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哲學前沿”第十四講:李長春老師講“霸道”
來源:“中山大學哲學係”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五月初九日己卯
耶穌2019年6月11日
2019年6月6日上午,中山大學哲學係18級研究生“哲學前沿”課程第十四講——《重估“霸道”》,在中山大學錫昌堂103室開講,主講人為(wei) 我係李長春老師,主持人為(wei) 我係陳少明老師。
▲講座現場
▲李長春老師
李老師以近年來的政治哲學研究熱潮為(wei) 背景,針對以往將“霸道”與(yu) “王道”截然對立,以“霸道”為(wei) “壞政治”的看法,提出“什麽(me) 是‘霸道’”的問題,以期重新審視古典儒學對“霸道”的理解,反思“崇王黜霸”的觀念對於(yu) 近世以來中國思想和政治的影響。
李老師首先指出早期儒家的理想政治不僅(jin) 有“王道”,還有堯舜所代表的“帝道”;“霸道”並不是儒家對政治狀況的負麵描述,它同樣蘊含了在混亂(luan) 中尋求相對合理秩序的追求,也屬於(yu) 德性政治的範疇。
隨後,李老師通過追溯“霸(伯)”與(yu) “霸道”一語的原義(yi) ,指出“霸道”的精神是“尊王攘夷”;又通過細察孔子對於(yu) “霸政”的態度,說明孔子正是從(cong) 公共性的政治標準和政治德性出發,積極肯定齊桓霸業(ye) ,這與(yu) 宋明理學家從(cong) 個(ge) 體(ti) 性的倫(lun) 理原則和倫(lun) 常德性出發,否定霸者德性的立場存在根本差異。在《春秋》經傳(chuan) 的闡述中,霸政更接近於(yu) 德政(德性政治),而非力政(實力政治)。霸業(ye) 成立的關(guan) 鍵在於(yu) “信義(yi) ”。“霸道”中含有“王道”的因素,“王道”既由“霸道”提升和轉化而來,也需要借助“霸道”得以實現。
在此基礎上,李老師重新解讀孟子“王霸之辯”的相關(guan) 內(nei) 容,認為(wei) 孟子對於(yu) “霸道”的貶低和對“王道”的推尊,實為(wei) 麵對諸侯稱王局麵時的政治修辭和思想策略,其在思想上仍然視“霸道”為(wei) 一種德性政治的體(ti) 現。與(yu) 之相應,荀子則明確區分了政道的不同層次,將“霸道”置於(yu) “王道”與(yu) “強道”之間,賦予“霸道”以“立義(yi) ”、“貴賢”等新的內(nei) 容,並將實現“霸道”的途徑歸結為(wei) “立信義(yi) ”、“修友敵”。荀子的觀點深刻影響了兩(liang) 漢儒學對於(yu) “霸道”的理解,在漢代,“霸道”的含義(yi) 進一步豐(feng) 富,其意義(yi) 得到充分的肯定,“霸道”甚至成為(wei) “王道”得以存在和實現的依據和基礎。
其後,李老師先後梳理邵雍、程顥、程頤、陳亮、朱熹、王陽明等宋明理學家對“霸道”的界說,指出雖然有部分理學家仍在一定程度上延續漢儒關(guan) 於(yu) “皇道”、“帝道”、“王道”、“霸道”的劃分,但“霸道”一般被理解為(wei) 力政(實力政治)。從(cong) 二程開始,政道被壓縮為(wei) “王道”和“霸道”。相應地,堯舜由“帝道”的寄托變成了“王道”的化身,堯舜與(yu) 三王(三代)、大同與(yu) 小康的差異被模糊,同時,對“霸道”的評價(jia) 愈來愈低,最終導致“霸道”被完全貶低為(wei) 功利政治,徹底與(yu) “王道”決(jue) 裂和對立,甚至成為(wei) 一切“壞思想”和“壞政治”的始因。李老師認為(wei) ,理學家之所以從(cong) 根本上否定霸政也是德政(德性政治),是因為(wei) 理學家不再從(cong) 政治德性出發評價(jia) “霸道”,而是從(cong) “公私之辯”出發,把一切實現現實政治目標的政治考量都視為(wei) “私心”、“私意”、“私智”,並刻意強調霸政中兵刑的因素,將“霸道”與(yu) 法家的富國強兵之術混為(wei) 一談。
李老師進一步指出,宋明理學中王霸二分的思想,對後世形成的二元論的政治思維、唯道德主義(yi) 的政治評價(jia) 和泛和平主義(yi) 的政治傾(qing) 向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窄化了政治思考的空間,“好”和“壞”的二分被錯置為(wei) “理想”與(yu) “現實”的區分。它把政治領域看成道德領域的延伸,習(xi) 慣以倫(lun) 常德性而非政治德性衡量政治家,最終又導致了現實中政治領域與(yu) 道德領域徹底分裂。它忽略了政治體(ti) 之間的永恒對抗和衝(chong) 突,隻能從(cong) 政治體(ti) 的內(nei) 部治理維度理解政治生活,無法發展出成熟的敵友政治,缺乏在政治體(ti) 生存競爭(zheng) 之中勝出的能力。
重估“霸道”的意義(yi) ,不僅(jin) 可以回歸孔子“見之行事”的傳(chuan) 統,充分肯定漢唐曆史和漢唐文化精神;也能夠避免二元論的政治思維,拓展政治思考的空間,發現不同的政治類型之間存在相互轉化和向上提升的可能性;還能能夠重建政治與(yu) 道德的適度平衡,以政治德性而非倫(lun) 常德性要求和評價(jia) 政治人物,最終回歸德性政治;此外,還能正確認識內(nei) 部治理與(yu) 外部衝(chong) 突的關(guan) 係,將德性與(yu) 力量適度結合,形成敵友政治的基礎,承擔存亡續絕的人類義(yi) 務。
最後,陳少明老師為(wei) 講座中涉及的重要問題及其思想淵源做出闡述和評介,李老師依次回應了在場同學的提問。本次課程在全場師生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