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輝】項羽是英雄嗎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19-04-24 20:37:59
標簽:項羽
羅輝

作者簡介:羅輝,男,西曆一九六八年生,江西吉安人,現供職於(yu) 吉安縣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項羽是英雄嗎

作者:羅輝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三月二十日辛卯

          耶穌2019年4月24日

 

秦朝暴虐天下,天下豪傑紛起反抗,從(cong) 陳涉首事至子嬰道旁係劍,不及三年,暴秦即亡。贏政於(yu) 公元前221年一乎四海,至公元前206年在其子胡亥手中國亡族滅,其間僅(jin) 僅(jin) 有十五年,真個(ge) 是其興(xing) 也勃,其亡也速!

 

在那場滅亡暴秦的戰爭(zheng) 當中,由於(yu) 項羽所部對抗並消滅了秦朝的主力部隊而為(wei) 人稱許,因此人們(men) 往往以此肯定項羽,甚至以大英雄大豪傑許之。其後劉邦與(yu) 項羽爭(zheng) 衡天下,項羽雖然屢屢得勝,但最後垓下一戰,兵敗身亡,臨(lin) 終發於(yu)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這不眠目的一歎。

 

基於(yu) 項羽這不平坦的一生,在當時曆史和之後曆史上人們(men) 有過很多不一的評價(jia) ,然多評價(jia) 其有勇而少謀。此外,有評其“仁而愛人”,“婦人之仁”,“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等等,但大多都是針對他南麵稱霸後之所以失敗而言。

 

而更多的民眾(zhong) ,或許是受文學作品影響,無疑多認為(wei) 項羽是大英雄。比如,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wei) 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dong) 。”唐朝杜牧《題烏(wu) 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er) 。江東(dong) 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還有《霸王別姬》之類戲劇,都為(wei) 這種影響起了助推作用。還有,由於(yu) 人們(men) 在評價(jia) 項羽的同時,往往會(hui) 拿同時代項羽的敵手劉邦作比對,以為(wei) 劉邦仍是無賴小人。而曆史的結果反而是劉邦得誌項羽失敗,從(cong) 而以項羽為(wei) 悲劇英雄而加同情,這也反映了人們(men) 以“成王敗寇”論史論人的簡單思維。

 

從(cong) 評論項羽的不同可以看出,人們(men) 對“英雄是什麽(me) 樣子的人”的認識有所不清。“什麽(me) 是英雄”?以我們(men) 一般的共同標準,所謂英雄,他應該是一般有大仁大義(yi) 的人,是一個(ge) 是非善惡分明的人,同時也是一個(ge) 有超過一般人的有能力的人,是一個(ge) 能夠見義(yi) 勇為(wei) 、懲惡揚善、懲強扶弱的人。當然,我們(men) 一般人所認為(wei) 也是有不少弱點,但這些弱點應該是體(ti) 現的小節上、小處上,他可能會(hui) 好酒貪杯,也可能愛美好色;也可能失誤錯判以至傷(shang) 及好人,以至後悔不已。等等。總之,筆者以為(wei) 英雄人物應該是在大是大非麵前立場正確,小過小非則是不一而足。

 

以上為(wei) 標準和原則,我們(men) 首先可看得出的是,項羽無疑是一個(ge) 有著“超過一般人的有能力的人”,但僅(jin) 以此來評價(jia) 項羽明顯得不出任何具有價(jia) 值觀的結論。隻有以是否能行大仁大義(yi) 、在大是大非麵前立場是否正確,才能明確判斷出一個(ge) 人的大節來。所以我們(men) 要判斷項羽是否是英雄,當然要看項羽在曆史上的整個(ge) 的所作所為(wei) 是否符合這一個(ge) 大標準。

 

一、項羽的反秦目的

 

項羽反秦目的在很早就有顯露。一般人們(men) 都認為(wei) 項羽出身貴族,其實也不完全。項羽是項梁的侄子,項梁是項燕的兒(er) 子,所以以項燕一係為(wei) 貴族來講,項羽還是屬偏出。但從(cong) 史書(shu) 可看出項梁非常看重項羽,所以對他調教很上心。楚國被秦滅亡,項梁被追捕,又因殺人,被迫帶著項羽躲藏在吳中。項梁叔侄在那裏結交豪客賢士,“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史記·項羽本紀第七》),成為(wei) 一大民間勢力,可以說是陰蓄異誌,而項羽更是其“誌”不小。有一次,秦贏政巡遊到了會(hui) 稽郡,在橫渡浙江的時候,項梁和項羽都去圍觀皇帝的風采。項羽大概是看到了秦贏政的那種氣派和威風,竟霸氣地說道:“彼可取而代也。”這種想法和這種話恐怕連其叔叔項梁也沒存有,更是說不出來。故“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史記·項羽本紀第七》)由可看出,項羽在和他叔叔舉(ju) 兵之前就有著不一般的野心,內(nei) 心中還藏著一股子野蠻強霸之氣,其叔也因此更加看重項羽。

