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遙】“天人合一”現代詮釋的流變與爭鳴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19-05-22 11:13:31
標簽: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現代詮釋的流變與(yu) 爭(zheng) 鳴

作者:方遙(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四月十七日戊午

          耶穌2019年5月21日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和中國傳(chuan) 統思想中廣為(wei) 人知的命題之一,語出張載《正蒙·乾稱》。其思想源頭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周易》《尚書(shu) 》《孟子》等經典中都有所反映。近代以來,不少學者將其視作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基礎性觀念,並廣泛利用古今中外的各種思想資源對其進行重新解讀與(yu) 闡釋,而討論焦點則主要集中在概念理解以及天人合一與(yu) 天人相分的關(guan) 係問題上。

 

“天命”與(yu) “人生”相合一。錢穆在20世紀50年代之後的講演與(yu) 文章中不時提到“天人合一”問題。在他看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雖以人文精神為(wei) 中心,但終極理想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若能達此境界,則可超越常人而上升到宇宙或“神”“天”的境界。由個(ge) 人推及社會(hui) ,則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終極理想是使人通過修養(yang) 之道,成就理想人格,以共進於(yu) 大同太平之社會(hui) 。如此,則人類社會(hui) 將成為(wei) “天國”“神世”或理想宇宙之縮影。故曰:“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徹頭徹尾,乃是一種人道精神、德性精神,亦可謂之乃天命精神。”

 

他晚年又自謂徹悟“天人合一”之旨,明確指出天人合一乃“天命”與(yu) “人生”和合為(wei) 一,且二者之合一是人生與(yu) 天命最高貴最偉(wei) 大處,是一切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的源泉。錢氏在《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中對天人合一的意義(yi) 作了高度讚揚,不僅(jin) 認為(wei) “此一觀念實是整個(ge)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而且“深信中國文化對世界人類未來求生存之貢獻,主要亦即在此”。

 

“人”與(yu) “自然”相和諧。季羨林雖肯定“天人合一”是代表中國古代哲學主要基調的思想,並對錢穆之說表示重視,卻不同意錢穆以“天”為(wei) 天命,以“人”為(wei) 人生的解釋。季氏認為(wei) ,“天”指大自然,而“人”就是人類,故“天人合一”便是人與(yu) 自然保持和諧關(guan) 係,成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他特別強調,“天人合一”是東(dong) 方思想普遍而基本的表露,也是有別於(yu) 西方分析思維模式的東(dong) 方綜合思維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體(ti) 現。隻有以“天人合一”為(wei) 代表的東(dong) 方文化濟西方文化之窮,才能拯救人類社會(hui) ,並將人類文化提高到一個(ge) 新高度。

 

季羨林的這一看法為(wei) 眾(zhong) 多學者所接受和發展,進而將傳(chuan) 統的“天人合一”論與(yu) 現代的環保主義(yi) 、生態哲學相結合,成為(wei) 近年相關(guan) 研究領域的主流之一,同時亦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思想介入當今社會(hui) 現實,溝通西方最新思潮提供一條可能的途徑。但由於(yu) 這種解釋未能很好地顧及中國傳(chuan) 統思想的原生語境,較多地越出“天人合一”的本義(yi) ,也遭到不少批評。如景海峰認為(wei) ,此類自然生態論的“天人合一”解釋乃是近代科學認知下天人分離的結果,“在此情景下,傳(chuan) 統儒家本之自然之天和德化之天的獨特理解及其所建構起來的天人關(guan) 係,就再難成立了”。隻有從(cong) 機械論和唯物論的狹隘解釋中走出來,結合審美、道德、政治、宗教等情境化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天人合一。

 

“主體(ti) ”與(yu) “客體(ti) ”相融合。主客關(guan) 係是西方哲學重視的一個(ge) 基本問題,故相關(guan) 學者往往更直接地使用“主體(ti) ”“客體(ti) ”概念及其相互關(guan) 係來闡釋“天人合一”思想。如金嶽霖在1943年撰寫(xie) 的《中國哲學》中認為(wei) :“這‘天人合一’說確是一種無所不包的學說;最高、最廣意義(yi) 的‘天人合一’,就是主體(ti) 融入客體(ti) ,或者客體(ti) 融入主體(ti) ,堅持根本同一,泯除一切顯著差別,從(cong) 而達到個(ge) 人與(yu) 宇宙不二的狀態。”

 

張世英進一步指出,“天人合一”與(yu) “主客二分”代表了理解人與(yu) 世界關(guan) 係的兩(liang) 種基本思想類型。“主客二分”主張人作為(wei) 一個(ge) 現成的東(dong) 西在另一個(ge) 現成的東(dong) 西(世界)之中存在,“天人合一”則強調人與(yu) 世界息息相通,融為(wei) 一體(ti) ,乃至主客無分。中西哲學史都兼有這兩(liang) 種思想類型,不過西方占統治地位的舊傳(chuan) 統是“主客二分”式,而中國的主導思想是“天人合一”式。根據張氏的理解,“天人合一”比“主客二分”更高、更原始、更根本。但他同時指出,以海德格爾為(wei) 代表的現代西方現象學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經過了“主客二分”且包攝了“主客二分”的更高一級的“天人合一”,而中國傳(chuan) 統的“天人合一”則未經過“主客二分”的洗禮,忽視認識論,故不能很好地認識和改造自然。據此,張世英主張中西會(hui) 通,“一方麵讓中國傳(chuan) 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較多的區分主客的內(nei) 涵,而不致流於(yu) 玄遠;另一方麵把‘主—客’思維方式包攝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導下而不致聽其走向片麵和極端”。

