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崔海東崔海東(dong) ,字少禹,男,1975年生,江蘇南京人,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江蘇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江蘇省儒學學會(hui) 常務理事。在《孔子研究》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30餘(yu) 篇。2015年12月東(dong) 南大學出版社出版個(ge) 人專(zhuan) 著《唐代儒士佛教觀研究》,20餘(yu) 萬(wan) 字。主持國家社科、江蘇省社科課題各一項。 |
韓愈辟佛的三種形態
作者:崔海東(dong)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hui) 科學版),2015年第5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五月十六日丙戌
耶穌2019年6月18日
摘要:韓愈辟佛有破有立,其有三種形態:一是根據交遊僧侶(lv) 品行才華的優(you) 劣,分別展開攻擊與(yu) 誘歸還俗;二是在物質層麵警告佞佛的後果極為(wei) 嚴(yan) 重,侵伐民力將導致亡國滅身;三是在理論上破釋立儒,在夷夏之辨的基礎上,認為(wei) 儒家之道是保持人類社會(hui) 繁衍發展之大道,而釋氏之清淨寂滅反可引誘人群之滅絕,並發明《大學》,重建道統。
關(guan) 鍵詞:韓愈;辟佛;夷夏之辨;道統
韓愈(768-824),字退之,有唐碩儒,在我國思想史上素以激烈辟佛而著名。湯用彤先生曾把唐代士大夫反佛所持的理由歸納為(wei) 四種:一是佞佛害政;二是信佛往往縮短國祚;三是高祖曾沙汰僧徒,當以之為(wei) 法;四是部分僧尼守戒不嚴(yan) ,佛寺淪為(wei) 貿易之場、逋逃之藪。[1]然韓愈之辟佛,又在此常用路數上更出己意。其辟佛有破有立,可分三種形態:一是對人,或嘲諷調笑,或惜才勸歸。二是對物,警告佞佛之侵伐民力,甚至亡國滅身。三是義(yi) 理,韓愈在夷夏之辨的基礎上,提出生滅之辨,認為(wei) 儒家之道是保持人類社會(hui) 繁衍發展之大道,而釋氏之清淨寂滅反可引誘人群之滅絕,並發明《大學》重建道統。下詳此義(yi) 。
一.韓愈辟佛之一:對釋子展開攻擊與(yu) 誘歸
有唐佛教其盛也盈,故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韓愈即根據交遊僧侶(lv) 品行才華的優(you) 劣,采取了不同的方針。
其一,嘲諷調笑。柳宗元曾在《送方及師序》中雲(yun) :“代之遊民,學文章不能秀發者,則假浮屠之形以為(wei) 高;其學浮屠不能願愨者,則又托文章之流以為(wei) 放。以故為(wei) 文章浮屠,率皆縱誕亂(luan) 雜,世亦寬而不誅。”[2]此是說北地遊民,學儒不成,便落發為(wei) 僧,然又恣肆文章,投謁名公,以謀名利,更不守清規戒律,言行放蕩,甚至德行窳敗,有辱佛門。故韓愈對於(yu) 此類釋子,盡是攻擊。如《和歸工部送僧約》詩雲(yun) :“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學因循到白頭。汝既出家還擾擾,何人更得死前休。”[3]115歸工部即歸登,順宗時拜工部尚書(shu) ,曾與(yu) 孟簡等人受詔翻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佞佛甚深。本詩毫不留情,直接抨擊文約。你早知世間法皆為(wei) 煩惱囚鎖,故不學他人因循到老死而出家逃塵。然而你既出家了,就當好自修行,為(wei) 何還到處幹謁名公巨士,以慕聲名?如果你們(men) 出家人都如此汲汲攘攘於(yu) 俗利,那還有什麽(me) 人死前能停下來。又如《廣宣上人頻見過》詩雲(yun) :“三百六旬長擾擾,不衝(chong) 風雨即塵埃。久慚朝士無裨補,空愧高僧數往來。學道窮年何所得,吟詩竟日未能回。天寒古寺遊人少,紅葉窗前有幾堆。”[3]129方世舉(ju) 《箋注》雲(yun) :“廣宣,蜀僧。元和中住長安安國寺,寺有紅樓,宣有詩名,號《紅樓集》。”又雲(yun) :“(唐李肇)《國史補》雲(yun) :‘韋相貫之為(wei) 尚書(shu) 右丞入內(nei) ,僧廣宣讚門曰:竊聞閣下不久拜相。貫之叱曰:安得此不軌之言。命紙草奏,僧恐懼走出。’則廣宣乃奔走於(yu) 公卿之門者,題曰‘頻見過’,甚厭之也。”[4]466此詩表麵是韓愈反省自己一年到頭自作侵擾,致學道無得,徒增吟詩,然實貶廣宣,日日奔走幹謁,寺中秋葉闌珊,滿地落葉人未掃。
