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海龍作者簡介:曾海龍,男,西元1981年生,複旦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上海大學哲學係副教授。著有《唯識與(yu) 體(ti) 用——熊十力哲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
【曾海龍】大同是理想還是現實運動?
——基於(yu) 熊十力與(yu) 康有為(wei) 的立場
作者:曾海龍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雲(yun) 南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2019年第3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四月十四日乙卯
耶穌2019年5月18日
摘要:康有為(wei) 描寫(xie) 的關(guan) 於(yu) 大同世界的圖景展現了人類的終極目標,中國近一百年來的主流政治思潮亦可從(cong) 其中找到自身的影子。但康有為(wei) 思想中有現實主張與(yu) 理想寄托兩(liang) 個(ge) 層麵。康有為(wei) 認為(wei) ,現代中國建構的核心問題是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大同隻能作為(wei) 一個(ge) 烏(wu) 托邦理想為(wei) 人所向往。對於(yu) 中國來說,在現代民族國家成功建構之前,任何大同的主張都不可行之於(yu) 世,否則將帶來非常嚴(yan) 重的後果。康有為(wei) 之後,熊十力是第一個(ge) 以公羊三世學說論證大同社會(hui) 與(yu) 共產(chan) 主義(yi) 理想的思想家。與(yu) 康有為(wei) 不同,對熊十力來說,大同理想即是現實的運動。民族國家自立與(yu) 世界大同至少是同一場運動的不同階段,甚或,二者就是同一場運動。比較熊十力與(yu) 康有為(wei) 有關(guan) 大同思想的論述,對於(yu) 我們(men) 理解追求大同理想與(yu) 保有自身文明之間存在的張力頗有可借鑒之處。
關(guan) 鍵詞:大同;理想;熊十力;康有為(wei)
一
晚清以來,華夏文明遭遇“五千年未有之變局”,前有張之洞等人舉(ju) “中體(ti) 西用”之旗圖以洋務運動振滿清中興(xing) 之局,又有康有為(wei) 等人主君主立憲、維新變法欲力挽狂瀾,後有五四新文化運動興(xing) 起否定傳(chuan) 統,主張“全盤西化”,乃至於(yu) 以儒家文明為(wei) 核心的傳(chuan) 統文化無處容身,一度成為(wei) “遊魂”。自康有為(wei) 始,以建構現代性或現代民族國家為(wei) 追求的儒家學人一直在反思儒家傳(chuan) 統與(yu) 現代文明的關(guan) 係,各種論調層出不窮,聚訟不已,直至今日亦無共見,
清末康有為(wei) 以春秋公羊三世說為(wei) 其維新變法張本。變法失敗後,康有為(wei) 流亡海外,對西方文明有更為(wei) 深入的認識,之後基於(yu) 春秋公羊學進一步闡發了他政治思想。他以為(wei) ,“《春秋》本仁,上本天心,下賅人事,故兼據亂(luan) 、升平、太平三世之製。”[1]基於(yu) 近代以來的世界格局,康有為(wei) 對西方的物質文明與(yu) 政治文明頗為(wei) 推崇,斷言兩(liang) 千餘(yu) 年的中國尚處據亂(luan) 世,西方則已經進入太平、升平世。就問題意識而言,康有為(wei) 是在所謂萬(wan) 國競逐的“新世”,如何“保全中國”。康有為(wei) 認為(wei) ,要“保全中國”,建立現代民族國家是當務之急。“保全”之義(yi) 有二:,一是要學習(xi) 西方的科學技術,以求物質上的進步,抵擋西方的船堅炮利;二是要建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在最大程度上保有清王朝固有的領土和人口。相比而言,第二個(ge) 方麵對康有為(wei) 更具挑戰。康有為(wei) 反對排滿革命,反對各省自治,反對中國施行聯邦製,都是基於(yu) 保存固有領土與(yu) 人口的考量。他認為(wei) ,要實現這一目標,就不能以革命的方式來摧毀本有的各民族聯係的紐帶——傳(chuan) 統文教與(yu) 君主製。在這個(ge) 意義(yi) 上講,康有為(wei) 被視為(wei) 保守主義(yi) 者。更進一步,中國之所以是中國,在於(yu) 能行華夏文化之精髓,家國天下、忠孝仁義(yi) ,是為(wei) 正統之精義(yi) 。以此反思近代以來中國之西化,在一定程度上複歸於(yu) 孔子之文教,繼承華夏文明之正統,亦成為(wei) 現代中國的必由之途。
