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慈】繪製清代《論語》詮釋學術版圖
作者:朱德慈(揚州大學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四月十二日癸醜(chou)
耶穌2019年5月16日
關(guan) 鍵詞:清代;論語;學術版圖;七大學派
在文學史上,從(cong) 地域視角審視學術嬗變、揭示學術特征,有著源遠流長的傳(chuan) 統。如《漢書(shu) ·地理誌》《隋書(shu) ·文學傳(chuan) 序》將古代文化及文學分立南北兩(liang) 大區域,或在曆史流變中揭示地域文學風貌,或在複古論框架下透視技法差異,且大多在宗經征聖、文以載道的傳(chuan) 統範式中梳理學術譜係,追溯源流脈絡。清末以降,劉師培《南北文學不同論》借鑒西方“地理環境決(jue) 定論”理論,打破傳(chuan) 統文學批評範式,開啟了中國現代文藝批評地域專(zhuan) 題研究的先河。劉氏雖以地理環境決(jue) 定論為(wei) 邏輯起點,貫通上古以至於(yu) 清代“全時段”的“南北文化”分野想象,率性果斷地以“南北”空間框架建構曆史脈絡,但在具體(ti) 論述文學史現象和觀點時,不可能割斷傳(chuan) 統文化資源的臍帶,並未改變南北文學褒貶的固有格局。
20世紀《論語》詮釋研究方興(xing) 未艾。通史研究方麵有唐明貴《論語學史》、鬆川健二《論語思想史》;斷代史研究領域有閻春新《魏晉南北朝“論語學”研究》、宋鋼《六朝論語學研究》、蔣鴻青《漢代至北宋〈論語〉學史考論》、朱華忠《清代論語學》、柳宏《清代〈論語〉詮釋史論》等。上述研究側(ce) 重《論語》學曆時性邏輯梳理,忽視地域性要素透視。《論語》之外,學術史研究湧現了一批地域學派的研究中心、重大項目以及學術專(zhuan) 著,如徽學研究中心、浙東(dong) 學派文獻整理與(yu) 研究、吳派文獻集成與(yu) 研究、《清代揚州學派經學研究》等,這些研究在地域視角下整體(ti) 觀照儒學諸經演進態勢。
《清代地域學派〈論語〉詮釋研究》(柳宏、宋展雲(yun) 著,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2月版)一書(shu) ,集中闡述了清代《論語》詮釋的獨特個(ge) 性,擘畫了清代《論語》詮釋地域學術版圖,屬於(yu) 從(cong) 地域視角切入《論語》研究的專(zhuan) 書(shu) 、專(zhuan) 代、專(zhuan) 題之作,在傳(chuan) 統學術和現代學術雙輪驅動下互參比勘、爬梳剔抉,呈現出別具一格的麵目。
歸納七大學派呈現曆史畫卷
清代《論語》注疏大師林立、注疏宏富,但其詮釋研究稱不上繁榮充分。稍早的文獻《四庫全書(shu) 總目提要》僅(jin) 收錄《論語稽求篇》《鄉(xiang) 黨(dang) 圖考》兩(liang) 部,存目三部,《續修四庫全書(shu) 總目提要》收錄三十六部,主要是提綱挈領地介紹有關(guan) 典籍。上述研究大多沿傳(chuan) 統經學路徑演進,或是版本文字、考據訓詁的漢學套路;或是社會(hui) 變革、義(yi) 理闡述的宋學模式,常常在經世致用的終極關(guan) 懷下,聯係社會(hui) 發展、主體(ti) 個(ge) 性、學術宗尚、發展理路等各種因素,聚焦針對“學術嬗變事件”的曆史式經學詮釋結構。其研究目標一是反思現在及過去的,改善將來的或可能出現的社會(hui) 問題;二是圍繞這一目標理解注疏文本、糾偏駁斥既有學術觀點。