其二,惜才勸歸。韓愈認為(wei) “人固有儒名而墨行者,問其名則是,校其行則非,可以與(yu) 之遊乎?如有墨名而儒行者,問其名則非,校其行而是,可以與(yu) 之遊乎?揚子雲(yun) 稱:‘在門牆則揮之,在夷狄則進之。’吾取以為(wei) 法焉。”(《送浮屠文暢師序》)[3]249所以,他對佛教徒,並不是一律否定,而是善於(yu) 發現與(yu) 甄別,特別是對於(yu) 那些墨名而儒行者,即每見僧徒有才華出表者,便萬(wan) 分欣賞愛惜,力規其返俗,恢複名分,或視為(wei) 友,或招為(wei) 徒。如《送浮屠令縱西遊序》雲(yun) :“令縱,釋氏之秀者,又善為(wei) 文,浮遊徜徉,跡接天下。藩維大臣,文武豪士,令縱未始不褰衣而負業(ye) ,往造其門下。其有尊行美德,建功樹業(ye) ,令縱從(cong) 而為(wei) 之歌頌,典而不諛,麗(li) 而不淫,其有中古之遺風與(yu) !乘間致密,促席接膝,譏評文章,商較人氏,浩浩乎不窮,愔愔乎深而有歸。於(yu) 是乎吾忘令縱之為(wei) 釋氏之子也。”[3]441韓愈對令縱愛惜如此,故規勸其還俗列於(yu) 吾儒亦不難理解了。又如《送僧澄觀》雲(yun) :“愈昔從(cong) 軍(jun) 大梁下,往來滿屋賢豪者。皆言澄觀雖僧徒,公才吏用當今無。後從(cong) 徐州辟書(shu) 至,紛紛過客何由記。人言澄觀乃詩人,一座競吟詩句新。向風長歎不可見,我欲收斂加冠巾。”[3]87由此詩可知澄觀長於(yu) 公吏、才華橫溢、聲名卓著,故韓愈甚是惜才,欲“收斂加冠巾”。韓愈力勸諸僧還俗,也有成功者,就是賈島(浪仙),不贅。
關(guan) 於(yu) 韓愈個(ge) 中心理,後儒分析甚得其正。如清潘德輿雲(yun) :“夫退之之心,所憎者,佛也,非僧也。佛立教者也,故可憎。僧或生理而為(wei) 之,或無知識而之,可憫而不可憎也。”[5]134-135程學恂亦雲(yun) :“諸贈僧詩,於(yu) 澄觀取其經營之才,於(yu) 惠師取其好遊,於(yu) 靈師取其能文,於(yu) 文暢取其多得搢紳先生歌詠,皆非以僧取之也。”[5]594方世舉(ju) 《箋注》亦雲(yun) :“公抵排異端,攘斥佛老,不遺餘(yu) 力,而顧與(yu) 緇黃來往,且為(wei) 作序賦詩,何也?……然其所為(wei) 詩文,皆不舉(ju) 浮屠老子之說,而惟以人事言之。如澄觀之有公才吏用也,張道士之有膽氣也,固國家可用之才,而惜其棄於(yu) 無用矣。至如文暢喜文章,惠師愛山水,大顛頗聰明、識道理,則樂(le) 其近於(yu) 人情。穎師善琴,高閑善書(shu) ,廖師善知人,則舉(ju) 其閑於(yu) 技藝。靈師為(wei) 人縱逸,全非彼教所宜,然學於(yu) 佛而不從(cong) 其教,其心正有可轉者,故往往欲收斂加冠巾。而無本歲棄浮屠,終為(wei) 名士,則不峻絕之,乃所以開自新之路也。[4]109-110
二.韓愈辟佛之二:在物質層麵警告佞佛之後果
韓愈辟佛之第二層,即是在物質層麵展開警告,分析佞佛必然帶來的惡果,此本為(wei) 唐代士子之共議。韓愈亦不例外,對此細作分析,並出己意。
其一,侵伐民力。韓愈雲(yun) :“佛法入中國,爾來六百年。齊民逃賦役,高士著幽禪。官吏不之製,紛紛聽其然。耕桑日失隸,朝署時遺賢。”(《送靈師》)[3]23此是實錄。其自上下兩(liang) 個(ge) 方麵來說佞佛對社會(hui) 正常運轉的危害。一則對下層人民而言,出家為(wei) 僧,即可逃避賦稅,此無論如何都是削弱國力的。陳寅恪雲(yun) :“蓋唐代人民擔負國家直接稅及勞役者為(wei) 課丁,其得享有免除此種賦役之特權者為(wei) 不課丁。不課丁為(wei) 當日統治階級及僧尼道士女冠等宗教徒,而宗教徒之中,佛教徒最占多數。其有害國家財政社會(hui) 經濟之處,在諸宗教中尤為(wei) 特著,退之排斥之亦最力,要非無因也。”[6]二則對上層而言,社會(hui) 的正常運行,尤賴精英之組織與(yu) 領導,此本是士子之責任,然諸多高士佞佛後逃塵出世,不問政事,自動放棄了此責任,如此一來,政府的正常運行即成問題。韓愈又雲(yun) :“古之為(wei) 民者四,今之為(wei) 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nong) 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原道》)[3]146韓愈認為(wei) ,古代社會(hui) 是士農(nong) 工商四個(ge) 階層,則農(nong) 民要種其他三個(ge) 階層的糧食,現在多了佛教與(yu) 道教,即要再多種兩(liang) 個(ge) 階層。吃的人多,種的人不變,則後者越來越貪困,此是必然的,故入佛者愈多,民眾(zhong) 的負擔就愈重。