除了“保全中國”這一緊迫的現實訴求外,康有為(wei) 的思想中還有一個(ge) 烏(wu) 托邦的理想,這集中表現在他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撰寫(xie) 的《大同書(shu) 》中。《大同書(shu) 》描寫(xie) 了一個(ge) 理想社會(hui) 模樣,“太平之世,人皆獨立,即人得自由,人得平等。”[2]“太平大同之世,男女各有獨立之權,有交好而非婚姻,有期約而非夫婦。”[3]“今欲至大同,必去人之私產(chan) 而後可。凡農(nong) 工商業(ye) ,必歸之公。舉(ju) 天下之田地皆為(wei) 公有,人物得私有而買(mai) 賣之。”[4]康有為(wei) 又主張消滅階級與(yu) 國家,“階級之製不滌蕩而汛除之,是下級人之苦惱無窮,而人道終無由至極樂(le) 也。”[5]“凡大同之世,全地大同,無國土之分,無種族之異,無兵爭(zheng) 之事。”[6]“於(yu) 是時,無邦國,無帝王,人人相親(qin) ,人人平等,天下為(wei) 公,是謂大同。此聯合太平世也。”[7]如此種種,皆表明康有為(wei) 主張的大同世界圖景與(yu) 馬克思主義(yi) 者所主張的共產(chan) 主義(yi) 無根本差異。
需要注意的是,康有為(wei) 對大同世界的闡述僅(jin) 具有理想主義(yi) 的性質,展現了他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基於(yu) 對東(dong) 西方各種政治製度與(yu) 政治現實考察後,對人類終極命運的思考。《大同書(shu) 》寄托了康有為(wei) 的最終理想,但他在世時一直非常清楚地意識到大同世界的理想不可能行於(yu) 當世,故一直秘而不宣。對康有為(wei) 而言,建構起一個(ge) 現代民族國家,是中華民族當時的首要任務。但建立民族國家與(yu) 追求大同理想,不是同一個(ge) 時期內(nei) 可以共存的目標。過早追求大同世界的建立,反而有可能導致民族更深的危機。萬(wan) 國競逐,隻有自強者才能自立。大同乃是全世界的政權與(yu) 文化共融後的重生,而非一國對另一國、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吞並。在康有為(wei) 的意識中,作為(wei) 理想之世的“大同”與(yu) 現時追求現代民族國家的建構,是截然二分的兩(liang) 個(ge) 層麵。康有為(wei) 政治思想中的複雜要素,呈現於(yu) 一百多年來中國各種政治勢力和思想派別的各種截然不同的主張中。各派的主張幾乎都可以從(cong) 康有為(wei) 思想中找到影子。梁啟超就認為(wei) 康有為(wei) 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派哲學”,他寫(xie) 《南海康先生傳(chuan) 》評價(jia) 康有為(wei) 的大同思想曰:“理想之國家,實無國家也;理想之家族,實無家族也。無國家、無家族則奈何?以國家家族、家族盡融於(yu) 社會(hui) 而已,故曰社會(hui) 主義(yi) 派哲學也。”[8]蕭公權亦認為(wei) ,康有為(wei) “也可能為(wei) 共產(chan) 思想與(yu) 體(ti) 製之興(xing) 鋪了路”[9]。
二
康有為(wei) 之後,熊十力是第一個(ge) 以公羊三世學說進行現代政治建構的學者。熊十力之學以《新唯識論》彰名,世人多因其心性學視其為(wei) 現代新儒學之開山。亦因港台新儒家對其心性學之闡揚,故學界所論多以其心性之學為(wei) 主,其學亦被名為(wei) “現代新陸王學”。然熊十力之學,紛繁複雜,所論不僅(jin) 及於(yu) 哲學,對經學亦多有闡發。《讀經示要》作為(wei) 解經之著被徐複觀認為(wei) 較《新唯識論》更有學術價(jia) 值。《中國曆史講話》、《中國曆史綱要》、《韓非子評論》、《論六經》、《與(yu) 友人論張江陵》、《原儒》、《乾坤衍》等著亦多屬經學或政治哲學與(yu) 曆史哲學之論。總體(ti) 而言,熊十力於(yu) 心性之學與(yu) 政治哲學(內(nei) 聖學與(yu) 外王學)兩(liang) 方麵皆有建樹,且能將二者通之一貫,建立起一個(ge) 自洽的係統。在他的政治哲學,特別是以其對公羊三世說中大同社會(hui) 的論述頗為(wei) 引人注目。