 

秦二世元年(前207)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ang) 舉(ju) 義(yi) ,會(hui) 稽太守殷通看到天下即將大亂(luan) ,於(yu) 是找來當時掌握有民間巨大勢力的項梁欲將有所作為(wei) 。“其九月,會(hui) 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製人,後則為(wei) 人所製。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史記•項羽本紀》)太守殷通的打算可謂正中項梁的下懷。可是,令會(hui) 稽太守殷通意想不到的是,項梁根本沒有想著要與(yu) 他共謀大事,而是與(yu) 其侄子項羽合謀,襲殺殷通及其手下,脅持會(hui) 稽郡府上下跟從(cong) 項氏叔侄共同起事舉(ju) 兵。“於(yu) 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luan) ,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wei) 起大事,遂舉(ju) 吳中兵。”(《史記•項羽本紀》)

 

會(hui) 稽太守殷通找來項氏叔侄商量起義(yi) 之事,而項梁叔侄卻謀殺之。殷通固然遇人不淑,然由此可知項氏叔侄是何種類型的人物。項梁叔侄殺人後潛居吳中,交結社會(hui) 上的名望人士,陰蓄死士,殷通作為(wei) 太守,不但沒有調查並稽拿他們(men) ,應該來說還把項梁叔侄當作朋友或豪傑看待,並給予了項氏以很大的發展空間。“項梁殺人,與(yu) 籍避仇於(yu) 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sang) ,項梁常為(wei) 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史記•項羽本紀》)因為(wei) 如果按照秦朝律法,以項梁在會(hui) 稽的這種所作所為(wei) ,太守殷通隨時可以調查並逮捕項氏叔侄,但殷通不但沒有,而是在陳勝吳廣舉(ju) 兵起義(yi) 後,預測到天下將要大亂(luan) ,把項氏當作腹心看待,商討起事事宜。但項氏不但不以殷通為(wei) 恩人對待,反而蓄意謀殺之,此種行為(wei) ,實為(wei) 正人善士所不為(wei) 。人們(men) 在評價(jia) 項氏之時,往往稱其有貴族血統,可是就他們(men) 的行跡,卻是與(yu) 匪類無異。

 

按理,殷通找來項氏叔侄商量起義(yi) 之事,對項氏來說是一件大好事。可是,為(wei) 什麽(me) 項氏叔侄反倒要陰謀殺害殷通呢?原因很顯然,項氏叔侄謀殺殷通的目的就是為(wei) 了奪取舉(ju) 事的領導權。

 

陳勝吳廣舉(ju) 義(yi) ,天下騷動,殷通以太守的身份來找項梁叔侄商量舉(ju) 義(yi) 之事。如果是這樣,那麽(me) 會(hui) 稽舉(ju) 義(yi) 的最高領導者就當然應該是殷通。項梁叔侄雖然在吳中經營了一定的勢力,但是殷通畢竟是太守,權力巨大,而且手頭也有武裝,號召力當然也天然地超過其他的人。因此,項梁叔侄勢力再怎麽(me) 大,也是不可能大過殷通的。而項梁叔侄突然發難殺死殷通,情況不一樣的就是,項梁就輕而易舉(ju) 的獲得了舉(ju) 事軍(jun) 事領導權。

 

由此我們(men) 也可知,項氏叔侄舉(ju) 事的目的很明白,就是想趁天下大亂(luan) 之機大撈一把,甚至想憑武力和野蠻取代暴秦,建立項氏暴虐統治。

 

二、項羽的好殺成性

 

項氏叔侄舉(ju) 事之後,其組織的軍(jun) 隊確實不可能是什麽(me) 仁義(yi) 之師,而是象一把屠刀,凶殘好成。

 