韓愈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在其卒後才20年,唐朝社會(hui) 即到了絕不能再容忍、承載如此多的僧侶(lv) 之窮境,故武宗開始滅佛,其敕書(shu) 雲(yun) :“洎於(yu) 九州山原,兩(liang) 京城闕,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於(yu) 土木之功,奪人利於(yu) 金寶之飾;遺君親(qin) 於(yu) 師資之際,違配偶於(yu) 戒律之間。壞法害人,無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饑者;一婦不蠶,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皆待農(nong) 而食,待蠶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紀極,皆雲(yun) 構藻飾,僭擬宮居。晉、宋、梁、齊,物力凋瘵,風俗澆詐,莫不由是而致也。”(《舊唐書(shu) ·武宗本紀》)[7]這個(ge) 後果是驚人的。
其二,縮短國祚。韓愈經過比較研究發現,凡是佞佛的君主都早夭,國祚都極短,其在《諫佛骨表》中雲(yun) :“昔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歲;帝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帝舜及禹年皆百歲。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le) 壽考,然而中國未有佛也。其後殷湯亦年百歲,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書(shu) 史不言其壽,推其年數,蓋亦俱不減百歲。周文王年九十七歲,武王年九十三歲,穆王在位百年。此時佛法亦未至中國,非因事佛而致此也。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後亂(luan) 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舍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於(yu) 菜果。其後竟為(wei) 侯景所逼,餓死台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3]408韓愈所舉(ju) 出的正麵例子中,西周之前皆是傳(chuan) 說,晚周應是信史。反麵例子中,漢至南北朝皆是信史。南朝興(xing) 亡更替之迅速不一定全是由於(yu) 君主佞佛,但佞佛也確是一個(ge) 重要原因。正如上述,侵伐民力,國本大傷(shang) ,胡能不亡。
三.韓愈辟佛之三:在理論上破釋立儒重建道統
當然,若退之隻能對釋子喜笑怒罵誘其還俗,或隻是膚淺地說些傷(shang) 農(nong) 短祚之類的道理,那韓愈即無法與(yu) 那些辟佛的士子們(men) 相區別開來。韓愈的高明處,還在於(yu) 在理論上對佛教進行攻擊,並在破彼之際,立吾之正。
其一,夷夏之辨。韓愈首先采取文化上的保守主義(yi) ,祭出夷夏之辨,來作出鮮明的敵我之區分。其在《諫佛骨表》雲(yun) :“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流入中國,上古未嚐有也。……夫佛本夷狄之人,與(yu) 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製。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行,不知君臣之義(yi) 、父子之情。假如其身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而出之於(yu) 境,不令惑於(yu) 眾(zhong) 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穢之餘(yu) ,豈宜以入宮禁!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古之諸侯,行吊於(yu) 國,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後進吊。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qin) 臨(lin) 觀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禦史不舉(ju) 其失,臣實恥之。”[3]408-409此是認為(wei) ,佛教隻是夷狄之法,純由西來,是中土所未曾有過的。