無論是問題意識還是理論資源,熊十力應該從(cong) 康有為(wei) 處有頗多借鑒。雖然熊十力的著作中處處表現出對康有為(wei) 的批評,但熊十力思想確實在理論特質上與(yu) 康有為(wei) 有諸多相似之處,其理論建構思路和問題意識與(yu) 康有為(wei) 頗為(wei) 一致。與(yu) 康有為(wei) 一樣,他通過辨別真經與(yu) 偽(wei) 經、真孔子與(yu) 假孔子,將自己的政治主張賦予經典與(yu) 聖人。比康有為(wei) 更進一步,他通過區分孔子早年與(yu) 晚年思想的差別,強調微言與(yu) 大義(yi) 、大同與(yu) 小康的截然對立,試圖以孔子之“微言”行大同的政治主張。顯然,熊十力迫不及待的想要實現公羊三世中大同之世的社會(hui) 理想,並以其論述社會(hui) 主義(yi) 、共產(chan) 主義(yi) 思想中的各種具體(ti) 主張。他說:
夫三世本為(wei) 一事。一事者,撥亂(luan) 反之正也。撥亂(luan) 世者,革命之事。反之於(yu) 正者,明天下為(wei) 公之道,創天下一家之規,為(wei) 全人類開萬(wan) 世太平之治。[10]
熊十力以對儒家大同思想研究經學探究闡發其所欲實現的共產(chan) 主義(yi) 理想,充分展現了其對儒家傳(chuan) 統文明與(yu) 現代西方文明兩(liang) 方麵的依違心態。一方麵,作為(wei) 辛亥革命的參與(yu) 者,熊十力對傳(chuan) 統政治之弊深惡痛絕,欲以方的科學、民主、自由思想革除傳(chuan) 統政治文化之弊。另一方麵,熊十力認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文明在價(jia) 值層麵要高於(yu) 西方現代文明,欲在現代政治製度中保有傳(chuan) 統之價(jia) 值。更進一步,熊十力欲以解經闡明現代西方文明之端緒蘊涵於(yu) 孔子所刪訂之六經中。故其解經,多有爭(zheng) 議。熊十力此種立場與(yu) 主張,集中反映了現代新儒家在近世以來麵對時局時左支右絀的尷尬狀態。他的弟子牟宗三、唐君毅等港台新儒家畢生致力於(yu) 溝通中西哲學,以求在現代西方文明的製度架構中保有儒家的“遊魂”以維係鄉(xiang) 愁,幾乎完全放棄有關(guan) 政治製度建構的論述,亦是這種狀態的延續。不得不說,以心性儒學為(wei) 主導的現代新儒家,在麵對強勢的現代西方政治文明時隻圖保有招架之力,而毫無還手之意。
又與(yu) 多數現代新儒家不同的是,熊十力自始至終不隻安於(yu) 學術,不隻想做一個(ge) 隻在書(shu) 齋論道單純的學者,對現實政治的關(guan) 注也在其著作中隨處可見。無論是他的成名作《新唯識論》,還是後來的《讀經示要》、《原儒》、《論六經》等著作,都展現了宏大的述事架構與(yu) 鮮明的價(jia) 值主張,有關(guan) 經學的著作更可被視為(wei) 他的政治哲學論述。在他的論述脈絡中,展現了基本一致的政治傾(qing) 向。他的終極理想是在現代社會(hui) 複張孔子之大道。大道之行,以大同為(wei) 目標。但這個(ge) 目標不僅(jin) 與(yu) 近代以來中國的孱弱之局形成了極大的落差,又無法解釋與(yu) 儒家之道無關(guan) 的現代西方文明何以如此強勢且對中國傳(chuan) 統文明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這種詭譎的局麵需要熊十力從(cong) 曆史脈絡尋求解釋。於(yu) 是,孔子以來曆代儒家的思想係統及其對政治社會(hui) 製度產(chan) 生的影響都成為(wei) 熊十力檢視的對象。熊十力麵對的問題是:孔子作為(wei) 儒家的鼻祖,如果其所建構的儒家精神係統和政治主張有永恒的價(jia) 值,那為(wei) 何以儒家思想為(wei) 主導建構的政治社會(hui) 體(ti) 係在近世以來麵臨(lin) 岌岌可危之局麵?儒家思想究竟能否繼續成為(wei) 主導中國的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如果能,其現代性價(jia) 值何在?又如何回應現代西方文明的挑戰?熊十力從(cong) 春秋公羊學那裏尋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太平世或大同社會(hui) 的理想。
三