 

“天”與(yu) “人”對立統一。張岱年在初撰於(yu)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哲學大綱》中指出,中國哲學中的天人合一主要有“天人相通”與(yu) “天人相類”兩(liang) 種基本意義(yi) 。前者發端於(yu) 孟子,大成於(yu) 宋代道學,認為(wei) 天的根本性德含於(yu) 人的心性之中,天道與(yu) 人道一以貫之;後者以董仲舒的思想為(wei) 代表,認為(wei) 天與(yu) 人在形體(ti) 、性質上皆相似。

 

張岱年晚年又從(cong) 辯證唯物論的角度指出,天人合一的“合”字有符合、結合之義(yi) ,“合一”與(yu) “統一”可謂同義(yi) 語。故合一並不否認區別,而是指有別而統一,即對立雙方又有密切相聯、不可分離的關(guan) 係。此外他還意識到,在中國哲學史上,“天人合一”與(yu) “天人之分”的觀點也是交參互含的。

 

李存山進一步發揮張岱年之說,認為(wei) 天人合一在中國古代雖有各種具體(ti) 含義(yi) ,但都以天人相分為(wei) 前提。若沒有天人相分的意識,就無從(cong) 產(chan) 生“天”“人”概念;若沒有天人相分的“分”,就提不出天人合一的“合”。不僅(jin) 如此,“天人合一”與(yu) “天人相分”兩(liang) 種觀點在同一思想家身上往往並存。凡主張明於(yu) 天人之分的思想家都強調人與(yu) 自然界存在物質統一性,亦不否認二者有一定的聯係和相互作用,而主張天人合一的思想家中,凡主張道德出於(yu) 自然之天者,其思想中亦有一定的天人相分因素。

 

“絕地天通”與(yu) “天人合一”相互平衡。劉東(dong) 在新著《天邊有一塊烏(wu) 雲(yun) ——儒學與(yu) 存在主義(yi) 》中對“天人合一”之說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反思。他首先指出,與(yu) 其說“天人合一”,毋寧說是“絕地天通”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價(jia) 值。因為(wei) 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任何古老民族或原始部落都信奉天人合一,僅(jin) 僅(jin) 強調這一點,不但無法彰顯中國文化的獨特價(jia) 值,反而降低了其高度與(yu) 成就。相較之下,“絕地天通”使人既擺脫了神意的重壓,又失去了上天的護佑,再也無法依靠主體(ti) 之外的價(jia) 值支點來尋求生存的意義(yi) ,這才促使中國古代思想家沿著周初以來不斷增長的自由意誌和人文精神來高揚人自身的主體(ti) 性,從(cong) 而構成了中華文明軸心突破的重要動力。

 

劉東(dong) 繼而指出,中國文化中作為(wei) “絕地天通”思想後果的“天人合一”乃是一種以人論天的合一,並不屬於(yu) 古代宗教的孑遺形式,而是儒家仁學的主觀設定。唯其如此,方能派生出主體(ti) 性的伸張,從(cong) 而暫且懸置對宇宙本源問題的絕望,專(zhuan) 注地欣賞與(yu) 開發唯一真正屬於(yu) 自己的感性世界,並在參讚天地化育的過程中,自然煥發出高度發達的審美特長。

 

因此,劉東(dong) 主張將二者結合,平衡地放置在中國文化獨特的價(jia) 值結構之中。簡言之,隻有既清醒意識到“絕地天通”的危殆,又堅定憧憬著“天人合一”的境界,並去謀求雙方之見的相互支援、激發和限定,這才完整構築了中國文化的特征。

 

現代學者對於(yu) “天人合一”的基本意涵已進行了頗為(wei) 豐(feng) 富的探討。在此基礎上,若要對這一論題繼續有所深化發展,大致有幾條路徑可尋。一方麵,必須用客觀的、學術的方法進一步考察“天人合一”在曆史上的真實含義(yi) ,特別是采取分析的方法,具體(ti) 問題具體(ti) 分析,如此才能深化認識;另一方麵,可以用文化詮釋的方法闡發“天人合一”在現代社會(hui) 中的功能和價(jia) 值,激發傳(chuan) 統觀念的現代生命,以對治物質主義(yi) 、消費主義(yi) 、環境汙染等“現代病”。更為(wei) 重要的是,我們(men) 還應站在麵向未來的角度,以塑造中華文明為(wei) 目標,盡量吸收以上兩(liang) 種思路的研究成果,既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整體(ti) 框架內(nei) 對“天人合一”的核心意義(yi) 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發掘和闡釋,尤其是關(guan) 注它與(yu) “天人相分”“絕地天通”等思想的互動關(guan) 係,同時引入比較哲學的方法,通過中外哲學思想的對比研究,以跨文化的視野來反觀和發明“天人合一”在中國文化中的獨特價(jia) 值,及其對於(yu) 世界文化的普遍意義(yi) 。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