隨著時代發展,中國學術研究視野日趨開闊、方法趨向多元、範圍更加寬廣,現代學者結合學術認同、治學方法、生長地域等視域,開啟從(cong) 傳(chuan) 統學術向現代學術的轉型與(yu) 裂變。如梁啟超將乾嘉學術分成以惠棟、戴震為(wei) 宗師的吳、皖兩(liang) 派,支偉(wei) 成再細分為(wei) 吳派、皖派、常州派、湖南派、浙粵派,張舜徽《清代揚州學記》則對揚州學派進行了係統研究。這種以地域特征劃分學術疆域的新視野,彰顯了地域經學研究的獨特品格。
該著先將清代58位《論語》注家按照清代前期、中期、後期,或按生卒年,或按著作刊刻年代(生卒年不詳者)排序,簡要稽考注家占籍、生平、著述。再從(cong) 江藩、章學誠、章太炎、梁啟超、張舜徽、黃愛平、戴逸、暴鴻昌等學者關(guan) 於(yu) 清代學術和地域學派的紛爭(zheng) 、質疑、探索中,歸納命名地域學派的學理依據,強調地域學派的劃分應從(cong) 占籍、師承、地域風貌、治學主張、學術特點等方麵綜合考量。由此,58位清代《論語》注家大多劃歸吳派、皖派、揚州學派、常州學派、浙東(dong) 學派、嶺南學派、湖湘學派七大學派。七大學派分布在運河兩(liang) 岸、齊魯大地、湘江兩(liang) 岸。這一潑墨寫(xie) 意的清代《論語》詮釋地域學術版圖,生動呈現了清代《論語》詮釋的曆史畫卷。
揭示學者個(ge) 性彰顯學派特點
描繪清代《論語》詮釋地域學術版圖,有助於(yu) 凸顯地域學者在鄉(xiang) 土澤潤和時代風潮中孕育的鮮明個(ge) 性、靈魂顫動、經學追求,深入辨析不同地域學派間的聯係與(yu) 區別,進而揭示地域學派《論語》詮釋的主要特點及成因。
顧炎武遵母囑“勿事二姓”,發出“繩刀具在,勿速我死”的呐喊;王夫之不仕清朝,隱遁石船山,潛心著述,得以“完發以終”。其民族氣節躍然紙上,栩栩如生。黃式三嚐赴省試,母暴卒於(yu) 家,歸而號慟幾絕,誓不再應舉(ju) ;桂文燦履新湖北鄖縣知縣時,無幕客,無家人,事無大小,皆躬親(qin) 之,以積勞卒於(yu) 官。其孝行大義(yi) ,令人感佩,恍若今世。毛奇齡才氣豪邁,好名爭(zheng) 勝,其文縱橫博辨,傲睨一世;江聲“生平不作楷書(shu) ,即與(yu) 人往來筆劄,皆作古篆”,“見者訝以為(wei) 天書(shu) 符籙,人非笑之亦不顧也”。戴望性倨傲,門戶之見甚濃,凡論學有不合家法者,必反複辯難而後已,人故忌之,其卓異個(ge) 性令人擊節,點綴學林;趙良猷少時“讀書(shu) 燈下,反複不已,又無力購書(shu) ,多借人書(shu) 手抄,日夕不倦”;程廷祚雪後山行,道險路滑,還不忘揣摩經文大義(yi) ;胡林翼治軍(jun) 鄂皖時,邀姚紹崇隨營講述《論語》,“自英山移營太湖,冒風雪行二百餘(yu) 裏,日夕,支帳為(wei) 邸舍,燒燭席地以講”。其對學術的渴求與(yu) 癡迷讓人景仰,催人奮進。凡此,清代江浙、安徽、湖南、嶺南等地學人形象與(yu) 個(ge) 性凸顯無疑,他們(men) 在清代學術版圖上傲然綻放,光彩奪目。
獨特的個(ge) 性氣質繪製了色彩斑斕的清代《論語》詮釋學術版圖。如吳派嗜古崇漢、皖派精於(yu) 名物、揚州學派精深邃密、常州學派轉型匯通、浙東(dong) 學派經史兼治、湖湘學派獨立根性、嶺南學派開新改製。當然,地域學術特點並不單一或純粹,不同地域學派之間異中有同,同一地域學派之間亦同中有異。正是從(cong) 地域學派視角切入,在異同比較互參中,可透視出清代學術諸多隱而不顯的問題。如從(cong) 時間看,吳派在前皖派在後,麵對的學術環境、學術資源不同;從(cong) 源頭看,吳派可追溯到明清之際吳中名士丁宏度,其首次嚐試漢儒經說的係統研究,影響了蘇州地區的漢學研究群體(ti) ,而惠周惕是其中的佼佼者。皖派源頭可上溯到新安理學。新安理學以朱熹為(wei) 宗,朱熹對名物訓詁的重視為(wei) 其後新安理學家所發揚。新安理學講究求真求是,直接滋養(yang) 了皖派樸學,培養(yang) 了徽州文化深厚的理性主義(yi) 傳(chuan) 統。
