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傑人作者簡介:朱傑人,男,西元一九五四年生,江蘇鎮江人。華東(dong) 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曾任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社長、董事長,社會(hui) 兼職上海市儒學研究會(hui) 會(hui) 長,中國曆史文獻研究會(hui) 會(hui) 長,朱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世界朱氏聯合會(hui) 秘書(shu) 長。著有《曆代詩經研究要籍解題》《走向21世紀的朱子學》《論八卷本〈詩集傳(chuan) 〉非朱子原帙兼論〈詩集傳(chuan) 〉之版本》《朱子〈詩傳(chuan) 綱領〉研究》《經學與(yu) 中國的學術思維方式》《道統與(yu) 朱子的新儒學》等,主編有《朱子全書(shu) 》《朱子全書(shu) 外編》《朱子著述宋刻集成》《元明刻本朱子著述集成》等。 |
化民成俗——婺源朱子文化落地紀實
作者:朱傑人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中華讀書(shu) 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三月二十日辛卯
耶穌2019年4月24日
婺源——中國最美鄉(xiang) 村,朱子祖籍地。南宋鹹淳五年(1269)宋度宗詔賜婺源“文公闕裏”,同孔子闕裏並列,從(cong) 此婺源被譽為(wei) “江南曲阜”。
朱子一生兩(liang) 次回故裏。一次為(wei) 中進士後的第一年(紹興(xing) 十九年,1149),時年二十。一次為(wei) 鵝湖之會(hui) 後一年(淳熙三年,1176),時年四十有七。朱子雖然僅(jin) 有兩(liang) 次的回鄉(xiang) 經曆,但婺源的人民對這位鄉(xiang) 賢充滿了深厚的難以割舍的情感。這種情感的一個(ge) 直接結果,就是朱子在這裏的遺跡一直被好好地保護著,雖文革也沒有受到毀滅性的破壞。
文革以後,傳(chuan) 統文化開始複蘇,婺源人對朱子的情感之火再次被點燃。在世界朱氏聯合會(hui) 的推動下,婺源縣政府出資修複了朱子一世祖朱瓌之墓(墓地是我根據地方誌、各種文獻,結合實地考察而認定。墓地修複曆時一年。),並列為(wei) 縣級文物保護項目。同時,縣政府與(yu) 世界朱氏聯合會(hui) 聯手,開展了朱子文化的建設工作。但是,由於(yu) 種種原因,婺源的朱子文化建設經曆了不斷的起起伏伏、時斷時續。直到最近幾年,才真正出現了全麵複興(xing) 和可持續發展的良性態勢。
作為(wei) 一個(ge) 親(qin) 曆者,回顧一下婺源朱子文化建設所走過的路,研究一下婺源朱子文化建設所經曆的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我覺得,除了眾(zhong) 所周知的一些大環境、大氣候的原因外,主要的問題出在定位不準、定位錯誤上。
文革以後,百廢待興(xing) 。婺源的領導們(men) 出於(yu) 對自己的鄉(xiang) 賢朱子的敬重,覺得這是一張可以打的牌,朱子可以提升婺源的知名度,可以借此招商引資,為(wei) 本地的經濟發展帶來實惠。所以當時的口號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在那個(ge) 時代,這是一句到處都在喊的口號,人們(men) 的認識停留在那裏,怪不得那時的領導。但是這樣來定位朱子文化建設,注定是要落空的。出現反複,不足為(wei) 怪。
後來,婺源的知名度,因一句“中國最美的鄉(xiang) 村”而為(wei) 世界所知,旅遊成了這裏發展經濟的主旋律。於(yu) 是,又有人打起了朱子的主意——推動朱子文化建設,借以提升婺源旅遊的文化內(nei) 涵。這不能不說是個(ge) 好點子。一則,中國的旅遊缺少文化,這是發展旅遊的一個(ge) 瓶頸。婺源有朱子,這是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再則婺源的自然風景雖然獨步天下,但它其實處處離不開朱子,把朱子與(yu) 風光結合起來,才真正能看出婺源之美,美在人文與(yu) 自然天衣無縫的融合。
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人們(men) 不能不遺憾地發現,打朱子的牌對旅遊的直接效應其實微乎其微。一腔熱情被打了水漂。自然,反複再次出現。
人們(men) 要問,問題究竟出在哪裏呢?