康有為(wei) 在世時將對大同世界描述秘而不宣,乃是他認為(wei) ,大同世界雖然符合儒家的天下理想,但並不切合依然處於(yu) 小康階段的時代需要。在一個(ge) 以民族國家為(wei) 主體(ti) 的世界格局中,中國所麵臨(lin) 的任務是如何“保國”、“保種”,以免於(yu) 列強的瓜分。康有為(wei) 認為(wei) ,中國隻有維持統一才會(hui) 具有維護自身生存與(yu) 發展的基本力量,所以他反對章太炎、孫中山等人基於(yu) 激發種族仇恨而宣揚的革命主張,擔心由種族革命引發民族與(yu) 國家的分裂。他認為(wei) 新的民族國家應該以清王朝的版圖為(wei) 基礎,反對排滿的革命主張,並主張建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製。基於(yu) 此種考慮,康有為(wei) 對晚清民國初年備受推崇的“聯邦製”和“聯省自治”深感憂慮。
康有為(wei) 的民族政策主張,背後還有更深的文化考量。由於(yu) 中國特殊的曆史和地理環境,中國境內(nei) 的各民族始終處於(yu) 不斷的融合當中。清廷雖然是由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權,但已經接受了儒家的基本價(jia) 值觀念和生活禮儀(yi) ,因此也已經融入了中華民族之中,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在新的國家秩序中,必然有其應有的生存地位。也隻有在繼承清王朝固有的土地和人口的基礎上,建立一個(ge) 獨立的新的民族國家才有力量立足於(yu) 萬(wan) 國競逐之世。核心的問題隻在於(yu) ,如何由一個(ge) 儒家文化價(jia) 值主導的天下國家體(ti) 係轉變成為(wei) 一個(ge) 民族國家體(ti) 係。在這一過程中,民族國家意識的培育必不可缺。而建立新的民族國家,儒家的教化功能和組織功能是凝聚中華民族民族意識的文教基礎。因此,康有為(wei) 晚年致力於(yu) 建立孔教會(hui) ,並試圖通過立孔教為(wei) 國教,來凝聚國民的價(jia) 值觀念。
康有為(wei) 的問題意識頗為(wei) 清晰。一方麵,現代國家的建立是中華民族獨立的基本條件。另一方麵,現代國家體(ti) 製最終能否成功建立,必須要妥當安排傳(chuan) 統的曆史、風俗、禮儀(yi) 、法度。他主張改良維新,試圖建立國教,都是基於(yu) 這兩(liang) 方麵的考量。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對這兩(liang) 方麵的平衡很難掌控,康有為(wei) 在政治上的失敗可謂是一個(ge) 鮮明的注腳。但政治上的失敗依然難掩康有為(wei) 眾(zhong) 多的真知灼見。“在隨後中國的政治實踐中,我們(men) 其實可以經常在各種不同的的製度設計中看到康有為(wei) 的影子,哪怕隻是一個(ge) 倒影。”[11]
應該說,熊十力的政治思想從(cong) 理路上而言是康有為(wei) 有關(guan) 中國現代政治設計思考的餘(yu) 緒。首先,熊十力所麵臨(lin) 的課題與(yu) 康有為(wei) 晚年頗為(wei) 相似。康有為(wei) 晚年的政治思考更多基於(yu) 對辛亥革命以及後來一係列政治運動的反思。熊十力同樣處在這樣一個(ge) 時代,並開始建構複雜的新唯識論體(ti) 係,他親(qin) 身參與(yu) 了辛亥革命,對辛亥革命後的種種亂(luan) 局進行反思,才立誌以做學問來探明中國向何處去。其次,熊十力對康有為(wei) 的種種主張頗為(wei) 熟悉,至少在《讀經示要》後的多種著作中反複提及——雖然更多是以批判的方式。二人有關(guan) 中國現代政治的思考都基於(yu) 繼承中國傳(chuan) 統的價(jia) 值資源尤其是公羊學。
隻是,熊十力有關(guan) 現代民族國家的建構手段和建構目標遠比康有為(wei) 激進。康有為(wei) 意識到他有關(guan) 大同世界的理想無助於(yu) 一個(ge) 新的民族國家的建構,將其秘而不宣。他又認為(wei) 新的國家必須基於(yu) 傳(chuan) 統的風俗、禮儀(yi) 、法度,或者至少要妥善安排這些元素,才有助於(yu) 凝聚力量,保有我中華民族固有的土地與(yu) 人口。而熊十力無論在現實政治製度設計的構想上,還是實現這些目標的手段上,都比康有為(wei) 走得更遠。首先,熊十力認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升平世進至太平世)是一個(ge) 可以追求的現實政治目標,這是其在1949年前就已經確立的政治追求,1949年後更以衡定六經的方式為(wei) 新政權的政治主張背書(shu) 。其次,熊十力自參加辛亥革命始,就一直主張以革命手段來實現政治目標。他對君主製毫無好感,且對排滿深以為(wei) 然。