其徒之言之衣皆與(yu) 中國殊製,其社會(hui) 組織運行之規則亦與(yu) 中國完全不同。本來如果釋迦未死,其親(qin) 來華夏,則大唐亦隻是按照正常的外交禮儀(yi) 招待一下即可。況且他死了這麽(me) 久,我們(men) 還要煞有其事地去迎接他的一塊朽骨嗎?而且就算是諸侯死了,去憑吊他,中土也有一套規則。這釋迦,頂多也就是一個(ge) 諸侯而已,如今就算去憑吊他,也不按規則行事,紛湧而至,拋禮製於(yu) 不顧,此實是大恥。韓愈又在《原道》中雲(yun) :“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yu) 中國則中國之。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今也舉(ju) 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wei) 夷也?”[3]147此是徑自從(cong) 禮儀(yi) 製度上判別夷夏,認為(wei) 中華文化之於(yu) 夷狄具有優(you) 越性,故先儒嚴(yan) 守區別,當以夏變夷,怎麽(me) 能有主動的以夷變夏呢。
其二,生滅之辨。韓愈進一步轉夷夏之辨為(wei) 生滅之辨,認為(wei) 儒家之道是保持人類社會(hui) 繁衍發展之大道,而釋氏之清淨寂滅,其不惟不能推動人類之發展,反可引誘人群之滅絕。
其在《原道》中雲(yun) :“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聖人者立,然後教之以相生相養(yang) 之道。為(wei) 之君,為(wei) 之師,驅其蟲蛇禽獸(shou) ,而處之中土。寒然後為(wei) 之衣,饑然後為(wei) 之食。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後為(wei) 之宮室。為(wei) 之工以贍其器用,為(wei) 之賈以通其有無,為(wei) 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wei) 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wei) 之禮以次其先後,為(wei) 之樂(le) 以宣其壹鬱,為(wei) 之政以率其怠倦,為(wei) 之刑以鋤其強梗。相欺也,為(wei) 之符璽鬥斛權衡以信之,相奪也,為(wei) 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為(wei) 之備,患生而為(wei) 之防。……如古之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zheng) 食也。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si) 、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wei) 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麻絲(si) 、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養(yang) 之道。’以求其所謂清淨寂滅者。”[3]146又如在《送浮屠文暢師序》中亦雲(yun) :“民之初生,固若夷狄禽獸(shou) 然。聖人者立,然後知宮居而粒食,親(qin) 親(qin) 而尊尊,生者養(yang) 而死者藏。是故道莫大乎仁義(yi) ,教莫正乎禮樂(le) 刑政。施之於(yu) 天下,萬(wan) 物得其宜;措之於(yu) 其躬,體(ti) 安而氣平。堯以是傳(chuan) 之舜,舜以是傳(chuan) 之禹,禹以是傳(chuan) 之湯,湯以是傳(chuan) 之文武,文武以是傳(chuan) 之周公、孔子,書(shu) 之於(yu) 冊(ce) ,中國之人世守之。今浮屠者,孰為(wei) 而孰傳(chuan) 之耶?夫鳥俛而啄,仰而四顧;夫獸(shou) 深居而簡出:懼物之為(wei) 己害也,猶且不脫焉。弱之肉,強之食,今我與(yu) 文暢安居而暇食,優(you) 遊以生死,與(yu) 禽獸(shou) 異者,寧可不知其所自耶?”[3]250上引兩(liang) 則,乃韓愈明言,人類社會(hui) 的生存與(yu) 發展,是遵循一定的規律,即從(cong) 最基本的飽暖至社會(hui) 各階層的分工合作之形成再至整個(ge) 公共權力的落實與(yu) 運行,此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正道,而這個(ge) 正道,就是堯舜禹湯周公文武孔孟所一脈相傳(chuan) 之道,也即是儒家之道。而佛教的宗旨與(yu) 具體(ti) 的運行都是與(yu) 此相反的,可謂逆天而行。本來世界即無輪回,如何又要跳出輪回。本來人生就是和睦友愛,如何又要求清淨寂滅。所以,佞佛就是一條死路,一條反對人類正常發展運行的滅亡之路。