我以為(wei) ,人們(men) 忘記了一個(ge) 最關(guan) 鍵的事實:這一切其實離不開一個(ge) 最重要的因子——人,婺源的人。婺源的人文,是婺源人一代接一代打造成功的;婺源的美是婺源人精神的凝聚和創造。離開了婺源的人,哪裏還有婺源的風景呢?所以,最美的東(dong) 西不是風景,而是婺源的人,婺源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懷。遺失了人文,風景和GDP都不可持續,婺源也就沒有未來。
可喜的是,黨(dang) 的十九大以後,婺源的新一屆領導班子用一種全新的視野和觀念審視朱子文化的建設,用一種莫大的勇氣和決(jue) 心推動朱子文化建設,重新定位、再次出發,開啟了朱子文化落地工程的建設。
婺源縣這一波朱子文化的建設,重點在“落地”,其定位在“化民成俗”。
高位推動,高屋建瓴
從(cong) 2017年底到2018年初,縣委書(shu) 記吳曙帶領縣四套班子先後赴山東(dong) 、浙江、福建等地考察孔子文化、朱子文化建設,強力推動婺源朱子文化工作。考察歸來,不失時機地召開朱子文化建設座談會(hui) ,在充分研討論證後下發《紀念朱子誕辰888周年活動方案》和《朱子文化“六進”普及活動實施方案》。所謂“六進”,就是朱子文化進機關(guan) 、進農(nong) 村、進學校、進社區、進景區、進家庭。顯然,“六進”就是要保證朱子文化的落地。
抓住機遇,盤活資源
2018年是朱子誕辰888周年,婺源縣抓住這千年一遇的契機,點燃了全縣民眾(zhong) 轟轟烈烈地推動朱子文化建設的熱情:縣內(nei) 朱子遺跡被修葺一新;文公廟落成;朱子文化高峰論壇隆重舉(ju) 行;“朱子研學之路”開營;徽劇大戲《朱子還鄉(xiang) 》開排;一批以“朱熹”命名的學校、道路、橋梁、酒店被全部更名為(wei) “朱子”;朱子書(shu) 法、攝影展迎客;中小學生的朱子詩詞吟誦會(hui) 在各校舉(ju) 辦;以全縣幹部(從(cong) 縣級幹部到鄉(xiang) 鎮幹部)為(wei) 對象的“朱子講堂”開講,陳來教授和我分別作了《朱子其人其學》和《朱子學的建構與(yu)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主體(ti) 精神的重建》的報告。
紀念朱子誕辰888周年的活動一場接一場,有聲有色,讓婺源的老百姓切切實實感受到了朱子文化的魅力,也對外擴大了婺源朱子文化的影響力。
內(nei) 引外聯,依托學術,夯實朱子文化的根基
近年來,婺源縣配合中華朱子學會(hui) 、上饒師院朱子學研究所先後舉(ju) 辦朱子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4次、兩(liang) 岸四地朱子學術研討會(hui) 2次,承辦了華東(dong) 地區朱子學文獻整理與(yu) 研究學術研討會(hui) ,共接待來自韓國、馬來西亞(ya) 、印度尼西亞(ya) 、法國等國及台灣、香港和國內(nei) 各大學研究朱子學專(zhuan) 家教授500餘(yu) 人,收到論文200餘(yu) 篇。
同時,縣領導禮賢下士,隆重聘請陳來教授和我為(wei) 縣政府文化建設和朱子文化建設的顧問。
2018年初,在正博實業(ye) 有限公司的支持下,紫陽書(shu) 院複建。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書(shu) 院建成了全球首家朱子學數據庫一期工程,並正式上線,編修《朱熹書(shu) 法全集》,並正式出版。書(shu) 院駐院學者計劃,也將於(yu) 年內(nei) 實施。
這一切,為(wei) 婺源的朱子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學術支撐和保證。
重在普及,傳(chuan) 承朱子文化精神
婺源從(cong) 基層入手,為(wei) 學校師生講授朱子文化,一年達三十餘(yu) 場;各中小學校舉(ju) 行“釋菜禮”儀(yi) 式,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全縣機關(guan) 、鎮村設立“朱子講堂”,製作朱子文化宣傳(chuan) 欄,多形式、多渠道向廣大幹部群眾(zhong) 宣傳(chuan) 朱子文化;實施“微家訓”工程,涵養(yang) 社會(hui) 文明風氣。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朱子文化的熏陶,對婺源家風、民風發揮著深遠的影響。
化民成俗,落地生根
朱子文化“六進”活動,使朱子文化融入老百姓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縣朱子文化研究會(hui) 走進校園,一個(ge) 學校接一個(ge) 學校講授朱子文化。由縣委宣傳(chuan) 部和縣教育局組織編寫(xie) 的《“朱子家訓”選讀》及朱子中學編寫(xie) 的《朱子讀本》等校本教材在全縣推廣。全縣所有的中小學將在年內(nei) 全部建成朱子塑像。從(cong) 2019年春季開學始,朱子的“釋菜禮”將成為(wei) 各學校的開學典禮,這一儀(yi) 式使尊師重教得到高揚,使傳(chuan) 承中華民族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成為(wei) 自覺。
結合鄉(xiang) 鎮公共文化建設,全縣村級和社區都設立了朱子講堂。同時,對全縣旅遊係統導遊、講解員進行了朱子文化培訓。
