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chuan) 承“善不可失,惡不可長”的政德觀
作者:孔新峰(山東(dong) 大學當代社會(hui) 主義(yi) 研究所研究員、濟寧幹部政德教育學院專(zhuan) 家指導委員會(hui) 副秘書(shu) 長)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三月十八日己醜(chou)
耶穌2019年4月22日
2018年12月13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ti) 學習(xi) 時的講話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引用了《左傳(chuan) 》中的“善不可失,惡不可長”一語,強調要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運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抓早抓小,防微杜漸。要強化監督執紀,及時發現和查處黨(dang) 風黨(dang) 紀方麵的問題,同時強化監察執法,及時發現和查處依法履職、秉公用權、廉潔從(cong) 政從(cong) 業(ye) 以及道德操守等方麵的問題,把權力運行的規矩立起來。
“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字麵意思即“不可失去善,不可助長惡”,但其實際上蘊含著深厚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政德觀,事關(guan) 何為(wei) 善、何為(wei) 惡,如何存善去惡、揚善懲惡等重大政治倫(lun) 理問題。
為(wei) 準確理解名句的精準意涵,必須將其放到出處的上下文中考察。這句話出自《左傳(chuan) ·隱公六年》,時為(wei) 周桓王三年、魯隱公六年,即公元前717年。當年五月庚申,鄭國侵入陳國,勢如破竹、虜俘無數。實際上,這場戰爭(zheng) 是可以避免的。此前,鄭莊公曾向陳桓公拋出橄欖枝,希望兩(liang) 國締結盟好,卻被後者硬是拒掉。究其原因,乃是鄭國與(yu) 周天子交惡,陳國國力較為(wei) 強盛,陳桓公深得周天子寵信,自然不會(hui) 答應鄭國的睦鄰訴求。當然,陳國之內(nei) 也有洞察時局之人向陳桓公進諫:“親(qin) 仁、善鄰,國之寶也。您應該答應鄭國的請求!”陳桓公回答說:“宋國和衛國才是陳國的心腹大患,鄭國算個(ge) 啥?”最終沒有接受建議,失去棄怨結好的機遇,招致鄭莊公大舉(ju) 入侵,使陳國元氣大傷(shang) ,埋下十年之後身死國亂(luan) 的伏筆。
上述“國寶”,實際上也道出了“善不可失”的內(nei) 在邏輯。對治國者而言,一個(ge) 國家最寶貴的財富,一是“以仁為(wei) 親(qin) ”,二是“與(yu) 鄰為(wei) 善”。這種“國寶”論述,在“四書(shu) ”《禮記·大學》篇中清晰可見:一是《大學》作者據《國語·楚語》故事,總結出:“楚國無以為(wei) 寶,惟善以為(wei) 寶。”二是《大學》作者取《禮記·檀弓下》子犯(舅犯)對流亡在外的公子重耳的進言,總結出:“亡人無以為(wei) 寶,仁親(qin) 以為(wei) 寶。”在隨後論述中,《大學》得出一個(ge) 類似結論:“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yu) 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wei) 能愛人,能惡人。”即“仁人”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事佬,而是敢愛敢恨有棱角、愛憎分明守公道!“仁人”應“能愛人,能惡人”。愛當所愛,無怨無悔;憎當所憎,勿驕勿縱。《荀子·大略》旗幟鮮明地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之人視為(wei) “國寶”,“口不能言,身能行之”之人視為(wei) “國器”,“口能言之,身不能行”之人視為(wei) “國用”,“口言善,身行惡”之人視為(wei) “國妖”,並指出當“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左傳(chuan) 》中出現百餘(yu) 次“君子曰”“君子謂”“君子是以知”“君子以”“君子以為(wei) ”的提法,意指德才兼備之時人對相關(guan) 史事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的評價(jia) 議論,遙啟司馬遷《史記》中的“太史公曰”。值得注意的是,“善不可失,惡不可長”一語正是出自緊接陳桓公史事的“君子曰”。“君子”指出,陳桓公就是不明白“善不可失,惡不可長”的反麵典型。一個(ge) 人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誤而不思悔改,當犯錯誤成為(wei) 習(xi) 慣,自然積重難返禍不遠矣!當然,這位“君子”緊接著引用了《書(shu) 經·商書(shu) 》和賢人周任的兩(liang) 段名言,形象地說明了“惡不可長”的內(nei) 在邏輯。《商書(shu) 》指出,惡會(hui) 像野火一樣蔓延開來,如果對惡的小火星不加察覺,最後難免葬身火山火海。周任則形象譬喻,指出治國者須學農(nong) 夫,去雜草肥嘉禾,除惡務盡,“善者信矣”。“善者”一語雙關(guan) ,既指嘉禾,也指善人、善事、善政;“信”通“申”,是“伸張”的意思。要麽(me) “以草肥禾”,進而“良幣驅逐劣幣”“惡者痛善者快”,要麽(me) “以禾肥草”,進而“劣幣驅逐良幣”“善者痛惡者快”。政治生態的好壞,端賴政治家在特定製度背景之下就此做出的甄別與(yu) 決(jue) 斷。
基於(yu) 此,我們(men) 可對有關(guan) 善惡的政德觀念做一總結。一是從(cong) 幹部個(ge) 體(ti) “修身”層麵而言,要懂得“從(cong) 善如登,從(cong) 惡如崩”的道理:向善不容易,就惡很簡單,但無論向善還是就惡,都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自我證成與(yu) 自我複製趨勢,終致善者愈善而惡者愈惡,長此以往則幹部的人格境界就會(hui) 出現霄壤之別。因此,應當堅定“勿以善小而不為(wei) ,勿以惡小而為(wei) 之”,做到“勿以善難而不為(wei) ,勿以惡易而為(wei) 之”。二是從(cong) 幹部群體(ti) 管理層麵,特別是幹部選拔任用與(yu) 幹部監督而言,要貫徹“舉(ju) 直錯諸枉,則民服;舉(ju) 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原則: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相應地,所托非人所任非人,則有位無德、德不配位者也會(hui) 生發一種自然而然的自我證成與(yu) 自我複製趨勢,最終導致“總是把壞人當好人用,經常把好人當壞人防”,幹部整體(ti) 素質將出現淪落之憂。負有幹部選拔任用主要職責的各級黨(dang) 組織與(yu) 領導幹部,應當堅定地做到“親(qin) 賢臣,遠小人”“能愛人,能惡人”。
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ti) 學習(xi) 時的講話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引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之後,還特別強調一方麵要管住亂(luan) 用濫用權力的瀆職行為(wei) ,另一方麵要管住不用棄用權力的失職行為(wei) ,整治不擔當、不作為(wei) 、慢作為(wei) 、假作為(wei) ,注意保護那些敢於(yu) 負責、敢於(yu) 擔當作為(wei) 的幹部,對那些受到誣告陷害的幹部要及時予以澄清。亂(luan) 作為(wei) 是惡,不作為(wei) 亦是惡。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我們(men) 要弘揚政德、申明善惡,努力形成激濁揚清、幹事創業(ye) 的良好政治生態。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