項氏叔侄舉(ju) 事之後,先是合收了陳嬰、黥布、蒲將軍(jun) 軍(jun) 隊,為(wei) 進一步壯大自己的力量,借口同是起兵舉(ju) 事的秦嘉立景駒,竟又攻打秦嘉,吞並秦嘉的部隊。“‘陳王先首事,戰不利,未聞所在。今秦嘉倍陳王而立景駒,逆無道。’乃進兵擊秦嘉。秦嘉軍(jun) 敗走,追之至胡陵。嘉還戰一日,嘉死,軍(jun) 降。”(《史記·項羽本紀》)在派項羽率軍(jun) 攻打襄城時,由於(yu) 遭到襄城守軍(jun) 堅強抵抗,項羽攻下襄城之後,就全部坑殺襄城軍(jun) 民百姓。“已拔,皆坑之。”(《史記·項羽本紀》)由此可見,項梁、項羽在戰爭(zheng) 初期就顯示出極其野蠻凶殘的本性。

 

钜鹿被圍,趙王歇、國相張耳等危在旦夕,楚懷王朝廷派宋義(yi) 上將軍(jun) 、項羽為(wei) 魯公為(wei) 次將、範增為(wei) 末將率領的救趙大軍(jun) 進軍(jun) 至安陽時,卻逗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見宋義(yi) 貽誤戰機,軍(jun) 中又沒有存糧供應士卒,而宋義(yi) 又派送自己的兒(er) 子宋襄去齊國為(wei) 相,還親(qin) 自遠送,大擺宴席,感到非常不滿。於(yu) 是在一個(ge) 早晨進見宋義(yi) 的時候,直接在上將軍(jun) 帳中斬殺宋義(yi) ,自立為(wei) 假上將軍(jun) 。宋義(yi) 有貽誤戰機罪過,但作為(wei) 軍(jun) 隊最高領導,項羽應該沒有處決(jue) 之權,或可暫時囚禁,上報楚懷王朝廷以待發落。可是項羽竟突然將宋義(yi) 襲殺,與(yu) 之前殺殷通的手法一樣。顯然,在項羽的眼裏,不但完全沒有宋義(yi) 這個(ge) 上級,也完全沒有楚懷王朝廷。更為(wei) 讓人心悸的是,項羽還派人將宋義(yi) 的兒(er) 子宋襄也殺了。而且,項羽殺了宋義(yi) 後,還發布如此矯令:“宋義(yi) 與(yu) 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史記·項羽本紀》)可見項羽並非莽夫一個(ge) ,陰險狡詐亦有之。

 

钜鹿大戰及之後的一係列戰鬥,打得秦將章邯等節節敗退,自感走投無路。因為(wei) 往前與(yu) 項羽軍(jun) 隊繼續作戰,已喪(sang) 失了戰鬥意誌;往後退回關(guan) 中,朝廷已經由奸臣趙高把持,回去也是死路一條。所以,章邯等隻好帶著幾十萬(wan) 大軍(jun) 投降項羽。項羽正西進秦關(guan) ,擔心這些降兵不聽服從(cong) ,“於(yu) 是楚軍(jun) 夜擊阬秦卒二十餘(yu) 萬(wan) 人新安城南。”(《史記·項羽本紀》)坑殺二十餘(yu) 萬(wan) 人,那是一個(ge) 什麽(me) 概念和殘忍,完全可以與(yu) 秦將白起當年屠殺趙國軍(jun) 隊四十萬(wan) 相媲惡了(其中也是活埋了二十萬(wan) 士兵)。當年秦國與(yu) 趙國的戰爭(zheng) ,是屬於(yu) 兩(liang) 國之間交戰;而秦末的反搞暴秦之戰,則是同國人之內(nei) 戰,則項羽的坑埋性質比白起更加惡劣。而且我們(men) 從(cong) 《史書(shu) 》記載也可知,章邯所率軍(jun) 隊很大一部份是被赦免的在驪山服役的刑徒和家奴之子,“秦令少府章邯免酈山徒、人奴產(chan) 子生”(《史記·陳涉世家》),也都是為(wei) 暴秦所苦的苦主。項羽一古腦地全部坑殺,其良滅知泯滅程度無底可知!