熊十力自構建新唯識論體(ti) 係後,致力於(yu) 打通形而上的心性論與(yu) 政治哲學,他期望他的哲學思想和政治思想都能影響到現實的層麵。從(cong) 建構大同社會(hui) 製度的立場而言,熊十力認為(wei) 自己的哲學與(yu) 政治思想與(yu) 1949年新政權建立後的意識形態並無矛盾,“至少就反帝製、反封建和走向自由民主的大同世界而言,十力自以為(wei) 有同聲相求的一致。”[12]康有秘而不宣的大同世界理想,在熊十力這裏成了現實的政治運動。於(yu) 是我們(men) 看到,熊十力也是第一個(ge) 以儒家公羊三世學說論證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共產(chan) 主義(yi) 理想的思想家。
如果說在康有為(wei) 的思想中有現實主張與(yu) 理想寄托兩(liang) 個(ge) 層麵,那麽(me) 在熊十力的政治思想中,理想即是現實的運動。康有為(wei) 清楚地知道,現代中國建構的核心問題是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大同社會(hui) 隻能作為(wei) 一個(ge) 烏(wu) 托邦理想為(wei) 人所向往。在現代民族國家成功之前,任何大同的主張都不可行之於(yu) 。而對熊十力而言,國家自立與(yu) 世界大同至少是同一場運動的不同階段,甚或,二者就是同一個(ge) 運動。這種主張不是熊十力在1949年後麵對新政權的意識形態才產(chan) 生的,至少在1930年代就已經萌發了。這其中有多少康有為(wei) 因素的影響,已經無法得知。可以想見的是,熊十力在目睹康有為(wei) 的《大同書(shu) 》時,心中應該頗有觸動,甚或可以引為(wei) 知音。
四
熊十力的激進立場,尤其體(ti) 現在他晚年對孔子大義(yi) 與(yu) 微言、小康與(yu) 大同的嚴(yan) 格區分。他認為(wei) 孔子晚年隻有微言,而無大義(yi) ,從(cong) 而認定孔子乃是以大同為(wei) 最終的政治追求。這與(yu) 康有為(wei) 張小康而隱大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康有為(wei) 張小康,以改良維新為(wei) 建構新的現代國家的手段,甚至認為(wei) 君主立憲是為(wei) 走向共和必須要經曆的階段。辛亥革命後,康有為(wei) 也一度願意為(wei) 民國效力,乃是由於(yu) 共和既成,為(wei) 避免社會(hui) 更大動蕩,不得已而為(wei) 之。他雖然抨擊民國之未成熟,但他並非是要破壞新秩序,而是希望在新的政治製度中適當保留傳(chuan) 統的要素,以避免因傳(chuan) 統破壞過渡造成巨大的政治代價(jia) 與(yu) 社會(hui) 代價(jia) 。
依康有為(wei) ,新的共和國應結合近代西方民主政府的菁華和本國傳(chuan) 統中的積極要素。比如,他反對各省自治的聯邦體(ti) 製,而主張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又比如,他非常重視個(ge) 人品質在民主政治中的重要作用,並對民粹政治給予了足夠的警惕。諸如此類,都可見康有為(wei) 對現代民主政治中的負麵因素認識頗為(wei) 深刻。隻是因為(wei) 康有為(wei) 的建議並不被當時的主要政治力量所采納,無有效實施之可能,故而與(yu) 民國為(wei) 敵。
可以想見,對康有為(wei) 的主張,以熊十力的政治理想視之,自然不可引為(wei) 同道。熊十力在哲學立場上視《易》為(wei) 形而上學,主要凸出了《易》所蘊涵的支撐激進政治變革的本體(ti) 論。“《春秋》之言治道,依據《大易》變動不居之宇宙論。”[13]我們(men) 可以說民主政治的形上學理據是熊十力賦予《易》的,乃是熊十力的“自得”。革命、民主被熊十力主張為(wei) 孔子晚年的“微言”,則漢儒所建構的六經“大義(yi) ”自然為(wei) 熊十力所反對。《讀經示要》已經詳究《易》的形上學與(yu) 《春秋》所蘊涵的政治哲學,到1949年後新政權建立後,發揮《周官》所蘊涵的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便迫在眉睫。他獨主張《周官》思想自漢代以來一直“蔽而不明”,而《周官》經蘊涵了社會(hui) 主義(yi) 的藍圖。
