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自築“藩籬”傳(chuan) 家風
作者:劉育章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四月二十辛酉
耶穌2019年5月24日
河南省三門峽市博物館收藏的姚崇“藩籬”碑碣
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博物館裏,收藏有人稱“救時宰相”的唐代名相姚崇親(qin) 書(shu) 的“藩籬”碑碣。該碑碣長85厘米,寬53厘米,厚12厘米。右上題款“大唐開元三年”,左下題款“姚崇題”,中間楷書(shu) “藩籬”兩(liang) 個(ge) 大字。這是時年六十五歲的姚崇在開元三年(715年)回陝州硤石故裏時揮筆留下的,是目前全國唯一發現的姚崇手跡。
“藩籬”,《辭海》中的解釋是用竹木編成的籬笆或圍柵,比喻門戶或屏障;《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籬笆,比喻對事物的限製。姚崇以“藩籬”為(wei) 喻,要求後人無論是做人還是為(wei) 官,都要知道何者可為(wei) 何者不可為(wei) ,要崇尚氣節、忠君愛國,做到公平、公正、誠信。
姚崇(651年—721年),字元之,唐朝陝州硤石(今三門峽市陝縣)人,五朝為(wei) 官,三居相位,一生“以不貪為(wei) 寶”“以廉慎為(wei) 師”,勤勞職事,功勳卓著,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賢相,特別是為(wei) 開創“開元盛世”立下了功勞而名留青史。
時人及後世之人對於(yu) 姚崇的評價(jia) 頗高。同為(wei) 唐相的張說稱讚姚崇“位為(wei) 帝之四輔,才為(wei) 國之六翮,言為(wei) 代之軌物,行為(wei) 人之師表”。宋代大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評價(jia) 道:“唐世賢相,前稱房杜(房玄齡、杜如晦),後稱姚宋(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毛澤東(dong) 在點評《新唐書(shu) ·姚崇傳(chuan) 》時讚揚姚崇為(wei) “大政治家、唯物論者”,他讚揚姚崇進諫唐玄宗的“十事要說”:“如此簡單明了的十條政治綱領,古今少見。”
姚崇一生三次為(wei) 相,地位很高,但是以身作則,生活儉(jian) 樸,清正廉潔,直至生命的盡頭。唐玄宗開元年間(713年—741年)正是大唐盛世,國家強盛,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le) 業(ye) ,社會(hui) 上特別是官吏中厚葬成風,姚崇對這一風氣極為(wei) 反感。臨(lin) 終前他立下遺囑,說自己一生知止、知足,並寫(xie) 了一篇《遺令戒子孫文》,要求薄葬。他是這麽(me) 寫(xie) 的:“死者無知,自同糞土,何煩厚葬,使傷(shang) 素業(ye) ”“吾身亡後,可殮以常服,四時之衣,各一副而已”,並要求子孫後代“汝等身歿之後,亦教子孫,依吾此法。”
縱觀姚崇留給後代的家風家訓,他認為(wei) “與(yu) 其濁富,寧比清貧”,“冰壺是對,炯誡猶存;以此清白,遺其子孫”。他要求子孫後代事親(qin) 至孝,不圖虛名;移孝為(wei) 國,忠直任事;廉勤從(cong) 政,以身作則;知止知足,不妄圖富貴;不斤斤計較,預分田產(chan) ;提倡薄葬,節儉(jian) 持家;謹言慎行,惟德惟賢。姚崇的家風家訓特色鮮明,沒有高談闊論,也沒有庸俗空洞的說教,寓意深遠而為(wei) 後世傳(chuan) 頌,世稱“宰相家訓”。
好家訓澤被後世,姚崇的子孫把姚崇的家訓和遺囑,作為(wei) 家族的“藩籬”,作為(wei) 處世的“標準”,世代遵守,代代相傳(chuan) 。他們(men) 大多忠於(yu) 國家,為(wei) 百姓做事,彰顯了仁義(yi) 之風。
“以銅為(wei) 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wei) 鏡,可以知興(xing) 替;以人為(wei) 鏡,可以明得失。”姚崇的家風家訓不僅(jin) 成為(wei) 其家族傳(chuan) 承的道德規範,更是中華家訓中的經典,怡悅著人們(men) 的情誌、陶冶著人們(men) 的情操、感化著人們(men) 的心靈,散發出無窮的魅力,彰顯出積極的現實意義(yi) 。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