 

楚懷王朝廷曾“與(yu) 諸將約,先入定關(guan) 中者王之。”(《史記·高祖本紀》)結果是劉邦不費一兵一卒,先入鹹陽,秋毫無犯,並收降秦王子嬰等。然而項羽率軍(jun) 隨後到達鹹陽後,可能是氣恨劉邦收複鹹陽在先,還要來個(ge) 二次攻城。立即引兵屠城,包括殺秦降王子嬰,並且縱火焚燒秦宮室,大火三個(ge) 月不滅,把全城的財寶婦女洗劫一空。想想,鹹陽城中和宮中不僅(jin) 藏的是美婦珍寶,更是無數的文化典籍。秦始皇焚書(shu) ,焚的隻是民間私藏典籍,“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shu) 、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史記·秦始皇本紀》)而秦朝的政府所藏“詩、書(shu) 、百家語”等則明顯是沒有燒毀,而項羽這一把燃燒了三個(ge) 月之久的大火,可以說是將無數前人的文明成果都付之一炬了。這些都是項羽忍心而為(wei) 的,可見其野蠻無知到何種程度!項羽燒殺搶虐之後,考慮的是著急要東(dong) 歸回老家炫貴炫富:“富貴不歸故鄉(xiang) ,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史記·項羽本紀》)針對項羽如此罪惡行徑,當時有人評論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這話傳(chuan) 到項羽的耳朵裏,項氏就把那個(ge) 人找來扔進油鍋裏煮死了。除了令人發指,還是令人發指!

 

秦朝滅亡之後,項羽裝模作樣地尊稱楚懷王為(wei) 義(yi) 帝,並把義(yi) 帝驅趕到偏遠的長沙郴這個(ge) 地方,假惺惺地說:“古之王者,地方千裏,必居上遊。”在驅趕的路上,又暗中命令手下人弑殺義(yi) 帝。“趣義(yi) 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lin) 江王擊殺之江中。”(《史記·項羽本紀》)這種弑殺尊上的惡,屠夫項羽自然輕易為(wei) 之。之前項氏叔侄扶植前楚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wei) 王,隻不過是為(wei) 了利用這快招牌欺世盜名。現在暴秦已亡,項氏自己已經稱霸為(wei) 西楚霸王,楚懷王這快牌子完全可以不要了,已經完全沒有利用的價(jia) 值了。更何況,楚懷王朝廷曾經以宋義(yi) 為(wei) 上將軍(jun) ,位在項羽之上,就有想削弱其權力,項羽這個(ge) 隻會(hui) “欺負”他人,從(cong) 來不受人“欺”的惡神豈有不懷恨在心?楚懷王朝廷雖“與(yu) 諸將約,先入定關(guan) 中者王之”,但以“項羽為(wei) 人僄悍猾賊。項羽嚐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yi) 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這種“與(yu) 沛公西入關(guan) ”而“卒不許項羽”(《史記·高祖本紀》)的行為(wei) ,這更讓項氏恨上加恨了。所以項羽稱霸之後,立即就把楚懷王謀殺了,這本身是沒有懸念的事。

 

漢二年冬(前205年),齊田氏反叛楚項羽,項羽於(yu) 是率軍(jun) 遂向北至城陽鎮壓齊田榮,大敗之。“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係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史記·項羽本紀》)坑埋齊降卒,燒殺搶掠齊地,這對項氏已是小菜一碟了。

 

以上所述,都是史書(shu) 顯記項氏之暴虐無度。在過去的曆史戰爭(zheng) 當中,我們(men) 看到的記錄野蠻暴行的無過於(yu) 戰國時代白起的坑殺趙國的二十萬(wan) 降卒了。而項羽以上的惡行發生,則其惡劣程度遠遠超出有史以來的惡行。項羽的此等惡行,明顯與(yu) 英雄行為(wei) 徹底背道而馳。後世之人稱其英雄,不知又一種怎樣的認識?!

 

三、項羽的反秦本質

 

項氏叔侄通過陰謀殺害會(hui) 稽太守殷通奪得舉(ju) 起的領導權,又憑著舊楚國名將項燕之後的名頭,迅速聚集一批天下豪傑、勇武之士,糾合大量反秦力量,迅速發展壯大。陳勝吳廣起義(yi) 失敗後,項氏叔侄又在薛縣糾合各路諸侯,假意奉舊楚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wei) 楚王,以統領了天下各路諸侯、豪傑,成為(wei) 亡秦力量的實際領袖。

 

此後,項梁率兵去先攻打亢父,又在東(dong) 阿大敗秦軍(jun) ,而項羽等又率軍(jun) 攻破三川殺了李由。攻打定陶之戰,項梁兵敗戰死之後,由項羽在钜鹿之戰過程中殺死楚上將軍(jun) 宋義(yi) ,奪得了軍(jun) 事的最高指揮權。

 