不得不說,熊十力的上述主張有更為(wei) 現實的政治考量,但純就理論本身而言,又與(yu) 其一直主張的哲學思想和政治理想一脈相承。在《讀經示要》中,熊十力雖未詳說《周官》,但已經多次提到《周官》的社會(hui) 主義(yi) “宗趣”。《示要》結尾中提到:“《周禮》首言建國。其國家之組織,隻欲其成為(wei) 一文化團體(ti) 。對內(nei) 無階級,對外泯除國界。非如今世列強,直是以國家為(wei) 鬥爭(zheng) 工具。”[14]似可見,熊十力的政治理想與(yu) 政治主張頗為(wei) 一貫。在熊十力看來,按《周官》的“宗趣”建國,才是辛亥革命走向共和的最終完成。
熊十力的此種論述,雖不被新政權所認可,卻頗符合其主張。新政權的意識形態對幾千年來帝製的否定,乃是否定漢儒所闡發的六經之“大義(yi) ”。而熊十力主張六經中孔子“微言”所蘊含的大同社會(hui) ,正是新政權建立之後所要追求的政治目標。不僅(jin) 如此,就實現這個(ge) 目標的手段而言,也頗為(wei) 一致。熊十力主張革命建國,爾後按其所闡述的《周官》之“宗趣”改造經濟、社會(hui) 和文教製度,與(yu) 新政權所建立之手段與(yu) 建立後之具體(ti) 政治社會(hui) 改造綱領,實乃同一理路。熊十力在《論六經》、《韓非子評論》、《原儒》等一係列晚期著作中所呈現的政治主張,似乎預言了新政權未來二十年的施政路線。雖然其本人在政治上不獲致用,但其主張似乎又與(yu) 主流意識形態頗為(wei) 一致——當然,作為(wei) 上書(shu) 性質的《論六經》在當時究竟產(chan) 生了怎樣的政治影響已無法為(wei) 人所知。。
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在全盤反思前三十年得失的時候,包括新政權和熊十力所主張的意識形態時,這種理論的負麵後麵才得以被人清楚地意識到。一種全盤否定自身傳(chuan) 統的激進主張,必然會(hui) 帶來巨大的破壞,並付出沉重的政治與(yu) 社會(hui) 代價(jia) 。這又為(wei) 我們(men) 對比康有為(wei) 與(yu) 熊十力的政治思想提供了一個(ge) 新的視角。康有為(wei) 的思想複雜而多變,但漸進的維新改良始終是其達成政治目標的基本手段。同樣以公羊三世學說闡發政治理想,熊十力似乎有“一萬(wan) 年太久,隻爭(zheng) 朝夕”的緊迫感,期望以包括革命在內(nei) 的激進手段迅速實現社會(hui) 理想。現代中國之路似乎走得太慢,以至於(yu) 不惜以全盤打倒傳(chuan) 統來實現現代目標,又走得太快,以至於(yu) “何謂中國”這種事關(guan) 民族與(yu) 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沒有來得及認真反思。
這種將現代政治與(yu) 秦漢建立起來的兩(liang) 千年的中央帝製對立起來的思路,自辛亥革命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至今影響頗大。與(yu) 新文化運動全盤否定傳(chuan) 統不同,熊十力對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所主張的哲學與(yu) 政治思想頗為(wei) 推崇,亦將其與(yu) 秦漢以來的帝製對立起來,同時,又將現代國家所追求的政治目標與(yu) 與(yu) 孔子的所謂的“微言”所寄托的大同社會(hui) 理想溝通,看似對辛亥以來的主流意識形態有所反撥。實則,熊十力是以孔子的“微言”來論證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曆史課題,將其所希望的現代性政治的目標賦予六經。誠然,這比康有為(wei) 以《孔子改製考》來為(wei) 改良維新提供合法論述的風格同出一脈,且走得更遠,手段遠為(wei) 激進。對康有為(wei) 而言,大同隻是一個(ge) 理想。對熊十力而言,大同則是一個(ge) 現實的政治運動所能達成的政治社會(hui) 目標。
五
