‘如用之,則吾從(cong) 先進’者,言如其用之以為(wei) 治,則吾從(cong) 先輩樸野之人。夫子之意,將移風易俗,歸之淳素。先進猶近古風,故從(cong) 之也。”[4]625
此說是按及門前後,將先進、後進訓為(wei) 前、後期弟子。此說問題在於(yu) ,師如何“從(cong) ”弟子?《論語》下字絕嚴(yan) ,如吾我爾汝皆嚴(yan) 格區分[18],況師弟之間。孔子雲(yun) :“道不行,乘桴浮於(yu) 海,從(cong) 我者其由與(yu) !”(《公冶長》)又雲(yun) :“從(cong) 我於(yu) 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先進》)恰恰皆以弟子“從(cong) ”於(yu) 師!
其四,禮器說。如宋張載雲(yun) :“不待備而勉於(yu) 禮樂(le) ,先進於(yu) 禮樂(le) 者也。備而後至於(yu) 禮樂(le) ,後進於(yu) 禮樂(le) 者也。仲尼以貧賤者必待文備而後進,則於(yu) 禮樂(le) 終不可得而行矣。故自謂野人而必為(wei) ,所謂‘不原乎其外’也。”[19]其高弟呂大臨(lin) 亦雲(yun) :“野人,效外之民。君子,士大夫也。士大夫之文,不備物不行,如衣服不具,牲殺器皿不備,不敢以祭之謂。野人之文,雖不備物亦行,如‘野有死麕’‘瓠葉’之謂。蓋禮器之文,在野人則不候物備而先進,在君子則必修物備而後進。當禮壞之時,必候物備,則文必墜地,故孔子救世之急,寧失之野,以振斯文。”[20]
此說是以禮器備否為(wei) 標準,沒有準備好就行禮樂(le) 的是效野平民,此即“先進於(yu) 禮樂(le) ”;反之則為(wei) 君子士大夫,此即“後進於(yu) 禮樂(le) ”。先進質樸,孔子為(wei) 救時,不待物備,故從(cong) 之。此說問題在於(yu) :一則增字解經,比原文多出一層“物備”義(yi) ,是為(wei) 過度發揮;二則將禮樂(le) 限定為(wei) 形下器物,更違孔子“禮雲(yun) 禮雲(yun) ,玉帛雲(yun) 乎哉”(《陽貨》)本義(yi) 。
其五,大小傳(chuan) 統說。如餘(yu) 英時先生雲(yun) :“中國人很早便已自覺到大、小傳(chuan) 統之間是一種共同成長、互為(wei) 影響的關(guan) 係。此處‘野人’指一般農(nong) 民,‘君子’指貴族士大夫,似無可疑。‘禮樂(le) ’自是古代的大傳(chuan) 統。所以孔子這句話可以理解為(wei) 大傳(chuan) 統起源於(yu) 農(nong) 村人民的生活。……禮屬後起,即起於(yu) 生活的內(nei) 在要求。總之,根據中國人的一貫觀點,大傳(chuan) 統是從(cong) 許多小傳(chuan) 統中逐漸提煉出來的,後者是前者的源頭活水。不但大傳(chuan) 統(如禮樂(le) )源自民間,而且最後又必須回到民間,並在民間得到較長久的保存,至少這是孔子以來的共同見解。像‘緣人情而製禮’、‘禮失求諸野’之類的說法其實都蘊涵著大、小傳(chuan) 統不相隔絕的意思。”[21]
此說別致,將野人先進、君子後進的禮樂(le) 解釋為(wei) 文明形成過程中的小傳(chuan) 統與(yu) 大傳(chuan) 統,將“從(cong) 先進”解為(wei) 大小傳(chuan) 統的互動特別是大傳(chuan) 統向小傳(chuan) 統的回歸。然問題在於(yu) ,孔子並無此義(yi) 。其政治理念,多推崇製度化的官方文化,如前引夏時、殷輅、周冕、韶舞。而當民間文化與(yu) 官方文化出現衝(chong) 突時,孔子恰恰是選擇後者,如“鄉(xiang) 人儺(nuo) ,朝服而立於(yu) 阼階”(《鄉(xiang) 黨(dang) 》)。
其六,殷遺說。如傅斯年先生在《周東(dong) 封與(yu) 殷遺民》中,認為(wei) “野人”即農(nong) 夫,是被征服的殷遺;“君子”即統治階級,是征服者周貴族,故此章義(yi) 謂“那些先到了開化的程度的,是鄉(xiang) 下人;那些後到了開化程度的,是‘上等人’。如問我何所取,則我是站在先開化的鄉(xiang) 下人一邊的。先開化的鄉(xiang) 下人自然是殷遺,後開化的上等人自然是周宗姓婚姻了。”[22]76
此說以先進為(wei) 殷,後進為(wei) 周,認為(wei) 孔子本是殷後,故要回歸殷製。然問題在於(yu) ,孔子並無全盤歸殷之義(yi) ,如前引之夏時、殷輅、周冕、韶舞。
還有其它一些引申式的解釋,基本不再忠於(yu) 原文,而斷以己意,囿於(yu) 篇幅不再贅析。
愚析本章之義(yi) 如下:
其一,“先進於(yu) 禮樂(le) ,野人也”。既明孔子對古聖王的塑造,則此段文義(yi) 為(wei) ,首先創建、邁入禮樂(le) 文明的,是堯舜等古聖王。“禮樂(le) ”,指人類社會(hui) 的製度文明。“進”,為(wei) 動詞,即進行、進入之義(yi) 。則“先進於(yu) 禮樂(le) ”者,指的是率先創建、進入禮樂(le) 文明的人。“野人”,按傅斯年先生所釋,當為(wei) 農(nong) 夫:“‘野人’者,今俗用之以表不開化之人。此為(wei) 甚後起之義(yi) 。《詩》:‘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明野為(wei) 農(nong) 田。又與(yu) 《論語》同時書(shu) 之《左傳(chuan) 》,記僖二十三年‘晉公子重耳……出於(yu) 五鹿,乞食於(yu) 野人。野人與(yu) 之塊。’然則野人即是農(nong) 夫,孟子所謂‘齊東(dong) 野人’者,亦當是指農(nong) 夫。”[22]75-76然此處之農(nong) 夫並非泛指,而是特指堯舜禹等先王,他們(men) 剛剛從(cong) 大自然中走出來,率先創造出農(nong) 業(ye) 耕種文明,而且其生存方式、物質條件等完全同於(yu) 今之農(nong) 夫,此如前文所述的禹之耕稼。