钜鹿之戰是項羽最成名之戰,也是楚軍(jun) 和諸侯義(yi) 軍(jun) 與(yu) 秦將章邯、王離所率秦軍(jun) 主力在钜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jue) 戰性戰役。司馬遷以生花之筆描繪了這一著名大戰,同為(wei) 曆史生色。茅坤曰:“項羽最得意之戰,太史公最得意之文。”鄭板橋《钜鹿之戰》詩:“戰酣氣盛聲喧呼,諸侯壁上驚魂逋。項王何必為(wei) 天子,隻此快戰千古無。”(轉引自韓兆琦《史記箋注》)之後,項羽率軍(jun) 步步進逼章邯,派蒲將軍(jun) 日夜兼程帶兵渡過三戶,駐軍(jun) 漳南,與(yu) 秦軍(jun) 接戰,兩(liang) 度破之;項羽則率全軍(jun) 在紆水邊上攻擊並大敗秦軍(jun) 。章邯內(nei) 受朝廷斥責而驚疑,外又一敗再敗。秦朝政治已是極端腐敗,章邯感到後退無路,最後隻好選擇投降項羽,而降卒二十餘(yu) 萬(wan) 則被項羽所率楚軍(jun) 夜擊坑埋於(yu) 新安城南。至此,秦朝最強的軍(jun) 事力量徹底滅亡。

 

滅亡暴秦,項羽作為(wei) 反秦力量中最大的一支,可以說是起到了非常關(guan) 鍵的作用。可是項氏武裝從(cong) 舉(ju) 事一開始不但居心不良,想在天下大亂(luan) 之機搶奪天下,而且手段毒狠無義(yi) ,為(wei) 奪舉(ju) 事領導權襲殺同盟。其組織的軍(jun) 隊也根本不是什麽(me) 仁義(yi) 之師,就是同為(wei) 反秦的秦嘉義(yi) 軍(jun) 也一樣攻打吞並。钜鹿之戰中,項羽不但不把上級宋義(yi) 放在眼裏,要殺就隨便殺了,還自任假上將軍(jun) ,也完全不把楚懷王朝廷放在眼裏。打敗秦將章邯等所率領秦軍(jun) ,對投降過來的二十多萬(wan) 秦卒竟一古腦兒(er) 坑殺活埋,手段殘忍,令人發指。秦都鹹陽已為(wei) 劉邦收複,還要來個(ge) 二次攻城,殺秦降王子嬰,並且縱火焚燒秦宮室,洗劫全城的財寶婦女,完全是強盜行徑。

 

觀項氏的種種行為(wei) 可知,其反秦本質,從(cong) 其願望來講,是“彼可取而代之”,是為(wei) 了其宰製天下的野心;從(cong) 其行為(wei) 來說,是不擇手段野蠻無道,故而項氏的反秦本質是不正義(yi) 的,是反人性反人道的。項氏在滅亡暴秦之戰中雖說起了重大作用,但此重大的作用並不能評價(jia) 為(wei) 為(wei) 天下百姓立有大功。因為(wei) 其目的和結果都是為(wei) 了其私欲而為(wei) ,是為(wei) 了建立其項氏的暴虐統治。這種完全是以暴易暴行為(wei) ,不是正義(yi) 的行為(wei) ,而同樣也是與(yu) 暴秦暴政一樣,是惡行,是同惡相濟。所謂“惡人自有惡人磨”,暴秦主力為(wei) 項氏所滅,隻不過是天假其手而已。

 

四、項羽的假仁假義(yi)

 

認為(wei) 項羽這個(ge) 人有仁義(yi) 之心,在與(yu) 項羽同時代就有人就有此評價(jia) 。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有一天在雒陽南宮大擺晏席招待臣下,喝酒喝得高興(xing) 當中,高祖向臣下提問說“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於(yu) 是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yu) 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史記·高祖本紀》)這裏高起、王陵雖說項羽仁而愛人,但又說他妒賢嫉能,明顯是說項羽貪權戀得,小仁小義(yi) ,假仁假義(yi) 。

 

劉邦最重要的謀士之一陳平曾經在項羽部下呆過,他是這樣評價(jia) 項羽的:“項王為(wei) 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yu) 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這裏也是說項羽為(wei) 人恭敬愛人,但實際上真正愛的是他喜歡的人,而真正有能力有才華的人卻並不重視,用人任人唯親(qin) 。不過項羽的這個(ge) “恭敬愛人”倒能忽悠那些不了解他的人,以至於(yu) “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後世其實也有不少人被史書(shu) 記載有說項羽仁而愛人所忽悠,以為(wei) 他真有那麽(me) 一個(ge) 優(you) 點。

 