紫陽書(shu) 院在這場化民成俗的工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18年暑假,在縣教育局的支持下,第一期婺源縣國學骨幹教師培訓班在紫陽書(shu) 院開班,五十餘(yu) 位來自全縣中小學的國學骨幹教師接受了為(wei) 期十天係統的國學教育。這個(ge) 培訓班,將在每年的暑假舉(ju) 辦,力圖把婺源全縣的國學教師輪訓一遍,以提升國學師資的總體(ti) 素養(yang) 。同年年底,紫陽書(shu) 院朱子學術思想讀書(shu) 班開學。十五位經過遴選的學員將在書(shu) 院係統研讀朱子的《小學》,並著手編寫(xie) 新時代朱子“小學”讀本,以為(wei) 全縣中小學生的鄉(xiang) 土教材。
在朱子的国际1946伟德中,禮,是化民成俗的主要手段和抓手。紫陽書(shu) 院配合教育部門在中小學中開展禮的教育及禮儀(yi) 和行為(wei) 規範的養(yang) 成,一所學校一所學校去做,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去推,持之以恒,潛移默化,習(xi) 慣成自然。我們(men) 相信,假以時日,婺源孩子們(men) 的精神氣質將會(hui) 出現喜人的變化。
《學記》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朱子注釋說:“此言惟教學可以化民,使成美俗。”在教育上著力,婺源無疑是找對了方向。
化民成俗,是朱子一生的政治追求和終身踐履的政治擔當。他作《大學章句》,坦言他的目的是為(wei) “國家化民成俗”,為(wei) “學者修己治人”。鄙人從(cong) 事朱子文化的普及與(yu) 推廣工作30餘(yu) 年,常常會(hui) 有一個(ge) 問題在腦際浮現:我們(men) 在民間推動朱子文化究竟是為(wei) 了什麽(me) ?難道就是為(wei) 了每年開幾次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那不應該是學者們(men) 的事嗎?難道就是為(wei) 了搞一些吸引眼球的大型紀念活動如祭祀、演出、比賽之類?那不是博得一時之彩,而後就是一片沉寂嗎?諸如此類,仔細想想其實都不應該是我們(men) 的目的。我們(men) 的目的說到底,就是為(wei) 了化民成俗,改變社會(hui) 風氣,改善人際關(guan) 係,讓人性回歸仁愛和善良,讓良俗和美俗戰勝惡俗和陋俗,讓正氣和正義(yi) 重新充塞天地。在傳(chuan) 統道德、傳(chuan) 統倫(lun) 理、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不彰的當今社會(hui) ,這難道不應該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嗎?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婺源的成功案例其意義(yi) 已遠遠超出了一個(ge) 小小的縣城。
最後,我還想就我的觀察談一點婺源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婺源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不言而喻的是,他是在傳(chuan) 統文化被重新認定為(wei) 國家和民族的根脈和靈魂的大背景下得以生長發育的。這是天時。但是僅(jin) 有天時還不夠,像婺源一樣享盡天時之利卻毫無作為(wei) 的地方多如牛毛。
其次,還有地利——地方政府各級領導的開明、勇氣和執著。婺源縣的黨(dang) 委、政府,對朱子文化建設的認識超越了一般地方領導和某些學者們(men) 的高度,這是婺源之幸,婺源人民之幸。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men) 不僅(jin) 有認識的高度,更有付諸實踐的勇氣和魄力,其執著、其堅持、其大氣,令我這個(ge) 外來的合作者感到敬佩。
第三,當然是人和。婺源有一些具有深厚人文情懷和社會(hui) 擔當的企業(ye) 家,他們(men) 不求回報地支持朱子文化建設,一擲千金毫不吝惜。紫陽書(shu) 院就是這樣辦起來的,他的後台老板是婺源縣正博集團的董事長朱江,他堅持紫陽書(shu) 院不以盈利為(wei) 目的,所有的活動、項目一概以公益利民為(wei) 宗旨。所以,我們(men) 的國學培訓班、讀書(shu) 班、數據庫、報告會(hui) 、講座、雅集,甚至學員的課本、文具、吃飯、住宿都是免費提供的。
當然,所謂人和還不能少了學者。一批從(cong) 全國各地來的學者如樓宇烈、陳來、徐恭喜等自覺地加入到婺源朱子文化落地工程的事業(ye) 中來,保證了這一工程的方向和品質。
所以,婺源的朱子文化建設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緊密配合協同合作的產(chan) 物。我想,這三者,缺了任何一塊,都不可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功。
感謝朱子造就了一個(ge) 獨一無二的婺源!
感謝時代成全了一個(ge) 充滿進取精神的婺源!
感謝婺源的人民和領導成就了一個(ge) 使人產(chan) 生無限遐想的婺源!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