作為(wei) 保守主義(yi) 者的康有為(wei) ,其心目中的現代中國為(wei) 一獨立的國家,經由現代化而獲得充分的財富與(yu) 武力,同時具有特殊的文化風格與(yu) 價(jia) 值觀念作為(wei) 立國基礎。此一主張與(yu) 主張全盤西化的知識分子大不相同,他們(men) 認為(wei) 毫無保留的西化是中國現代化的唯一途徑,中國不必保留原有的文化。但,康有為(wei) 不是一味的民族主義(yi) 者,基於(yu) 對公羊三世說中大同之世的向往,以及他對外部世界的了解,亦使他以世界大同作為(wei) 最終的理想。大同乃是全人類最終的共同目標。到大同之世,古代與(yu) 近代的社會(hui) 組織結構與(yu) 政治製度都將瓦解,國家的國界亦將消失,國家不複存在。在統一的民主的世界政府之下,所有的男女老少都是平等自由的公民,一切財富都由全人類所共享,家庭與(yu) 私有製都將消失。人們(men) 不需要受錯誤製度的束縛,也不需要有宗教的慰藉。人道與(yu) 理性作為(wei) 社會(hui) 價(jia) 值的基礎,政治、社會(hui) 、道德上也沒有根本的問題。永福降於(yu) 全社會(hui) 。作為(wei) 一種人類理想的大同社會(hui) ,與(yu) 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chan) 主義(yi) 實是同一個(ge) 世界。
同以大同為(wei) 理想社會(hui) 目標,熊十力不僅(jin) 與(yu) 康有為(wei) 一樣闡發了具體(ti) 的政治製度設計,亦從(cong) 古老的思想傳(chuan) 統中論證了實現這種社會(hui) 製度的形上學根據。他以《易》“終之以群龍無首”說明實現大同社會(hui) 的人性論基礎。他說:
群龍所以象眾(zhong) 陽也。陽之所象又極多,其於(yu) 人也,則為(wei) 君子之象。《春秋》太平世,人人有士君子之行,是為(wei) 眾(zhong) 陽,是為(wei) 群龍。無首者,至治之隆,無種界,無國界,人各自由,人皆平等,無有操政柄以臨(lin) 於(yu) 眾(zhong) 庶之上者,故雲(yun) 無首。[15]
基於(yu) 儒家性善論,以人性善之全部實現為(wei) 大同社會(hui) 得以可能基礎,就與(yu) 熊十力本人和傳(chuan) 統心性論所主張的心性論哲學匯通了。這進一步在形上學與(yu) 心性論層麵論證了康有為(wei) 所寄托的大同社會(hui) 的合理性。
康有為(wei) 作為(wei) 戊戌變法的領導者,對現實政治實踐層麵中人的習(xi) 性所麵臨(lin) 的複雜因素的認識要清醒得多。他說:“當亂(luan) 世,而以大同平世之道行之,亦徒致亂(luan) 而已。”[16]政治理想和現實政治的張力對晚期的康有為(wei) 而言是個(ge) 不明自白的前提,他對建構現代中國首先所要達成的目標與(yu) 實現手段,比起熊十力而言更加切合實際。康有為(wei) 之所以成為(wei) 中國各種現代性思潮的發軔,乃是由於(yu) 他的思想中終極理想與(yu) 階段性目標交織在一起,複雜而難明。應該說,康有為(wei) 是個(ge) 理想的現實主義(yi) 者。當眾(zhong) 人都被理想衝(chong) 昏頭腦,以為(wei) 理想的實現唾手可得之時,他始終保持了應有的警惕,並對激進者提出了批評。問題在於(yu) ,現實的政治運動在絕大多數時候並不遵循理性的原則,往往與(yu) 目標背道而馳,並反過來吞噬了運動的發起者與(yu) 參與(yu) 者。
現代中國作為(wei) 民族國家的建構,與(yu) 作為(wei) 終極理想的大同社會(hui) ,在康有為(wei) 的潛意識中涇渭分明。對康有為(wei) 來說,現代中國的首要目標在於(yu) 自立自強,以保有固有的土地與(yu) 人口乃至傳(chuan) 統中的合理的價(jia) 值觀念,以圖在萬(wan) 國競逐的今世保存自我。中華民族在建構現代民族國家的過程中沒有國土分裂與(yu) 族群撕裂的本錢。無論是對待清王朝的統治者滿族,還是對待幾千前固有的文明,都應采取慎之又慎的態度,避免采取過激的手段造成亡國滅種的後果。而大同的作為(wei) 一種社會(hui) 理想,康有為(wei) 顯然神往不已。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wei) 的政治希望一度破滅,他不滿現實的政治又無能為(wei) 力,唯有對未來作出一種超越現實的烏(wu) 托邦想象,寫(xie) 出《大同書(shu) 》,展望理想中的完美製度與(yu) 想象中的社會(hui) 。在這樣一種理想中,“世界化”的設想表露無遺。然而這種理想對於(yu) 當時的中國來說無異於(yu) 天方夜譚,以至於(yu) 梁啟超將《大同書(shu) 》比喻為(wei) “大噴火”、“大地震”。康有為(wei) 遊曆世界各國後深感中國的危機,他將此種理想隱而不宣,以保守的態度對現實政治中的各種激進主張進行批判。在他看來,在中國完成建構起作為(wei) 一個(ge) 現代民族國家的任務之前,任何一種“世界主義(yi) ”的烏(wu) 托邦理想都是不合時宜且十分有害的。因為(wei) “世界化”的大同理想不僅(jin) 要求批判中國傳(chuan) 統,也要批評西方傳(chuan) 統,隻有中西傳(chuan) 統的融合或消解才、有全世界大同的可能,否則,世界大同就隻是強者吞並弱者的遊戲。