韓信,劉邦的大將,也曾在項羽手下混過,評價(jia) 跟陳平他們(men) 差不多:“請言項王之為(wei) 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也是說項羽為(wei) 人,說話好聽漂亮,喜歡予人小恩小惠;項羽用將,隻用匹夫之勇的無腦之輩,而對真正有功勞的人,又舍不得封賞。其實這說的就是項羽這人很會(hui) 做表麵功夫。

 

最讓人認為(wei) 項羽有點仁義(yi) 大度的就是說項羽在鴻門宴上沒有殺掉劉邦,這使得曆史上和現今挺項的人為(wei) 之扼腕歎息。其實我們(men) 再回想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的《鴻門晏》一文可以看出,項羽之所以不殺劉邦,一是因為(wei) 劉邦在他眼中看來力量小得很;二是正是項羽好施小仁小義(yi) ,而劉邦又有破秦功勞,故而表現出一定的所謂大度;三是,更為(wei) 關(guan) 鍵是,劉邦在項羽麵前認慫了,乖順了,這讓項羽心裏很爽;四是,項羽之叔項伯的作用,項羽任人唯親(qin) ,而謀士範增終究是外人,說話還是不如項伯有用。

 

一般人們(men) 都認為(wei) 項羽這人勇而少智,缺乏謀略,這要從(cong) 哪個(ge) 方麵來看。如果從(cong) 正確正麵來理解,確實如此。項羽好戰,且除垓下之圍之外,幾乎在戰場上無人可擋。然而其所追求無非私欲而已,這種勇則不是真勇,實際是狗彘之勇,即“爭(zheng) 飲食,無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shang) ,不畏眾(zhong) 強,牟牟然惟利飲食之見,是狗彘之勇也。”(《荀子·榮辱》)說其少智倒是真的,但耍手腕玩心機也是有一套。比如陰謀殺死宋義(yi) 之後,就誣之曰:“宋義(yi) 與(yu) 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史記·項羽本紀》)

 

結合當時人對項羽的了解和項羽的表現我們(men) 可知,項羽其實是很會(hui) 裝蒜、玩表麵功夫、玩腦漿子的。平日裏裝著一幅仁而愛人的模樣,目的是為(wei) 了收買(mai) 人心、愚弄他人,想忽悠不明就裏的人為(wei) 他買(mai) 命。然而,項羽事實上種種凶狠殘忍、貪婪嗜利,隻要不是傻瓜,誰又不知道呢!

 

五、楚漢之戰的性質

 

天下苦秦久矣,百姓怨深矣!故而陳勝吳廣首義(yi) ,天下雲(yun) 集響應。各路英雄各顯神通,在秦失其鹿之際,莫不想建功立業(ye) ,封妻蔭子。項氏叔侄,當此亂(luan) 世之際,更是雄心蓋天,冀希君臨(lin) 天下。然無論如何,天下之所以大亂(luan) ,既是因為(wei) 暴秦是以嗜血殺人奪得天下,又是因為(wei) 天下百姓不堪忍受暴秦虐政之故。且暴秦之嗜血殺人奪得天下與(yu) 暴秦之虐政又是互為(wei) 因果,六國貴族之後及六國人民遭亡國之痛又遭暴政之苦,故陳勝吳廣星點舉(ju) 義(yi) 之火,立即燃遍中原大地。可是項氏叔侄值此改天換地之時,不是以大仁大義(yi) 之心,高舉(ju) 仁旗以安天下,而是想著趁此亂(luan) 世,大撈一把,獨霸天下。先是謀殺與(yu) 之商討舉(ju) 義(yi) 的會(hui) 稽太守殷通,輕鬆奪得吳中舉(ju) 事的領導權,接著又吞並同是義(yi) 軍(jun) 的秦嘉的部隊,在舉(ju) 事之初就顯露出其不擇手段欲奪天下的野心。項氏憑其為(wei) 舊楚國名將項燕後代的高貴身份,迅速聚集天批一天下豪傑、勇武之士,又利用舊楚國楚懷王之孫熊心的王孫身分,統領了天下各路諸侯,豪傑,私心自用的算盤在此亂(luan) 世之中打得順風順水。然盜賊究竟是盜賊,尤其是項羽,在戰爭(zheng) 當中凶殘的本性隨時就迸露出來了,大屠殺、大搶劫、大縱火的滔天大罪無不造之。

 

項羽重屠鹹陽,揉搓劉邦,遠徙懷王,分封天下,自任西楚霸王,正要席卷無數財寶美女東(dong) 歸故鄉(xiang) 誇耀之際,一場新的大戰已經拉開。

 