其二,“後進於(yu) 禮樂(le) ,君子也”。此“後進”,指隨著堯舜禹而進入於(yu) 禮樂(le) 文明的三代夏商周,此“君子”正是所謂啟、湯、文、武、成王、周公之屬。
其三,“如用之,則吾從(cong) 先進”。既明先進後進、野人君子,則此節乃孔子自敘其政治理想,在唐虞之製和三代之製中,我選擇前者,也就是說,要超越周製,邁進理想政體(ti) 唐虞,以開創有道人間。
綜上,此二章雖然都有“從(cong) ”字,但意義(yi) 有別。“吾從(cong) 周”是從(cong) 周之損益,本義(yi) 是要學習(xi) 周而超越周;“吾從(cong) 先進”則是從(cong) 堯舜之創製,表麵是要學習(xi) 所謂唐虞,實質是要創立新製,邁入理想政體(ti) 。
[參考文獻]
[1]崔海東(dong) .《論語》政體(ti) 觀發微[J].教育文化論壇,2014(4).
[2]錢玄同.答顧頡剛先生書(shu) [A].古史辨第1冊(ce)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7.
[3]馮(feng) 時.《豳公盨》銘文考釋[J].考古,2003(5).
[4]邢昺.論語注疏[A].四庫全書(shu) 第195冊(ce)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皇侃.論語集解義(yi) 疏[A].四庫全書(shu) 第195冊(ce)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62.
[6]朱熹.四書(shu) 章句集注[A].朱子全書(shu) 第6冊(ce)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8.
[7]劉寶楠.論語正義(yi) [M].北京:中華書(shu) 局,1990.
[8]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shu) 局.1980.
[9]劉逢祿.論語述何[A].續修四庫全書(shu) 第1501冊(ce)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43.
[10]黃懷信.論語匯校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49.
[11]班固.嚴(yan) 安傳(chuan) [A].漢書(shu) 卷六十四下[C].北京:中華書(shu) 局,1962.
[12]餘(yu) 治平.董仲舒《春秋》質文法統考論[J].社會(hui) 科學,2012(12).
[13]黃開國.董仲舒三統說曆史觀及其評價(jia) [J].河北學刊,2012(6).
[14]王夫之.四書(shu) 箋解[A].船山全書(shu) 第6冊(ce) [C].長沙:嶽麓書(shu) 社,2011:178.
[15]鍾肇鵬.春秋繁露校釋[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454.
[16]楊時.龜山語錄[A].四庫全書(shu) 第1125冊(ce)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14.
[17]馬國翰.論語鄭氏注[A].玉函山房輯佚書(shu) 第3冊(ce) [C],楊州:廣陵書(shu) 社,2005:1728.
[18]胡適.爾汝篇、吾我篇[A].胡適文集第2卷[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72-180.
[19]張載.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shu) 局,1978:41.
[20]朱熹.論語精義(yi) [A].朱子全書(shu) 第14冊(ce)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80.
[21]餘(yu) 英時.漢代循吏與(yu) 文化傳(chuan) 播[A].餘(yu) 英時文集第3卷[C].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43.
[22]傅斯年.民族與(yu) 古代中國史[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M].2002.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曲阜希賢之旅”遊學活動圓滿結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