康有為(wei) 對此點的認識自始至終十分清晰。他在1905年寫(xie) 下《物質救國論》,強調中國要學習(xi) 西方的科學技術,以發展物質文明,以保存中國傳(chuan) 統的精神文明,乃是這一思路的具體(ti) 體(ti) 現。基於(yu) 這種考量,康有為(wei) 在現實的政治立場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yu) 法家,他以為(wei) 管仲和商鞅的變法應該得到肯定,亦即是說,為(wei) 了達到某個(ge) 政治目標可以采取任何適當的行動,並認為(wei) 必要的思想言論控製對於(yu) 實現國家的強盛是必不可少的。這,又與(yu) 其大同世的社會(hui) 理想扞格不入。
我們(men) 已經無法得知熊十力對康有為(wei) 《大同書(shu) 》有無深入研究或是否受其影響的直接證據。至少就理論上而言,熊十力的政治理想和現實政治主張與(yu) 康有為(wei) 的《大同書(shu) 》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對於(yu) 熊十力而言,政治理想與(yu) 現實政治主張基本是一致的,這與(yu) 康有為(wei) 絕不相同。在熊十力看來,大同世界的實現就是孔子政治理想的實現,也即儒家價(jia) 值觀念的“世界化”。他熱情擁抱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共產(chan) 主義(yi) ,不僅(jin) 是基於(yu) 現實的政治考量,更是其一貫的政治追求。發源於(yu) 歐洲的共產(chan) 主義(yi) ,與(yu) 發源於(yu) 古老的東(dong) 方的大同世界理想,一起作為(wei) 一種現實的烏(wu) 托邦運動在熊十力的意識中掀起了巨大的波瀾。在這個(ge) 意義(yi) 上,熊十力是個(ge) “世界主義(yi) ”者,與(yu) 當時的共產(chan) 主義(yi) 者有著共同的“解放全人類”的政治追求。吊詭的是,馬克思主義(yi) 作為(wei) 一麵旗幟主導了古老中國翻天覆地的變革,而熊十力基於(yu) 幾千年古老文明闡發的大同理想在他的時代沒有激起漣漪。
這種吊詭的局麵及其結果,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反映出中國建構民族國家與(yu) 追求“世界化”過程中的一種“難堪”。中國沒有“世界化”,亦遠沒有達到大同目標,作為(wei) 民族特征的傳(chuan) 統卻漸次消失。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講,不僅(jin) 作為(wei) 理想的大同社會(hui) 與(yu) 我們(men) 相距甚遠,作為(wei) 一種現代性的中華民族建構也依然沒有完成。
作者:曾海龍,1981年8月出生,上海大學哲學係講師,哲學博士,代表著作:《唯識與(yu) 體(ti) 用——熊十力哲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
注釋:
[1]康有為(wei) :《孟子微》序,《康有為(wei) 全集》第5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411頁。
[2]《大同書(shu) 》,《康有為(wei) 全集》第7卷,第76頁。
[8]梁啟超:《南海康先生傳(chuan) 》,《康有為(wei) 全集》第12卷,附錄一,第433頁。
[9]參見汪榮祖:《康章合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63頁。
[10]熊十力:《原儒·原外王》,《熊十力全集》第6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90頁。
[11]幹春鬆:《保教立國——康有為(wei) 的現代方略》,北京: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2015年,第10頁。
[12]劉小楓:《共和與(yu) 經綸》,北京: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2011年,第23頁。
[16]康有為(wei) :《孟子微》序,《康有為(wei) 全集》第五卷,第411頁。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