由於(yu) 項羽在反秦之戰當時完全是以惡對惡以暴製,而且得勢不饒人,大量屠戮降兵和無辜,以至毀滅文明,故而民心喪(sang) 盡。在分封宰製天下之時,項羽自恃軍(jun) 力強大,對於(yu) 楚懷王要求的兌(dui) 現當初與(yu) 諸將領的約定完全背棄,宣言道:“懷王者,吾家武信君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顓主約?天下初發難,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yu) 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yu) 籍力也。懷王亡功,固當分其地王之。”(《漢書(shu) ·陳勝項籍傳(chuan) 第一》)先是裝模作樣地尊稱楚懷王為(wei) 義(yi) 帝,而將重要的、富饒的地方分封給自己的親(qin) 信將領,而對其他各路豪傑、以及六國之後則分封於(yu) “醜(chou) ”地,即如陳餘(yu) 所說:“項羽為(wei) 天下宰,不平。今盡王故王於(yu) 醜(chou) 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逐其故主趙王,乃北居代,餘(yu) 以為(wei) 不可。”(《史記·項羽本紀》)而對於(yu) 劉邦,既予以防範,又予以嚴(yan) 控。“項王、範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ye) 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guan) 中地也。’故立沛公為(wei) 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guan) 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史記·項羽本紀》)害怕劉邦得了關(guan) 於(yu) 進而取得天下,又自欺欺人地說,巴、蜀也是關(guan) 中地帶,因此立劉邦為(wei) 漢王擁有巴、蜀、漢中,也算是履行了當初“先入關(guan) 者王其地”約定。而把秦關(guan) 中之地一分為(wei) 三,分封給秦朝的三個(ge) 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盤據關(guan) 中以阻塞劉邦出巴、蜀進入關(guan) 中的通道。項羽和範增,以為(wei) 這樣就可以百無一失,困住劉邦了。

 

表麵看來,項羽範增這樣做確實占盡了便宜。實際上,他們(men) 在大大地失去了民心民意,又擺明了將天下諸路英雄豪傑推到了自己的敵對麵。而各方隨反秦發展起來的勢力中,除項羽這一路勢力最大之外,則要數劉邦這一路了。並且,在諸反秦力量中,劉邦這一路所立功勞也是除項羽這一路之外最大的。

 

許多人不喜歡劉邦。確實,劉邦這個(ge) 人雖然毛病不少,愛喝酒、女人,好罵人、羞辱人,等等;可是劉邦又有著天性所具有的讓人不能及的地方。比如,有大義(yi) 之仁,又有擔當。當劉邦還是亭長的時候送徒役去驪山做勞工,一路上有人逃亡,劉邦索性把大家都放了;沛縣父老及子弟舉(ju) 義(yi) 起事,當時沒有誰肯做首領,害怕事不成而被滅族。“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眾(zhong) 莫敢為(wei) ,乃立季為(wei) 沛公。”(《史記•高祖本紀》)因此劉邦才起而擔當。劉邦和項羽,可以說是兩(liang) 人性格特點恰恰相反。項羽狹隘殘暴、嫉賢妒能、師心自用、頑固自是,卻又見人恭敬慈愛,實乃小仁小義(yi) ;劉邦雖然出身底層,但天性豪邁豁達,寬宏大度卻是不拘小節,尤其是後來接受讀書(shu) 人(儒生)熏陶,德性有著大的提升。所以當時楚懷王朝廷商議派軍(jun) 西入鹹陽時,認為(wei) 劉邦是最合適的人選,以為(wei) “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而認為(wei) 項羽,“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史記•高祖本紀》)事實上也是如此,劉邦的軍(jun) 隊確實也可稱得上仁義(yi) 之師,故而西行幾乎沒有遭到重大的抵抗就進入了鹹陽。由於(yu) 劉邦一路上能夠善待天下百姓,解除秦朝惡政給百姓的壓迫,故而劉邦是各路軍(jun) 隊中最得民心的,關(guan) 中百姓更是唯恐劉邦不為(wei) 秦王。可以說,秦亡之後,項羽雖然暫時力量強大,可是在獲得民心民意方麵,則是劉邦完勝、項羽完敗。楚漢之爭(zheng) 的勝負其實已決(jue) 。

 