其三,發明《大學》。韓愈辟佛在義(yi) 理上有所發明,除了與(yu) 李翱共著《論語筆解》以打破漢唐注疏盡出己意之外,還在於(yu) 孤明先發,獨標《大學》。韓愈在《寄盧仝》詩中雲(yun) :“春秋三傳(chuan) 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3]62此即是標誌著他打破漢學注疏藩籬,獨究《大學》遺經,開出儒學新形態之開始。《大學》一書(shu) ,確是儒家典籍中體(ti) 用兼備、本末一如結合地最清晰者,三綱八目,如同一幅精準的地圖,每步都詳為(wei) 標注,不僅(jin) 理論的係統性強,而且操作性也強,使人每步均有下手處。故韓愈便以《大學》來撐起先王之道的具體(ti) 內(nei) 涵。其在《原道》中雲(yun) :“傳(chuan) 曰:‘古之欲明明德於(yu) 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wei) 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3]147這一段話特別值得我們(men) 注意。韓愈表現出了欲打通形而上下的高度自覺性。一則重述三綱八目;二則表示將用此理論使儒家奮發有為(wei) ;三則點出,釋氏說心說性,此真實之人心,本是吾儒之主場;四則雲(yun) 釋氏之說心體(ti) ,卻又外乎其用,離乎大根大本、常情常理,此有體(ti) 無用,終必廢黜。故此說不啻對佛學發出最強勁之挑戰。陳寅恪先生對此有高論,其雲(yun) :“《原道》此節為(wei) 吾國文化史中最有關(guan) 係之文字,蓋天竺佛教傳(chuan) 入中國時,而吾國文化史已達甚高之程度,故必須改造,以蘄適合吾民族、政治、社會(hui) 傳(chuan) 統之特性,六朝僧徒‘格義(yi) ’之學(詳見拙著支湣度學說考),即是此種努力之表現,儒家書(shu) 中具有係統易被利用者,則為(wei) 《小戴記》之《中庸》,梁武帝已作嚐試矣。(隋唐三二經籍誌經部有梁武帝撰《中庸講疏》一卷,又私記製旨中庸五卷。)然《中庸》一篇雖可利用,以溝通儒釋心性抽象之差異,而於(yu) 政治社會(hui) 具體(ti) 上華夏天竺兩(liang) 種學說之衝(chong) 突,尚不能求得一調和貫徹,自成體(ti) 係之論點。韓愈首先發見《小戴記》中《大學》一篇,闡明其說,抽象之心性與(yu) 具體(ti) 之政治社會(hui) 組織可以融會(hui) 無礙,即盡量談心說性,兼能濟世安民,雖相反而實相成,天竺為(wei) 體(ti) ,華夏為(wei) 用,韓愈於(yu) 此以奠定後來宋代新儒學之基礎,韓愈固是不世出之人傑,若不受新禪宗之影響,恐也不克臻至此。又觀退之寄盧仝詩,則知此種研究經學之方法亦由退之所稱獎之同輩中人發其端,與(yu) 前此經詩著述大意,而開啟宋代新儒學家治經之途徑者也。”[6]
其四,重建道統。韓愈辟佛,更要重建新的儒學以超勝之,此主要體(ti) 現在他的道統的重新建構上。韓愈對孔孟後的學術發展有著清醒的認識,其在《與(yu) 孟尚書(shu) 書(shu) 》中詳述此點。首先是孔孟之道斷絕,楊墨肆行至今:“夫楊墨行,正道廢,且將數百年,以至於(yu) 秦,卒滅先王之法,燒除其經,坑殺學士,天下遂大亂(luan) 。及秦滅,漢興(xing) 且百年,尚未知修明先王之道;其後始除挾書(shu) 之律,稍求亡書(shu) ,招學士,經雖少得,尚皆殘缺,十亡二三。故學士多老死,新者不見全經,不能盡知先王之事,各以所見為(wei) 守,分離乖隔,不合不公,二帝三王群聖人之道,於(yu) 是大壞。後之學者,無所尋逐,以至於(yu) 今泯泯也,其禍出於(yu) 楊墨肆行而莫之禁故也。”其次是漢儒不得其要,不進反退,唐時又增釋氏之患:“漢氏以來,群儒區區修補,百孔千瘡,隨亂(luan) 隨失,其危如一發引千鈞,綿綿延延,浸以微滅。於(yu) 是時也,而倡釋老於(yu) 其間,鼓天下之眾(zhong) 而從(cong) 之。嗚呼,其亦不仁甚矣!”所以,韓愈要以孟子辟楊墨為(wei) 參照來辟佛老:“向無孟氏,則皆服左衽而言侏離矣。故愈嚐推尊孟氏,以為(wei) 功不在禹下者,為(wei) 此也。……釋老之害過於(yu) 楊墨,韓愈之賢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於(yu) 未亡之前,而韓愈乃欲全之於(yu) 已壞之後。嗚呼!其亦不量其力,且見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雖然,使其道由愈而粗傳(chuan) ,雖滅死萬(wan) 萬(wan) 無恨!”[3]231-233
