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曆一九七五年生,廣東(dong) 汕尾人。著有《宋:現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xie) 給女兒(er) 的大宋曆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yu) 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宋朝的高考——科舉(ju) 考試會(hui) 考些什麽(me) 題目?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我們(men) 都愛宋朝”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五月初七日丁醜(chou)
耶穌2019年6月9日
宋朝的科舉(ju) 考試究竟是考些什麽(me) 題目呢?
盡管自隋唐直至明清,曆代都推行科舉(ju) 製,但科考的題目卻不盡相同。而且,科舉(ju) 又分為(wei) 進士科以及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chuan) 、學究、明法、明經諸科,各科的考試內(nei) 容也不完全一樣,比如明法科的考試,主要是測試考生掌握的法律知識與(yu) 司法技藝。
我們(men) 主要說說進士科省試的試題。宋代省試的科目雖然屢經變革,但有四個(ge) 科目是必考的:詩賦,經義(yi) ,論,策。宋人曾從(cong) 龍說:“國家以科目網羅天下之英雋,義(yi) 以觀其通經,賦以觀其博古,論以觀其識,策以觀其才。”科舉(ju) 製度的設計目的,是識別、發現優(you) 秀的治國人才,因此需要以試詩賦考查應試者的文學才情與(yu) 審美能力,以試經義(yi) 考查他們(men) 對經典義(yi) 理的理解與(yu) 闡釋,以試論考查他們(men) 的學識與(yu) 見解,以試策考查解決(jue) 時務的識見與(yu) 才幹。
唐人考試重詩賦,“銓擢之次,每以詩賦為(wei) 先”以至有宋朝人認為(wei) ,唐朝人寫(xie) 詩之所以那麽(me) 厲害,就是科舉(ju) 考試訓練出來的:“或問:唐詩何以勝我朝?唐以詩取士,故多專(zhuan) 門之學,我朝之所以不及也。”
宋人考試更重經義(yi) 與(yu) 策論。王安石與(yu) 司馬光政治立場迥異,但在“科舉(ju) 應當考什麽(me) ”的問題上,卻所見略同,都反對以詩賦取士。王安石曾跟宋神宗說:“今以少壯時正當講求天下正理,乃閉門學作詩賦,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習(xi) ,此乃科法敗壞人才,致不如古。”建議罷詩賦、考經義(yi) 。司馬光也說:“國家設官分職,以待賢能,大者道德器識以弼諧教化,其次明察惠和以拊循州縣,其次方略勇果以扞禦外侮,小者刑獄錢穀以供給役使,豈可專(zhuan) 取文藝之人,欲以備百官、濟萬(wan) 事邪?”
宋高宗亦告訴大臣:“文學、政事自是兩(liang) 科,詩賦止是文詞,策論則須通知古今。所貴於(yu) 學者,修身、齊家、治國以治天下,專(zhuan) 取文詞,亦複何用!”詩賦在宋代科舉(ju) 考試中的地位逐漸下降,經義(yi) 與(yu) 策論的重要性則得到加強。
具體(ti) 來說,試經義(yi) 是出題者從(cong) 儒家經書(shu) 中截取一句話,請考生闡述其蘊含的義(yi) 理。明清時試經義(yi) 演變成考“八股文”,從(cong) 外在的文體(ti) 形式到內(nei) 在的思想都嚴(yan) 重僵化,但在宋代,人們(men) 崇尚“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考生可以自由解經、傳(chuan) 注、質疑古說、闡發新見,甚至“全不顧經文,務自立說,心粗膽大,敢為(wei) 新奇詭異之論”。
試論,則類似於(yu) 命題作文,通常是要求考生評論經史記載的某個(ge) 典故或某一位曆史人物。如北宋嘉祐二年(1057)進士科省試的論題是“刑賞忠厚之至論”,典出《尚書(shu) 》孔安國注文:“刑疑付輕,賞疑從(cong) 眾(zhong) ,忠厚之至。”換成現在的說法,這題目就是“論疑罪從(cong) 輕”。
試策跟今天公務員考試中的“申論”差不多,一般都是主考官就時務提出具體(ti) 問題,讓考生發表見解,所以又稱“策問”,考生的回答則稱“對策”。對策通常是千字文,但也有洋洋灑灑寫(xie) 了上萬(wan) 言的對策。
熙寧四年(1071),蘇軾擔任開封府試官,出的策問題目是:“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齊桓專(zhuan) 任管仲而霸,燕噲專(zhuan) 任子之而敗,事同而功異,何也?”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試比較專(zhuan) 製的優(you) 劣”。當時王安石與(yu) 宋神宗正推行新法,王氏“既得政,每讚上以獨斷,上專(zhuan) 信任之”,出現專(zhuan) 製的苗頭。蘇軾擬此題目,自然是想引導考生對君相“獨斷”時局的注意與(yu) 思考。
我們(men) 看宋代科舉(ju) 考試的題目,相信是完全可以遴選出合格之國家治理人才的。
遺憾的是,由於(yu) 從(cong) 朱元璋時代開始,朝廷偏好以僵化的“八股文”取士,判詞、策論、詩賦雖然也是考試科目,但不受重視,如同走過場,“士子所誦習(xi) ,主司所鑒別,不過《四書(shu) 》文而已”。以致選拔出來的官員,對“兵刑、財賦、河渠、邊塞之利病”漠不關(guan) 心;及至獲授官職、治理一方之政時,卻“懵然於(yu) 中而無以應”。到了晚清之時,局勢大變,這種庸碌的官員更是難以適應近代化的挑戰,導致科舉(ju) 製度無辜受累,遂於(yu) 1905年被清政府宣布廢止。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