劉邦進入巴、蜀,火燒棧道隻是虛晃一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cang) 之計已經蘊釀,項羽範增謀劃的“三分關(guan) 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實際上是最大的敗筆。韓信就此向劉邦分析說:“且三秦王為(wei) 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zhong) 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yu) 萬(wan) ,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guan) ,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yu) 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yu) 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guan) 中,關(guan) 中民鹹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ju) 而東(dong) ,三秦可傳(chuan) 檄而定也。”(《史記•淮陰侯列傳(chuan) 》)

 

劉邦出巴蜀,得關(guan) 中後,可以說關(guan) 中百姓是鐵了心跟隨劉邦。此後劉邦與(yu) 項羽等諸侯逐鹿中原,幾起幾落,但關(guan) 中百姓一直都是劉邦堅強的後盾,一直都是無怨無悔地為(wei) 前線輸送兵源和財源,而這一切都隻是因於(yu) 劉邦比項羽、比秦朝遠具有仁義(yi) 。因此,最後天命歸屬劉邦集團也是理所當然。

 

此後的楚漢爭(zheng) 戰,以得到天心民意的正義(yi) 的劉邦集團一方取得勝利,以殘忍好殺失去天心民意的邪惡一方的項羽集團徹底失敗而告終。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這是項羽敗亡臨(lin) 終恨天之言。司馬遷在《史記》中駁之曰:“豈不謬哉!”然項羽之無道,正是違逆天心。《尚書(shu) 》曰:“商罪貫盈,天命誅之”;“天視自我民視,天心自我民心。”當曆史發展變化到戰國時期之後,曆史已進入了一個(ge) 逆淘汰時期。戰國之間互相爭(zheng) 戰,互相比拚的是欺詐和暴力,最終以秦國軍(jun) 國主義(yi) 暴力取勝,純屬以暴力消滅六國統一中原。但是秦末的滅亡暴秦之戰,上天天心與(yu) 人民民意已發生了扭轉,人們(men) 容忍欺詐和暴力已經達到了極點,天心民意開始回歸到以道德和仁義(yi) 的力量一方,從(cong) 而使曆史由逆淘汰轉向了順淘汰,亡秦之戰正是曆史順淘汰的開端。而項羽以“彼可取而代之”的舊形式的以暴力取代暴力的統一,卻繼續著舊曆史的逆淘汰脈絡,天要亡之的曆史命運當然不可避免。其實,暴秦的短暫成功並不是“天心”和“民心”所認可的。“天心”和“民心”從(cong) 來是遵循生生不已的天道法則,從(cong) 來是遵循“天道無親(qin) ,常與(yu) 善人”的法則。隻不過是戰國以來,人們(men) 的思想意識發生錯亂(luan) ,即人們(men) 的“民心”為(wei) 現實中的詭詐、野心和暴力等所蒙蔽,從(cong) 而民意與(yu) “天心”、“民心”不合節拍,從(cong) 而使更為(wei) 詐謀、暴力的強秦奪取了一時的曆史風頭。

 

六、小結

 

暴秦暴政,天怒人怨,陳勝吳廣舉(ju) 義(yi) ,乃天怒人怨之暴發。項氏值此天下大亂(luan) 之際,有預謀、有野心,以完全暴力、陰謀、殘酷手段搶奪天下,無絲(si) 毫仁義(yi) 道德之心作其主宰,完全不是英雄豪傑之所為(wei) ,實乃大盜、亂(luan) 賊之所作為(wei) 。項氏一生行跡實有所謂的“仁而愛人”,然此收買(mai) 人心忽悠他人的小仁小義(yi) 被時人洞若觀火,隻能忽悠愚民愚夫愚惡之徒。項氏倒行逆施,連他的叔父項伯、無智猛將英布等都早早地背叛他,可見其忽悠之術起不了多大作用。項氏以殘暴之力摧毀暴秦主力,在滅亡暴秦之戰中確實起了重大作用,立下滅亡暴秦的大功。然而此功是其私功,非天下之公功,是以更為(wei) 殘暴之方式以易殘暴,隻不過是天假其惡以滅惡,亦是惡也!項氏欲心強盛,雖在亡秦之後強霸得了天下,可是也在此過程當中大失天心民心民意,從(cong) 而使天下英雄豪傑不服,導致天下繼續大亂(luan) ,又持續了五年的楚漢戰爭(zheng) ,使中華民族繼續遭到重創。所以,項羽根本不是什麽(me) 曆史上的大英雄,而是中華曆史上一大罪人、惡徒。

 

羅輝

 

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己亥三月十九日庚寅

 

西元2019年4月23日

 

責任編輯:近複