因此,可以說是韓愈自覺地承擔起了複興(xing) 儒學之任務,此集中表現在道統之建構上。一則他說明道是一套價(jia) 值觀體(ti) 係。他在《原道》中雲(yun)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yi) 。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yu) 外之謂德。”當然,他對這些概念並未進一步深入,但這種新的界定還是迥出常表的。二則他表明道更是一種正當、正常的生存方式。他在《原道》中雲(yun) :“其文:《詩》、《書(shu) 》、《易》、《春秋》;其法:禮、樂(le) 、刑、政;其民:士、農(nong) 、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si) ;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wei) 道易明,而其為(wei) 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為(wei) 己,則順而祥;以之為(wei) 人,則愛而公;以之為(wei) 心,則和而平;以之為(wei) 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饗。”[3]147韓愈較為(wei) 詳細地羅列了中土人群的生活方式,從(cong) 基本的衣食住行到郊廟祭祀,更確認了所尊奉的經典。三則他提出此道有一個(ge) 在往聖之間相互傳(chuan) 遞之譜係。他在《原道》中雲(yun)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yu) 佛之道也。堯以是傳(chuan) 之舜,舜以是傳(chuan) 之禹,禹以是傳(chuan) 之湯,湯以是傳(chuan) 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chuan) 之孔子,孔子傳(chuan) 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chuan) 焉。荀與(yu) 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wei) 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wei) 臣,故其說長。’”[3]147
愚以為(wei) ,韓愈重建儒學之努力,在動機上可能狹隘,內(nei) 容上可能孤單,效果上可能不會(hui) 立竿見影,甚至會(hui) 為(wei) 釋子所取笑。但是這種理論的自覺性卻極為(wei) 高明,也正是因為(wei) 他有如此之認識,故才會(hui) 有元和十四年(819),忤憲宗而毅然上《諫佛骨表》,其“人其人、火其書(shu) 、廬其居”之說確屬大錯,然其高舉(ju) 本位主義(yi) ,提倡文化之自覺與(yu) 自尊之良衷,亦應得萬(wan) 世之嘉許。愚以為(wei) ,在正常的異質文化交流中,既需要如柳宗元那樣的和平主義(yi) 者,也需要如韓愈這樣的本位主義(yi) 者,二者一陰一陽,缺一不可,在鼓蕩平衡中方能完成文化交流之重任,此之謂正道。當然,韓愈之辟佛,皆落於(yu) 外在之跡,沒有心性工夫之自覺,故雖九死一生,注定事倍功半。是以早年雖能召無本(賈島)以叛瞿曇,刺潮轉又親(qin) 大顛而贈衣冠,此皆在情理之中。其功足為(wei) 後儒景仰,其弊亦足為(wei) 後儒戒惕。
參考文獻
[1]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23-29.
[2][唐]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華書(shu) 局,1987:666.
[3][唐]韓愈.韓愈集[M].長沙:嶽麓書(shu) 社,2000.
[4]方世舉(ju) .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M].北京:中華書(shu) 局,2012.
[5]錢仲聯.韓昌黎詩係年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陳寅恪.論韓愈[J].曆史研究,1954(2):105-114.
[7][後晉]劉昫等.舊唐書(shu) [M].北京:中華書(shu) 局,1975:605.
責任編輯:近複
【下一篇】【崔海東(dong) 】白居易的“中隱”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