剖析複雜問題糾偏固有認知
在清代地域學術版圖上可以發現:第一,不同地域的文化傳(chuan) 統、經濟基礎、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地域知識分子的人格特征、思維方式、學術話語和經學傾(qing) 向。與(yu) 此同時,地域學術群體(ti) 在社會(hui) 思想政治潮流的湧動下,也會(hui) 出現十分複雜的分化和變異現象,給地域文化添加新的質素。第二,從(cong) 清初到清末,《論語》詮釋的斷續嬗變,是地域傳(chuan) 統、社會(hui) 變遷、學術規律、知識精英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其變遷動力、嬗變方式、作用效果十分複雜,通常在社會(hui) 穩定、文化封閉時期地域因素的作用明顯而突出,反之則薄弱而潛隱。第三,地域文化對經學詮釋的影響與(yu) 對文學的影響存在區別。如文學可以直接表現地域特色,經學隻能折射地域文化的品格或文化靈魂。
學術史上,長期壟斷著幾種固有判斷:常州學派的主要經學特色是高舉(ju) 西漢今文學大旗,倡導公羊學“大一統”“三世說”思想,強調經學與(yu) 現實社會(hui) 政治的關(guan) 聯,致力於(yu) 挖掘經文背後的“微言大義(yi) ”。揚州學人劉恭冕被納入常州學派,或認為(wei) 其以何休《公羊》義(yi) 說《論語》。這種定格認知雖能聚焦其鮮明經學特色,但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們(men) 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探索。這一局限一旦在地域視角聚焦下,就會(hui) 產(chan) 生柳暗花明的奇異效果。如綜合分析莊存與(yu) 、劉逢祿、宋翔鳳、莊綬甲等常州學人的《論語》詮釋和經學追求,可以發現常州學派不僅(jin) 懷有經世的學術期待,還體(ti) 現出會(hui) 通的學術品格,拓展了《論語》的文本世界,敞開了《論語》的意義(yi) 結構。又如,劉恭冕與(yu) 常州學派沒有結友關(guan) 係或師承關(guan) 係,其家學熏陶及揚州學派的澤潤,鑄造了劉恭冕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輯錄和考據,主要傾(qing) 向是不主一家、實事求是,具有揚州學派會(hui) 通博洽的典型特征。
書(shu) 中試圖對諸多長期懸置的話題作出探討。如“揚州學派最通”的判斷幾乎人人讀之誦之引之,但是對它通在何處、通之方法和路徑,鮮有深入論述。該書(shu) 對此孕育了新的理解:揚州學派諸家融通、群經會(hui) 通、一以貫通。此外,比較吳皖兩(liang) 派特點,發現崇尚古注是皖派與(yu) 吳派最相近的詮釋特點,精於(yu) 名物是皖派區別吳派的主要特色,權衡漢宋、不別古今是皖派獨立於(yu) 吳派最鮮明、最突出的個(ge) 性。梳理常州學派興(xing) 起原因時,作者從(cong) 經濟背景、社會(hui) 原因、政治傾(qing) 軋、學術理路等各種因素作出綜合闡述,特別強調在常州今文經學興(xing) 起過程中,不能忽視莊存與(yu) 個(ge) 人的作用和其家族力量的影響。凡此,均不乏真知灼見。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